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与利之外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在利益和道义面前选择的事例
1、谭嗣同
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2、康有为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
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3、林觉民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
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要求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利与义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利与义议论文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处于孔子之口。
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中的是利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我们身边都存在许许多多的君子和小人,而在重大的事件面前,我们则更能看到这些君子与小人,感受人心。
今年春节,我们国家爆发了疫情。
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疫情,也因为疫情的出现造成了一些物资的紧缺。
在这种情况下,却出现了一些没这良心大发国难钱的人。
我在新闻中看到有的工厂连夜加工,为的就是赶制那些假冒名牌的口罩向市民出售;有的商人因为口罩紧缺,将口罩卖到了三四百块一个;更离谱的是有的私人司机高价收取车费,帮助人偷偷逃离已经封锁的疫区……这是让人多么不齿的行为啊。
他们的行为,真是体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切皆为利益。
可能有些人说,为了自己,有什么错?可是,他们在获取自己的私人小利益,也同时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毁了自己的品质。
在谴责这些人的同时,我更为我们的“君子”而骄傲。
84岁的院士钟南山在疫情发生时,号召大家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武汉,可本人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去研究疫情。
全国各地的医生纷纷写下申请,主动要求到疫情最严重的医院去参与救援,他们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跟病毒这么近,只是为了尽力去治好病人。
这些医疗人员,就如同之前前往大兴安岭灭火的消防员,他们都是灾难中的逆行者。
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不,他们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儿女。
他们之所以坚定向前,敢于面对种种困难的,是因为他们心中又大义,这“义”就是他们对工作,对国家的责任感。
人人们常说:“这个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他们为什么会负重前行,为什么会舍下妻儿,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大义吗?因选取大义,虽知道前有刀山火海,才会有逆风前行的国之君子啊。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我对关于一切幸福的抽象意义不屑一顾,而对一切许诺幸福的详实方案则简直要嗤之以鼻了。
保持案情的陶醉与热烈,辅之以友谊的宽容与尊重,从而出去爱情难免会有的嫉妒与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爱情基础的方法。
爱情仅是感情的事,婚姻的幸福确是感情、理智与意志三方面同理合作的结果,因而更难达到。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两性的天性差异可以导致冲突,从而是共同生活变得困难,也可以达成和谐,从而造福人生。
同样的激情在两性身上会有不同的节奏,所以男人和女人会不断的发生误会——尼采一般而论,男性重行动,女性重感情,男性长于抽象概念,女性长于感性直觉,男性用刚强有力的线条勾画出人生的轮廓,女性为之抹上美丽柔和的色彩。
没有两性的合作就没有真正的文明——莫洛亚《自由神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歌德真正的女性爱慕男性的“力”,因为她们禾念知强有力的男子的弱点——莫洛亚强的男子可能对千百个只知其强的崇拜者无动于衷,却会在一个知其弱点的女人面前倾倒男女之间最美满的结合方式不是婚姻,而是一种肉体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谊——蒙田幸福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莫洛亚爱使人陶醉,孤独也未必不使人陶醉。
当最热烈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雪慧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
一切爱都基于生命的欲望,而欲望不免造成痛苦。
对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与孤独都是享受。
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
其中有斗争,有苦恼,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
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爱默生——一个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哲学家一种形而上学不过是一种信仰,起作用是用来支撑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
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尼采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爱默生每个人都是神,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关于义利之辨的作文
义是行为的正当理由,利是行为的直接实惠。
义利之所以并置,是
因为义利二者不矛盾。
一件事只有在义与利都得到充分的,才能推进
正义的实现。
思想家杰拉德·罗斯称之为双重道德,他认为,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
先通过考量义与利来确定行为是否正确。
只有在义与利都得到满足的
情况下,才能进行行动。
否则,行动便会不受控制,从而导致社会不
稳定,政治不清晰。
义利之辨,是人们在决策中需要用到的基本道德观念。
比如,在做重
大决定时,需要考量应该为国家,群众及未来奉献自己最大的义务;
而又要确保自身利益得以得到照顾,在义与利之间找到最好平衡。
义利之辨也是人们正确处理关系的重要标准,它能够引导人正确识别
自己的处境,从而避免犯错误,使自己上下一心,圆满完成自身职责。
毫无疑问,义利之辨对人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
今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掌握它,以便日后行事的更加得当。
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情的迂君子。
那个时代过去了。
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
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
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
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不过,无须怀旧。
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
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精品]利大于义的辩论素材一、个人利益与道德义务1.个人利益和道德义务并非一定矛盾。
虽然追求个人利益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快乐和满足,但道德义务则代表着更长远、更广泛的社会利益。
没有道德义务的约束,个人利益最终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2.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可能会引发社会混乱。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社会将失去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冲突。
3.个人利益与道德义务的平衡。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他人的道德义务。
这种平衡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既要满足自身的需求,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二、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1.物质利益虽然重要,但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可能会使人失去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精神追求则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例如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的探索和发展。
2.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平衡。
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并努力实现它们的平衡。
只有在这种平衡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3.精神追求的价值。
精神追求不仅可以带来个人的内心满足,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文化艺术的传承和推广等,都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和便利。
三、短期利益与长远规划1.短期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平衡。
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我们不能忽视长远的规划和发展。
只有将短期利益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和满足。
2.短期利益可能带来的问题。
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发展和生存能力。
3.长远规划的重要性。
长远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长远规划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个人得失与社会责任1.个人得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个人的得失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
只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
义与利作文素材义与利作文素材1助人也是助己有两个人结伴登山,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气,加上饥饿疲乏,使得其中一人不支倒地。
另外一个虽然也累得难以支持,但是为了救自己的伴侣,拼全力最终把伴侣背下了山。
而也正由于他背负一个人,使自己充分运动,才免于被冻死。
当我们助人的时候,常在无形中也关心了自己。
助人是义,助己是利。
但二者却经常是统一的。
就像故事中的助人者,假如当时他没有救人之心,只一味顾自己,那么最终可能二人都落得冻死的命运。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个渔夫救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确定报答他。
他承诺无论渔夫要什么,他都会给他弄来。
渔夫是个和善的人,但他的老婆很贪心。
她逼迫渔夫一次次向金鱼索要更多的东西。
金鱼生气了,大海生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做海上霸王,让金鱼侍侯她时,金鱼什么也没说游走了。
最终,贪心的老太婆又回到了原来贫困、落魄的生活。
渔夫救了金鱼,这是义,但渔夫的老婆不能挟义索利。
金鱼知恩图报也是义,但它不能无限地满意贪欲的要求。
在这个故事中,义最终变质,蜕变成纯粹的利,让人鄙弃。
而贪欲的惟利是图的老太婆也最终得到了惩处。
义与利作文素材2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
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本钱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
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处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
海因茨请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廉价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
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方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警察发觉,把他抓进警察局。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个题目呈现的其实是一个两难逆境。
材料只是呈现了一个两难逆境的事实,不供应任何的倾向性观点,而是引导同学对所供应的两难逆境进行辨析,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力量。
利与义的作文范文义和利本就不牵扯,你可以得利又得义,也可以舍利取义,或者舍义取利,只不过得到的反响是不同的,得利又得义是一种二者兼得的方法,即获得了别人的夸赞、自己的荣誉,还获得了一定的报酬,这是一种人人都向往的,也是智者所为。
但如若舍利取义的话,你本身的一些东西会得到一些损失,不过,你也许会被一些人记住、被夸赞,甚至流芳百世,子孙也得个好名头。
不过,要是你舍义取利,这样即使你得到了好处,精神上也不会好过。
总体来说,这要看你的衡量。
义与利的关系再孟子的《鱼,我所欲》中也被提到过,他所倡导的是;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也就是舍利而取义。
舍利取义是自古中华的传统美德,不过现在也提倡取义又取利,这是一种公平的方式。
春秋时鲁国政府规定:鲁国人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赎回,回国后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并未报账,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了他。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鲁国这条规定,是从百姓的角度考虑的,既能赎回本国人,百姓也没有损失。
那些重利的人自然也不会纠结。
赎回本国人,称“义”,到政府去报账,称“利”。
如此可得“义”而不失“利”,不少人愿意去做。
可因不失“利”,才愿得“义”的行为,让人深思。
在如今这个现实社会,大多数人往往会将“利义”的天平向“利”倾斜。
尽管我们从小就听过孔老夫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如今也有“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鞭策着我们做“重义”的人,提醒着我们“义”比“利”更重要,但现实却是“无利不起早,百事利当先。
”“利”并不仅仅局限于钱这个概念,在当今社会,若要良好地传承“义”的传统,必须先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让精神文化更上一层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强,产生了更多关于“义”的问题。
利与义议论文学生的一收一拒,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
无不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利与义。
利是义的衡量。
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
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地托住了从高楼坠落下来的幼童。
她选择了道德,选择了义,那双手也因此骨折。
她没有像常人那样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在选择义的同时也选择了利,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谢。
对此人们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对他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一样。
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
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
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利与义务,行了义何惧于收利?难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和款待。
然而,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在他做了这么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后,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百名警察寻找他。
镇长郑重地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社会对善举的尊重。
是啊,行多大义得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
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着一个社会对善行的认同和尊重吗?利是对义的鼓励。
道德仿佛是一朵鲜花,义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
千喜之年,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万元的最高科学荣誉奖。
我不知道这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世界亿万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是受之无愧。
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奖项是对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间的利。
正确对待义和利,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
选择义放弃利的事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
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尊敬的[演讲对象]: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义与利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义指的是道德、正义和公正,而利则指的是个人的利益、财富和欲望。
我们经常面临着在义与利之间做出选择的困境。
一方面,追求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我们都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和智慧获得成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
追求个人利益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忽视义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权益,社会将陷入混乱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那么,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义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在面临选择时,要权衡利弊,不仅考虑个人利益,还要考虑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点。
有时候,为了维护义,我们可能需要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当我们在义与利之间做出正确选择时,他人会受到我们的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的挑战。
让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义的原则,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义在当先利在其次大义当前义在当先利在其次大义当前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会面临义和利的抉择。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做出一些决策,选择放弃个人的利益来追求更高尚的大义。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义在当先,利在其次的原则。
只有将大义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义和利的冲突。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道德选择。
假设我们发现了公司内部的违法行为,如果我们选择保持沉默,可能会带来一些个人的利益;而如果我们选择揭露这些行为,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和困难。
然而,只有将义放在当先,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选择揭露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同样,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着义和利的矛盾。
比如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时我们可能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利益,为了家庭和谐和亲情的长久发展而做出让步。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牢记利在其次的原则,将大义和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
只有以家庭的利益为重,我们才能够保持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当然,义在当先,利在其次并不是说我们要无视个人的利益。
事实上,个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大义息息相关的。
只有个体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个人的利益,而是要在追求大义的过程中,兼顾个人的利益。
尽管义在当先,利在其次,大义当前的原则更注重追求大局和社会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将个人利益完全抛之脑后。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只有通过实现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总之,义在当先,利在其次,大义当前是一种观念和原则,它强调将大义置于首位,但同时也要兼顾个人的利益。
在面临义和利的抉择时,我们应该勇于追求大义,但也要在追求大义的过程中不忘个人的利益。
只有在追求大义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因此,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一原则,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准则,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利关系的理解
义利关系是指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义指的是道德准则和正义,利则指的是个人或集体的利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利则应该服从于义。
这就是所谓的“义以为上,利以为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义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义是实现利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就很难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利也是实现义的重要手段,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利益激励,就很难坚持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
因此,在处理义利关系时,我们应该坚持义利并重的原则,既要注重道德准则和正义,又要考虑个人或集体的利益。
只有在义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年级作文叙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50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真信的迂君子。
那个时代过去了。
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峰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辨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伯乐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一句时髦口号。
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
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
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
想靠形形色色的义和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
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价格。
阅读《在义与利之外》附答案阅读《在义与利之外》附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义与利之外①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②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③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
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④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
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⑤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
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
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
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
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⑥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
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
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义与利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事例在公元前283年有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与大将军廉颇一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从前,有一块壁,叫做和氏璧,是一个无价之宝。
秦王知道赵国很弱小,便想把和氏璧占为己有。
赵王知道后,很着急,在大臣们的举荐下,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进宫见秦王。
蔺相如一看便知是秦王的诡计,故意拖延时间,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大夫。
蔺相如知道秦王很想不劳而获,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便把壁高高举起,往柱子上撞,不得不让秦王胆战心惊。
而蔺相如不怕失去自己保贵的生命。
俗话说的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啊!可见蔺相如的勇敢真值得我们敬佩啊!蔺相如不但勇敢,而且十分有计谋。
在秦宫里。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会交予赵国十五座城门,便约定几天后,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拖延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和氏璧已经被我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他生怕失信于天下,只好客客气气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蔺相如为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记个人侮辱,顾全大局,一次一次地避让在自己职位之下的廉颇。
当他得知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时,他为了能有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去,略施小计,以要举行典礼为借口,派人乔装把宝玉送回了赵国,让当今权势最大的秦王也无可奈何。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渑池之会上,他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要是没有不畏强暴的精神,哪能说出这样的话呀!蔺相如以命相搏,誓死维护赵国的尊严,真的是难能可贵。
当武将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太片面,想给他难堪时,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一次一次地避让廉颇,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四)达标训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
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请以“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忠与义的交织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
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
“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
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
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
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单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
在义与利之外
作者:周国平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年第31期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
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假义之名逐利的伪君子和轻信义的迂君子。
那个时代过去了。
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
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辨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做人的天经地义。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的一句时髦口号。
企业家以之鞭策生产,本无可非议。
但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
我曾经嘲笑廉价的人情味,如今,连人情味也变得昂贵而罕见了。
试问,不花钱你可能买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丁点儿恻隐之心?
不过,无须怀旧。
想靠形形色色的义的说教来匡正时弊,拯救世风人心,事实上无济于事。
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
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
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
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
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
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
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驱的时代,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
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
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
(选自《朝圣的心路》,有删改)
美文点读: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通过议论、分析古今人们普遍存在的逐利行为,论述了“义与利”的关系,告诉我们在“义与利”之外,还有“情”,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
文章语言缜密、深刻,给人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