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8.51 KB
- 文档页数:4
教育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1. 教育原理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原理是针对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总结和概括,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2. 教育原理的基本任务教育原理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和规范教育实践,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3. 教育原理的发展历程教育原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演进和发展。
从传统的“仁者爱人”到现代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分类1. 教育学科的特点教育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社会进步为使命。
2. 教育学科的分类教育学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二是一般教育学与专业教育学。
三、教育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 传统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主要观点:强调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主张德行教育和性情教育。
2. 德国教育思想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赫希、李斯、杜威主要观点: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活动,提出了“精心教育”的理念。
3. 苏联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列宁、托尔斯泰、杜钦主要观点:强调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了“劳动使人人格化”的观点。
4. 美国教育思想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桑德尔主要观点:重视实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关注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发展。
5. 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代表人物:陶行知、张孝骞、罗家伦、冯玉祥主要观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四、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1.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分类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导向和目标,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它可以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社会教育目的两大类。
2. 教育价值观的基本类型教育价值观包括理论价值观和实践价值观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指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后者主要指教育的效果和影响。
3.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实现教育价值观的途径和条件,教育价值观是指导和规范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一、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社会对人进行有意识的修养和培养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知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技能是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
2.培养道德和人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格,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
道德和人格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3.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1.个别差异原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不同,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育相对独立原则: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相对独立的性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由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决定,不能被其他领域的规律所左右。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则:教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4.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原则: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教育的基本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促进,教育应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1.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教育学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有创造力的人才。
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和探索教育发展规律,总结和提炼教育经验,为实践指导提供理论支持。
3.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育评价的进行等。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教育内容有所不同。
5.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规律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它包括学习理论、智力发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6.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价:教育方法是指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它有助于改进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效果。
7.教育制度和教育:教育制度是指教育组织和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包括学制、课程安排、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是指对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9.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学科,它关注教育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以上是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构成了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和基本理论。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实质上承认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5 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6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7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概括文艺复兴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大教育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改造(3)学校即社会(4)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5)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9 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0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11 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12 人的发展就是指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所谓的个体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13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1遗传影响人的发展(1)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发展但不决定人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4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15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成员的质量的规定或所要达到的标准的设想。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选择题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1623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的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
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原理复习要点第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
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教育的个别性和社会性、教育的工具性和发展性、教育的多维性等。
要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第二、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是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
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并能够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体差异原理、适应原理、有效性原理、主动性原理、培养发展原理等。
要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活动中。
第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要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
第五、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
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从定制教育到个性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展、从单一课程到综合素质教育等。
要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实践中。
第六、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
要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并能够在教育研究中合理选择和应用。
最后,复习教育学原理还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的教育活动来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复习教育学原理需要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运用和应用这些原理,同时也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以提高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于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材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浮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的客体和要素、教育的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由教师引导和组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特点:普遍性、社会性、自觉性、需持续性、个性综合性、目的性、规范性等。
3.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解决教育实践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个性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和有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的客体和要素1.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客体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智力等方面。
2.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有师生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规律1.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对知识、能力和品德发展的要求。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目的规律、教育内容规律、教育方法规律和教育评价规律等。
五、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课题研究法等。
2.教育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3.教育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
六、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是对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教育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广义上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学校教育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1、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可控性和相对稳定性。
2、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家庭教育与家庭同时产生。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还具有个别性。
3、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社会教育的对象全民性、地点广泛性、内容实用性、时间终身性和形式开放性特点。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家庭教育为学校奇偶碍于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广泛而强烈的渗透性,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时,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教育相互促成。
5、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生活、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6、教育的发展包括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
各历史形态的特点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目的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3.教育具有同一性,具体表现在内容同一、对象同一和目的同一,社会还没有产生阶级分化,教育具有全民性,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8、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独立的条件1.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2.教育实践、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3.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4.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二)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2.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三)17-19世纪主要教育思潮1.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2.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3.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4.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孔多塞、爱尔维修、费希特、杰斐逊(四)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制度教育学诞生于法国乌里、瓦斯凯、洛布罗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批判教育学当前西方教育理论占主导地位鲍尔斯、金帝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二教育学的若干问题(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教育问题研究任务---解决教育问题(二)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第二章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定义(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
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着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最根本、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
教育的本质主要包括人的培养、社会传承、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其中,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的过程,通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传承是指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手段和载体,通过教育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术、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
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品格、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其中,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品格是指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指培养学生具有对社会负责、关心他人和团队协作的素质。
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的内容是指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培养的对象。
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
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的具体操作能力,包括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
情感是指学生通过教育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包括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个人情感。
态度是指学生对待事物或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或倾向性,包括个人态度、人际态度和社会态度。
教育的方法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教育的方法包括多种多样的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互联网教育等。
其中,讲授法是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讨论法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
实验法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实践法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体系,它是教育学的基础,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体育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意识;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发展需求和潜能。
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策略,包括讲授法、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情景模拟法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五、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成果的衡量和判断,包括知识考核、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教育的重点: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和面临挑战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环境是指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和资源。
学校应创设积极向上、宽容多样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团队合作环境;社会应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提供支持和鼓励。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2、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职人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狭义上,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实施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p10: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3、注意活动的组织.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感觉适应p99-101: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感觉对比: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暖色调、冷色调)感觉补偿: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第四章: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1、情绪状态。
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
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
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智力与知识的区别在于:智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而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与结构,它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可见智力与知识分属不同的范畴。
智力是以知识的获得为基础的,没有知识的支持,智力就不能得到发展,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智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知识的获得也必须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作为保障,并且知识越复杂、越抽象,所需的智力水平也越高。
可见智力与知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学业成绩差并不一定是由智力低下造成,他还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p210-213;
智力或能力的个别差异p196-199:
1、总体智力的个体间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2)智力发展速度差异。
2、智力构成因素的个体间差异。
(1)智力构成因素的类型差异。
(2)智力构成因素的水平差异。
3、智力的性别差异。
(1)年龄阶段。
(2)层次分布。
【男性智力分布较为悬殊,女性智力分布较为均匀】
(3)智力的构成因素。
第七章:
情绪状态的种类p233-235: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功能p241-244:
1、情感的动力功能。
2、情感的调节功能。
3、情感的信号功能。
4、情感的保健功能。
5、情感的感染功能。
6、情感的迁移功能。
第九章:
气质的类型p304:
1、胆汁质:精力充沛,心理变化剧烈,反应迅速,行动有力。
情绪发生强而快,情感体验猛烈,容易激动,但平息也快。
往往敢作敢为,决策果断,但缺乏自制与耐心。
语言直率明
了,表情鲜明,具有外倾性。
2、多血质:活泼好动,心理变化灵活,反应比较迅速,举止敏捷,易于适应新环境。
情绪发生较快但不持久,情感体验丰富但不深刻。
往往兴趣广泛,注意容易转移。
善于交往,表情生动,具有外倾性。
3、粘液质:安静沉着,心境平和,反应较慢,举止稳重,善于忍耐。
情绪发生较慢,情感体验较弱。
自制力和持久性较强。
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言语不多,表情淡漠,具有内倾性。
4、抑郁质:认知敏锐,多愁善感,谨慎孤僻,举止迟缓。
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善于发现他人不易察觉的细节。
想象丰富。
对问题理解透彻。
情绪发生缓慢,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但表情流露很少。
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畏缩。
沉默寡言,自制内敛,具有内倾性。
气质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p317:
1、气质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气质类型是好的或着某种气质类型是坏的。
)
2、善用气质特征提高自身素养和时间效率。
(1)根据气质特征进行自我修养。
(2)根据气质特征开展人才甄选。
(3)根据气质特征主动因材施教。
第十章: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336-346;
关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曾有两种极端观点,即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现在人们大多数认为性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遗传是性格的前提,但环境对性格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生物遗传因素。
2、家庭环境因素。
3、学校教育环境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5、主观因素。
性格的动态特征,强调可塑性p348
1、性格的整体性。
2、性格的多面性。
3、性格的可塑性。
性格特征一旦形成,相对比较稳定,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性格具有可塑性。
性格形成于个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变化。
外界环境刺激个体,个体必须协调外界环境,由此引起个体性格的某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