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服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15 KB
- 文档页数:12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的服药方法有哪些1.煮汤: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用小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煮一段时间,制成药汤。
待药汤温热时,分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大剂量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
2.泡水:将中药材置于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在水中。
可根据药量和需要的功效调整药材的数量和泡水的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特殊味道的中药,如酸枣仁、甘草等。
3.捣碎服用:将中药材捣碎成细末,然后用开水冲服。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粉状性质的中药,如川贝、麦冬等。
4.煎煮: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用小火慢煎,直到水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左右,然后取出渣滓,将药液分次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像栀子、火麻仁等具有排毒作用的中药。
5.贴敷: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一定比例的调剂,用纱布或纸贴敷在患处,以温度和药物渗透发挥药效。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疾病或局部症状,如湿疹、瘀伤等。
6.点燃熏烟:将中药材研磨成碎末,放入专用的熏炉或熏香炉中,点燃后缓慢燃烧,烟雾通过呼吸吸入体内。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等。
7.外搽:将中药材研磨成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或特定的调剂,制成药膏或药剂,用于外敷。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皮肤病、瘀伤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服用方法是中成药制剂。
中成药指的是将多种中药材混合加工制成的药物,成为一种独立的剂型。
中成药既可以是复方制剂,也可以是单味制剂。
中成药通常以丸剂、胶囊、片剂、颗粒剂等形式出现,便于携带和使用。
服用中成药通常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使用。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中药的治疗效果与服用时间息息相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用法和最佳服用时间:1.煎服:将中药材放入水中煎煮成药汤,最佳服用时间一般是空腹服用早餐前或睡前。
在空腹时服用,可以促进中药成分的吸收和发挥作用。
2.蒸服:将中药材放入碗或布袋中,加水蒸煮,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
在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促进药物的吸收。
3.冲服:将中药材用开水冲泡成药汤,最佳服用时间是餐后30分钟至1小时。
在饭后服用,可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刺激。
4.煮汤:将中药材与食材一同煮汤,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1小时。
这种方法可以兼顾中药的疗效和饮食的搭配。
熬制中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熬制方法:1.煎煮法:将中药材放入坛炉中,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煮至汤色浓缩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煎煮时间较长的中药材,常用于煎煮茶剂或浓缩剂。
2.蒸煮法: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水蒸煮一定时间,蒸煮的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而定,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些中药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释放有效成分的情况。
3.冲泡法:将中药材放入茶杯或容器中,用开水冲泡,略搅拌,浸泡一定时间即可饮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易溶性较高的中药材,如花草茶等。
4.煮汤法:将中药材与食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煮汤,煮至中药材和食材熟烂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与食物搭配使用的中药材,可以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增加口感。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熬制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新鲜、干燥、质量好的中药材;2.根据不同的中药材选择不同的熬制方法;3.注意火候和熬制时间,不可过度煮沸或过长时间煎煮,以免影响药性;4.应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无毒材质的容器熬制中药;5.熬制完成后,应及时将中药材滤去,保留药液。
中药内服的煎服方法1.一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煎20-30分钟,将药液倒入杯中,待凉后温煎服用。
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以防止药材粘锅。
2.分次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滗入另一个容器中,再用同样的方法加水煎一次。
重复3-4次后将所有药液混合起来,待凉后分次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尤其适用于粗纤维的中药材。
3.加药煎服法:在一次或分次煎药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适当加入一些清热、理气或安神的中药材,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加药的方法是在原有的药材煎药过程中加入所需的其他药材。
4.保温煎服法: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大火煎至沸腾,然后将药液倒入保温桶中,放入热水中保温2-3小时。
这样可以使药液更加浓缩,提高药效,并且药液在服用时仍然保持良好的温度。
5.浸泡煎服法:将中药材加水泡浸30分钟,然后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待凉后温煎服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质地较硬的中药材,如石榴皮、艾叶等。
中药煎服的注意事项:1.选用优质的中药材,尽量避免使用过期、虫蛀或霉变的中药材。
2.在煎药过程中要不断翻动药材,以避免煎糊。
3.煎药的火候应适中,过热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过低则无法达到功效。
4.服用前注意药物的质量是否正常,如有异味或异常,应及时停止服用。
5.量取药液时要使用无菌容器,并避免污染。
6.服用中药时最好空腹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7.针对个人体质和病情,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剂量和煎服方法。
中药的服药方法及护理中药的服药方法及护理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
”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
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1、汤剂服法(1)分服法: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
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常用于急危症的抢救治疗。
(3)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服用。
多用于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
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
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2、中成药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
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4)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
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
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
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
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用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属“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
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此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用药的剂量一般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和了解,以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中药的五种常见服用方法
1. 冲服
- 冲服是指将中药煎汤后,直接饮用药液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味道清淡的中药,如淡泻泻药和清热解毒药。
2. 煎服
- 煎服是将中药煎汤后,去渣只取药液,分次饮用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需要连续服用的中药,如调理气血的药物和治疗慢性病的药物。
3. 泡服
- 泡服是将中药用水浸泡后,直接饮用药水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味道较苦的中药,如清热解毒药和祛风除湿药。
4. 煮服
- 煮服是将中药和其他食材一起煮熟后,食用药物和食材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需要辅以其他食材一起服用的中药,如滋阴补肾药和健脾开胃药。
5. 点服
- 点服是将中药外敷在患处,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一种服用方式。
- 这种方法适合于一些外用药物,如皮肤疾病药膏和跌打损伤药膏。
在使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中药的药性、禁忌症和个人体质来选择适合的服用方式。
同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也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来正确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的时候,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服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传统方剂服用方法
中药传统方剂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用方法也颇具讲究。
以下是
一些常见的中药传统方剂服用方法:
1. 煎服:煎服是最常见的中药传统方剂服用方法,适用于大部分中草药。
将配
好的中药材加水煎煮,再将药液分成数次服用。
一般来说,煎服时要根据医生或药师的要求调整浓度和用量。
2. 泡服:泡服适用于一些花茶和草本茶剂。
将中草药置于热水中,浸泡一段时
间后即可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药材的泡制时间和水温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整。
3. 蒸服:蒸服是一种特殊的中药传统方剂服用方法,通常用于一些粉末状的中药。
将中药粉末放入容器中,用蒸汽蒸煮片刻后服用。
蒸服的温度和时间需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
4. 散剂包装服用:一些中草药以散剂包装出售,可以直接服用或与水混合后服用。
按照包装上的说明进行用量和服用方法。
无论采用何种中药传统方剂服用方法,以下几点需注意:
1. 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中药方剂是有一定剂量和服用方法的,务必遵循医
生或药师的建议进行服用。
2. 注意药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有些中药在服用期间可能与某些食物或药物相互
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在服用中药期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饮用浓茶、咖啡等。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药方剂的疗效需要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遵循规
律作息、饮食健康、适量运动等。
总之,中药传统方剂服用方法是一门复杂而古老的学问,需遵循医嘱进行。
如
果有任何疑问,应向专业医生或药师咨询,以确保正确使用中药。
怎么喝中药才正确
怎么喝中药是如今很多年轻人所不了解的,有人认为中药要趁热喝,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适合趁热喝,下面不如跟着小编来了解下怎么喝中药才正确吧。
中药分为3种喝法
1、温服
温服的中药是将熬好的中药放温之后在进行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热服
有些药物是需要热服的,这些中药一般都是治疗寒症所用的,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3、冷服
有些中药必须要等到放凉之后服用才会有疗效。
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这些中药适合用酒送服
第一类是活血化瘀药
如用来治疗跌打损伤的自然铜、云南白药、七厘散等;用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的香附丸、痛经丸、定坤丹等;用来治疗手足麻木、中风偏瘫的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穿山甲,以及
中成药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等。
第二类是补益肝肾药
如枸杞子、女贞子、鹿茸、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等。
第三类是祛风除湿药
如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独活、威灵仙、木瓜、白花蛇、乌梢蛇,以及中成药追风丸、祛风舒筋丸、独活寄生丸、强筋壮骨丸等。
中药的服药方法
【服药方法】
1、晨服:补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等药物宜晨服,以借人体的阳气、脏气充盛之势,驱除病邪。
2、空腹服:清晨周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并保障较高的浓度而充分发挥药效,健胃药、驱虫药均宜空腹服。
3、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药物宜饭后服,因饭后胃中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4、睡前服:如心脏病、滋阴健胃、缓下剂及安神药宜在临睡时服。
5、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掌握发病规律可在发病前适当服用,如头痛可在发作前2小时服。
【服药时间】
1、温服:是在药不热不冷的时候服用,以防过冷、过热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为一般服药方法。
2、热服:即在煎好后,药液还较热的时候服用(以患者适应为度),用辛温解表药治疗外寒症时,热服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内寒症时,热服可助祛除沉寒痼疾。
3、冷服:即药液放凉后服用,适用于热症或临床上出现的真热假寒症,用苦寒清热药治疗内热症,寒服可助清解热邪。
凉血、止血药也可用此法。
4、频服:即根据病情,不同时段服不同浓度的药液,分数次频频饮用为频服。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中常用的一种剂型,具有药效稳定、服用方便等特点。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需要注意与医生的密切合作,并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和处方。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1.摇药:打开汤剂瓶盖前,先轻轻摇匀,确保药物均匀分布。
2.开启:用橡胶塞打破瓶颈封口,确保瓶内正常通气。
3.倒出:将剂量程度标识线以下或依医嘱指示的剂量倒入清水中。
4.加水:加入适量开水,药液与开水的比例一般为1:5至1:85.搅拌:用匙搅拌均匀,使药液充分溶解。
6.温度: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可直接饮用,一般应保持在40-60℃之间。
二、中药汤剂的一些注意事项:1.医嘱指导:中药汤剂必须遵循医嘱指导,由医生开具的处方剂量和疗程为准,不得自行更改剂量和服用时间。
2.孕妇:孕妇慎用中药汤剂,尤其是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药物变质:中药汤剂易受潮、变质,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湿气侵入。
5.药物过期:使用中药汤剂时,应确认药品未过期,过期药品可能失去药效或产生有害物质,导致不良反应。
6.饮食禁忌:在服用中药汤剂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对药物疗效有影响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7.动态调整:服用中药汤剂期间,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服药情况和身体变化,根据医生的指导,及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8.不合适的人群:对于孩子、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注意剂量的个体差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一些常用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1.公害泥毒:一次剂量5g,用水冲服。
2. 藿香正气水:一次剂量10-20ml,加入适量温水饮用。
3.四神丸:一次剂量3-6g,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后饮用。
4.参苓白术散:一次剂量9-12g,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后饮用。
5.小建中汤:一次剂量6-9g,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后饮用。
总之,中药汤剂在服用时,应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处方,在正确的时间、剂量和方法下使用。
中药服药方法
一、汤剂。
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取汗,如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
二、汤剂。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
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
《黄帝内经》所谓“治热以寒,温以行之;治寒以热,凉以行之”的服药方法。
三、丸剂。
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四、散剂、粉剂。
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五、膏剂。
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黏喉而引起呕吐。
六、颗粒剂、糖浆剂。
颗粒剂宜用开水冲服;糖浆剂可以直接吞服。
七、危重患者宜少量频服;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因神志不清或其他原因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给药。
八、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得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清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中药的服法及注意事项1.汤药的服法:汤药通常宜温服,治感冒的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
根据治法的不同,有些药物需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
2.丸、散剂的服法:丸剂和散剂等固体药剂,除特殊规定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
3.服药时间:服药时间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其他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而安眠的药物则应在睡前服用。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在饭前后1~2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
4.服药次数: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3次。
病缓可服2次,而病急的可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用常山时忌吃葱,用地黄、何首乌时忌吃葱、蒜、萝卜,用薄荷时忌吃蟹肉,用茯苓时忌吃醋,用鳖甲时忌吃苋菜。
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导尿术和留置导尿管是临床各种对危重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常见的操作技术之一,但往往因病理因素或操作者的技巧欠佳而导致导尿失败.反复试插易引起尿路感染,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现将我们几年临床实践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一、导尿术的适应症:①解除尿满留:忍测量残余尿;③直接收集膀肤尿作各种检查:④经导尿管向膀肤内注入造影剂或药物以助诊断和治疗:③测量膀耽容量及进行膀肤压力测定;临床多用橡皮导尿管,只有在橡皮导尿管,不能插入时方可用金属导尿管。
二、体位及皮肤的准备:病人取仰卧位或低坡位.女性应屈艘屈膝,两腿尽量外展.或截石位,如拟留置导尿管可剃净阴毛,以肥皂水或温水清洗外阴(女性应洗涤阴唇及尿道前庭)。
中药服用方法常识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代表,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药效和适应症,还需要掌握一些中药服用方法常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药服用方法常识。
1.煎煮法:煎煮是最常用的中药服用方法。
将中药材加水煮沸,然后慢慢熬煮,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一般情况下,煎煮的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直到煎煮的水量减少到原来的1/3至1/2左右。
煎煮后的中药药液可以直接服用。
2.冲服法:适用于一些粉末或颗粒状的中药制剂。
将中药加入适量温水中,搅拌均匀后直接喝下。
冲服时应注意搅拌均匀,以免导致不均匀剂量或有些中药未被充分溶解。
3.研末服法:适用于一些干燥的中药材制剂。
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然后用温水调成糊状或浆状,再服用。
4.包煎法:适用于一些含有粘性成分的中药材,如鱼腥草、罗汉果等。
将中药材用棉布或纱布包裹起来,然后放入水中煎煮。
包煎的好处是可以防止中药材碎片进入药物。
5.醋制服法:适用于一些药性寒凉的中药材,如黄芪、白术等。
将中药材用醋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煎煮。
醋制可以减轻药物的寒凉性质,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
6.酒制服法:适用于一些药性寒凉或不易水解的中药材,如砂仁、没药等。
将中药材用白酒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煎煮。
酒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并改善药物的口感。
7.制丸服法:适用于一些干燥的中药材。
将中药材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蜜糖或红糖,搅拌均匀后制成丸剂。
丸剂可以方便携带和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服用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中药材的性质、药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用药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遵医嘱:中药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嘱托。
因为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性,不同的中药材在剂量和服用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
2.注意质量: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
选择正规的中药材市场或药店购买,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纯度。
3.遵循适应症: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适应症。
在使用中药之前,要慎重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中药的科学使用方法
中药的科学使用方法如下:
1、服中药时间:汤剂一般每天1剂,分2~3次服用。
如果是治疗胸膈以上的疾病的,饭后服较佳;如果是治疗胸腹以下疾病的,饭前服较佳;如果是消食中药或者对胃肠有刺激性的中药物,则应当饭后服用;补益作用的中药,应该空腹服用;安神中药应该在临睡前服用。
此外,某些中药物还有特定时间服用的规定,如十枣汤只能早上服用。
2、服中药方法:一般而言,汤剂宜温服,但如果是热性中药,宜热服;寒性中药,宜冷服。
丸剂直接温开水送服。
散剂、粉剂,可以调蜂蜜送服。
膏剂宜开水冲服。
3、中药后调护:服中药后应注意饮食的宜忌,如服用泻下剂后不宜进食生冷,水肿者减少盐的摄入等,具体宜忌应咨询医生。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
中医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传统的医疗手段,跟西医比起来,中医治疗疾病相对来说更为安全一些。
中医治疗虽然过程较为缓慢,但优点是可以标本兼治,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患者只需要根据医生开的方子按时服药就可以了。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
具体服用方法介绍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
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
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4.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
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5.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
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看过上面介绍的内容之后,朋友们对于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
想必都已经有所了解。
根据患者具体病症的不同,熬制好的中药一般分早、中、晚三次服,或是早和晚两次服,又或是直接代茶饮用,具体的服用方式还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定,患者朋友们只需遵医嘱即可。
中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是中医用药的总称,包括草药、矿物药、树皮、树叶、动物药等。
中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1.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需要按照医生或中药店的指导进行煎药。
煎药时需要按照中药的方剂比例加入水,然后将中药放入热锅中煎至一定的汤汁,一般情况下,煎好的汤汁浓度约为20克左右。
将煎好的中药汤汁倒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水温以控制在90°C左右),然后分几次服用。
2. 注意事项
(1)煎药时需要严格按照中药方剂的比例加入水,以保证中药的浓度和质量。
(2)煎药时需要注意火候,避免中药焦糊或变色。
(3)不同中药的服用方法可能不同,需要按照医生或中药店的指导进行服用。
(4)对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人群,应该在医生或中药店的指导下谨慎使用中药。
(5)服用中药后,应该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一起服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6)在服用中药期间,应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饮食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7)服用中药后如出现不适,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影响病情。
中药的服药方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药物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正确的服药方法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首先,中药的常见服药方法包括煎服、煮服、泡服和炖服等。
其中,煎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时,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待药液煎煮浓缩后即可服用。
煮服则是将中药材和水一起放入锅中煮沸,然后直接饮用药液。
泡服是将中药材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饮用,而炖服则是将中药材和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后饮用。
其次,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
比如,一些药材需要煎煮后去渣再饮用,而有些药材则需要整颗服用。
此外,对于不同的疾病,服药的时间和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进行正确的操作。
另外,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服药前要注意清洁口腔,避免影响药效;服药后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另外,服药过程中要避免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免影响药效。
此外,女性朋友在服用中药期间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影响月经和身体健康。
最后,中药的服药方法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比如,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孕妇来说,服药方法和剂量都需要有所调整,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调整。
总之,中药的服药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服药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地使用中药,早日恢复健康。
中药的3种服法
凉服是指将煎好的汤剂放凉至室温(20℃左右)服用。
一般清热泻火、解毒通利、
祛暑之剂应凉服,这样可以增强药物清降通利的功效。
尤其夏季解暑中药,凉服时清
凉解暑效果更好。
另外,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凉一些。
温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放温后(30~35℃)再服用。
因温服能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且苦味会减弱,有利于吞咽,故是最常用的服用方法。
汤剂多宜温服,特别是对胃肠
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
热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药液温热(50℃以上但可以耐受)服用。
中医
讲“寒者热之”,一般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温中散寒、补虚扶弱、理气活血、发汗
解表的药剂应热服,如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宜热服。
尤其是发汗解表剂,更应热服
以助药力发汗解表退热。
1、中药一般服法是一天两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
个别情况下,根据治疗需要,医生要求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
2、饭前服:治疗肠道疾病,宜在饭前服药,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3、饭后服: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
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避免吸收太快,导致中毒。
4、温服:肿瘤患者的中药大部分是扶正却邪的药物,均宜温服,增强补益的功能。
5、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6、与西药同一天吃:一般情况下,西药三餐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吃。
中药和西药隔开1-2小时就可以。
中药的服法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
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
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
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
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
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
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
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
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
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
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
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见出汗、泻下、热降即可停药,适可而止,以免出汗、泻下、清热太过,损伤人体的正气。
在使用峻烈的药物以及有毒性的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切勿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反应或伤及人体正气。
(三)服药的方法汤剂一般是一天1剂,即将两次或三次煎煮的药液合并,分2~3次温服;但对急症重证,可一次性服用(顿服)以使药力集中,也可一天数次服用、或煎汤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药力持续,甚至一天可连服两剂以加强疗效。
对于服汤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饮用的方法。
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也可用鼻饲法给药。
(四)服药的时间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次数。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治疟疾的药要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左右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急性病、呕吐、惊厥及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五)注意事项1、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煎好的中药汤剂应在2~8℃冰箱中保存。
二、免煎中药免煎中药根据其性状不同分为颗粒和粉末两种。
(一)服用方法1、常规服用方法(1)将一天药量中的各味免煎中药包装袋全部撕开,倒入容器中。
(2)根据药量加温开水200~300ml,(对于粉末状的免煎中药应先用凉开水调成糊状,然后再用开水冲)可根据药量多少,酌情增减加水量,搅拌使之充分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或遵医嘱。
间隔服用时,可根据药液的温度加热后再服用。
2、“免煎中药”配合汤剂一起服用免煎中药中有些动物药和矿物药以及三七、琥珀、乳香、没药、人参、川贝等,为了增强吸收,提高药效等原因,临床上多以饮片煎煮后的汤药,配合以上几味“免煎中药”联合使用,即将免煎中药与汤剂按处方量趁热或加热混合,搅拌均匀后服用,从而起到取长补短,事半功倍的疗效。
3、煎煮服用免煎中药用温开水冲后有时会出现难溶或不能完全溶化的现象时,可放在小火上加热2~3min,可促使其完全溶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收效果。
4、有部分免煎贵重中药,是经超微粉碎入药的,不能溶解,可水冲摇匀后服用,也可以在微波炉中加热20秒,促进其溶解,待水温降至温热后服用。
5、也有些免煎中药,因其味道欠佳,可用蜂蜜调后服用、或蜜调后制成微丸服用,以解决儿童服用困难的问题。
6、根据病情需要还可将免煎中药装成胶囊,随身携带,长期服用;也可将其调制成膏服用。
7、免煎中药还可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外用熏洗患处;也可加温水、香油或醋,搅拌均匀至膏状,将药膏均匀涂布到患处,并做适当包扎。
(二)注意事项1、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免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
6、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中药,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7、因为免煎中药的每味药工艺不同,冲服时,如有部分药物未能完全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8、包装袋打开后应立即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免煎中药会受潮,沾在袋中不易倒出。
9、免煎中药在冲服时有些品种会出现不溶解或部分不溶解,或溶解较慢。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免煎中药本身是由药材微粉化后制成,冲服时类似于散剂,有不溶解、沉淀现象。
如川贝母、天麻、全蝎、蜈蚣、沉香、西洋参、三七等。
(2)有些籽仁、根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混浊或有絮状物,尤其在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
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的一些物质在温度较高的药液里溶解,在温度较低的药液里凝聚所致。
如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
难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冲服方法不当造成,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
所以在服用免煎中药时,还需特别注意。
三、中成药(一)服用方法1、丸剂: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等。
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用温开水送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如蜜丸:乌鸡白凤丸,水蜜丸:补肾益肠丸,水丸:逍遥丸,浓缩丸:牛黄解毒浓缩丸,蜡丸:妇科通经丸,滴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此外,部分中成药丸剂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效;痛经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2、散剂、粉剂:一般可用蜂蜜加以调合送服,或药汁送服,也可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但对于温胃止痛的散剂,如胃活散,不须用水送服,直接舔服即可,以便药物在胃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发挥治疗作用,一般服后一小时再饮水为宜。
3、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如八珍益母膏。
4、颗粒剂: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
在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但对于泡腾型颗粒,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
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5、糖浆剂、口服液:可以直接服用。
如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口服液。
6、片剂:一般均用温开水送服。
对于咀嚼片,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含片因需含服,如草珊瑚含片,因此婴幼儿也不宜服用,以免气管被卡住的危险。
此外,凡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均不宜掰开服用。
7、胶囊剂:宜用温开水送服。
如血脂康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消栓肠溶胶囊。
8、气雾剂: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开窍醒神。
切忌口服。
如复方丹参气雾剂。
9、胶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独服用时,均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又叫烊化)后服用。
10、茶剂、饮剂:需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
如午时茶。
(二)服药时间和服药剂量中成药的服药时间及服药剂量,除了遵循中药汤剂的规则外,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因为上市后的中成药说明书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持的,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具有法律效应的安全用药剂量,所以患者在自行购药或服药时,一定要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随着中成药治疗范围的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使用,如剂量掌握不当,常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不得马虎,用药前必须详阅药品说明书,正确服用以排除禁忌症。
对于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情况下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可与成人量相差不大或遵医嘱。
孕妇或老年人,要禁、慎使用或遵医嘱。
此外,还有一部分外用中成药,在外用中成药中除少数如七厘散、玉真散可内服外用外,绝大多数外用药均不能内服,尤其含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
外用中成药同样因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外用法:1、中成药散剂(1)撒敷法: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布患处,再用消毒纱布或外贴膏固定,达到解毒消肿、提腐拔脓、生肌敛疮的功效。
如生肌散、珍珠散等。
(2)调敷法:用茶、黄酒、香油等液体将药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用黄酒调敷七厘散、九分散等。
(3)吹敷法:将药粉装入硬纸筒中吹到患处,如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肿痛。
2、中成药油膏剂、水剂: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与患处。
如紫草膏、獾膏等。
3、中成药膏剂:橡胶膏直接贴敷患处,如伤湿止痛膏;黑膏药需加热烘软后贴敷患处,如狗皮膏。
4、中成药膜剂:用于贴敷口腔粘膜、眼结膜、阴道粘膜患处表面,可使药物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口腔溃疡膜等。
5、栓剂: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待药物溶化吸收后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药汤剂、免煎中药还是中成药,其服用方法都各不相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医生或药师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