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4.62 KB
- 文档页数:3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
不愠.(yùn),不亦君子
..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解析: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孔子愿意和别人切磋讨论学问,把这当做乐趣;第三句讲“个人修养”】
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
..?与朋友交.而
..不忠乎
...(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
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解析: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4.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
...(wéi)师矣.(yǐ)。
”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5.子曰:“学而
...(dài)。
”
..不学则殆
..不思则罔
...(wǎng),思而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
?【注: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是认真学习。
第一个“思”是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思”是指空想。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它以精炼对称的语言,指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解析: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学习态度)】
?7.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
..者。
”?
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
【解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解析:这章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之。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的)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解析: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
告诫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不舍昼
..夜。
”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解析:运用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宝贵,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可夺志.也。
”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
【解析: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
..(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解析: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公元前522年,孔子开始收徒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
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3.学习方法:1、4、5、12;学习态度:7、9、10;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1、2、3、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