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 格式:docx
- 大小:21.74 KB
- 文档页数:5
XXX小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科学课程类型
教学材料:有关环境保护知识
授课时数:17课时
授课教师:XXX
一、课程目标
环保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生存环境,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且这种观念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环境伦理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
(一)基础目标:
1.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提高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环境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观察到的和收集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三)体验目标:
1.使已有的环境知识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并且能够对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
2.激发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关心和关注世界、我国和自己居住地的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关注自己的生存现状。
4.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对破坏环境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批评和帮助,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整个社会都来关注环境问题,都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二、课程内容
(一)原则
1.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围绕学生各方面及其潜能的发展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统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
这是校本课程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环保教育》的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对他们既饶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探究活动来学习。
课程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等活动。
3.环保教育课程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应该有助于积累关于环境的科学知识,亦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等。
(二)内容
说明: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曾出不穷,因此《环保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应该随时增减。
第一讲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设计
第二讲认识各种环保标志
第三讲日常垃圾如何分类
第四讲你家的水龙头节水吗?
第五讲绿色节日
第六讲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第七讲什么是地球日
第八讲环保行为
第九讲节约用纸
第十讲禁用一次性筷子
第十一讲保护野生动物
第十二讲什么叫自然保护区
第十三讲什么是海洋污染
第十四讲什么是“绿色学校”
三、课程实施
1.主讲教师:XXX
2.教学材料:自编文字教材《环保教育》
3.时间安排:每周一节
4.组织实施:
⑴按课表授课
⑵环境课程的实施要避免学科课程的那种形式,要以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完成为主,尽量淡化纸笔形式活动。
主要以收集资料,展示资料,共同讨论,形成结论
⑶在实施中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提出的。
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作区分,即国家课程是指那些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是全国统一的,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
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教师决策,体现地区差异和学校特色,采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
学校虽然是校本课程决策的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课程决策和课程行为都发生在学校这一层,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中央和其它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且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将变得愈加必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课程将日趋多样化,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也将日益明显。
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评价,就必须首先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课程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个人价值是课程的直接的内在价值,而对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是课程的工具性价值。
这两种价值相互关联。
在进行课程评价时,
就必须综合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主体的需要,在合理整合两个主体的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标准。
不仅要对课程文件内容进行分析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而且要对课程作出可靠、合理的价值判断。
1.评价目标
基础知识方面:
⑴学生能了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发展的脉络。
⑵学生能了解一般环境表现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分布上的地区差异。
⑶学生能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⑷学生能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⑸学生能了解目前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和解决的途径。
基本技能方面:
⑴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环境方面的资料。
⑵学生能够自觉地关注家乡的环境。
⑶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环保的准则内化为环境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