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3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学目标】1、从实验中得出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3、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大小不同的小石块、泡沫块、萝卜、橡皮、和带盖的空塑料瓶,以及长短不同的回形针、蜡烛。
小组实验二:一套形状大小相同(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小球5颗;一大块橡皮泥(可以改变体积而质量不变),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内容较多,考虑到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活动略去。
另把实验二中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换成一块橡皮泥,把小瓶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
【教学过程】一、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1、下面我们就来实验研究一下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初步探究一下潜艇的工作原理。
下面由同学们自主完成实验一,并完成填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没有)关系,与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有)关系,与它们的体积大小(有)关系。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什么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什么关系吗?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1、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2、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二实验一:一套形状大小相同(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质量不同)的小球5颗。
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新教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新教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并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理解浮沉原理和探究影响因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4.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浮沉原理的理解。
2.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浮沉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球、石头、盐水、清水等。
2.教学课件: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只的浮沉,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浮力球、石头等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浮沉现象。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浮力球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头会沉入水底?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观察和体验浮沉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为什么盐水的浮力会比清水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沉浮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理解,没有深入探究沉浮背后的原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沉浮与物体密度、形状、排开液体体积等因素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沉浮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发现沉浮规律。
2.问题驱动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准备不同密度的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实验材料。
2.教学工具:准备PPT、实验操作步骤图等教学工具。
3.教室环境:布置实验桌,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如船只在水中漂浮、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入水底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沉浮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图,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课程主题】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学生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饮料瓶沉浮的活动与带橡皮泥的笔帽沉浮都是模仿潜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挑战性,且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将此部分活动略去。
重点让学生去探究多种物体的沉浮的原因及改变沉浮的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了解: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掌握: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理解: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体会: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感受: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参与: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经历: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在试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体验: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感染: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形成: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发展和保持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难点: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三、教具准备:水槽、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潜水艇、小空瓶、海绵、蜡烛、石子、橡皮、回形针。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老师业余时间学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我表演?生:观看老师魔术表演。
2.师:这个魔术表演得怎么样?瓶子中的番茄酱在水中能自由的?生:说出“沉浮”(板书:沉浮)3.师: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嗯?这个魔术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让我们从这个课的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板书: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探究实验:1.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A.师:上节课咱们研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在我们把这些材料拿出来继续研究。
生:拿出上节课实验材料。
B.师:物体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猜测回答——引导学生说出重量、体积(板书:重量、体积)C.师: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是否影响物体的沉浮呢?我们再次用这些材料来实验,看看大家能否发现沉浮规律。
(1)师:请同学们按照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材料排列,将它们放入水中,看看能否找到沉浮规律?生:将实验材料按体积大小进行排列,放入水槽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师:组织交流实验现象,总结——看不出沉浮规律。
(2)师:咱们再按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这些材料,看看能否找到物体的沉浮规律。
教科版科学五下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以及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为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体沉浮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也见过一些关于物体沉浮的现象,对探究物体沉浮的原理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提醒。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以及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以及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分享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泡沫块、石头、铁块、塑料瓶、水等。
2.实验器材:电子秤、量筒、刀具等。
3.教学课件: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物体沉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介绍本课要探究的内容: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以及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分析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和轻重是有关系的,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本课是在前一课学生初步研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知道了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它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轻重和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分为4个部分:1、复习导入,初步探究;2、控制变量,继续探究;3、知识应用,挑战悬浮;4、拓展延伸,知识巩固。
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
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生命因素有关,通过对两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就得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在大小相同,材料不同的情况下,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况下,物体越小越容易沉,越大越容易浮”的科学概念。
最后通过挑战活动和拓展活动。
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对物体的沉浮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有关物体沉浮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物体沉浮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遵循学生的思维逻辑,形成问题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有关物体沉浮因素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属于探索性实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对比实验的设计,对于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主体的研究环节,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学生大块的探究时间,又提高的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第一单元沉和浮第2课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并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问题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沉浮原理的理解上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沉浮原理的理解。
2.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盐水、清水等。
2.实验器材:电子秤、量筒、容器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木块和铁块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物体沉浮的原理,并解释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一个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并尝试进行实验验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体沉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其他因素(如物体形状、密度等)。
8.板书(5分钟)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物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教学过程总计:50分钟以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过程与方法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6种,分别泡沫塑料、橡皮块、铁丝、小木条、蜡烛、小石块。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圆柱,实验报告单。
四、教学过程(一)观察多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我们知道许多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会沉有些会浮板书:沉浮2.老师这里有一组物体,看看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课件:石块、蜡烛、橡皮、铁丝、泡沫塑料、小木条3.在材料袋一中我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体,认为沉的把它放在托盘中的一侧,认为浮的放在托盘中另一侧,同时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一的预测一栏中,为方便记录,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向下的表示沉。
4.你预测哪些物体是沉的,哪些是浮的?(老师画箭头)5.有不同的意见吗?6.如何检验你预测的是否正确呢?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7.哪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老师画箭头)其它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吗?有没有预测错的物体?设计意图: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概念入手进行推测,明确研究本课的内容。
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学生生活中都能找到,使学生感到这些小小的实验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进行。
材料生活化,可以让活动得以延伸,爱科学的学生就会拓展他们的兴趣,在课外继续去探究,去实验。
(二)、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1、看看这些物体有的沉有的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体积、重量……)2、物体沉浮和体积大小有关系吗?我们给这些物体按体积从大到小排一排队?3.汇报排列顺序:泡沫塑料、小石块、橡皮、蜡烛、铁丝、小木条,结合刚才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思考:物体的沉浮是否跟它的大小有关?举例说明4.那物体的沉浮跟重量是不是有关系呢?按重到轻再给这些物体排排次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教材简析: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研究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仍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重量体积有关。
教科书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继续探索影响沉浮的其他原因,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科书中提供了可控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研究沉浮规律。
同时,教科书设计了利用小瓶子继续研究同体积下重量是怎么影响物体的沉浮实验,也为探索潜水艇沉浮的原理作好了铺垫。
二、教学背景:
前一课,学生通过对7种物体的观察,对原有的沉浮认识的前概念(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产生了疑惑,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与体积没有关系,而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与体积似乎有关系,似乎又没有关系。
但根据经验和预测,大部分学生仍然会坚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与体积有关系。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里面的关系,是我们教学中首要要解决的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沉浮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2.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体沉浮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尺子、天平等。
2.教学课件: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实例、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沉浮现象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体沉浮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如物体形状、液体密度等。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轻重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前一课,学生通过对7种物体的观察,对原有的沉浮认识的前概念(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大的物体浮,小的物体沉)产生了疑惑,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与体积没有关系,而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与体积似乎有关系,似乎又没有关系。
但根据经验和预测,大部分学生仍然会坚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轻重与体积有关系。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里面的关系,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7种材料的图片、水槽2个、沉浮球、沉浮块学生分组实验材料:7种材料(胡萝卜、石块、泡沫、蜡烛、橡皮、带塞空瓶、回形针)、水槽、沉浮球沉浮块五、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实验导入1、教师演示:观察石块和泡沫在水中的沉浮2、学生分组实验:把7种材料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集体汇报:7种材料在水中沉浮情况,教师板书。
【揭示课题】沉浮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板书课题)大家想一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说想法。
(1)沉浮与物体大小有关,认为大的物体会沉,小的物体会浮(但也有学生持相反意见);(2)沉浮与物体轻重有关,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但也有学生持相反意见)。
活动2【活动】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我们观察了7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们再利用这些材料来分析一下。
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立方体。
小组实验二: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小组实验三:水槽,带盖子的小瓶子,红色水。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直接利用上节课的实验结果继续研究(几种物体的浮沉情况)不再重复实验。
实验三没有让学生小组里亲自操作,而用视频呈现实验的方式。
受实验条件限制,把制作简易潜水艇的活动略去,改为课下制作或搜集观察根据物体浮沉原理而工作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揭示并出示课题。
二、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按体积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几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轻重顺序排列几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3、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三、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这就是变量控制的方法。
我们选择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来分别控制。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
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中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