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湘教版(1)
- 格式:doc
- 大小:456.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章章末整合提升一、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
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平稳,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4.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城市合理规划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工业与住宅区的区位,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食品厂等)应位于上游地区;会产生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下游地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处等。
例1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按照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等。
材料二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指出图中河流的流向。
(2)简述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原因。
(3)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选一处建垃圾填埋场或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选________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选________处最合理。
(4)简要说明图示水环境功能区Ⅰ对Ⅱ、Ⅲ所起的作用。
答案(1)流向:自西向东流。
(2)原因: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丁乙(4)起到保护河流源头的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与市区的位置判断,取水口应位于河流上游,故河流自西向东流。
第(2)题,取水口应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第(3)题,垃圾填埋场应建在河流下游,减少对城市地下水的污染;垃圾发电厂主要考虑风向,华北地区的盛行风向为东南、西北风,故大气污染企业应布局于与季风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第(4)题,Ⅰ位于Ⅱ、Ⅲ的上游,为水源地。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和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例2墨脱公路工程于2012年竣工通车。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整合专题一我国的能源问题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浪费严重,能源短缺;采煤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煤、石油燃料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能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75%左右),能源消费结构单一,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
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年年攀升,2005年已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石油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最近中国的油、电、煤、气普遍紧张,加上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紧张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解决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应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具体措施: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降低能源需求;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③加强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调配工作,采取措施保护煤炭的安全生产;④开发清洁煤技术,支持煤化学工业发展,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⑤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积极对话和合作,保证境外稳定可靠的油气供应。
[例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及同步编制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
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基础,主要是因为()A.中国的煤炭资源非常丰富B.煤炭的开发利用比石油更方便C.煤炭的热值比石油高D.燃煤不会污染大气环境(2)“加快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大力发展水电”是“十一五”规划“多元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于下列地区应重点发展的能源,叙述正确的是()A.新疆、内蒙古西北地区应大力发展水能B.青藏高原地区和甘、新地区应大力发展生物能C.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应大力发展太阳能D.东南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核能(3)目前对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高一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检测题( 湘教版含答案)综合检测 ( 四) ( 满分: 100 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 (5 分× 12=60 分) 如图为某地域城镇分布表示图( 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 ) 。
已知①②③是该地域同样级其余 3 个城市,④⑤⑥是比①②③级别低的同样级乡镇。
据此回答1~2 题。
1 .受地形影响,城市形态最有可能呈条带状分布的是 ( ) A.① B.②C.③D.⑤ 2.假如该地域修筑铁路,从经济效益考虑,最先连结哪两个城镇较为合理() A .①一⑤ B .②一④C.①一③ D.都同样【分析】第1题,在①②③3 个城市中,②位于山区,其形态最可能沿谷地发展呈带状分布。
第 2 题,因为①②③是该地域同样级其余 3 个城市,④⑤⑥是比①②③级别低的同样级乡镇。
而①③两个城市位于平原上,连结①③经济效益最正确。
【答案】 1.B2.C 南疆地域荒漠广袤如海,分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洲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
读图,回答 3~4 题, 3 .南疆地域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 B .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 4 .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多数路段经过 ( ) A.河谷地带 B .塔克拉玛干荒漠 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分析】第 3 题,南疆地域天气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展,有高峰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饶,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第 4 题,南疆铁路的大多数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边沿的山麓冲积扇地域,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展、村镇集中。
【答案】 3.B 4.C 读我国有名运煤专用铁路表示图,达成 5~6 题。
5 .该铁路穿越的最大阻碍在 () A.① B.②C.③ D.④ 6.相关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祸和地质灾祸多发区 B .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大 C.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曲折 D.自然要素是山区交通线区位选择的决定性要素【分析】第5题,从图中看出,该铁路穿越太行山区,位于图中②处。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城市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稀疏,东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山区地形: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三个阶段(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1500 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 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 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
在寒冷期,出现于 14---17 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章末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主要是因为()①气候比较湿润②地势比较高③河流众多,水源充足④资源比较丰富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读“兰州市略图”,完成2~3题。
2.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3.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看,兰州属于() A.两条大河交汇处B.陆上交通线过河点位置C.河流水运的起点D.内河航线的终点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4~5题。
4.图中昆明以西的地区几乎没有铁路,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 A.森林茂密,施工困难B.保护旅游资源,防止生态破坏C.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高山峡谷D.资源贫乏,人口稀少5.图中的梧州曾是广西境内最大的城市,但后来的发展却大大落后于柳州和南宁,这表明()①河运在古代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②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③现代城市布局中,沿江设市已无吸引力④交通方式的改变,对沿线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⑤沿铁路的城市轴线已取代了沿江设市的布局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⑤英国诺福克郡夫妇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1987年花了2万英镑在海边买下一套三居室房屋。
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涨趋势升值。
但房产评估师近期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受某种因素影响,这套房子面临被淹没危险,目前仅值1英镑。
据此完成6~7题。
6.材料中所提及的“某种因素”是指() A.水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C.全球变暖D.酸雨危害7.你认为材料中房子被淹,目前仅值1英镑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的破坏B.大量氟氯烃的排放C.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D.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据下表我国1998~2004年部分年份的相关统计数字,回答8~9题。
第0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质量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解析:选D。
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
甲位于河流上游而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
2.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③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C。
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易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使河道发生改道。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3~4题。
3.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临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4.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解析:选C。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比较显著,但南、北方都存在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南方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但一些工业城市仍缺水的原因是A.伏旱引起部分地区干旱B.地下水量少C.工业污染严重,属水质性缺水D.河流少,径流量小2.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的合理措施不包括A.实施南水北调B.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C.加强节水宣传教育D.大力开发地下水1.C2.D【解析】1.我国南方河流众多,水资源较丰富,但一些工业城市仍缺水的原因是工业污染严重,属水质性缺水,C对。
区域内降水丰富,自然因素不是干旱的主要原因,A错。
地下水量丰富,河流多,径流量大,B、D错。
2.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的合理措施包括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等,A、B、C包括。
大力开发地下水,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D不包括,选D。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
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
读图回答3~4题。
3. 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气候B. 国土面积C. 土壤肥力D. 水资源数量3. A解析:从图中看出,巴西的生态承载力远大于俄罗斯,结合题干对生态承载力的含义可知,巴西由于是热带气候,特别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很广,能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并提供大量的可再生资源。
4. 下列措施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有 ()①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②围湖造田③保护野生动植物④推广生态农业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4. B解析:结合生态承载力的含义可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措施都能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选项中围湖造田不利于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是“某种自然资源(阴影部分)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章末质检卷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湘教版章末质检卷第1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我国旱涝灾害都十分严重的地区,其共同的特点是()①人口密度小②经济落后③以平原地形为主④降水集中且变率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2.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A.加强监测预报B.改变水循环模式C.疏散重灾区人口D.兴修水利工程答案:1.D 2.D解析:第1题,旱涝都比较严重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因此D项正确。
第2题,注意设问为工程措施。
下图示意世界四个国家21世纪初期能源消费情况。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上图表明四个国家中()A.①国能源构成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③国能源构成以煤炭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D.④国能源构成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4.在防止世界气候变暖、节能减排中最应该承担更大义务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B 4.B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①国能源构成以石油为主,约占50%,但该国能源消耗总量没有其他国家大,所以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不居首位;②国矿物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构成较均衡,但石油比重最大,由于②国在四国中能源消耗总量最大,所以石油消费量最大;③国能源构成以煤炭为主,核电消费量较小;④国能源构成以天然气为主,由于在四国中能源消耗总量较小,所以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不居首位。
第4题,大量使用矿物能源,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四个国家中矿物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在防止世界气候变暖、节能减排中最应该承担更大义务。
读图可知,②国矿物能源消费量最高。
读图,完成第5~7题。
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碳排放的数量柱状图5.图中所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的有()A.巴西、原欧盟十五国、墨西哥B.加拿大、俄罗斯、美国C.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D.中国、印度、南非6.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7.人均消费碳排放量()A.印度多于俄罗斯B.美国最多C.原欧盟十五国多于加拿大D.日本多于美国答案:5.C 6.D7.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日本、原欧盟十五国、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大大超过生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章末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洲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
读图,回答1~2题。
1.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导学号:00040143】A.地形与土壤B.地形与水源C.水源与土壤D.气候与植被2.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A.河谷地带B.塔克拉玛干沙漠C.山麓冲积扇D.吐鲁番盆地【解析】第1题,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第2题,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地区,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村镇集中。
【答案】 1.B 2.C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D.不断西移4.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
第4题,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温度不断降低,而现代则是温度上升,所以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不吻合;现代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缩小;由于该历史时期气温不断下降,故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南移。
【答案】 3.B 4.C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章末综合测评湘教版西南基地[分析]问题(1)。
根据中国XXXX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中国能源消费的最大比例是煤炭。
煤基消费结构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严重的空气污染。
问题(2),结合“十二五”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信息,能源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
主要措施可以从跨区域能源配置、节能、提高利用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
问题(3),主要原因可以从能源需求、能源分布、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问题(4)。
比较两种能量基础的差异,我们可以分析所学的知识。
新疆基地油气资源丰富,开发过程中容易发生土地沙化。
西南基地水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和矿产分布,可以分析和回答开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回答] (1)煤炭空气污染严重(2)(西部)加强跨区域能源配置;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3)这个国家的东部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很大。
常规能源短缺;(4) 199石油技术力量雄厚,主要能源类型在新疆基地西南部;天然气和水力发电;煤炭开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和植被破坏。
土壤侵蚀;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8分)[指南编号:00040145]≈内涝灾害是指暴雨、暴雨或连续降雨造成低洼地区洪涝灾害的现象材料2:中国部分地区降水时空分布及涝区分布图图2中国内涝地区分布图6(1)哪些因素是内涝灾害的主要原因?(8分)(2)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分析了中国涝渍地的时空分布(10分)(3)涝灾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简介(10分)[决议]问题(1),内涝的发生,其基本原则是一个地方的水收入大于支出,因此其影响因素是降水较多和地形排水较差的天气过程问题(2),从时间上看,雨季主要是夏季和秋季,从空间上看,平原地区的排水并不通畅。
问题(3),雨季,阴天,光线不足;过度的土壤水分或积水阻碍了旱地作物的生长。
[答] (1)①气象因素:暴雨、暴雨和连阴雨;(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2)时间分布:我国涝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中国地形的第三级。
【走向高考】201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测试题湘教版必修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A.宽阔的平原地区 B.深切的河谷地带C.平坦的高原面D.凉爽的高山地区2.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与水源 B.植被与土壤C.气温与降水 D.日照与海拔答案:1.B 2.A解析:第1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严寒。
根据图示可知,其城镇主要沿河流分布,分布在深切的河谷地带。
第2题,地势较低,气候温暖,同时河流提供了水源,适宜聚落发展。
(2014·北京海淀区期中)读“某岛屿简图”,回答3~4题。
3.该岛地势(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C.西北高,东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4.该岛的城市和公路分布具有( )A.沿河谷分布的特点B.网格状分布的特点C.环岛屿分布的特点D.与纬线平行的特点答案:3.B 4.C解析:第3题,该岛屿河流为放射状水系,所以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第4题,该岛屿沿海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利于聚落和交通布局。
读“中纬度某区域图”,图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m),虚线a、b为等温线(单位:℃),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区域为( )A.北半球山脊 B.北半球山谷C.南半球山谷 D.南半球山脊6.若该地位于大陆东岸且在图中M处发现有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就洞穴选址的优势条件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冬季可以减弱寒冷偏北风的影响B.光照条件好C.海拔较高,避免洪水威胁D.降水少,洞内干燥答案:5.A 6.D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地形上为山脊;a、b两条等温线在山北坡所在的高度低于南坡,这说明山南坡为阳坡,山北坡为阴坡,该区域在北半球。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综合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孝感高级中学调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中国自然带会因为温度的上升而相应北移。
第2题,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1.B 2.A(高考重庆卷)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完成3~4题。
3.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解析:第3题,年降水量少,不利于滑坡的发生。
由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较多,A项错误;图中显示该地5-9 月降水多,即夏季降水多,而12月至次年2月降水较少,即冬季降水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项错误;7月降水最多时滑坡频率最高,因此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降水多,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滑坡多发的诱因,而冬季降水较少,滑坡频率较小,C项错误。
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检测四一、选择题云桂高铁自昆明到南宁,如下图所示,在杨美站接入南宁铁路枢纽时设计了两个初选方案。
方案Ⅰ客运线直达南宁站;方案Ⅱ客运线经过南宁南站到达南宁站。
读图完成1~2题。
1.选择方案Ⅱ的理由主要是( )A.跨河桥梁较少 B.沿途站点较少C.建设成本较低 D.线路长度较短【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方案Ⅱ虽较方案Ⅰ线路长,但方案Ⅱ可利用原有的铁路,故建设成本较低。
【答案】C2.与方案Ⅰ相比,实施方案Ⅱ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增加B.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北方向扩展C.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下降D.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的发展【解析】方案Ⅱ经过南宁南站,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可使南宁站的负荷减轻;方案Ⅱ出南宁站后向西南方向运行,会促使南宁城区向西南方向扩展;方案Ⅱ经过南宁南站,会使南宁南站地位上升,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发展.【答案】D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到喀什。
读图,回答3~4题。
3.南疆地区的村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4.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3~4.【解析】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因此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该地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孝感高级中学调考)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解析:第1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中国自然带会因为温度的上升而相应北移。
第2题,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1.B 2.A
(高考重庆卷)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完成3~4题。
3.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
解析:第3题,年降水量少,不利于滑坡的发生。
由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较多,A项错误;图中显示该地5-9 月降水多,即夏季降水多,而12月至次年2月降水较少,即冬季降水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项错误;7月降水最多时滑坡频率最高,因此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降水多,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滑坡多发的诱因,而冬季降水较少,滑坡频率较小,C项错误。
第4题,一般情况下,水库蓄水后,随着水库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坡面易松动,导致滑坡发生几率增加,C项正确;水库蓄水后,导致水体流速减小,B项错误;水体流速减小会使滑坡几率减小,A项错误;水位稳定,不易诱发滑坡,D项错误。
答案:3.B 4.C
(2018·江西萍乡质检)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完成5~6题。
5.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有(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③
6.C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B.人类不合理灌溉
C.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D.夏季风强劲
解析:第5题,A地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小,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B地位于黄河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不合理灌溉导致盐碱地占耕地比重较大。
第6题,C地位于地势低平的沿海,盐碱地所占比重大是沿海海水浸渍的结果。
答案:5.D 6.A
7.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
B.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
C.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D.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解析:选B。
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8~9题。
8.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距离B.地形
C.局地水域D.植被分布
9.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
A.虫害B.冻害
C.滑坡D.洪水
解析:第8题,从题图中可以得出海拔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海拔较高处的甲降水量较多,海拔较低处的乙降水量较少,因而,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条件。
第9题,从题干和题图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该地区因纬度较高,乙地的海拔较低(位于平原),春季多发寒潮、低温冻害灾害。
答案:8.B 9.B
2013年3月,东北地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天气。
资料显示,春耕春播时期,东北地区还有1/4耕地过湿,不仅推迟了春耕,更加重了春涝的程度。
据此回答10~11题。
10.东北地区2013年春耕地过湿的原因有( )
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雪量比常年多
②低温持续时间长,土壤解冻慢
③气温低,蒸发弱
④土壤粉沙性强,含水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1.东北地区耕地过湿加重了春涝程度,是因为( )
A.土壤含水已接近饱和状态
B.山间洼地多,排水不畅
C.降水过多,地表径流增加
D.多条河流发生凌汛
解析:第10题,东北地区春季耕地过湿,其水源主要来自前一年冬季的雨雪,2012年冬季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雪量比常年多;东北地区纬度高,低温持续时间长,土壤解冻慢,水分不易下渗;气温低,蒸发弱,冬季积雪难以融化蒸发掉;而土壤的粉沙性强,利于水分下渗,不是土壤过湿的原因。
故选A。
第11题,因冬季积雪,气温低,东北地区土壤含水已接近饱和或过饱和态,耕地过湿,所以加重春涝程度。
故选A。
答案:10.A 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兰州诊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油页岩是一种富含有机质、具有层理构造、可以燃烧的细粒岩。
油页岩经开采加工后可提供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副产品,但开采难度比常规能源大。
美国的页岩油探明储量高达约3 000亿吨,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70%以上。
1920年,美国率先开发页岩油,此后历届政府大力支持页岩油、气的开发。
2013年,由于页岩油的大规模开发,美国石油在世界石油产量前十位的国家中增幅最大。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仍需大量进口石油。
(1)按三大类岩石成因判断油页岩的岩石类型,并简述理由。
(8分)
(2)分析美国开发页岩油、气的优势区位条件。
(8分)
(3)分析页岩油、气大规模开发对美国的有利影响。
(8分)
答案:(1)沉积岩。
理由:油页岩富含有机质,说明生物遗体在沉积岩层尚未石化而形成化石;具有层理构造。
(2)美国页岩油、气储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由于开发技术高,成本持续降低);国内油、气消耗量巨大,市场需求量大;政府的有力支持。
(3)增加能源供给,缓解国内能源紧缺状况;减少石油、天然气进口,节约了外汇储备;降低能源对外依赖程度,增强了国家能源安全;刺激并促进了动力导向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振兴美国经济起到积极作用;推动能源开发方面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增加就业机会。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墒情,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下图为我国春季某时段农用天气预报图。
(1)说出甲、乙两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12分)
(2)说出丙地区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有利影响。
(10分)
解析:(1)根据背景材料对“墒情”的解释可知,墒情较差的乙地区是土壤水分含量低,面临旱灾;应对措施是引水灌溉,并采取减少水分蒸发的措施保墒。
甲地区墒情优,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适合播种和作物生长,因此其面临的灾害不是旱灾;背景材料中说图示为“春季”,此时,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仍然比较强大,受其影响,春季低温或寒潮是甲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可从保温、育苗两个角度归纳。
(2)强对流天气往往带来大风、暴雨,此时正值春播,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受夏季风进退规律的影响,春季我国普遍雨季尚未来临,丙地区的春旱较严重。
答案:(1)甲:低温(或寒潮)。
地膜(或秸秆等)覆盖;大棚育苗。
乙:干旱。
引水灌溉;适当深播,播后适时覆膜保墒。
(2)危害:暴雨、大风。
有利影响:增加墒情(或土壤湿度增加);缓解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