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
一、字词盘点
1.字
(1)易读错的字
弩(nǔ)丞(chéng)箸(zhù)迸(bèng)踉(liàng)跄(qiàng)
锤(chuí)擒(qín)挈(qiè)镌(juān)挠(náo)讳(huì)窍(qiào)晦(huì)墩(dūn)
(2)易写错的字
忌: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曹:上半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草字头。
插:注意右下部的写法,里边是两横,不是一横。
截:左下部分的“隹”共有四横,写的时候不要漏掉。
(3)多音字
①必须掌握的多音字
绰 chāo(绰起)呵 a(好呵)泊 pō(血泊)喇lā(豁喇喇)chuò(绰号)ā(呵呀) bó(停泊)lá(哈喇子)
hē(呵斥)lǎ(喇叭)
②拓展积累的多音字
擂 léi(擂鼓)调 tiáo(调节)埋 mái(埋没)饮 yǐn(畅饮)lèi(擂台) diào(调动) mán(埋怨) yìn(饮马)
劲 jìn(用劲)
jìng(强劲)
(4)形近字
妒(妒忌)委(委屈)寨(山寨)呐(呐喊)碟(碗碟)
护(守护)季(季节)塞(堵塞)纳(纳闷)蝶(蝴蝶)
榜(榜文)杖(手杖)截(半截)
傍(傍晚)仗(打仗)载(装载)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妒忌曹军都督委托预计遮挡探听水寨擂鼓呐喊插满饥渴官府榜文谋财耻笑拖着坠下胸膛两截咆哮知悉
(2)四字词语(含成语)
自有妙用神机妙算半夜三更踉踉跄跄天真地秀拖男挈女唤弟呼兄
明明朗朗伸头缩颈力倦神疲抓耳挠腮喜不自胜天造地设安身之处
七手八脚
(3)近义词
妒忌~嫉妒委托~托付推却~推辞紧急~紧迫迟延~拖延疑惑~怀疑探听~打听吩咐~嘱咐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恶意~歹意知悉~知晓诡诈~狡诈耻笑~嘲笑
尽数~全部疏软~酥软开辟~开拓迸裂~裂开顽劣~顽皮炎热~酷热安身~安家宽阔~宽广喜不自胜~欣喜若狂齐整~整齐精致~精美忌讳~避讳晦气~倒霉
七手八脚~手忙脚乱
(4)反义词
迟延→提前推却→答应惩罚→奖励齐全→短缺疑惑→相信秘密→公开
支援→攻击恶意→善意耻笑→尊重败落→兴盛踉踉跄跄→稳稳当当
疏软→僵硬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称扬→贬低顽劣→乖巧
力倦神疲→精神抖擞齐整→凌乱精致→粗糙七手八脚→井然有序
(5)词语归类
①修饰词
紧紧地揪住铁锤般大小的拳头铁棒似的虎尾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天造地设的家当
②动词
立下军令状故意延迟提着梢棒迸出鲜血饮涧泉拖男挈女采山花觅树果呼弟唤兄搬高墩捆剪子股儿拨起籰子
③特殊词语
含近义词的词语:唤弟呼兄拖男挈女
类似的词语:察言观色粉身碎骨旁敲侧击
形容人有智慧的词语:神机妙算
类似的词语: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聪明绝顶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抓耳挠腮
类似的词语:交头接耳口是心非拳打脚踢
二、佳句积累
1.语言描写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句话不仅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写出了周瑜输得心服口服,发自内心地佩服诸葛亮。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段话写石猴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
这表明了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
狂欢之时,他还能保持着难得的冷静和清醒,的确是有资格、有能力做猴王的。
2.动作描写
(1)说时迟,那时快。
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武松机智躲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体现出武松以退为进、机智灵敏。
这段话是对武松的动作描写,准确到位。
情节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2)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这段话将武松赤手空拳对付老虎的经过描写得很详细,着力反映武松靠的全是拳脚功夫,所以抓住“揪”“按”“踢”“打”几个动作来描写,生动地突显了他打虎的英勇气势,刻画出他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3.比喻句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箭”像“下雨”,说明曹军射出的箭的数量很多。
4.夸张句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振得那山冈也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虎声震天,突出了老虎的气势。
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句子。
常见的考查题目形式:①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语;②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日积月累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四、单元复习要点
1.把握《草船借箭》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特点。
2.理解《景阳冈》中武松打虎的经过,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
3.了解《猴王出世》中猴王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4.把握《红楼春趣》中的故事内容,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5.学会写读后感。
五、“1+X”阅读
推荐篇目:吴承恩《大战红孩儿》
推荐理由:《大战红孩儿》是吴承恩《西游记》里的章节。
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儿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三昧真火烧退悟空、八戒。
龙王弟兄被悟空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可红孩儿喷的是三昧真火,雨水浇不灭,反使悟空熏了一
身的烟火。
八戒去请观音,被红孩儿假变的观音骗进了洞,悟空又变作牛魔王,被红孩儿问出了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
这一章节运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想象奇特,富有生活气息,人物个性鲜明。
阅读方法:这一章节故事情节跌宕,非常经典。
我们阅读时可以默读,和父母、伙伴交流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红孩儿等人物的认识;也可以观看视频,获得更多启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总是鲜明形象的。
《景阳冈》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鲁肃忠厚老实,周瑜;《两茎灯草》中的吝啬鬼令人厌恶。
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
2. “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知道了小篆是从战国时期国的文字发展而来的,是我国最早的,现在在印章中仍然使用着这种字体。
3.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首歌。
汪伦踏歌送别,让李白十分感动,用“,
”这一千古名句,赞颂朋友的深厚情意。
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这两句诗仿佛让人看到伫立江边,久久不愿离去。
王勃在送别好友时,用“海内存知己,”表过对友人的宽慰。
高适送别好友董大,用“,”两句诗表达对好友的美好祝愿。
他们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令人感动。
4.唐诗宋词,博大精深,令人回味无穷。
《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读出了戍边将士们誓死卫国的壮烈豪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年年翘首,对祖国统一的苦苦期盼。
杨万里用“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5.《草船借箭》一文选自《 ___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文中的诸葛亮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6.《军神》一文中“军神”指的是_________,本文表现了他_____。
7.《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农村夏日的繁忙景象。
8.历史上,“李”姓名人辈出,有“诗仙”_________,桥梁专家_________,词人________
等。
9. “青山处处埋忠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文中“忠骨”指____________。
10.诗歌中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童孙未解供耕织,
”让我们感受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稚子弄冰》中“,”让我们体会到了儿童弄冰做游戏的快乐。
诗歌中的爱国心是赤诚真挚的。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让我们读懂了他报国立功的坚定决心;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
,”,让我们感受到他企望复国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
11.《景阳冈》选自名著《》,该书讲述了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这些好汉个性鲜明,拥有响当当的名号,如“行者武松”“”“”等。
12.唐诗宋词,博大精深,令人回味无穷。
《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读出了戍边将士们誓死卫国的壮烈豪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年年翘首,对祖国统一的苦苦期盼。
杨万里用“_________,_________”向我们展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13.[诗中有美景]“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林夜晚的静:“_______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勾勒出北方河山的壮丽;“___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山”则展现了西北边地的壮阔景象。
14.[诗中有童趣]“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学种瓜的天真可爱;“稚子金盆脱晓冰,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体会到幼童弄冰玩耍的自得其乐:“____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则让我们看到牧童坐在牛背上的悠闲自在。
15.[文中悟品质]从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主席,有《清贫》中_____________的方志敏,还有《军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刘伯承。
16.[文中有经典]请猜猜经典人物是谁,写在横线上。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_______;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_______;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_______;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水,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
即瞌瞋视而有情。
_______。
17.(1)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
(3)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
(4)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5)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6)古诗中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的讨人喜欢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放牛回家时无拘无束的样子。
(7)《祖父的园子》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 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童年 __________生活的眷恋和对 _______的怀念之情。
18.(1)最近我们积累了不少古诗,有关于童真童趣的____(填写诗名),其中“____,__ ________”写出了儿童的稚气;有关田园生活的 _____和 ___(填写诗名);有关边塞风光的 __________(填写诗名),它的作者是____,他和_____都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听闻朝廷捷报喜极而泣的______(填写诗名),从“____,______”这两句,我感受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2)《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让我们印象深刻,如桃园三结义、空城计、____、_____;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也耐人寻味,如“_____——单刀直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_ ____”。
19(1)诗中有真趣:“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诗中不分男女、农忙耕织的热闹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晚》)是雷震眼中牧童晚归时的悠闲自在。
(2)古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令人动容:《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将士誓死打败敌人的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期待。
(3)诗中有爱:“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
”那是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诗中有画:“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
”那是夜晚幽静而充满诗意的景色。
诗中有情:“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是对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
(4)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我们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来自 ________写的《三国演义》。
《景阳冈》一文是按照“喝酒、_______、_______、下冈”的顺序来写的,表现了武松____ _____的性格。
(5)老师多次提醒他要好好学习,但他还是_________________!经过老师的耐心点拨和指导,他终于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合适的歇后语)
(6)汉字字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以甲骨文为例,它对应的汉字是_____。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自朝诗人写的《》。
2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朝诗人写的,诗的前两句是:。
我还背过他写的古诗《》。
2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代诗人写的。
诗的最后两句是:。
我还背过他写的古诗《》。
2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代诗人写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时的的思想感情。
24. ,春风不度玉门关。
25.孤帆远影碧空尽,。
26. ,何须马革裹尸还。
27. ,南望王师又一年。
28.却看妻子愁何在,。
29.青海长云暗雪山,。
30.白天,父母在田地里劳动着,就是到了晚上,依然停不下忙乱的双手,令我们想起了学过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感受到各种情怀:王昌龄在《从军行》中的“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令我们感受到战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令我们感受到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可以令我们体会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2.夏天到了,四周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夕阳西下时,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这番景色好美啊,我不禁引用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来赞美。
33(1)诗中有趣:古诗中的儿童有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种瓜儿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弄冰儿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吹笛儿童。
(2)诗中有景: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陆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和华山的壮观景象。
(3)诗中有情: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王昌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和战士们决心夺取胜利的爱国热情。
(4)洪克医生赞叹_____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_____。
毛泽东面对爱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他的批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勇猛豪爽神机妙算嫉妒贤能严监生诸葛亮
2.秦统一文字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5.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神机妙算
6. 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7. 宋 .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8. 李白李春李清照
9. 何须马革裹尸还毛岸英的遗体
10.也傍桑阴学种瓜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1.水浒传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
1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稚子金盆脱晓
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13.时鸣春涧中三万里河东入海黄河远上白云间
14.也傍桑阴学种瓜彩丝穿取当银钲牧童归去横牛背
15. 顾全大局清贫顽强
16.诸葛亮孙悟空武松贾宝玉
17. ①. 烟花三月下扬州②. 报得三春晖③. 人闲桂花落④. 时鸣春涧中
⑤. 一片孤城万仞山⑥. 羌笛何须怨杨柳⑦. 烟花三月下扬州⑧. 孤帆远影碧空尽⑨. 童孙未解供耕织⑩. 也傍桑阴学种瓜⑪. 牧童归去横牛背⑫. 短笛无腔信口吹⑬. 劳动⑭. 自由、快乐⑮. 祖父
18. ①. 《稚子弄冰》②. 稚子金盆脱晓冰③. 彩丝穿取当银钲④.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⑤. 《村居》⑥. 《从军行》⑦. 王昌龄⑧. 王之涣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⑩. 剑外忽传收蓟北⑪. 初闻涕泪满衣裳⑫. 关羽千里走单骑⑬. 周瑜打黄盖⑭. 关公赴会⑮. 生死之交
19.【答案】①. 昼出耘田夜绩麻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③.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④. 黄沙百战穿金甲⑤. 不破楼兰终不还⑥. 遗民泪尽胡尘里⑦. 南望王师又一年⑧. 报得三春晖⑨. 夜静春山空⑩. 孤帆远影碧空尽⑪. 罗贯中⑫. 上冈⑬. 打虎⑭. 豪爽勇武⑮.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⑯.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⑰. 册
20.唐王昌龄从军行
21.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示儿
22.唐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3.唐李白无限依恋(恋恋不舍)
24.羌笛何须怨杨柳 25.唯见长江天际流
26.青山处处埋忠骨 27.遗民泪尽胡尘里
28.漫卷诗书喜欲狂 29.孤城遥望玉门关
30.31.32(略)
33. ①. 童孙未解供耕织②. 也傍桑阴学种瓜③. 稚子金盆脱晓冰④. 彩丝穿取当银钲⑤. 牧童归去横牛背⑥. 短笛无腔信口吹⑦. 月出惊山鸟⑧. 时鸣春涧中⑨. 三万里河东入海⑩. 五千仞岳上摩天⑪. 孤帆远影碧空尽⑫. 唯见长江天际流⑬. 黄沙百战穿金甲⑭. 不破楼兰终不还⑮. 刘伯承⑯. 军神⑰. 青山处处埋忠骨⑱. 何须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