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5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体内含有的以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在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中。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内,组织液分布于之间,淋巴分布于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组织液和淋巴中则很少。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组织液血浆淋巴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无机物:包括水和(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
2.有机物:(如葡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3.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4.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分析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和去路: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 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 ,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 ,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 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 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 排出体外。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 。
★Na +、Cl -的作用是维持渗透压。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与血浆是等渗溶液。
2.酸碱度:血浆pH :7.35----7.45。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的学习主题为“细胞生活的环境”,是高中生物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对细胞内外环境的了解,让学生掌握细胞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细胞是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生命活动的。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外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稳态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细胞外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2. 理解内环境的稳态概念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3. 掌握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现象。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互动问答,评价学生对细胞外环境组成的理解程度;2.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及对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过程的掌握情况;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细胞在环境中生存的短视频,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2. 探究学习(15分钟)(1)教师讲解细胞外环境的组成,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内环境的稳态概念及其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3)通过图表展示,让学生理解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3.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4. 互动交流(5分钟)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补充和评价。
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内容,强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生活中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3. 撰写一篇关于“如何维护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短文。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同学的互动情况等;2. 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3.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b.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目标
a.理解生命系统各成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b.通过观察人体细胞的液体环境和内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巩固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要点
a.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难点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学流程
A.甲、乙两图表示的含义相同
B.由乙图可知,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内环境的概念。
2.内环境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习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
2.描述内环境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能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予以表达。
3.描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教学过程导言:“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与之类似的还有前几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投影]展示《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的“大头娃娃”》的图片。
这个孩子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这个孩子的头比正常孩子大,孩子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头大、身体浮肿,发育缓慢,严重的甚至能够导致死亡。
那为什么食用劣质奶粉会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呢?这与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环境与稳态》密切相关,等我们探讨完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简单地概括一下。
教师评价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展示投影如下:1.内环境相关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叫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叫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我们所说的细胞外液一般就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但不是说只有这三种。
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
内环境是从人体角度看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的,细胞外液是从细胞角度看相对于动物和人体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像消化道、呼吸道这样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其内部的物质虽然在人体内暂存,但并没有被人同化,都不属于人体物质,所以消化道、呼吸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也就不属于细胞外液。
【例1】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B)A.唾液腺、垂体、肠腺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C.睾丸、汗腺、皮脂腺D.卵巢、胃腺、肝脏解析:能够将分泌物排放到内环境的是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胰岛等,其分泌物是激素;唾液腺、肠腺、汗腺、皮脂腺、肝脏将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方法与过程(1)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分组学习的乐趣。
(2)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学有所用,解释生活中的生理现象。
教法导引1.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内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2.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
学法建议1.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小组讨论活动,认真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学有所用,把课本上的知识还原到现实中去,即:解释一些生理现象。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本节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二)教学策略1.关于知识点引入的设计任何一堂课,引言的设计都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不仅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奠定基础。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节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3)人体每天由毛细血管动脉端进人组织间隙的液体约20L.而从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管的液体约17L,其余的液体是如何回流到血液循环中的?以实例分析毛细淋巴管壁为单层细胞,能回收包括大分子在内的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系统,再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保证了机体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进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仍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知识梳理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错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①血浆:血液中除错误!血细胞外的液体.②组织液:存在于错误!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错误!细胞间隙液.③淋巴:错误!毛细淋巴管内流动的液体叫淋巴液,也叫错误!淋巴。
(3)常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2.内环境(1)概念:由错误!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主要由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2)内环境各成分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相互关系(3)作用:是错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错误!1。
血液、血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关系?提示: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内环境的区别?提示:3.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有没有内环境?提示:没有.内环境属于多细胞生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4.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属于内环境吗?提示:不属于。
因为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5.汗液、泪液、唾液和尿液属于细胞外液吗?为什么?提示:不属于。
因为它们不属于体内的液体,也不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典题分析题型一体液种类及其关系[例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某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B.体液①中含有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此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解题分析]根据题干及图示可以判断出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即细胞外液,A正确;①为血浆,含有血浆蛋白,B正确;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即只有②,C错误;内环境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及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D正确。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稳态与环境》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内容。
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我只选择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讲解。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由浅入深,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体液中细胞外液是重点掌握知识,内环境是本节核心内容,包括概念、组成及其三者间的动态联系,但要在掌握细胞外液概念基础上。
二、学习者分析:高二学生处于心态转变时期,相对高一开始更注重学习,但还注重课堂的生动性、逻辑性。
人体内环境知识较抽象,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或已有知识,给学生想象的依据及空间,对延伸和拓展知识要准确、趣味、生活化。
前概念调查反映90%的学生不知道细胞外液的成分,对细胞生活的环境,只知道有血浆,不清楚一些生命现象与内环境稳态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说明体液的组成●描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解释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的组成●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自我介绍】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净.【节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第1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节 225700)健(江苏省兴化中学王设计思路:细胞外液的渗透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课程标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压和酸碱度、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思考图中内容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与本章内容的关系,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引出体内细胞生活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内环境。
──的环境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血浆、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通过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过程“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类似于海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渗透压的概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pH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提一下即可。
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师注解学习目标1、自学目标: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合作目标: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3、探究目标: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如何进行交换。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学习重点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如何进行交换。
学习难点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如何进行交换。
学时安排1 学时导学达标教学内容课堂小结导入:以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相互讨论引入新课;以问题形式贯穿每个知识的,教师展示问题,学生讨论讲解,最后教师补充说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区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完成概念图:(1)A、B、C、D各代表什么?A液: B液:C液: D液:(2)B、C、D三者关系图B CD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中约90%为_____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________________(如葡萄糖)、各种___________、气体、__________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_________。
2、酸碱度:血浆pH为_______________。
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的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是本节仍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加上初中内容又有遗忘,学生学习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需补充教学资源,用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丰富学生的认识,也帮助学生补充知识断层,更易于核心概念的建构。
【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模型。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学习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三、课前预习:(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熟记)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的,统称为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2.内环境的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 、、。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熟记)1.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约90%)、(约7%~9%)、(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物质----各类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_________含量很少(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和。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______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合作探究】导入: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和的交换。
①生活在水中的草履虫,如何获取养料和氧,并排出废物?②组成我们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合作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要求:阅读课本P2-3文字及图1-1,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2.细胞外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跟踪练习一:写出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备注: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赖于生存的直接环境,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合作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要求:阅读课本P4资料分析,完成思考题。
思考:血浆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与组织液、淋巴成分相比有哪些异同?跟踪练习二: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A、甲状腺激素、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纤维素、二氧化碳、钠离子C、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胆固醇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2、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A. 氨基酸、甲状腺激素B. O2、尿素C. 纤维蛋白原、抗体D. 呼吸酶、血红蛋白规律总结:如何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的成分?合作探究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要求:阅读课本P5,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 渗透压:体液①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
姓名班级《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一、达成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2、描述内环境的组分及其之间的关系3、描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4、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二、学习任务:任务一:观看微课,通过学案自学教材任务二:在线测试(10道选择题)三、学案: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用箭头连接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等内环境的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包括:、、。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________(约90%)________血浆________ (约10%)________(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1)渗透压①定义:溶液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PH为_____。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体温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________由外环境提供,同时产生的________又必须排出体外,但细胞并没有和外界直接接触,必须通过内环境的中介作用。
四、我的困惑:。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江西新余一中刘国庆 338000一、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重要意义。
本节知识还与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许多知识如“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联系紧密。
三、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班为文科班学生,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过程与方法: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五、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第一章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学习目标:1 理解内环境的定义和内容2 知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3 了解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重难点:1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基础知识:(一)导入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______________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______________地交换,例如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水中摄取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___,并把______________直接排入水中。
(二)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______________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3 (1)血液:包括液体部分—______和______;组织液又叫____________,是存在于____________的液体;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存在于______中。
(2)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_,淋巴是__________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
4 阅读课本用箭头表示出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转换关系5 内环境: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内液(存在于______,约占2/3) 细胞外液(存在于______,约占1/3)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差别主要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反映了生命起源于____________。
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1.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频考点
1.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3.与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和温度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联系。
【课前预习】
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在人体内都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
除
包含有大量的外,还有许多和。
1.体液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组成
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血液中的液体;水90℅、无机盐约1℅、()7~9℅及
血液运送的物质(如、、、等)成分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2.细胞又叫,是体内除含量很少外,其余外液生活的环境成分和含量均与血浆相近。
(也称为():淋巴管内的液体。
反映了
)本质: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生命起源于海洋。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1.理化性质
2.细胞外液的作用:是 与 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各种 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是通过 来实现的。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
四.稳态调节机制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贝尔纳观点:神经系统调节
坎农观点: 。
现代观点: — — 调节网络。
*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时,内环境稳态均会遭到 。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定是 的必要条件。
自我检测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内环境 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CO 2、血红蛋白、H +
、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 2O C 、Na +
、O 2、葡萄糖、血浆蛋白 D 、Ca 2+
、载体、氨基酸
3.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 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 、NaCl ——HCl
B 、NaHCO 3——H 2CO 3
C 、NaOH ——HCl
D 、NaHCO 3 ——NaCl
4.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是指图中的标号 等部分。
图中毛细血管管壁 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 ___。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 细胞的方式是____ _;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 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密
切关系,又有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渗透压:指 ,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为 。
之所以保持稳定,与 、 等离子有关。
温度 :一般维持在 左右。
【课堂探究】
考点1 内环境
1.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2.细胞外液各种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小活动:角色扮演】
活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用手势
..描述
..和语言
自身的存在位置去向
..(也可制作指示牌,强化视觉效果)。
小结:
(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
转换关系)
【议一议】I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
II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生殖腔、泌尿器等空腔内是人体内环境吗?【辨一辩】血液、血浆与血清
3.内环境的成分
⑴内环境存在的物质有:、、。
⑵常见的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①细胞结构蛋白如。
②胞内酶如。
③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如。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
⑴渗透压:
【议一议】I细胞外液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它的渗透压90℅来自于Na+和Cl-?
II给病人输液时,溶解药物使用的试剂通常是什么?为什么?
III引发组织水肿的可能原因:
(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形成的,任何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因素都会导致组织水肿)
IV维持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什么?
⑵温度:维持在37℃左右,其稳定的意义在于。
⑶血糖:正常范围,血糖的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⑷酸碱度(PH ) 正常范围:
调节机制:常见缓冲对 、 。
意义:
【练一练】人在剧烈运动中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请在
内填写人体系统或化学物质名称,完成人体PH 调节过程。
3.人体各器官、系统参与稳态调节【模型构建】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稳态调节机制 5.稳态失调:
小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随堂测试】
说明:本环节将全部分为两大组,以抢答形式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
1、读题
2、找关键词
3、抢答(老师说 “开始”即可抢答,可指定本组或对方答题)
4、分析(可寻求本组成员帮助)
体 内 细 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