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课程,为儿童发展奠基——澥浦中心学校融文化课程活动记录册课程名称:模型制作课程类型:实践操作课程材料:模型套材授课教师:***课时安排:16课时授课对象:五六年级学生镇海区澥浦中心学校 2016学年一、课程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相关模型的来历与特性,运动原理,与相关制作技能的理论知识。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相关模型的制作,并达到一定的精致水准。
掌握画、割、粘、磨等相关制作工艺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模型制作的兴趣,感受科学与技术的魅力。
二、课程内容1.第1课时:介绍课程纲要常规管理组织2.第2课时:气火箭3.第3课时:水火箭4.第4课时:伞降5.第5课时:风力小车车身6.第6课时:小车电动装置7.第7课时:天豪四驱车组装8.第8课时:天豪四驱车组装9.第9课时:手掷滑翔机10.第10课时:手掷滑机11.第11课时:橡筋动力飞机-小直升12.第12课时:橡筋动力飞机-蓝鸟号13.第13课时:橡筋动力飞机-雷鸟号14.第14课时:橡筋动力飞机-天鹰号15.第15课时:气垫船16.第16课时:明轮船17.第17课时:走路机器人三、程实施1、课程资源:老师提前准备相应的制作套材。
来源主要通过淘宝订购,个别材料提前通知学生自带。
所有制作工具一律有学校提供。
2、实施手段:老师提前制作成品以供学生借鉴。
每一个制作完成后留半节课左右的时间进行测试。
3、教学策略:采用老师演示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全体演示示范讲解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供生生相互助的形式。
二、课程实施记录(资料注意保存,表格不够附页)三、课程评价:(附评价表以供参考)。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一、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其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本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具体目标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兴趣性为主,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多门学科整合的综合形态出现,融汇德育、美育、智育、体育为一体,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为目标,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
1.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2.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我们莒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参与合作、进取创造的精神,提高整体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3.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全面丰富教师的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组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我校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1.必修课:《古诗文精选》)、《写字》。
必修课在1—6年级全部开设。
2.选修课:选修课在2—6年级开设。
人文素养类:走进名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科学素养类: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健康素养类:象棋王国、围棋世界、球类艺术素养类:手工、绘画、舞蹈、合唱、书法学科拓展类:数学小课题、数学故事、快乐ABC、电脑绘画、电脑打字四、校本课程申报程序学校每位教师都有申报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并履行以下申报程序:1.填写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申报表,于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报到教导处。
2.向学校校本课程评审部门递交本人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
初中课程纲要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我们制定了初中课程纲要实施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教育水平。
本方案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以期为初中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指导。
一、课程设置。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我们将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增加思想品德、体育健康、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选修课程,为其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注重课程整合,促进跨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我们将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
除了学科成绩外,还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将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
五、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家长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六、资源支持。
为了保障初中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支持。
包括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资料等各方面的支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七、实施方案的监督与评估。
为了确保初中课程纲要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通过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课程纲要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课程纲要的实施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课程纲要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纲要实施方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确定1. 确定课程纲要实施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实施新的课程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确定课程纲要实施的具体目标,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目标。
三、实施步骤1. 制定课程纲要实施的时间表和计划,包括实施的时间节点、实施的具体步骤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2. 制定课程纲要实施的具体方案,包括教师培训、教材编写、课程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具体方案。
3. 开展课程纲要实施的宣传工作,包括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宣传课程纲要实施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强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4. 开展课程纲要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包括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资源保障1. 教育经费的保障,包括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课程纲要实施所需的经费和资源。
2. 教师队伍的保障,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激励教师参与课程纲要实施工作。
3. 教学设施的保障,包括改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条件,为课程纲要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五、风险应对1.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的措施。
2.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程纲要实施工作。
六、总结课程纲要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纲要实施方案,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学校课程纲要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课程纲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标。
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将涵盖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等基础学科,选修课程将包括艺术、音乐、科技、手工等特色课程。
三、课程内容。
我们将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
四、教学方法。
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课程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动。
五、评价体系。
我们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作业、实验、项目等多种形式,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六、师资队伍。
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七、家校合作。
我们将积极与家长合作,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教育共同体。
八、课程管理。
我们将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机制,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监督和评估,不断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学校课程纲要的实施将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
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学校课程纲要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礼仪修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一年级《礼仪修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一、课程开展背景: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
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
在现实社会,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的礼仪更加关注。
随着我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校已在学科教学加强礼仪教育渗透,学校德育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
而作为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
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
也正由于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二、课程开设的需要评估:1、学生现状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
而有些家庭,由于家长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
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学生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我校校情的需要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校本课程纲要》撰写的一般模式《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层面上的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设计《校本课程纲要》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方面,是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由教师设计的《校本课程纲要》通过学校课程委员会初审后,主可以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中,供学生选择。
因此,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技术很重要。
《校本课程纲要》一般应包括一般项目和具体内容两大部分。
一、一般项目1、课程标题2、主讲教师3、教学材料(改编、创编、选编)4、课程类型5、授课时间6、授课对象例如:《国际音标巧入门》校本课程纲要一、基本项目课程标题: 《国际音标巧入门》主讲教师:汪静艳教学材料:自编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节)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性质。
课程目标一旦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依据。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认真、全面地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并明确回答下列问题:这一特定的学生群体究竟需要哪种课程?对这个问题作出圆满回答后,才能开始确定课程目标。
目标是有层次的,通常依次分解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细化的目标。
它们还可以继续分解成若干层次,如单元目标和课程目标。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者对有关社会、学生和知识的信息掌握的越全面,教育目标就越全面、越恰当、越细化。
要求:全面、适当、清晰例如:《定向越野》校本课程纲要二、课程目标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定向越野为契机,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定向越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申报定向越野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定向越野的概况、基本技术、技能;2.通过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体能;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4.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5.通过教学,普及和提高、稳固和提升我校定向越野项目在市、区初中校中的优势地位。
什么是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以提纲形式一致性的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个要素要回答的问题分别是: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我怎样带他们去?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课程纲要》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这个学期将要“学会什么?”,紧接着回答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会,以及什么样的评价任务能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及结果。
《课程纲要》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习。
《课程纲要》不仅要呈现课时安排,更要回答未达成本学期的目标,关键的教与学的活动及其方式是什么。
《课程纲要》要全面而一致的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
课程纲要可以干什么首先,它有利于教师形成学科观或课程意识,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
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各个章节的逻辑关系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从而对任教学科有总体把握。
《课程纲要》就像一份认知地图,他要求教师理清本学期课程在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的基础上,不仅呈现本学期需要学生应知与能会的目标,同时也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结构以及与课程目标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整体的把握课程。
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
《课程纲要》是一种计划,也是对教学实施的预期,要充分地考虑各种实施条件,如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学设备与其他资源、符合课程内容与认知规律的教与学的方式等等。
教师在撰写纲要的过程中,对这些要素的审视,有利于教师正视教学条件的现状。
再次,它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政策。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因此,在教学前,就应与学生分享。
最后,它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质量管理。
《课程纲要》既是一份合同,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同,也是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合同,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工具,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工具。
通过这份合同,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华峰初中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纲要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建设来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特制定“华峰初中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纲要” 。
一、课程规划的涵义华峰初中校本课程规划,是指对华峰初中本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规划。
这项规划必须基于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既要重视学校已有的课程传统或创新改革,又要认真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
实施纲要是关于这项规划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其主要内容除了课程方案之外,还包括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等。
二、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学校的长远规划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学校是事实层面上的课程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
而在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
因此,学校课程规划既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应该享有的课程权利。
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同时,课程规划,必须基于学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形成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根据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树立了“以爱育爱,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坚持“和气、大气、正气、灵气”的校风,“为人、为学、为师、为友”的教风,“尚德、尚文、尚真、尚美”的学风。
要实现这些目标,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并组织有效实施便是其中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有特长或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合格+特长”。
我们不仅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在拥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兼具有一定的特长。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一、总则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本指导纲要旨在明确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目标、内容、途径和要求,推动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撑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 坚持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
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积极人生态度、健康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体目标包括:(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2)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个性品质;(3)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弘扬正能量;(4)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具备初步的团队协作能力。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鲁教基字【2002】23号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1.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2. 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
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4.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5. 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3个领域:民族文化领域。
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灶中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灶宝走天下》一、序言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
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趋势,根据上级课程改革文件精神,我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一)课程性质四灶中学校本课程是根据四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具体实际需要而开设的课程。
植根本土、面向原四灶社区、服务社会,充分体现四灶的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四灶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四灶地方专题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灶中学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本校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并结合四灶经济文化的特点实施操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为培养新一代四灶人服务。
(二)基本理念1.突显地方特色,具有地域性和本土性。
四灶中学校本课程以四灶烤乳猪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
2.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关注学生在天资、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材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方面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和典型性。
3.强调课程的整合,注意与相关学科的有机整合。
四灶中学校本课程立足地方资源,以综合认识本地区自然、历史,社会的基本问题为基点,以乡情教育、操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模块,分专题整合有关内容。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探究能力。
四灶中学校本课程应以发展学生要旨,注重加强乡情教育、实践活动和技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一、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为目标,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
同时,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的有效指导下进行的构建知识、展现个性、发展能力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课程的目标,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整体规划,实行目标递进。
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的有机衔接。
同时,各册教材,在目标渐进的基础上,风格各不相同,保证了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用实践活动,倡导体验探究本课程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为要目标。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情感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参与研究兴趣和促进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重视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发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目标按照学生的能力分成三个等级。
设计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特点,也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
课程中对低年级的学生的要求为基本要求,对中年级和高年级的要求突出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目标为基点,循序渐进。
《红色记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一、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为目标,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实施原则1、事实求是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等条件现状,符合现阶段学校发展现状。
2、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要考虑教师身心健康和其他负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严肃性;鉴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资源和经验有限。
所以,为保证校本课程的质效,校本课程的推进需要循序渐进,成熟一门开设一门。
三、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健康基础为目标。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3、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状况,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确立人人助校发展的责任意识。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充分的开发。
同时,还要全面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四、实施内容:(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必须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其他社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各方人士共同参与完成。
《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实施纲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陈萍萍课程简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
在中小学劳技学科开发“电子制作”学习项目,能让中小学阶段的技术启蒙教育内容更加完善,从而和高中的电子技术教育形成系列。
在中小学开设以“电子百拼”作为教学载体的“电子制作”校本课程。
可以使学生在拼拼玩玩中了解电路的原理,认识各种电子元件的功能,符合学生电子技术启蒙学习规律,既安全又有效。
同时也精选了初中“电子电工”教材的部分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电子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与技,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使学生的“电子制作”学习更加实用,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用电的问题,为未来的工程师和准备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电子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及依据电子技术是现代技术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通向尖端科学的必经之路。
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既是完善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使学生提升科学技术素养的需要。
(一) 学科发展的需要“电子制作”学习是小学3-6年级和初中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技术内容之一。
由于材料准备不方便,操作技能过难,教师的电工专业技能也不过关。
因此,教材中的这块内容,往往在老师的选择中放弃了,学生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都得不到有关电子技术的学习。
在中小学开发《电子制作》校本课程,能让中小学技术启蒙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完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喜爱,从而和高中的电子技术教育形成系列。
(二) 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1世纪,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
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素养,能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挑战的广大劳动者。
电子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技术。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1.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体系严密、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发展对青少年的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
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以学习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5.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民族文化领域。
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1.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体系严密、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发展对青少年的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
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以学习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5.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民族文化领域。
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什么是《课程纲要》什么是《课程纲要》实践与理论都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表”到撰写“课程纲要”是提⾼教师课程能⼒的⼀种重要途径。
我校为谋求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课程能⼒,基于九年⼀贯的课程规划,组织与培训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程纲要》及其意义(⼀)何为《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
从⼴义来说,⼤到国家课程⽅案,⼩到教师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
狭义来讲,课程纲要是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学程的⼤纲或计划书。
这⾥,主要取其狭义,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撰写的某学期某门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纲要。
《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周必须上交⼀份任教学科在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教研组内进⾏交流、分享与同⾏评议。
在新学期的第⼀次上课时,与学⽣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纲要》的意义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必须考虑到课程的⽬标、相应的课时、学⽣背景分析、课程组织、实施的条件、学⽣评价以及各⽅⾯的总体协调等情况。
正因为《课程纲要》的撰写要涉及到这些⽅⾯,因此《课程纲要》的撰写对教师、学⽣以及学校⽽⾔就有多重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实施的课程⽬标与内容教师撰写《课程纲要》实际上也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了整体设计。
实践中,教师常常会犯这样⼀种错误,那就是⾮常清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但也往往忽略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的⽬标,从⽽失去了对任教学科的总体把握。
这种“只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易使教师忽略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的所在。
在撰写本学期的课程纲要时,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