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20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9月1日】
昆明市第一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2000元。
举报电话:0871 - 65325731
命题人:杨硎田茂香罗怡赵露方婷张琪缙周晓娟
审题人:昆一中高三年级语文命题组
本试题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格是艺术产生之初便与生俱来的孪生物。
风格一般被归属于艺术表现和形式特征的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
通常在阅读体验中,我侗不但能够对作者的叙述和作品的情节产生共鸣,作品的风格也是产生丰富阅读体验的不可缺失的要素。
作品的言语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作品语言意义层面上的价值,而作品的风格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甚至体贴到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的层面,在某种角度上,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风格是创作情绪和作者人格的碎片,这种碎片在形成时是混沌的,在一定情况下几乎等同于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
它必然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的生成之中,并且是经由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产生符合作者意愿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韵律与节奏,乃至它们所暗示的情愫是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的,这种斟酌与选择的结果在那一瞬间是基于作者的所有人格、趣味与经历,突然产生的,而不是一
种有程序、有递进的精密计算。
我们把作者的独有人格所迫使作者隐匿的心理称之为创作中的人格缺陷;文学表现对作者人格的暴露,并因此给作者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我们称之为作者的隐疾。
它们均是文学中的疾病。
我们要感谢这些在文学的蕴藉话语中隐藏的“疾病”,正是这样的“疾病”,文学令人心悸的独特美感才有它的活水源头,甚至可以说,同样怍为表意的言语结构,文学与公文、论文等应用文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创作者是否有一个急需表现又惧于表现的隐秘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纯粹地用语言表达意思。
在这种隐秘的愿望和矛盾的情绪驱使下,创作者以他个体的经历与习惯去小心地组织着语言,若即若离地带领着读者游离在他的核心“意义”的周围,他在面对自己全部人格时的急切和焦虑、表达和隐匿,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缓释和重新的紧张,这就造成了文学话语独有的蕴藉性、独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言语作为一种表意结构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根本,但奠定文学的感性审美意蕴的恰恰是发生在创作发生的一瞬之中的,发生在对于压制和隐匿的创作中,它是非理性的。
文学的风格与独特品味也正是发生在作者隐匿的恐惧中,而这隐匿却最终在原本以隐匿为目的的挣扎中得到曲折的表现,这就是风格。
读者在被“意义”带领着远离作者的秘密,但语言风格本身却产生一种指向作者真正秘密的暗示,或强烈或缥缈,读者多数站在意义的藩篱之中,模糊地望向那言语蕴藉中层层包裹着的火焰,它使得作者恐惧,却让读者兴奋。
这也是在隐晦与蕴藉的审美中得到的本体。
风格是写作和接受的两面,它连接着作者与读者,是他侗在各自隐秘心灵中暗无声息的交流。
它是读者与作者同床异梦,又心有灵犀的理解和误解,是这里全部的过程,是他们所运用的暗语,是文字的表情。
在象征性越强的文体中,风格在全部审美体验中的地位也会更明显,在某些诗歌中,风格能够像在其他象征型艺术中那样,近乎审美对象的全部。
而在叙述性和表意性强的体裁中,风格则是事实叙述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语言在它的理性层面叙述着彼岸的“事实”,而只有深入到风格的阅读中,文学才是立体的。
风格作为第二种声音,有着感性的色彩,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相契合,它是彼岸发生的“事实”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叙述,指向的是“事实”下的真正含义;在含义明确的事实之外,风格所代表的是另一种感性的审美事实,这是人类原始的恐惧、冲动、欲望,对于自我的承认与否认,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抗拒。
在这一点上,文学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通的。
在这些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原动力驱使下,文学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和撕裂的痛感,在艺术的规则中,展现出令人难以释怀的美感。
(摘编自武超骆冬青《风格与疾病》)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格让作者和作品得以被个性化地区分,它与艺术相伴相生,是让阅渎体验的丰富性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B.通过感知作品的风格,我们可以体察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C.风格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但风格在形成之初的指向和目的并不明确,它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生成之中。
D.风格经由作者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而产生,这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符合作者意愿,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中的疾病包括因作者的独有人格而产生的隐匿心理以及文学表现对作者人格的暴露而带给作者的紧张和不安。
B.创作者是否有一个急需表现又惧于表现的隐秘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纯粹地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文学主要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特征。
C.文学风格是不受叙事与话语信息约束的非理性因素,它是作者隐秘人格的曲折体现,是强烈文学表现欲与作者白我压抑的人格冲突的产物。
D.文学中的疾病,让读者远离作者的秘密,使得读者站在意义的藩篱之中,无法真正接近作者和作品,这是作者在创作中该尽力避免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阅读李白的《蜀道难莎时,感受它夸张想象的风格在全部审美体验中或许更明显。
B.读者对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并不影响对其朦胧含蓄风格的体悟。
C.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不能只是停留在理性的含义明确的事实之上,还需深入到风格层面,文学才是丰富立体的。
D.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虽然不同,但在风格会让作品产生令人难以释怀的美感这一点上,它们是相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 -7题。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侍郎国桢从子
..。
御史行部阅武,之焕骑马
..也。
年十四为诸生
突教场。
御史怒,命与材官角射,九发九中,长揖上马而去。
万历三十二年举进士,改庶吉
士。
居七年,授吏科给事中。
东厂
..太监李浚诬拷商人,之焕劾其罪。
寻上言:“今天下民穷饷匮,寇横兵疲。
言官舍国事争时局,部曹舍职掌建空言,天下尽为虚文所束缚。
有意振刷者,不日生事,则日苛求。
事未就而谤兴,法未伸而怨集,豪杰灰心,庸人养拙,国事将不可为矣。
请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
”时朝臣部党角立,之焕廉觚自胜,尝言:“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
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
”天启元年以通政参议召迁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丁内外艰,家居。
当此之时,魏、客乱政,应山杨涟首发忠贤之奸。
忠贤恚甚,拷杀涟。
由此悍然益诛锄善类。
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庄烈帝即位,乃免征,起故官,巡抚甘肃。
大破套寇,斩首七百余级,生得部长三人,降六百余人。
明年春,寇复大入,患豌豆创①,环大黄山而病。
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曰:“幸灾不仁,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
”遂不战。
逾月,群寇望边城涕泣而去。
冬,京师戒严,有诏入卫。
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
之焕止留,遣兵伏贺兰山后,邀其归路,大兵出水泉峡口,再战再败之,斩首八百四十有奇,引军东。
明年五月抵京师,已后时矣,有诏之焕入朝。
翌日又诏之焕落职候勘,温体仁已栖政矣。
初,体仁讦钱谦益,之焕移书中朝,右谦益。
至是,体仁修隙,之焕遂得罪。
之焕虽文士,负材武,善射,既废,无所见。
所居县,阻山多盗。
之焕无事,辄率健儿助吏捕,无脱者。
先是,甘肃兵变,其溃卒畏捕诛,往往亡命山谷间,为群盗,贼势益张。
至是,贼数万来攻麻城,望见
之焕部署,辄引去。
帝追叙甘肃前后功,复之焕官,荫子
..,然终不召。
明年病卒。
(节选自《明史·梅之焕传》)[注]①豌豆创:天花。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B.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C.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D.谓涟被逮/时过麻城/涟罪人也/之焕与盘桓流涕/当削籍/其实涟未尝过麻城也/无
何逆党梁克顺诬以赃私/诏征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乏子称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
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明中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
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之焕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
东厂太监陷害拷打商人,梅之焕就弹劾他的罪行,不久又上疏皇帝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朝政存在的各种问题。
B.梅之焕洁身白好,从不拉帮结伙。
他认为依附小人的一定是小人,依附君子的未必是君子。
附在马身上的苍蝇,即使走了千里路也还是苍蝇。
C.梅之焕带兵有方,屡败敌寇。
他在甘肃任巡抚时多次大败敌军,击毙、擒获很多敌人;晚年废职回家还组织乡勇协助当地官员捉拿强盗。
D.梅之焕文武全才,最终却被报复免职。
当初温体仁攻击钱谦益,梅之焕写信告诉了钱谦益,温体仁嫉恨在心,借之焕保卫京师迟到一事让他停职等候调查。
7.把文中面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诸陛下严综核以责实事,通言路以重纪纲,别臧否以惜人才,庶于国事有济。
(5分)(2)诸将请掩之,之焕不可,日:“幸灾不r,乘危不武,不如舍之,因以为德焉。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
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8.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中,孔子的某位弟子用“,
”抒发肩负着重大责任的人要胸怀宽广,刚强勇毅,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的感慨。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白己的芳香和光芒融合在一起,因而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损伤的句子是:“。
”
(3)李商隐的《锦瑟》中,在回忆里怅然不已,哀婉感叹肖年情感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母语
文兰
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要我立即回国。
我迫不及待地带上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回国之路。
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回国看望过父亲了。
这期间,父亲体恤我只身漂泊异乡,他坚持说,只要我在国外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即使十年不回去看他,他也欣慰。
这八年来,我娶妻生子。
妻子是美国姑娘,父亲却说她有中国古典美。
我的儿子从出生起,父亲就从照片、录像、微信上看着他长到五岁。
父亲是语文教师,说话特别讲究用词,可看着孙子的相貌,却说了句不雅的话:“好!好!远缘杂交,必然生出优良品种。
瞧我孙儿,中美杂交的混血儿,还真是个具有中国风的洋娃娃呢!”
自父亲病重住院,他最急于完成的事就是写一份关于家产继承的遗嘱,字斟句酌,比他当年教书备课还认真百倍。
长空旅行,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失去了参照物的飞机像是定在了空中似的。
妻子忽
煞问我:“我们很快要见到爸爸了,爸爸不懂英语,那我们怎么和他说话?”
我说:“这只能靠我翻译了。
见到爸爸,千万别提‘外’字、‘洋’字,爸爸死记着当年外国列强欺侮中国,这些都是爸爸的死敌。
”
妻子摇头,接着问:“这些既然是爸爸的敌人,为什么他会同意你学英语?还让你到美国?我就是一个外国人,爸爸对我也嫉恶如仇吗?”
我回答妻子:“爸爸就我一个儿子,中国有句古语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的前程,他只能选择忍耐,尊重儿子的选择。
至于你,爸爸会喜欢的。
”
“为什么?”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喜欢一个人,连带着也喜欢和这个人有关的人或物。
你嫁给我这个中国男人,也就是中国人了。
”
妻子反问我:“你不是已经拿到美国绿卡了吗?
“我是美籍华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中国人。
”
“那我们的孩子呢?”
“华人后裔,本质上同样是中国人。
国籍可改,种族不变。
”
妻子突然话锋一转:“我既然成为你这个中国人的妻子,那你为什么不教我中文?”
我窘迫地回答:“这是一个疏忽。
但是我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供职之处,还是家庭生活,我们都没有处在不说汉语不行的环境,所以顺其自然地一直在说英语。
”
妻子若有所思地回过头去,而我又沉进对父亲的回忆中。
父亲一九五八年上高中,那时节,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死敌,父亲除了外语,其他门门功课都是高分,考上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
上了大学,直至被分配到他终生供职的那所高中,父亲依然如故地反对外语,一门心思地深研中文,甚至和外语老师争辩:“中国十几亿人,搞翻译、搞外交的人能占多大比例?可是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无论你要考文科还是理科,外语却是每个学生必学的主课。
这简直就是浪费年轻的生命!外语能与博大精深的中文相提并论吗?在我认为,全世界任何语言,都不能和产生、繁衍、应用、完善、丰富、臻美了几千年的汉语相媲美的!中文用起来灵活方便,没有外语变格、变位、变这、变那的问题。
中文无论字、词、句,都是既简单明了又内涵丰富的。
声、形,静、动,尽呈万象!汉字形、音、意三住一体,形美可以赏目,音美可以悦耳,意美可以感心。
不管世界多么纷繁、奥妙,其中的音韵、色彩、样式、动态、内涵、情感,都可以涵纳于汉字简洁的
笔画之中,这是人类任何其他语种都无法企及、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飞机终于降落了,我们来不及放行李就奔赴医院。
推开病房门,我含泪站在父亲面前,叫了声:“爸!”妻子、儿子也分别用英语叫了声“爸爸”和“爷爷”。
父亲楞了一下,看着我们,急于挣扎起身。
我立即对儿子说:“快问爷爷好。
”
儿子用英语说:“爷爷好。
”
父亲听了,皱了下眉,看着我。
我立即给父亲翻译:“你孙子问爷爷好呢!”
接下来父亲问:“叫什么名儿来着?”
我楞了一下,立即翻译:“爷爷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
儿子笑着点头说:“我的名字叫钟美。
”
父亲脸上洋溢出满足的神情,说:“这回我听懂了。
这个名字好!‘钟’‘中’同音,既好听又有意义。
过去美、英等大国瞧不起中国人,现在心甘情愿把姑娘嫁给中国人为妻,中国人民是真的站起来了!”
父亲接着问:“你娶媳妇八年了,娃也五岁了,难道媳妇和娃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连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讲吗?”
我低头不语,父亲曾在电话中多次问到这个问题,为了不让他失望,我都以沉默作答。
父亲悲伤道:“好啊,俅是中国人,说得一口流利的外国话,媳妇、孩子不认识一个中国字,不会讲一句中国话。
”父亲说着,老泪纵横。
我惭愧得无地自容,说:“爸,这都是我的疏忽。
但自我们在美国结婚生子,无论家庭生活还是社会工作,一直不存在不认识中国字、不讲中国话就过不去的场合和情况,加上我忙于工作,所以就顺其自然了。
”
父亲情绪激动,哽咽得无法再说话。
静了几秒钟,才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先去弄口饭吃,爸这会儿感觉不太好,想静一会儿……”
我惴惴不安地带着妻子、孩子,由姐夫开车送至父亲家中。
行李还未搬完,姐姐打来电话,要我一个人赶紧返回医院。
我脑子里轰的一下,未及给妻子、儿子安排,就立即返回医院。
我飞跑进病房,见姐姐伏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待奔至病床前,见父亲已经故去。
姐姐拿出父亲的遗嘱,对我说:“弟,咱爸走了,伤心也没用了,你看看遗嘱吧。
你刚离开医院,爸就抖着双手撕毁了原先千修万改的关于财产继承的遗嘱,要笔,要纸,挣扎着重新写下这份最后的遗嘱。
”
我接过姐姐手中的遗嘱,泪眼朦胧地看见父亲在一张纸上赫然写下的四个大字:勿忘母
语。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对儿媳的评价以及财孙子相貌的“不雅”评价,表明了他对儿子在美国娶妻生子行为的不满。
B.“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的描写,渲染了回国之路的悲凉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沉痛心情。
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通过一段回忆交代了父亲的成长背景和T作经历,合理解释了父亲的“排外”心理。
D.小说情节中,“字斟句酌”“千修万改”的遗嘱被撕毁,改立成新的遗嘱,是因为财产继承问题已不再重要。
E.父子语言对话的背后,隐藏着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体现了当下中国社会不同理念间的矛盾和冲突。
(2)小说以“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如何对待中文和外语,“我”与“父亲”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
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互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
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
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
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
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
这话不假: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
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海拉尔?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
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
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
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
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
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
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
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
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
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
在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
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负隅顽抗,活路一条。
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这是曹文轩写的。
”在雯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
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
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