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品侵权责任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侵权责任案例侵权责任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侵权责任案例屡见不鲜,涉及领域广泛,如知识产权侵权、人身权侵权、财产权侵权等。
下面,我们将就几个典型的侵权责任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侵权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
案例一,知识产权侵权案例。
甲公司开发了一款新型软件,获得了软件著作权。
不久,乙公司推出了一款与甲公司软件功能几乎相同的产品,并在未经甲公司授权的情况下进行销售。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的行为构成对其软件著作权的侵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审理,法院认定乙公司存在侵权行为,判决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甲公司相应的经济损失。
案例二,人身权侵权案例。
某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文章,对被害人进行了恶意攻击和诽谤。
被害人对此感到极为恼火,遂向法院起诉。
法院经审理后认定,该网友的言论已经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名誉权,判决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失费,并公开赔礼道歉。
案例三,财产权侵权案例。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约定乙向甲借款10万元,并在一年后归还本金及利息。
然而,到了约定的还款日期,乙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归还借款。
甲认为乙的行为构成了对其财产权的侵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最终判决乙必须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并支付逾期利息和违约金。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侵权责任案例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知识产权侵权、人身权侵权还是财产权侵权,法律都会给予相应的保护和救济。
因此,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侵权责任案例尽可能减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产品侵权调研报告范文产品侵权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繁荣,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产品侵权现象。
产品侵权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企业的声誉和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加强对产品侵权的调查和打击,本次报告对产品侵权进行了调研,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向消费者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
实地走访主要是针对一些典型的产品侵权案例,走访了相关企业和消费者,了解其经历和感受。
三、调研结果1. 消费者调查结果问卷调查共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回复。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70%的消费者表示曾经遭遇过产品侵权问题,其中大部分是电子产品和服装类产品。
消费者在面临产品侵权时,普遍采取了以下措施:投诉到相关部门、寻求法律援助、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曝光等。
2. 企业调查结果对于企业方面的调查,本次走访了10家相关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对自己的产品侵权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且都有相关的投诉和维权机制。
但是其中约30%的企业表示,产品侵权问题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四、问题分析1. 产生产品侵权的原因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产品侵权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一是制假售假问题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采取了非法手段生产和销售侵权产品;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完善,一些企业对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强,容易被他人侵犯;三是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市场监管部门在产品侵权方面的执法力度不足,导致侵权行为常有发生。
2. 影响产品侵权的因素调研发现,影响产品侵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力度的不够,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二是消费者对侵权问题的重视程度有限,一些消费者对于购买便宜的侵权产品并不在意;三是侵权产品的投诉和维权渠道不畅,一些消费者由于不了解投诉和维权的方式和途径,导致侵权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
该公司在2018年开发了一款名为“智能助手”的手机应用程序(APP),并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
该APP的功能包括日程管理、信息推送、生活助手等,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然而,在2019年,一款名为“智慧生活”的APP在市场上出现,其功能与“智能助手”高度相似,界面设计也极为相似。
经过调查,发现“智慧生活”APP的开发商系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侵权公司”)。
侵权公司未经科技公司授权,擅自复制了“智能助手”APP的源代码、界面设计、功能模块等,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
科技公司认为侵权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公司停止侵权行为,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侵权公司是否侵犯了科技公司的著作权?2. 如果侵权公司侵犯了著作权,其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本案中,科技公司开发的“智能助手”APP属于计算机软件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
侵权公司未经科技公司授权,擅自复制“智能助手”APP的源代码、界面设计、功能模块等,侵犯了科技公司的复制权、发行权等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侵权公司:1. 停止侵权行为,立即删除“智慧生活”APP;2. 赔偿科技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XX万元。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侵犯著作权案件,涉及到了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法律问题。
1. 著作权的认定:本案中,法院认定“智能助手”APP属于计算机软件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
产品责任详解产品责任是指制造、销售和提供产品的企业对因产品存在缺陷或错误使用而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产品责任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析产品责任的相关概念、种类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通过维权渠道保护自己的权益。
一、产品责任的概念产品责任是指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承担的法律责任。
这种责任可以涵盖产品质量、安全性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
产品责任的核心是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不受侵害。
产品责任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素:产品缺陷、行为主体和损害结果。
产品缺陷是指产品的设计、制造或者警示说明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产品承诺的情况。
行为主体主要是指生产、销售商及提供者。
损害结果是指消费者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后果。
二、产品责任的种类1. 合同责任: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生产商或销售商必须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如果产品存在缺陷,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或解除合同。
2. 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是指制造商或销售商使用不安全的产品或未提供充分的警示和说明,导致消费者受伤或财产损失,消费者可以要求相应的赔偿。
3.严格责任:严格责任是指无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并导致消费者损失,制造商或销售商就必须承担责任。
三、产品责任的适用范围产品责任适用于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产品。
无论是食品、药品、日用品还是工业品,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消费者如果因为购买到产品存在缺陷而遭受损失,都有权要求相应的赔偿。
同时,产品责任还适用于服务行业中提供的产品,如旅游、餐饮、医疗等。
如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安全或不合格的产品,导致消费者受伤或财产损失,服务提供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维权渠道1. 自行协商:当消费者发现购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可以先尝试与商家进行协商,要求解决问题或退换货。
在协商的过程中,消费者应保留相关证据,如购物凭证、照片和视频等。
论产品责任的问题佚名我国产品质量法的正式颁布施行,初具规模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市场经济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然而对比各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我国的产品责任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还任重道远,在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法律制度尚存在某些不足,这就亟待我们去加以完善.文章从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赔偿法律关系、赔偿范围及责任竞合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冀望借此加深对产品责任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认识.产品责任又称产品侵权责任,是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其生产的产品、出售的产品造成他人人身、该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这里规定的就是产品责任.产品责任是在19世纪中叶英美两国判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事责任.它最初是作为合同责任来对待的,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被视为是构成产品责任的前提.1842年英国"温特博特姆诉赖特"案首创的"无合同,无责任"原则在英美法中奉行了近百年之久."无合同,无责任"原则限制、剥夺了一些与产销人无合同关系的缺陷产品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其保护的重心是产销人,适应和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生产的要求.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生产的高度发展和消费者保护运动的日益高涨,立法者和司法者逐步将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到了重要的地位.20-30年代,英美两国法院率先开始适用侵权行为理论来处理产品责任案件.按照这一理论,只要产品因缺陷造成了他人人身、财产损害,不论受害人与产销人是否有合同关系,都将按照一定的归责原则追究产销人的责任.近年来,各国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已形成了共识,即产品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产品责任纠纷应由专门的产品责任法来调整.以下拟从产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赔偿范围、赔偿请求权的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一、产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法律要件.按照各国产品责任法的规定,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因归责原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我国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1. 须有缺陷产品构成产品侵权责任的首要条件,是产品缺陷.按照各国的一般解释,产品缺陷,是指产品缺乏人们期待的安全性.我国产品质量法将它定义为"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产品缺陷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依形成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产品投流通前形成的缺陷和投入流通后形成的缺陷.前者又包括设计缺陷、原材料缺陷、制造装配缺陷和指示缺陷,等等.按隐蔽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当时科学上能发现的缺陷和科学上不能发现的缺陷.我国产品质量法和世界各国产品责任法,均将产品投入流通前的缺陷和科学上能发现的缺陷作为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其他缺陷,为免责的范围.2. 有损害事实存在即产品因缺陷造成了人身及其他财产的损害.如果产品有缺陷,但并未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或者仅造成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害,均不构成产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或销售者仅按法律关于瑕疵担保责任的有关规定,承担修理、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的责任.3. 须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产品的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产品缺陷是原因,损害事实是结果.确认产品责任的因果关系,要由受害人证明.在证明中,对于高科技产品致害原因不易证明者,可以有条件地适用推定因果关系理论,即受害人证明使用或消费某产品后即发生某种损害,且这种缺陷产品通常可造成这种损害,可以推定因果关系成立,转由侵害人举证证明因果关系不成立.证明属实的,则否定因果关系要件.对于缺陷产品的免责事由,应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二、赔偿法律关系构成产品侵权责任,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赔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赔偿权利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1. 赔偿权利主体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受害人,受害人残废或死亡的,是其受害人本人或继承人.一般情况下,受害人主要是自然人,但在造成财产损害的场合,受害人也包括法人.受害人依其赔偿请求权,可以向加害人要求赔偿.请求的内容,是赔偿损失,包括恢复原状,但不包括修理、重做、退换缺陷产品的合同责任形式.2. 赔偿义务主体1 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规定和产品质量法也有相关规定.由此可见,我国相关法律将生产者和直接销售者作为基本的责任主体,而对于其他人员,如运输者、仓储者、非直接销售者虽然对产品缺陷负有责任,但消费者不能直接向其请求赔偿,而只有生产者、销售者在对消费者进行赔偿后,再向这些人追偿.这样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者请求的方便.我国产品质量法第30条第2款作了与之不同的规定:"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如果销售者能够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即非直接出售人,则该提供者应承担责任.2 服务的提供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规定,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3 营业执照的持有人或借用人.由于在我国借用他人营业执照进行非法经营的现象为较普遍,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7条对此作了专门规定: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4 展销会的举办者或者柜台的出租者.由于各种展销会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购物方式,柜台的出租者在许多商场已非常普遍.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追偿.5 广告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在我国已司空见惯,为规范广告市场和加强广告经营者的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9条对此作了专门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也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而又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三、赔偿范围产品质量法第32条规定了产品侵权责任的赔偿项目,包括人身伤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和其他赔偿.1. 人身伤害赔偿产品质量法第32条规定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这种规定,与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对致人死亡的,应赔偿抚恤费.2. 财产损害赔偿缺陷产品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产品质量法第32条第2款规定,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这一规定,与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基本相同.因而,应当依照侵权行为的财产损害赔偿规则予以赔偿.四、责任竞合1. 产品责任与加害给付缺陷产品致人损害,包括对该产品买受人的损害和对第三人的损害.缺陷产品造成第三人损害,该第三人与产品制造者、销售者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其损害赔偿关系,只能是侵权责任,应当以侵权损害赔偿确认其性质.缺陷产品致该产品的买受人损害,在产品销售者、制造者与买受人即受害人之间,原本存在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就是这种合同关系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发生缺陷产品造成损害之后,在受害人与加害人之间产生两个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一是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二是违约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前者依据法律而发生,后者依据合同约定的给付义务、附随义务、保护义务而发生,形成侵权责任与合同责任的竞合.2. 赔偿请求权的选择民事责任的竞合,实际上表现为赔偿请求权的竞合.受害人对竞合的赔偿请求权,享有选择权.合同损害赔偿旨在赔偿受害人的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的损失,从而使受害人获得从交易中应该得到的利益.产品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如果因此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损失,受害人并可以就此举证,那么允许受害人选择合同责任,就可以得到可得利益的赔偿,而按照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则难以包括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的赔偿.可见,准许受害人选择侵权赔偿请求权或合同赔偿请求权,对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是有利的.产品致害责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由受害人作出选择都对受害人有利,因而必须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受害人可以选择,在何种情况下受害人不可以选择而只得按侵权责任起诉.其规则是:第一,受害人不得选择的产品侵权责任.对此,受害人只能依照侵权的诉因起诉,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缺陷产品造成了对第三人的损害.由于第三人与产品制造者、销售者之间并无合同关系,对第三人的损害也是合同当事人订约时所不可预见的,如果适用合同责任,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既可以合同相对性规则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订约时不可预见违约后果而要求减轻或免除责任.这对第三人权利的保护不利.因此,应当将缺陷产品造成第三人损害作为一种单独的侵权行为对待,由加害人直接对第三人负侵权责任;二是因缺陷产品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伤害.这种情况,按照我国判例和学说的一般观点,违约责任只对其违约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因违约而造成人身伤亡,则因为是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是不可预见的,因此不应由合同债务人赔偿.合同法主要保护财产利益,侵权法既保护财产利益,也保护人身利益.缺陷产品造成人身损害,超出了合同法保护利益的范围,因而不能选择合同责任保护受害人的人身伤害的损失,必须按侵权责任处理;三是缺陷产品造成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例如缺陷产品是腐烂食物,受害人食用后造成精神痛苦,是否可依同责任获得赔偿,判例、学说都不允许受害人根据合同责任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我们认为,由于精神损害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难以预见的,这种损害又难以通过金钱加以衡量,因此原则上受害人不能通过合同之诉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如果缺陷产品造成受害人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又主张精神损害,就只能按照侵权责任请求赔偿.第二,受害人可以选择的产品致害责任.除上述三种情况以外,其他缺陷产品致害,受害人可以选择侵权的诉因或者违约的诉因向法院起诉.选择的原则,是赔偿权利人即受害人认为对自己的利.加害人对此无选择权,亦无拒绝选择的权利.受害人选择不明或未选择的,法官应向受害人履行"释明权"义务,通常情况下作出对受害人有利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产品进入到流通领域,有的生产厂家不重视产品质量,构成了对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权利的威胁,缺陷产品对人身和财产伤害的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而我国的产品侵权责任又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对消费者的权利保护不够.综上,我国应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责任予以明确的规定,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侵权分析报告背景介绍侵权是指他人擅自使用、复制、展示或传播他人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
侵权行为严重损害了原权利人的利益,所以侵权分析报告的作用在于帮助原权利人了解侵权情况,评估损失,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侵权案例分析1.案例起因:在某社交平台上,用户A发布了一篇原创文章,该文章内容是关于某知名产品的评测和使用心得。
用户A的文章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然而,不久后用户B也在该平台上发布了一篇与用户A文章内容几乎相同的文章,并且获得了很大的阅读量和转发量。
2.侵权行为分析:通过对用户A和用户B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用户B的文章几乎与用户A的文章一字不差。
用户B未经用户A的授权,未经允许复制和传播了用户A的原创文章,构成侵权行为。
3.侵权形式分析:用户B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在对用户A的文章进行未授权的复制和传播。
用户B的文章没有对用户A进行任何引用或署名措施,也没有取得用户A的许可。
这种侵权行为侵犯了用户A的著作权。
4.侵权影响分析:用户B的侵权行为导致用户A在知名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原创文章在传播过程中丧失了控制权,用户B的文章替代了用户A的文章在该平台上的存在。
用户A可能会失去原创文章所带来的声誉和粉丝,对其个人品牌形象以及可能的商业机会造成了损害。
5.侵权损失评估:针对用户A的侵权损失进行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声誉损失:用户A可能会因为侵权行为而受到质疑和批评,声誉受损。
–粉丝流失:原本可能会关注用户A的粉丝,可能因为发现了用户B的文章而流失。
–商业机会损失:用户A在原创文章中可能会引入广告或合作等商业机会,侵权导致这些机会流失。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损失金额的评估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6.可能的维护措施:用户A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向社交平台提交投诉:用户A可以向社交平台提交侵权投诉,要求平台删除侵权文章,并对用户B进行惩罚。
–发布澄清声明:用户A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澄清声明,向粉丝说明用户B的侵权行为,并强调自己是原创作者。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销售的公司。
2019年,甲公司研发出一款新型智能手机,并投入市场销售。
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擅自在其销售的电子产品包装上使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商标,并标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型号。
甲公司发现后,认为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其商标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乙公司是否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以及乙公司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
三、案件分析(一)乙公司是否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1.商标权的构成要件商标权是指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权的构成要件包括:(1)商标具有显著性;(2)商标不为法律所禁止;(3)商标未被他人注册;(4)商标已在我国境内注册。
本案中,甲公司的智能手机商标已经满足上述构成要件,具有商标权。
2.乙公司是否侵犯商标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本案中,乙公司在未经甲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其销售的电子产品包装上使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商标,并标注了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型号,符合上述第(1)项的规定,构成对甲公司商标权的侵犯。
(二)乙公司应承担的侵权责任1.停止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行为的责任。
因此,乙公司应立即停止在其销售的电子产品包装上使用甲公司智能手机的商标。
2.赔偿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人应当赔偿权利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产品责任第一千二百零二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条文要义本条是关于产品责任中的生产者责任的规定。
产品责任是指生产者生产、销售者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他人损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无过错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
生产者承担产品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其构成要件是:(1)产品存在缺陷,产品缺陷一般是产品中存在的不合理危险。
(2)被侵权人受了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
(3)被侵权人受到的损害是产品缺陷引起的,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符合上述三个要件,即构成产品责任,生产者对其生产的缺陷产品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产品缺陷有四种类型:(1)设计缺陷,是指在产品的设计中就存在不合理危险。
(2)制造缺陷,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在产品中留下的不合理危险。
(3)警示说明缺陷,是指产品中存在合理危险,可以流通、使用,但是对其存在的合理危险应当予以警示,说明怎样使用才够避免危险发生。
未作警示说明或者警示说明不充分,都构成警示说明缺陷。
(4)跟踪观察缺陷,是指在产品生产完成后,依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无法发现其是否存在缺陷,可以将产品投放市场流通,但生产者须承担跟踪观察义务,发现有缺陷时,应当及时进行警示说明或者召回。
未履行警示说明或者召回义务,为跟踪观察缺陷。
这里涉及产品自损是否可以一并起诉的问题。
在传统的产品责任法中,产品责任的损害不包括产品自损,只包括人身损害和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害。
《产品质量法》第41条对此作了清楚的规定。
在制定《侵权责任法》过程中,立法者考虑到,因同一个行为发生的损害,不必折腾受害人分别起诉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两个诉,因而将产品责任的损害只规定为“损害”,就是为了使该“损害”包含产品自损。
故在产品责任诉讼中,被侵权人可以提出产品自损的损害赔偿请求,不过这是两个诉的合并。
案例评析王某诉东风公司产品责任纠纷案[1]案情:王某从淮安市华丰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了东风牌仓栅式运输车一辆,其雇员戴某长驾驶该车过程中车辆发生火灾,造成车辆及车上承运家具烧毁。
产品侵权调研报告产品侵权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产品侵权是指一方未取得合法权益人的允许,在其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内,制造、销售、使用、进口或存放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相关产品的行为。
产品侵权在市场竞争中造成的问题严重,不仅损害了企业利润,还影响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
因此,对产品侵权的调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探索当前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侵权情况,了解产品侵权对企业经济利益和创新动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企业的正当权益保护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专利文件、商标注册信息等文献,了解产品侵权的定义、法律责任和保护措施。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并面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调查,了解被侵权者的遭遇以及消费者对侵权产品是否有意识并采取措施的情况。
3. 实地调研:访问企业现场、市场等地,通过观察和交流来了解产品侵权情况。
四、调研结果1. 产品侵权的种类:根据调研结果,产品侵权的种类主要包括专利侵权、商标侵权和著作权侵权三类。
2. 企业受侵权的情况: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都遇到过或正在遭受产品侵权问题,其中专利侵权和商标侵权是最为普遍的。
3. 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对产品侵权问题的态度存在差异,部分消费者对侵权产品的可行性和购买意愿没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
4. 肇事原因分析:从调研结果来看,主要的肇事原因包括市场监管不力、企业自身维权措施不完善和消费者对侵权产品的无意识。
五、调研分析1. 现行法律法规的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对产品侵权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不利于企业维权,应该加强法律监管和加大处罚力度。
2. 企业自身维权意识不强: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建议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并完善维权措施。
3.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侵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从而减少产品侵权现象的发生。
4. 提高消费者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侵权的认知和觉察。
浅析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摘要: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构建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各国对其规定各有不同。
关键词: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一、产品责任及其归责原则的含义1.产品责任的概念和特征产品责任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生产、销售缺陷产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有致使他人遭受人身、财产损害之虞而应承担的赔偿损失、消除危险、停止侵害等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
产品责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产品责任发生在产品流通领域;2.致人损害的产品必须存在缺陷;3.产品责任是特殊侵权责任。
2.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含义“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产品责任归属所依据的法律准则,是指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就缺陷产品致损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准则,即以主观过错还是以客观损害结果为基础来承担产品责任的依据和标准。
二、两大法系产品责任归责原则1.大陆法系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在20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没有专门的产品责任法,各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并不一致。
意大利、荷兰采用过错责任,英国、德国等国采用过错推定责任,法国、卢森堡等国采用无过错责任。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欧共体的推动下,各国日益重视产品责任的研究和立法。
1973年欧洲共同市场设专家委员会,于1976年完成立法草案,提出了产品责任法草案,确认产品侵权责任,经历多年修改,于1985年欧共体发布了《产品责任指令》。
该指令明确规定生产者应对产品缺陷致损承担严格责任,即侵权责任归责时采用了严格责任原则。
2.英美法系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英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是通过典型判例加以确定的。
其产品责任的归责有三种:合同责任、过失责任、严格责任。
早期英国的产品责任遵循的是合同理论,判例所确立的规则为“无合同则无责任”。
在这一原则下,消费者可以起诉销售者但不能越过销售者去起诉生产者。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产品责任的合同责任已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英国就将对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改为适用侵权法的过失责任原则。
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分析:侵权商品销毁标题: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分析:侵权商品销毁案例引言:知识产权侵权是一个在商业领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侵犯了知识产权的企业或个人将会遭受法律的制裁。
本文将详细分析一起涉及侵权商品销毁的法律案例,涉及时间为2010年,以展示相关法律对侵权行为的惩罚与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同时,律师将对案例进行点评,以期提供对类似案件的法律见解。
具体案例细节:2010年7月,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公司A在杭州市H区登记注册成立。
该公司生产的汽车连接杆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专利,并且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然而,2010年9月,A公司突然发现有一家没有任何合法资质的公司B,在同一区域销售类似的汽车连接杆,并且标榜其产品与A公司完全相同。
经过调查和取证后,A公司发现B公司的产品确实存在严重的侵权行为。
为此,A公司于2010年10月向H区法院提起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要求B公司停止销售侵权产品,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011年3月,H区法院经过调查和审理后作出了判决。
法院确认了A公司的知识产权,并认定B公司销售的连接杆侵犯了A公司的专利权。
法院判令B公司立即停止销售侵权商品,并要求销毁所有未销售的侵权产品,并支付A公司经济损失赔偿等相关费用。
不久之后,B公司接到了法院的判决书,并依法执行。
B公司销毁了存放在仓库中的全部侵权产品,并在广告媒体上对消费者发布了一份公告,向他们澄清了该公司产品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并声明从此终止销售这一系列连接杆产品。
同时,B公司向A公司支付了约300万元的赔偿,包括经济损失、诉讼费用和维权费用等。
律师点评:这起案件充分展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法律的有效性。
在此案中,A公司通过合法的注册及获得专利权,确保了自身的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
同时,H区法院也在此案中表明了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零容忍立场,并且在判决中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A公司的权益。
这起案件可以给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采购中的侵权和侵权救济方式在采购过程中,侵权问题是一个常见而严重的挑战。
侵权行为可能导致损失、纠纷和法律责任。
因此,采购者需要了解和采取适当的侵权救济措施来保护其权益。
本文将探讨采购中的侵权问题以及相关的侵权救济方式。
一、采购中的侵权问题侵权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采购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行为包括侵犯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秘密、误导性宣传等。
以下是采购中可能遇到的侵权问题:1. 知识产权侵权:采购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可能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2. 商业秘密侵权:采购者可能在交易中接触到供应商的商业秘密,包括技术方案、客户资料、销售策略等。
如果未经授权披露或使用这些商业秘密,就构成商业秘密侵权。
3. 误导性宣传:供应商在推销产品或服务时,可能会夸大其优势,甚至作出虚假宣传。
如果采购者受到虚假宣传的误导而遭受经济损失,就构成误导性宣传侵权。
二、侵权救济方式1. 协商和谈判:在发现侵权问题时,采购者可以首先与侵权方进行协商和谈判,寻求解决的可能性。
通过协商,双方可以就损失赔偿、侵权行为终止等事宜达成一致。
2. 争议解决机构:如果协商无果,采购者可以选择将纠纷提交给合适的争议解决机构,如仲裁、调解机构或法院。
这些机构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证据来解决纠纷,并作出相应的侵权救济决定。
3. 民事诉讼:在侵权行为造成较大损失且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采购者可以选择提起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将通过法院进行审理,最终可以获得损失赔偿、禁止侵权等救济。
4. 行政救济:在某些情况下,采购者可以向相关行政部门寻求侵权救济。
例如,对于知识产权侵权,可以向知识产权保护部门投诉并请求制止侵权行为。
5. 委托代理人:采购者还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或代理人来处理侵权救济事宜。
律师将协助采购者收集证据、起草法律文件,并代表采购者进行谈判、仲裁或诉讼等程序。
三、保护采购者权益的建议为了降低在采购中遭受侵权行为的风险,采购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身权益:1. 定期监测市场:采购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了解供应商的声誉和知识产权情况,选择有信誉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经典】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分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愈发重要。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创新者的利益,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经典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知识产权侵权的表现形式、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案例一:苹果与三星的专利之战苹果和三星这两大科技巨头之间的专利纠纷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这场纠纷涉及到智能手机的外观设计、用户界面以及技术专利等多个方面。
苹果指控三星的多款智能手机抄袭了 iPhone 的外观设计和用户界面,侵犯了其多项专利。
三星则辩称自己的产品是独立研发的,不存在侵权行为。
经过长时间的法律诉讼,最终法院判决三星向苹果支付巨额赔偿。
这一案例不仅凸显了专利保护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了企业在竞争中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观设计和用户界面等方面的创新同样可以受到专利保护。
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不断进行创新并及时申请专利,是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警示其他企业在研发和设计产品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
案例二:某知名作家作品被抄袭一位知名作家的畅销小说被另一位作者抄袭,情节、人物设定甚至部分语句都极为相似。
原作者发现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这个案例中,抄袭者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也损害了原作者的声誉和经济利益。
对于文学创作领域来说,抄袭行为严重破坏了创作环境,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
这也提醒了广大作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版权登记。
同时,读者也应该支持正版作品,抵制抄袭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创作的良好氛围。
案例三:某品牌商标被仿冒某知名品牌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消费者基础。
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仿冒该品牌的商标,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这种商标侵权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对原品牌的形象和市场份额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原品牌通过法律手段打击侵权行为,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浅析产品侵权责任
陈凌云摘要:产品侵权责任作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责任形式,是从侵权发生原因的角度来定义的,所以在产品侵权责任中既包括了侵权财产权的损害赔偿责任,也包括了侵害人身权的损害赔偿责任。
而现实中很多人并不能分清产品侵权责任和产品责任等与其相竟合的其他侵权责任。
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侵权责任的描述,让读者对产品侵权责任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一、什么是产品侵权责任
《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这里规定的,就是指产品侵权责任。
有学者认为,产品侵权责任其实就是严格意义上西方的产品责任,只是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对于产品责任的理解既包括产品侵权责任也包括产品的合同责任。
产品侵权责任理论最初的出现还是基于产品合同责任,即合同的相对人须负有产品的瑕疵保证义务(从开始的明示保证到后来的默示保证),但合同责任无法弥补缺陷产品造成的产品本身以外对于当事人原有利益的损害,故加害给付理论应运而生,但此理论无法解决缺陷产品造成合同当事人以外第三人的利益损失的救济问题,这便出现侵权责任理论,即不以有合同关系为要件,只要受害人的利益损害而归因于缺陷产品,那么产品的提供者(生产者或销售者)须负赔偿责任。
二、产品侵权责任的法律特征。
1、侵权责任民生在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
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标志是产品经过交易、转让等合同行为,由制造、生产者之手,中间可以经过若干流通环节,即批发、销售、仓储、运
输等过程。
因此,产品侵权责任的发生前提总是与合同相关连,不存在没有合同前提的产品侵权责任。
2、产品侵权责任是产品缺陷造成的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害。
产品侵权责任并不是产品自身质量问题的自身损坏造成财产以外的财产损害(产品自身质量问题的自身损坏造成财产以外的财产损害属于合同纠纷的范畴,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产品侵权责任是物件致人损害的特殊侵权责任。
产品侵权责任的这一性质让其与国家赔偿责任、雇佣人赔偿责任等相区别。
所以,产品侵权责任是人对物所造成的损害负责任,即产品致人损害时,与该致害产品有关联的人,即制造者、销售者等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责任。
4、产品侵权责任是无过错责任。
对于产品侵权责任是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学者有不同意见。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首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及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系参考了美国严格产品责任判例法及欧共体关于产品责任的指令。
依美国严格产品责任判例法及欧共体关于产品责任的指令,对产品侵权责任均采无过错侵权主义。
从比较解释学的角度,我国立法关于产品侵权责任的规定应解释为严格责任。
其次,按民法通则规定,因产品责任受到损害的人可以向产品制造者提出赔偿损失,也可以向产品销售者提出赔偿损失,不管是谁的过错,产品制造者、销售者都应承担责任,所以说是一种无过错责任。
三、产品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是须有缺陷产品存在。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何谓产品缺陷,产品质量法第34条作了界定,即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如何理解“缺陷”这一含义,笔者认为一是缺陷系一种不合
理的危险,合理的危险不是缺陷;二是这种危险危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其他危险不认为是缺陷的内容;三是判断危险的合理与否或者判断某一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法定标准。
一般标准是人们有全期待的安全性,即一个善良人在正常情况下对一件产品应具备的安全性的期望。
法定标准是国家和行业对某些产品制定的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专门标准,有法定标准的适用法定标准,无法定标准的适用一般标准。
产品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
设计缺陷是指产品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安全的,不合理的因素。
如原理错误,结构设计不合理,设计参数计算失误,安全系数不充分等。
设计缺陷往往是导致产品存在潜在危险的根本因素。
制造缺陷是指产品在加工、制作、装配等生产过程中,未达到设计精度要求,或不符合加工工艺要求,致使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指示缺陷是指产品表识应附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而未按规定附有相应表识,致使使用人遭受损害。
需要说明的是,产品责任法通用“缺陷“一语,区别于合同法上的“瑕疵”概念。
合同法上“瑕疵”仅指产品规格质量不符合法定或约定标准,与“缺陷”是指对于使用者或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危害性,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一台电视机,如果规格型号不符合约定,或没有图像,属于“质量不合格”,即“瑕疵”,买主可请求厂商更换、修理、退货或赔偿损失,属于违反合同责任。
但是,如果显像管喷火、爆炸或天线漏电,造成人身财产损害,则属于有“缺陷”,受害人可依产品责任法使制造者或销售者承担严格责任。
事实上,依合同法属瑕疵产品,而在产品责任法上属于有缺陷的产品,也可能在合同法上有缺陷,属于质量合格产品。
二是须有损害事实。
产品侵权责任中的损害事实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
人身损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伤残,对其赔偿范围,与一般侵权行为致人损害的赔偿范围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财产损害,不是指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即购买该产品支付的价金的损失,而是
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的损失,其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精神损害主要是指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给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创伤,一般不是指对受害人名誉权等人格权或人格利益的损害。
《产品质量法》比《民法通则》增加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规定。
对上述新增加两项赔偿是否即属精神损害赔偿,该法未予以明确。
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年7号),肯定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遭受非法侵害的,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此精神损害,在致人死亡的情形,称为“死亡赔偿金”,在致人残疾的情形,称为“残疾赔偿金”;其他损害情形,称为“精神抚慰金”。
据此解释,《产品质量法》第43条所规定的参加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性质应为精神损害赔偿。
三是须有因果关系。
产品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要件,是指产品的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确认产品责任的因果关系,须由受害人承担举怔责任,证明损害是由于使用或消费有缺陷的产品所致。
受害人首先要证明缺陷产品曾被使用或消费过,其次要证明使用或消费缺陷产品是损害发生的原因。
在证明中,对于高科技产品侵害原因不易证明者,可有条件的适用推定因果关系理论,即受害人证明使用或消费某产品后发生某种损害,是这种缺陷产品通常可以造成这种损害,可以推定因果关系成立,转由侵害人举证证明因果关系不成立。
四、产品侵权责任的免责条件和时效
产品侵权责任的免责条件与其他侵权责任的免责条件不同,具有特殊性,依照《产品质量法》第29条之规定,符合下列条件者方可以免除侵害人的责任。
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制造者生产某种产品,但未将该产品投入流通,即使该产品存在缺陷,并且致人损害,也不承担产品侵权责任。
投入流通,就是使产品投入流通领域,包括任何形式的出售、租赁以及抵押、质押、出典等。
2、产品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
成立这一免责条件,须查明这种缺陷是何原因所致。
例如,某厂生产自行车打气筒,用户甲购买使用一年后,在打气时气筒中的弹簧引出致伤甲的眼睛,经审理查明,产品投入流通时尚无此缺陷,是使用者使用不当导致其螺口松动,此种情况下,制造者即可免责。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
以科技水平所限作抗辩事由,是通常的免责条件。
按这一免责条件,如果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即使后因科技水平发展了,能够认识到这一缺陷,制造者也不承担已经投入流通的产品致人损害的责任。
产品质量法对产品侵权责任规定了特殊的诉讼时效。
第一,产品侵权责任的普通诉讼时效一律为两年,即使是侵害人身造成伤害、死亡的,也不受民法通则规定的短期时效一年的限制,亦为二年时效。
第二,最长时效不执行二十年的规定,而规定为十年,因而比民法通则规定的时间要短。
第三,如果产品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则不受最长时效期间的限制,应以明示的安全使用期为长期时效,但该期间不足十年的,应执行十年长期时效。
[结语] 综上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关损害赔偿案件呈上升趋势,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因侵权行为所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
如何认定侵权行为已成为审判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产品侵权责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侵权责任,其发展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