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遗传的简要剖析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3
2020.8经济作物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抗性遗传的简要剖析
张忠波刘贞贞平文超李洪民王安录李洪芹柴卫东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且药剂难于防治的两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两种病害的有效途径。
目前,棉花抗病育种尤其是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慢,至今没有真正的抗黄萎病品种育成,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尤其是黄萎病的抗性遗传机理尚未q全弄清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在此,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简要剖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抗病性遗传;#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且药剂难于防治的两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
实践证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两种病害的有效途径。
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尤其是抗黄萎病性仅能达到耐病水平,致使两种病害尤其是黄萎病病害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连续流行危害。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尚未完全弄清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尤其是黄萎病的抗性遗传,致使棉花抗病育种尤其是抗黄萎病育种,有
的抗黄萎病品种育。
在此,对棉花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传进行要析,以供参考。
1枯萎病
1.1枯萎病抗性的遗传
国内外者,对棉花枯萎病抗性遗传的报道较多,但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一,棉花枯萎病抗性是受1对或2~3对显性基因控制的。
例如,Fahmy(1927)认为,棉花枯萎病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Netzer(1985)也认为,棉花枯萎病抗性受1对显性因;Sones等(1957),在枯萎病和肾形线虫都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德字棉425和珂字棉1OOGa ,棉的萎病抗性是2~3对性基因控制等。
但多数学者认为,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是效因的&,的,棉的萎病抗性是因,抗性因效应是累加性的;Megahed等(1984)在不同类型海岛棉的,抗萎病性效因制;王振山等(1989)用抗x感、抗"耐、抗"抗等不同行遗传分析的明,有供
棉花萎病抗性传的性效应达到水平,棉花萎病抗性传是因
的;Kappelman(1971)经研究认为,棉花枯萎病抗性的传主要因的性效应;
,棉花对萎病抗性的传以性效应主;Aibeles(1978)经研究也认为,棉花枯萎病抗性遗传的基因用,性效应大于性效应。
除此之外,Singh等(1988)在亚洲棉的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的研,抗萎病性是性,且一
大于,明抗萎病性传以性效应为主;校百才等(1992)用10个陆地棉品种分两用完全4行萎病抗性传
的明,的一其特
明,明萎病抗性的传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6226307D-5)。
作者简介:张忠波(1979-),男,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棉花育种、栽培研究&
通讯作者:柴卫东(1963-),男,本科,研究员,主要从事棉花育种、栽培研究&电话:189****8917;E-mail:**************** -284-
经济作物2020.8
是以加性效应为主,而且两组参试材料枯萎病抗性的狭义遗传力估算值分别为42.6%和46.5%,均属中等偏高,表明早代选择有效;韩祥铭等(2001)研究表明,陆地棉枯萎病抗性的遗传主要是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而且枯萎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3.0%和49.9%等%
1.2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与其他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马存(198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水肥或高水肥条件下,棉花枯萎病病指每增加1,皮棉产量的损失将增加0.94%;李俊兰(1987)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萎病的病级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铃重、纤维的断裂长度间的数r为-0.3285、-0.299、-0.2991、-0.2441和-0.046"周雁声等(1985)用参加抗病区试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枯萎病的病株率和病指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铃重、衣指、纤维强力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些表明棉花的枯萎病越重,产量和纤维的损失。
另外,20世纪80代棉花产试的结果分析表明,抗枯萎病的中棉12比感病的鲁棉1号、棉8的产量和纤维要好,明枯萎病抗性与性状间并不存在遗传上的负相关*
2黄萎病
2.1黄萎病抗性的遗传
关于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自Fahmy(1931)首次报道以,研究,有的认为属于单或主效,有的为属于微效,为性的结论*勃林卡霍夫(Brinkarhoff L A,1970)用陆地棉品种和OK141-5抗病品系(选自新墨西哥8060-3)杂交,经分析认为抗性为隐性。
鲍罗(Barrow J R,1970)的研究认为,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C.M.MNPaXMe! OB(1974)在选育塔什干1、2、3号抗病品种时,发
与病,表现出抗萎病性为单显性基因遗传%1982,棉花黄萎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的结果表明,单,陆地棉间以陆地棉与棉间的,萎病的抗性表为显性单
遗传;混合,黄萎病的抗性反应极为复,表为不同(组合&同菌系的抗性
魁WL
有一定的交叉分化现象*房卫平等(2001)认为,棉花抗黄萎病遗传方式争论较大,般在温室由单一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遗传;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王谧(2005)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方式与鉴定方法的的研究
了与房卫平等(2001)基本一致的结论。
但也有众多的研究为,棉花萎病的抗性效
制,表现出典型的数量性遗传方式*如,王振山等4个陆地棉杂交组合田间病圃鉴定分析的结果表明,黄萎病抗性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加性效应是其主要的遗传效应,同时还存在着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Verhalen、Brinkerhaff等以10个陆地棉品种为材料,进行Jinks-Hayman双列杂交,经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萎病抗性是的数量性,
估计的环境方差、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是显著的,但加性方差是材料变异的主要来源;Laval M,Ver-halem(1969)认为,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方差是抗性变异的最主要源;李成伟等(2008)综合各种研究结果认为,棉花萎病抗性是由的数量性,为提高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采将各效慢慢累加聚合可能是最有效的*除此之,谭永久等,棉花抗、感品种双列后代分析的结果表明,萎病抗性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更重要,萎病的基因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梁亚军等(2010)研究认为,棉花萎病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同具有较高的显性效应;萎病抗性病指广义遗传力为97.39%,狭义遗传力为52.17%。
另外,前苏联研究得出,应在早期代选择棉花的抗萎病性;叶鹏盛等(2006)研究为,棉花萎病指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实践中宜在早期代选择;萎病指遗传度较大,需加大其选择强度,严选择等*
2.2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与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王忠义等(1994)观察发现,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存在矛盾,为选择时要把结铃性放在•位*顾爱星等(2010)研究认为,陆地棉品种以及陆陆的病指和有效果、有效铃数呈显著负,萎病病重,单株成铃性差*叶鹏盛等(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萎病抗性与2.5%
-285-
2020.8经济作物
距长度、衣指呈正相关,与单株成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对提高皮棉产量、纤维品质基本上不存在不利的遗传相关,但因与单株成铃数矛盾而间接影响丰产性的提高,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黄萎病抗性与单株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在较高世代已稳定抗性和纤维品质的基础上产量和单株成铃数性的选择,抗病、丰产、优质的协调统一。
3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与对黄萎病的抗性的关系
赵俊兴等(1991)对多个品种抗枯、黄萎病性的研究结表,棉花品种对枯萎病抗性与对黄萎病抗性为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445-0.5214,选育兼抗枯、黄萎病品种是可能的。
(上接21页)的规定,不包括违反《条例》第十九条。
而且,《条例》中,“违反本定,未准…………产、”的中,“批准”的正好对应《》和的定,从上对应关,进对《》种正确的。
3.2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玉米种子的法律适用
从以上,对基的非法产基因种行,
应《种》定行性质,
、和成的。
女不种产,在责令改正的基上,适用没收违法所得和财物、罚款两类处罚。
种产;
,在正的基上,没收所得和财、罚款和吊销生产三类行政处罚。
4完善中国农业转基因种子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议
4.1出台综合性生物安全法规
中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种子法》、《进出境动植检疫法》等,没的上位指引,尚需制定综合性的律统筹安全监管中的权。
成基因种监律困惑的原因之一就权,需要进行释才能将模糊的意义。
4.2建立以风险防御为主的转基因植物种子行政管理体系
由于中国在转基因种子研领域属于追赶阶段,要占领制高点,必须要保证健康快速发展,避免走弯路、回头路。
行政机构的设置,在借鉴新西兰的两级制基础上问,考虑到近年来非法转基因植物种多于基层,要突出县级基因监的设置。
在行政监权限上,要赋级
更多的监权限,从基因的研究、试验、产、、全环都让级参与风。
让部分从事转基因生物的产经所成级域的监。
《中和国》基,从对《种》、《基因安全》、《行政》、《行政罚》多律
中种行政和行政罚的设权、定权进行了详细探讨,其厘律中的选择困境。
研究表明,县级在开展转基因玉米种行政中,《种》全正确的。
从而,,构级行政
的基因种监保中国基因种展的要。
要监代,对级监的财,在严监的进中国转基因种业健康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EB/OL].http://world.people.
/n/2014/0928/c157278-25754424.html,2014-09-28/ 2019-09-16.
[2]基因生物监管严防非法生产经营转
基因种子[J]•农药市场信息,2020(3):10.
⑶关于《2020年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
案》的通知[EB/OL]./govpublic/nybzzj1/ 202003/t20200306_6338382.htm,2020-03-06/2020-03-17. [4],,黄,.生产、销、、化
、种子罪二审刑事判决书[EB/OL].http:, 2018-11-06/2020-03-17.
[5]李卓航.对产转基因玉米种子犯罪的分析[J].种子科
,2020(2):84-85.
[6].基因生物安全法律保障的国际经验[J].世界
,2016(7):114-120.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