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生作业习惯培养研究”开题报告小学生作业习惯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当前小学生作业习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马虎、拖沓、抄袭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开展小学生作业习惯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提出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作业观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1、小学生作业习惯现状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了解当前小学生作业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践探索,提出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策略和方法,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作业目的、制定学习计划、培养专注力、鼓励独立完成等。
3、培养良好作业习惯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以实践检验培养策略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文献综述、实践探索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够提出一套有效的小学生良好作业习惯培养策略和方法,为小学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同时也能为相关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本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1-2个月)、实施阶段(4-6个月)、总结阶段(2-3个月)和撰写报告阶段(1-2个月)。
整个研究计划预计耗时一年。
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社会,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提升综合素质。
然而,现实中很多小学生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或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不当、阅读内容单一等。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小学低年级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013年9月,一年级新生入学,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与同组三位教师主动承担了题为“小学低年级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研究任务。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特举行本次开题会。
一、课题的提出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
因此,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可塑性强,习惯易于养成,通过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
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
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成就大未来。
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开题报告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原因1、现实的需要。
西小王小学学生98.%都是来自于农村,而学生的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学生”达到了60%,父母中只有一人在家的学生也高达32%。
很多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代管,甚至根本无人看管。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无明确的读书目的,学习劲头不足,更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
很多时候老师进教室开始讲课,学生才慢条斯理地拿出课本;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玩得津津有味,至于上课时应该养成的正确习惯,无论老师讲多少遍,也都收效甚微。
通过调查了解,不少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家庭的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课堂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上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
(2)、上课前没有准备好下一节课用具的习惯。
(3)、没有做好笔记的正确习惯。
(4)、没有认真听讲,专心致志的习惯。
(5)、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6)、早读课没有读书的习惯。
(7)、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不爱清洁卫生的比比皆是,或乱丢乱扔,或蓬头垢面。
在思想方面虽继承了农民的朴实,但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的影响,性格孤僻暴躁,遇事冲动不计后果。
隔代教育的低效性和无人看管学生的随意性,严重制约着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但我们的老师也注意到,与大量学习习惯差导致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甚至有的智商还赶不上那些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十分优秀,表现也十分的令人满意,使我们的老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2、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素质教育大旗刚刚竖起,创新教育理论早已先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也呼之欲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分析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促进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我们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条件,并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养成;家庭教育1.引言行为习惯是个体长期以来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小学生作为人口较多的特定群体,其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
2.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2.1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较早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相对封闭,生活的稳定性较高,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发生在较早的阶段。
这使得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稳定,较难改变。
2.2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较为传统,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较为严格。
父母的行为习惯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
2.3学校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学校作为小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其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小学生学校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这对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阻碍。
3.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3.1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由于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较少,家长对他们的安全较为关注,常常要求孩子在家久坐不动,导致他们缺乏运动的机会。
这不利于他们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
3.2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落后,卫生条件较差,家长的卫生习惯传统,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负面的影响。
3.3自律能力较差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特点,农村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XXX《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我申报《小学生良好行为惯养成教育研究》校本课题,经XXX审议,正式批准列入白山市教育科学课题。
已立项编号为——主持人——。
接到立项通知后,通过认真讨论研究,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
一、研究背景我校地处城区的边缘,生源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村、外出务工子女及外来人口。
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隔代教育,与学校的管理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得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家长望子XXX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孩子,听之任之。
1 -认为长大之后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于此,我申报《小学生优秀行为惯养成教育研讨》这个课题,旨在结合学生研究,生活、卫生、礼仪、劳动,自我保护等方面进行优秀行为惯的培养,及不良行为惯的矫正,以增进我校教育教学更好地发展。
从而使学生具有优秀行为惯,塑造健康完美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化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化行为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串在德育的全过程中。
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研究,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归宿。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挑战未来的教育。
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这一目标,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优秀行为惯。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目前,很多小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拖延、不爱认真听课、不爱做作业等,这些习惯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和研究,有利于为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影响因素及如何提高学习习惯,通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到结论,以便针对性地推出具体措施,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1.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
通过问卷等方式,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包括学习时间规律、作业完成情况、复习方式等方面。
2.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学氛围等方面。
3.提高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措施研究。
结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研究意义1.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进步。
2.为家长、教师提供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孩子的学习行为。
3.对学校和社会全面认识小学教育中学习习惯建设和培养的重要性,推进小学生学习习惯建设。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收集资料、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采用数据分析和比较某些内容的方法进行研究。
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平均数、方差、相关系数等,以计算和解释数据。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成果:1.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及影响因素,形成相关数据和结论。
2.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习惯提高措施。
3.撰写期刊论文和学术报告,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进行全面阐述,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及发表学术论文。
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与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活动简况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 《意见》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
因此,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养成教育。
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育多么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
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予于说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毫不夸张地说,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
好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失地农民的子女和外来打工的子女,社会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复杂.虽然好多农民已由农民转变成了城市居民,但是他们的一些不良文明习惯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另外,我们外来人员又非常多,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应该说我们学生所处的家庭和周围环境,个人卫生比较差,文明行为方面,对我校学生的不良影响比较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学生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关键任务之一。
学生的行为惯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从小抓起,从现在开始。
然而,当前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惯养成。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制定出适合我校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通过对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定出适合我校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和效果评估。
具体步骤包括: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学生行为、制定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实践验证和效果评估等。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制定出适合我校的行为惯养成教育方案,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
同时,也将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推动全国小学生行为惯养成教育的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找到一种最佳途径来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加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和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篇一: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1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一、前言(一)问题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不断攀升。
而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又因外出打工而留守儿童较多,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手段陈旧及留守学生家庭数增多,对农村小学教育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何直面现实,改变现状,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
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
”这话足以说明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也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授之以渔,得益终身的心理感受、成功体验是值得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一套系统地针对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方案。
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却又获得更多。
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和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的影响学习效果。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缘由(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
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我校学生中具有本市户籍及非京籍务工子弟的学生各占一半,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
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
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二、概念界定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校坐落在禄丰县妥安乡边远贫困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的不同表现。
多数家长本身素质不高,一般学历也只是小学或中学,对他们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些家长无暇顾及他们的家庭育。
这些都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诸如迟到、旷课、偷懒、作业缺交、不讲卫生、说脏话、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
虽然我校的老师努力地加强德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长有效积极地配合,时间一久,老师的心理产生疲惫感和倦怠感,逐渐走入“以不变教育应对万变学生”的惯性教育轨道,教育创新意识和热情正在逐步退去。
由此可见,以坦然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教育对象,激发我校教师德育工作的革新意识,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成为特定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从这一角度出发,本课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综观上述,本课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既符合了国家对整个德育教育发展的要求趋向,更立足了学校现有的德育问题,具有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理论依据
各国教育学家、学者对“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阐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习惯。
”
美国哲学家培根谈道:“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
英国作家萨克雷觉得:“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
三、课题界定
1、“良好行为习惯”的界定:“习惯”: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按从低到高分别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行为。
所谓的习惯就是指第四层次的自动行为。
自动行为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稳定的、持久的行为。
“良好行为习惯”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符合各类生活守则、遵循代表社会和时代先进方向、社会公德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2、“养成教育”的界定:“养成”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
“养成教育”是指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受教育者良好习惯的教育。
四、课题研究意义
1、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2、使我校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逐步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和艺术,整体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1、依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从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交往行为习惯、社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研究,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
2、根据我校现有生源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探寻养成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的研究。
3、进行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开展矫治的初步研究。
六、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养成教育的相关理论做综合研究,提取对本课题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本课题的实施。
调查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了解学生家庭生活背景,受家庭教育情况,了解他们父母在习惯培养上的做法。
个案跟踪法:用于不良行为的矫正研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跟
踪研究,积累有效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提取日常研究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有针对性的理论,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顺序,解决问题,获取相关经验。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及时将养成教育的某些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七、研究对象
全校1—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课题侧重点及实施措施
(一)研究侧重点设想:
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围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实施,切实将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渗透于各年级段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用递进式研究模式,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
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
高年级侧重于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
(二)实施措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虽然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受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加强理论学习
全体课题组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要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采取一定措施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2、转变家长的人才观
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一味强调学习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视同样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所以,学校要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加强家校交流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九、研究保证措施
1、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了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组恳请学校主管科研工作的主任和校长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进行跟踪式指导。
2、制定课题方案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在上级科研部门的督导下由课题组负责按课题研究的阶段要求认真落实课题计划,确保课题稳步进行。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完小校长任课题组长,负责课题设计、
落实、管理、指导课题的实施,各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适时聘请有关专家作为顾问指导课题工作。
4、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与研讨,定期检查学习笔记,每月、每学期、期末上交学习心得或论文。
5、学校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十、课题研究步骤:
1、2014年3月—2014年6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1)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2014年—2015年为课题研究阶段
(1)2014年4月—6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2014年9月—2014年12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4、2015年4月—2015年6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1) 对前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 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