【热点群文练习】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热点话题群文精练:文化自信
- 格式:docx
- 大小:26.17 KB
- 文档页数:5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自信高三作文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自信高三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化自信高三作文1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
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
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
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
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
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
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
【导语】成功的路上没有撒满鲜花和阳光,相反却总是要经历坎坷与磨难。
只有沿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主题作文素材》供您查阅。
【篇一】2020高考主题作文素材:文化自信、文化传承01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世界瞩目,故事精彩纷呈,引来了世界的热切赞许。
然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有意的曲解。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变得更加重要。
相信,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02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而应把握好这一历史性机遇,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巨变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辉煌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03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让世界认识更多“杜甫”,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消融那些因无知产生的隔膜成见,人类文明将拥抱更多可能。
04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
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
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05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
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
06“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文化自信主题--进入2020高考语文命题通道!(附范文及审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精华烁烁,在各民族文化之林中傲然而立,并能够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文化自信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考卷”上出现更多“文化题”文化在扶贫工作中的力量有多大?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带来了一个新疆小村庄里的贫困小伙阿力木江的故事——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文艺队,阿力木江变化很大,他的爱人高兴地告诉玉克赛克·西加艾提:“阿力木江现在变了一个人,他以前不管家里的事情,现在帮我做家务。
”玉克赛克·西加艾提不仅帮阿力木江联系木工活,还帮助他家开起一个裁缝店,现在,一家子的收入都提高了。
因此,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认为,“文化的力量”在改变和塑造农村群众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生活于农村的“拇指作家”马慧娟建议,加强农村综合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呼吁,用艺术唤醒乡土,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当前,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考卷”上有了更多“文化题”,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追求。
文化,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记者在河南新乡调研时,遇上戏班来村里演曲剧《哑女告状》,全村老少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
当含冤受诬的“哑女”被解开哑穴,终于发出一声哀鸣时,蹲在墙根、坐在三轮车上、站在平房顶上的村民们顿时雀跃,齐声欢呼。
村支书告诉记者,每次村里举办完文艺演出,村民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都会减少。
“节目里的正能量能唤起村民心里的善良、勤劳和正义感。
”这位村支书说。
文化,还能为扶贫工作“搭桥开路”“保驾护航”。
文化不仅可以“嫁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有效拓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滋润头脑,让人们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行动也更合理。
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专题—文化自信类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没有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这是2020年1月28日开播的以“贯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场的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
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拍的是杜甫,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
”这是观众对今年4月6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学校要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的研讨会,请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连上热搜。
“性暗示”“星条旗”“眯眯眼”“唐氏儿”“穿丝袜”“着兔耳”“有纹身”“吐舌头”“斜视眼”“舔手臂”等细节均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质疑。
但也有个别网友持没有同意见:“只是个别细节,整体无伤大雅”“数学知识无误,审美争议而已”“体现中西并包,没有算文化的侵蚀”“画风虽丑,但没有至罪及声讨”……对以上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此写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没有要套作,没有得抄袭;没有得泄露个人信息;没有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文化自信高三作文(精选5篇)文化自信高三作文精选篇1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丰富多彩,古时的礼节文明,古人用语常常出口成章,民风更是淳朴。
可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却不是这些,只说一说中国的节日文化。
在我小的时候,过清明节,人们总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插上一支嫩柳,大人们也会去做一些棉菜粑粑,也会去给已经逝去的亲人烧上一些纸钱,可如今还有谁会在那时插一支嫩柳在自家的院子里呢?中秋节时,以前的人们会在月下赏月,吃月饼,可如今有谁还会惬意的拿着月饼在月下尽情的欣赏美丽圆满的月亮呢?端午节时,人们总会在山上采一些棕叶来包粽子去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可现在有几个人还要包粽子去纪念别人?连粽子都不包了,就更别谈什么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了。
由这些平常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已经渐渐的被新一代人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洋人的节日。
洋人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都十分流行于我国境内,有的甚至热闹过了我国的春节,现在过春节没有以前那样热闹,以前,大街上总会有孩子嬉戏打闹,还不时放着鞭炮呢!手里还拿着几个糖人,那种欢乐的气氛现在是没有的,自然显得有些冷清,可是连在外地打工的人却没有回来过一个年,就显得有些凄凉。
而美国的圣诞节可就不一样了,显得分外热闹。
做圣诞树,扮圣诞老人送礼物等等活动,可比春节热闹多了。
对于我国这些文化,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将我国节日在我国境内重新兴为起来。
(2)必须重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渐渐被淡忘,中华同胞们,我今天想说:吸取外来文化固然是好的,可是不能因为有了外来文化就渐渐埋没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啊!做人啊,不能忘本,让我们一起宏扬中国文化吧!文化自信高三作文精选篇2一直觉得古老的画糖人艺术,在满足细腻口感的基础上,不仅体现了西人的画功之精,更体现了悠久民族文化的自信之美。
与剪纸、泥玩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般,从明代刘伯温流传至今的糖人,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
热点时政方向02 文化自信一、【热点话题】传统与现代;文化种子一代鬼才黄永玉:“想我时就看看天,看看云”【人物速递】1924年8月9日,黄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
几个月后,黄永玉被迫离家来到福建,但是这里也为他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的集美学校,规模很大,学校有6层的图书馆,这里是少年黄永玉的乐土。
而他酷爱阅读的习惯,也由此养成。
15岁时,他决定离开学校,从此开始"流浪"。
1947年,黄永玉"流浪"到上海。
一天,得知比自己大20岁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和自己住在同一条街上,他激动万分,便带着十几幅木刻画去拜见臧克家。
臧克家认真地翻看完了他的画,说自己非常喜欢,想替他送去发表。
后来,那十几幅木刻画绝大部分都没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没在他面前提过。
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弛,那时是上海邮局的高级职员。
黄永玉每次一到上海邮局,唐张无论有多忙,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帮他处理稿费。
那时候,身边的这些人,美好得令他感喟不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干净纯洁,我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那时候巴金先生、唐张先生、臧克家先生,还有萧乾……很多文化界的老前辈,都花时间为我的生活帮忙。
现在这些对我好的人都不在了,我要拿同样的感情对待别人。
"同时,他的艺名"黄永玉"也是他的表叔沈从文帮他取的。
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黄永玉和汪曾祺成为来往最密切的朋友。
汪曾祺逝世后,黄永玉回忆:"我的画只有他一个人能讲。
他死了,这样的懂画的朋友也没有了。
"而在黄永玉离开前,他曾说:"想我时就看看天,看看云。
"【人物素描】“作品捐赠给国家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从小"流浪",但黄永玉一直爱着他的故乡。
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故乡是黄永玉的灵感来源,更是牵挂。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主题作文预测:文化自信主题寄语中国,我可爱的中国。
读你古老的故事,聆听历史前行的滴漏。
在那些充满了故事的地方,自然与文明缠绵,迷惘与顿悟交织,一千双眼睛看世界,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色彩,一千个心灵去聆听,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声音。
你从着草履的《诗经》飞来,从穿布褐的《离骚》飞来,从我笔下飞过,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总想遗忘,总不能遗忘。
遥忆“神州万里风泱泱”,“五千余岁历史古”。
你从龙骨山的洞穴走来,钻木取火。
我将甲骨文印在掌心,化作神秘的掌纹;我把崇拜融进游鱼嬉戏、云彩翻滚的彩陶,让信仰依附凝重的锈绿的青铜器。
我听见铜车马的嘶鸣,铜蹄骤驰不歇。
试题导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的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子的坚韧。
坚韧的精神,不仅在于“坚毅、勇敢”,更强调“韧性、韧劲”。
生命需要韧劲。
有韧劲的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能坚定信心,坦然面对,勇敢前行;没有韧劲的人,遇到困难时,往往灰心气馁,畏缩不前,一事难成。
同学们,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受呢?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8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在坚韧中成长时光的脚步,沧桑了年华,古老的城墙上刻满了流年的痕迹。
转眼,我也是一名面临高考的初三学子了。
然而,忽然有一天,我在一个动物的身上学到了我前所未有的精神,他就是——坚韧。
面临高考的我,再一次小测中发挥失误了。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卷子,心情一阵悲伤,低落和沮丧挥之不去。
走到了家门口。
滴答,一滴水落在了我的脸上,我抬头望向天空,顷刻间,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快速地往家飞奔去。
到了家里,把自己蜷缩在椅子上。
桌子上的卷子上的红叉显得分外明显,刺痛了我的心灵。
整个晚上,我都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愿搭理。
后来,去见见的想通了,这一次失败,不算什么。
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精选7篇)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篇1】中华文化,源远流传,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它独特的韵味。
——题记汉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时间纽带,让我们的文明历久弥新;是空间纽带,让我们口音各异却能“千里共婵娟”,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贵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一个汉字宛如中华文明的一部微历史。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横平竖直是风骨,撇捺飞扬皆血脉。
随意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中体会到孟浩然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白雪皑皑,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的世界。
几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汉字,组合在了一起竟形成如此优美的意境。
看尽尘世繁华,不忘汉字之本。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
汉字让我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体会到了汉字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洗濯。
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保护汉字,不要让它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让我们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努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篇2】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分素材06 国学历史和文化自信一、【热点话题】诗词之美;青春易逝;希望小众但好用!他们一生仅传世一首诗词编辑部汇编在文学史上,有一些诗人,像极了唐代诗人张若虚。
他们是“不幸”的,终其一生,只留下一首诗或词,他们无双的才华没有得到更多的展示。
他们又是“幸运”的,只有一首诗或词流传于世,却凭这唯一的诗词,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站住了脚,像极了张若虚,虽只有两首诗传世,却因《春江花月夜》而受到后世无数的赞誉。
又比如下面几位诗人的诗词,虽小众但好用,写入青春类、奋斗类话题作文中定会让人耳目一新,超“给力”的!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宋]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朱服(1048——?),字行中,宋代诗人,宋哲宗时,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怆。
这首小词,借惜春伤春以抒怀。
上片写春景。
细雨如丝,烟笼杨柳,水流花落,者光将尽。
眼前景色,惹人愁思。
下片抒情。
流光似水,浮生如梦。
唯有酒中寻乐,醉里忘忧,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尾句“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乐中兴感,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
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诗词妙运用】“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春光短暂,说去就去,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不住的。
就像我们的青春,匆匆而过,如果没有留下点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只能空叹。
浪淘沙·极目楚天空[宋]幼卿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
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幼卿,生卒年和姓氏不详。
宋徽宗宣和年间在世,《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录其词一首,并记载了幼卿年少时与表兄相恋,但父母以表兄无功名为由,将她许嫁一个武将,后来表兄高中,在任职途中,与幼卿相遇,却不看幼卿一眼,幼卿因此写下此词。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金句、热点素材、必背语段)1.历史人物评说2.文明的韧性3.寻找中国味4.器这些热点素材都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强调。
在作文中可以引用这些素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今时代中发扬光大。
03必背语段1.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只有在传承和发展中,中华文化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丢失了它,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
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文化与经济并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弘扬,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光芒。
①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而近日又曝出了重大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这次发现出土了5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包括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让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②这次考古发现被专家认为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甚至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这不仅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并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①《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上的成功表演,不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和美丽,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练案[1]第一板块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二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仍,帝国统制松弛,儒学式微,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佛教悄然传入中土,道教秘而不宣地走向前台,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成为士人可以任意取资的精神粮仓。
多元并立的文化格局代替了一儒独尊的思想铁律,此时文化迎来以张扬个性和崇尚自然为特征的大开放时代。
如果就狂放精神的衍变而言,魏晋时期的个性张扬未免过于失序;但在这失序的大背景下,书法家仍能保持住自己的一抔定力。
从当时王羲之、王献之、卫瓘等书法家作品中可见的狂放仪态,大致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贵狂”,其中部分书法家,经世从戎,位高权重,他们大多因为狂放,受到强权打击排挤后,又转而树起佛道特别是道教崇尚自然的旗帜,无约无束,给自身以走向自由的遐想。
二是“佯狂”,这其中部分书法家喜欢游逐竹林,借酒酣畅,类似于“竹林七贤”的文采和异行渗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个个都“狂”得可以但又都表现出清醒之思和俊逸之美。
三是“理狂”,这占有一半以上,书法家们受文化的熏陶,对世下荒诞之狂有所节制,与贵族子弟之狂乱有所区别;书法家大多仍然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既狂又约,由此便形成了源于庄老之学的“玄谈之风”。
此时书法艺术的鼎盛使得产生下列现象。
其一,书法评论的风气和书学理论得以建立。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较为成熟的书法理论著作,大多写作于这个时代,如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杨泉的《草书赋》、王僧虔的《书赋》。
其二,推动了书体的大变革。
虽东汉时草、行、真各种书体均已出现,但到魏晋时期,隶意才渐失渐远,行书书体才完全登上历史舞台。
其三,书法创作形成群体,孕育出带有地域、师承关系的流派。
流派一说至此诞生,魏朝钟繇和胡昭师承刘德升,钟繇之子钟会又承揽其父书艺;敦煌一地出现索靖、泛衷、张甝、索、索永等后称“敦煌五龙”的一批章草名家;东晋王、谢等望族,或叔侄或父子相授,或延请名家教习,书法风格成一流派。
高三语文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对于高扬国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也要看到,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认同,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一些人缺乏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盲目崇洋,导致国内文化市场充斥着大量外国文化产品。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B.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仍存在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C.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和文化发展规律,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D. 一些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主张“全盘西化”,这体现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本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再分析当前我国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高考作文热点四:文化自信相信积累的力量,你走过的路不会白费。
碰到文化自信类型作文,只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所谓无论你会还是不会,今天这篇素材就是来雪中送炭,锦上添花!Part1名言金句1.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
2.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3.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余秋雨4.重温历史积淀的智慧,人们心怀对中华文明的骄傲,积蓄起向着民族复兴奋进的巨大力量。
5.赓续五千年不断的中华文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汇人新时代澎湃向前的洪流。
6.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激发中华儿女极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7.师古不泥古,创新不停步。
8.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9.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冯骥才10.金石铭刻盛世的崛起,春秋竹简泛黄入了泥;中国底气大写的传奇,苍山覆雪待写壮丽。
--《雪龙吟》Part2惊艳段落1.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
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
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
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
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2.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
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
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芝兰之气。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2020高考(论述类文本)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
所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B.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域视角的研究。
C.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熟,有待加强。
D.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B.文章多次论及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彰显了立足当代的立场。
C.第二段以西周和秦汉为例,都具体详实地论证了中华地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的历程。
D.第三、四段针对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及缺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B.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经济形态、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C.地域文化在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化文化转化,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
D.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一般理解,文化自信的文化本体状态是文化的完满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
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
所以,有必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人类个体自信的引申和拓展。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形态具有旺盛的生机,能够成功地应对和解决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
文化自信会导致文化主体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融中,在与新环境的遭遇中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
而文化自大往往会产生两种相反相成的文化效应:即封闭主义和文化扩张。
首先是文化封闭主义。
一般来说,文化封闭主义产生于两种文化心理,一是当一种文化形态过于弱势,在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无力与周围强势文化相抗衡,就会在其文化主体中产生一种拒绝交流、封闭自保的心理——这是文化自卑的结果。
二是当一种文化形态足够强大,往往过分相信自己文化的至臻至美,因而导致一种丧失进取心的文化封闭意识——这是文化自大的心理效应。
如近代,当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备的时候,物理学家们普遍产生了一种自满心理,认为,在如此完备的理论体系面前,今后的物理学家们只能应用现成的物理学理论,而没有创新的空间了,“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这用于文化上,则是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停滞。
一种文化形态如果历史悠久、发育完备,往往会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被,使该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甚至趋于停滞。
反之,如果一种文化形态的历史简单得犹如一张白纸,反而可以轻装上阵,迅速赶上已经进化到高级阶段的文化形态。
这种进化甚至可以跨越某些进化阶段,产生“跃迁式”的进化,超越处于高级阶段的文化形态。
可见,这种由文化自大而产生的封闭主义会阻滞和消解一种文化形态的创生力。
其次是文化扩张。
文化的自大还易产生一种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意识。
文化自大就是由于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发育得比较充分,这种文化形态的主体便把自身文化形态看作所有文化形态发展的“顶端”,用“低级”和“高级”概念把各文化形态排列为一个进化系列,以此来评价各民族文化。
由此,自然引申出一种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意识。
“顶端”文化对“低端”文化的支配和取代必然会受到“低端”文化形态出于自保而进行的抵抗,于是,这种优势文化形态对“低端”文化形态的支配和取代往往采取野蛮的方式。
这也是自15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运动中,通过文化殖民主义推行和扩张自己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的主要理据。
可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无论在文化心理上还是在实践结果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由此,我们就更应当正确理解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信不应导致文化封闭主义,而应当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用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应如西方文化那样走向文化殖民主义,这不仅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不利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丁立群《文化自信的哲学省思》)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文化自信说到底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但它与文化自大迥异。
B.文化封闭主义产生弱势文化拒绝交流、封闭自保和强势文化过于自信而不思进取两种文化心理。
C.顶端“文化与“低端”文化支配和被支配、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必然会促进不同文化的发展。
D.“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以博大胸怀汲取世界文化中优秀元素的新理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概述对文化自信的一般性理解,然后顺势提出了中心论点:有必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
B.文章主体部分阐述何谓文化自大,先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涵,再着重剖析文化自大的两种效应。
C.文章在分析封闭主义和文化扩张两种效应时,运用了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D.文章最后指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的截然不同,并从两方面阐明了正确理解文化自信的做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是积极的态度以及行动。
B.文化形态若历史悠久、发育完备,往往会阻滞和消解文化形态的创生力,导致其发展举步维艰。
C.在文化心理、实践结果上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都截然不同,而文化封闭与文化扩张却结果相同。
D.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决定了我们不应走文化殖民主义的道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
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
“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
“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