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 Word版含解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140.45 KB
- 文档页数:24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山东,16,4分)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4分)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1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2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3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答案】①如果②甚至③因此④否则【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连贯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是综合型的语言表达题。
该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讲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从前一句的错误做法中的总结。
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①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而②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填“甚至”;③处后面就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以及不这样做的反思,所以填“因此”和“否则”。
这是一个复杂的句群,分析时要瞻前顾后,捋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这类题,先要弄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才能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准确地选用关联词语。
考点规律揭秘正确使用虚词,主要要求正确使用助词、介词、副词和连词。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正确使用虚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虚词使用正误辨析型、虚词使用填空选择题。
如何正确使用虚词,可采用下面这几种方法。
1.虚词的意思要记准。
要正确使用虚词,首先必须了解虚词的意思。
【示例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B.为了提高写作效率,他宁愿..使用“汉王”电脑代笔,并一再说“我不是赶时髦哦”。
C.一些人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也知道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中的地位,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语文高考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考点21 文言翻译【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6考,分值18分(2015·课标,7,10分)(2015·课标,7,10分)(2014·课标,7,10分)(2014·课标,7,10分)(2013·课标,7,10分)(2013·课标,7,10分)考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此考点分值日益增长。
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大都设置在语法点和重点实词上。
根据对近3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6年新课标卷中,此为必考点。
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5·江苏,8,8分)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考点诠释】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考点是对文言文阅读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检测,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文言文语法和词义的知识。
对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
“雅”就是在前面两点的前提下有文采。
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查方式】这些年新课标卷的翻译题,有如下特点:都采用主观题形式,题量保持在在两句,分值稳定在10分,侧重考查文中比较抽象的议论性句子。
【考查情况】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命题者在设置试题时,往往把如下知识点作为采分点:(一)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二)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三)一词多义;(四)古今异义;(五)固定句式;(六)运用修辞,如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突破秘籍】对文言文翻译,我们要强化两种意识,即语境意识和踩点意识。
语境,简言之即上下文。
即要求我们能根据整个句子整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准确判断某些字词的含义。
还应具备强烈的踩点意识。
点即得分点,这些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活用、特殊结构等。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踩准这些点也就抓住了要害。
要掌握六种主要方法,即留,删,换,调,补,顺。
具体地说,就是:⑴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⑵删。
不翻译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
比如: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⑶换。
要注意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⑷调。
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⑸补。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⑹顺。
把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准确而且顺畅地译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译。
换个角度,在翻译时要注意搜寻句子中的下列语法现象:搜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句式;搜寻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特殊语法现象;搜寻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通假字等特殊词语。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浙江,22,5分)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 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解析】考查考生对艺术特色的赏析从结构上看,看前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而结尾仅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始终紧贴对比的艺术特色。
这点我们在翻译的原则中已经详细叙述过了。
第二点还要答出艺术效果,对比的效果就是突出强调。
要说明突出强调的具体内容,答案给定的答题角度,还多出了结构作用的知识点。
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渲染、铺叙,为结尾一幕做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如果觉得还有采分点,还可以适当分析作者情感。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答题方法】题目中已经给出具体的手法,让我们赏析艺术特色。
要从哪些角度答呢?首先要先找准对比的内容,是哪两者之间进行的对比,接下来分析怎么进行的对比,对比的艺术特色到底是什么,要说清楚。
考点规律揭秘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1.修辞手法(参见仿句修辞部分关于修辞的讲解)修辞方法类答题方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课标I,1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石火....,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答案】B【答题方法】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本题做题要特别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使用恰当的一句”。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规律揭秘辨明误区、找对方法我们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通过辨别这些易错点,从而正确使用成语,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们使用成语过程中的易错点列举如下: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对下面这些成语,要注意防止望文生义,误用字面意义:(1)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2)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1考,分值4分2013·山东,16,4分课标Ⅰ近几年没有涉及这个考点,自主命题省份的试卷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或填空题,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关联词语、介词、副词的辨析上,有时也会涉及个别典型助词的用法。
根据对近3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这是课标卷很少考查的考点,2016年考查这个考点的可能性很小,但不完全排除考这个考点的可能性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山东,16,4分)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4分)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1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2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3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4【答案】①如果②甚至③因此④否则【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连贯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是综合型的语言表达题。
该段文字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讲错误的做法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后一句是从前一句的错误做法中的总结。
由“只注重”“而”“势必”“从而”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①处表示假设关系,故应该填写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倘若”“如果”等;而②处,前后两分句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填“甚至”;③处后面就是对上文错误做法的总结以及不这样做的反思,所以填“因此”和“否则”。
这是一个复杂的句群,分析时要瞻前顾后,捋顺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题方法】做这类题,先要弄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才能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准确地选用关联词语。
考点规律揭秘正确使用虚词,主要要求正确使用助词、介词、副词和连词。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正确使用虚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虚词使用正误辨析型、虚词使用填空选择题。
高考真题答案与解析语文考点1 文言文阅读1.答案B项。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谢”在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2.答案C项。
该题考查对文章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A项“而”均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修饰关系;B项“焉”,前者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后者是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与”的用法分别是介词和连词,前者可译为“和、与、同”,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3.答案C项。
该题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与原文中的“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矛盾。
从此段文字可看出,全篇写成的时间是“次年八月”,而非动笔时间。
4.【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有整体意识,把语句置于特定语境,根据古今汉语的区别,分出特殊的双音节词,以防止以今律古。
揣摩得分点,落实关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同时,也要注意疏通语句,使其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1)句要落实“其、无用、怀”的用法和意义,(2)句要落实“窍”,(3)句落实“已而、奈何、与”等。
5.答案C项。
整个句子应该译成“县官对他的气度很感到奇怪”,“怪”是意动用法,译成“以……为怪”或“感到奇怪”。
6.答案B项。
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在文中对应的内容是“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显然,选项把这部分内容杂糅在一起了。
“也不理解”也属于错误理解词语。
7.B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一、将重点注将字冲元,福州人。
(考取,考中)士(中国古代科制度中,通最后一中央政府朝廷考者,称士;是古代科殿及第者之称)第一。
神宗召(君主召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等方面的),除(授予官)集校理、同知(管理,掌管)礼院,修(写,)中条例(泛指分条立的章程、)。
初,(拔)人(初步定下来),先南曹(尚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次考功(考核工作成效),核(考核)无法(法度),吏得文(,着,沿着;从字面意附会曲解)奸(做狡、邪的事),者又不得(省略“于”,)吏,()将奏南曹,辟(开辟,置)公舍以待来者(⋯⋯的人),士无留(无理阻刁)。
契丹以(率)兵二十万代州境,遣使代地,聘(1. 国与国之的遣使2. 古代侯每年派使者朝天子)之使不敢行,以(把)(省略“之”,它,出使的任)命将。
()将入(臣下入皇回答皇帝提出的或)曰:“臣位(居官的自之,愧居其位不聊以充数)侍从,朝廷大(朝廷的重大决策)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有用来⋯⋯的法)折(使屈服,使折服)之,国体(1. 国家或朝廷的体、体面 2. 大臣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国体)。
”遂命()将(到)枢密院()文。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房梁)聚,曰:“看南朝状元(科考以名列第一者“元”,第一称解元,..会第一称会元,殿第一称状元)。
”及肄[y ì(]学,)射,()将先破的 [d ì](射中靶子)。
契丹使禧客(接待客),禧果(果然)以代州(把⋯⋯当做),()将随随答。
禧又曰:“界渠(界)未定,(只是,不)和好体(体制 , 模)重,吾且(将)往(去,到)大国(古指大侯国,里指契丹)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令,指示)臣(守疆的大臣、官)不可,何以(前置,以何,什么)使(出使)(句末气,呢)?” 禧不能(回答)。
(将)(复命),神宗善(⋯⋯好)之。
明年(第二年),知(管理)秦州,又改[y ùn] 州。
上元(元宵,又称上元、小正月、元夕或灯)灯,吏籍(登)盗者系(囚禁于牢),()将曰:“是()其自新之路也(判断句,是。
第二部分文言文整体阅读考点2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62.(2009广东卷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63.(2009福建卷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64.(2009江苏卷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65.(2009山东卷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3分)(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4分)66.(2009天津卷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67.(2009浙江卷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3分)(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分)68.(2008广东,9)翻译下面句子。
(6分)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译文:69.(2008山东,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5分)译文:(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广东,8,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
就转太常博士。
太宗闻其强干,召还。
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
诏案其罪。
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太宗不从。
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ks5u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26 比较鉴赏类不分版本考点26 比较鉴赏类【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5年考情统计题型例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
比较点是两首诗的内容、作者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根据对近5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15年新课标卷中,此考点有可能出现。
高考频度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4·浙江,20〔二〕,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以下各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答案】猿声〔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解析】两首诗都写愁,此题考查的是两诗手法的差异,第一首寓情于景,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答题方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考点规律揭秘怎样解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类试题?比较题具体设题题型: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诗与画的意境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下面我们针对题型设计应考策略。
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例如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3年考点析与练(中册)高考语文考点16 文言断句不分版本考点16 文言断句【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3年考情统计题型例如考点分析命题趋势3年多考。
2015课标Ⅰ,4,3分;2015课标Ⅱ,4,3分;2014课标Ⅰ,5,3分;2014课标Ⅱ,5,3分;文言断句其实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
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标卷2014年和2015年都对这个考点进行了考查。
近几年,其他省份试卷也涉及到文言断句这个考点。
根据对近3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这是课标卷新增的一个考点,2016年课标卷及其他试卷很有可能对这一考点进行继续考查。
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4课标Ⅱ,5,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
核韦州军功,劾宁晋伯刘聚,都御史王越、马文升等滥杀妄报。
寻劾越荐李秉、王竑。
语颇涉两宫,帝怒,挞之文华殿庭。
已,进右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乾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阅七年,转左。
弘治改元,王恕以文久淹,用为山东左参政。
居二年,用倪岳荐,擢云南左布政使。
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移抚河南,召为户部右侍郎。
母丧除,起改吏部,进左。
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帝不欲发内帑,命文以渐经画。
文持大体,务为国惜财。
真人陈应〔衤盾〕、大国师那卜坚参等落职,文请没其资实国帑。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母题二十一:文言翻译【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四川,9,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这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遂。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越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
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训迪后,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为隶,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倾赀营购,卒赎以完;其子后贵,履祥终不自言,相见劳问辛苦而已。
履祥尝谓司马文正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为《外纪》,以记前事,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谬于圣人,不足以传信。
乃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名曰《通鉴前编》。
凡所引书,辄加训释,以裁正其义,多儒先所未发。
初,履祥既见王柏,首问为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举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之大方也。
及见何基,基谓之曰:“会之屡言贤者之贤,理欲之分,便当自今始。
”会之,盖柏字也。
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静,柏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则亲得之二氏,而并充于己者也。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官,祠履祥于乡。
至正中,赐谥文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然负其.经济之略余嘉其.能行古道B.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C.且.举先儒之言且.贰于楚也D.履祥则亲得之.二氏徒慕君之.高义也【解析】C.且:连词,并且。
埋藏在地下的爱我们有必要把爱埋起来,将来,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题记这是一个空气中弥漫着水珠的季节,大多数的时候只是独自一人慵懒地拥有着周末的分秒。
前日临时决定的计划最终又因时间的窘迫而无奈取消,于是依然只好如从前一样独自打发五月最后一个周末的光阴。
在这勿需留意钟点的上午,阳光轻透过薄薄的落地纱幔唤醒我迷蒙的梦,窗外正柔洒着一地的倩影,婆娑碧绿,摇曳一片惺松寂寞的心情,仿佛与自己若即若离。
空气清悠如沁,从不远的江岸传递着方寸之外自然的抚爱,又如我未能成行的思念一样若有若无。
与她相识也是在这样一个季节,与其不同的是,空气里弥漫着酸涩,让人不禁打了个喷嚏。
一个人孤单走着,寂寞正如预言中一样无处可逃。
我抬起迷茫的双眼,忽然发现一个美丽的女孩楚楚动人的站在街对面,那清秀的笑容,细腻的皮肤,飘逸的裙子,可人的动作让我如痴如醉,更奇妙的是,我发现了她手上的CD,正是我最喜欢的谢雨欣,找了很久都没找到。
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不知不觉的走到她身边,究竟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能告诉我这CD是在哪里买的吗?”“呵呵,是邮寄的,怎么?你想听吗?”她笑了一下。
“对啊,我找了很久,但是……”我有些尴尬。
“呵呵,谢雨欣的歌是挺不错,特别是那首《将爱情进行到底》,很好听哦。
”她说的和自信,仿佛她就是谢雨欣,“不过我可以借你,下个星期还我。
”什么,我没听错吧?第一次见面就这么大方,这个女孩果然有些不同。
“那谢谢你了,你可以告诉我你叫什么吗?”后来,我知道了她叫潇,就像潇潇幕雨一样轻柔。
说着说着,她哼起了《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否相处的时间还很短别人说相爱太难还没发现就让我玩直到那爱的深渊我只求想着你别那样艰难将爱情进行到底并不像说的那么容易“你觉得爱情能进行到底吗?”她很认真的问我。
“当然能,美丽的东西会永恒的。
”“呵呵,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妙的答复。
”她嘴角一抿,“拜拜。
”那天,我独自地面对江水,凝视脚下的苍茫大地,仰望着深邃而令人无望的苍穹,寂寞正如料峭的寒风一样形影不离。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上海,16,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从对读者的影响来看,我们读到的是“莺、啼、落花”,这里有声音,有形象,有相对静止、常态的“落花”,有飘逸不定、先闻其声的黄莺,声音与形象的传播速度还不太一样,一个“过”字将之联系起来,到底是如何“过”的,每个读者的脑子里的画面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高超的技巧不在于真实地再现了什么,而是你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多少。
所以是:“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
从该句在文本中的作用来看,作者是触景生情,由落花想到人生,由繁盛想到衰暮,于是“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
答案中的第一句是总体评价,答案对这一要点的要求值得注意,这是“鉴赏”类试题的答题规范。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写道:“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炼字”的艺术性不脱这几个“见”字,“过”字应该属于“平字见奇”:“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
【答案】“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答题方法】考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表现力,细加分析,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在文本中的作用,如逼真再现景物,与上下文的关系等;一是对读者接受文本可能产生的影响(引发的思考、想象,及情绪的变化等)。
赏析的时候,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思考。
考点规律揭秘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3·湖北卷,3,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A.而是点染星汉如梦如幻B.总是浸染星云如诗如画C.却是绘染星光诗意盎然D.只是渲染星斗诗意朦胧【答案】D【答题方法】解答本题,重在理解词义及用法。
如能用到先排除再定位,就会事半功倍。
如第三空,“星汉”指银河,说银河满天肯定不合事理可排除;“星云”指天体,说天体满天,不搭配;“星光”指星星闪烁的光芒,而前文有“斜月晶莹”,月夜中能够看到天上的星星,但看不到星星的光芒;故一下子可以定位。
另外第一空中“常不用”几个字要推敲,说“常”并非完全没有,所以“总是”二字就绝对化了,排除B;“不用……”常与“而、只”之类的关联词搭配,可以排除C;第二空中“一层层”暗示“点染、浸染”与之情境不合排除AB;最后一空除“诗意盎然”用来写人的心情,如果选用就与后文文脉相隔,可以排除外,其他几个词还真难排除。
不过有了前面的定位,此题确定答案不难。
考点规律揭秘正确使用熟语难点攻略1.考点介绍《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E。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
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2.重点难点梳理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2015·江苏,8,8分)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解析】第⑴句注意关键点“检束”、“徒”的翻译即可;第⑵句注意关键点“治官”、“无”、“苟简”、“更”的解释和“所创立”句子翻译即可。
今年赋分可能每小句1分,计8分。
【答案】⑴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⑵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答题方法】翻译时首先大致理一理句子意思,看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的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情况。
比如(1)句中的虚词“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
(2)句中的“无”是“无论”的意思。
实词、虚词意义不止一种,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考虑。
考点规律揭秘一、文言特殊句式纵观近几年来的文言句式的考查,虽然目前直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的命题较少,但特殊句式却更多的以隐蔽的形式渗透到其他题型当中,特别是文言文翻译题中。
各地高考题中,在很多文言文翻译题的评分要求里,就直接指明了特殊句式为采分点。
因此,借文言翻译这个考点,我们讲一讲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南冥者,天池也。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e.今臣亡国贱俘。
f.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g.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h.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i.且相如素贱人。
j.臣本布衣。
k.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l.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m.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n.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o.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p.刘备天下枭雄。
q.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小结:(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如:a句。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如b)(3)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形式为:“……者,……。
”(如c)(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d)(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e)(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如:f—j)(7)用“是”“为”表示判断。
(k、l)(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m—o)(9)无任何标志,凭语感可知是判断句。
(p、q)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e.吾属今为之虏矣。
f.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g.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h.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i.文王拘而演《周易》。
j.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A. b)(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如C. D. h)(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e—g)(4)用“被”表示被动。
(如h)(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如i、j)3.倒装句★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 秦人不暇自哀。
b.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c.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
)d. 而今安在哉。
e.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f. 吾谁敢怨?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g. 姜氏何厌之有?h.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
i. 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j.臆!微斯人吾谁与归?k.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译文: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a—c)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
(如:d—f)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③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g、h)(2)介词的宾语前置:①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i、j)②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k)★主谓倒装正常情况下,谓语在主语的后面,把谓语部分提到了主语前面,此为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定语后置正常情况下,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此为定语后置。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d.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a)格式:中心语+之+定语(2)用“者”的后置。
(如b)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
(如C. d)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如c)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谓前为状谓后补;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后作补语。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a.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d.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承后省。
(3)自述省。
(4)对话省。
e.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f.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g.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h.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1)省略谓语。
如e(2)省略动词宾语。
如f(3)省略介词宾语。
如g(4)省略介词“于”。
如h5.固定句式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不亦......乎(不是也......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二、文言翻译高分策略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
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
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