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5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8
埕岛地区东部斜坡东营组地层组合
胜海801 胜海8
胜海801—胜海8井东西向地震剖面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2、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
一个沉积层序是层序顶底界均为不整合面处的一定地质 时期内沉积而成的,这一地质时期称为层序的年龄。因此层序 具有年代地层意义,地震层序同样也具有年代含义。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物理参数
层速度 频率 内部结构
几何参数
外部形态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1)物理参数
地震相的物理参数,反映沉积的具体特点。
a.反射振幅:反映层间波阻抗的差异性。 b.反射的连续性:反映地层的连续性和沉积的 稳定性。 c.地层速度:反映沉积物的岩性和致密程度。 d.反射频率:反映沉积的速度和沉积环境。
二、地震相分析
3.地震相命名
命名反映该地震相的参数特点,一般采用突出主要特征的复合 命名法。 常用命名参数(按可靠性排序): 反射结构>单元外形>连续性>振幅>频率
地震相命名原则: (1)分布较局限,具有特征反射结构或外形的地震相,可单 独用结构和外形命名。 例如:充填相、丘状相、楔形相、强振幅中连续前积相。 (2)分布较广,外形为席状,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时,可 主要用连续性和振幅命名。 例如:强振幅高连续地震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1)前积相
发育在陆坡的斜 交前积相
发育在近岸的S形 前积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2)充填相
a.活动的下切谷相
b.废弃的水道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大陆斜坡底部凹地杂乱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4.典型的地震相模式
(3)丘型相
丘型地震相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4、划分地震层序的应用
1、地层对比 2、构造研究 3、沉积体系研究
•地震反射的特点 可以在横向上连 续追踪观察,在 对地震反射层标 定后,可用于组 或甚至段的地层 对比。
地震相分析是在划 •一个沉积层序也 就是一个构造层, 分地震层序基础上进 代表盆地发育过程 行的,通过分析各地 中的特定阶段。划 震层序的地震相类型、 分地震层序是恢复 展布及垂向演变,便 区域构造运动和盆 可恢复沉积体系类型、 地发育历史的基础。 展布和盆地充填历史。
8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1、地震层序的基本概念
沉积层序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 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 面为界。
地震层序是指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的沉积程序,也即沉积层 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2)几何参数:当时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结构和沉积的物源方向。
c.前积结构:一种向深水方向扩 展的反射结构,即在水流向深水 推进时,由斜坡地形的前积作用 造成的。 地震反射同相轴形态可分为S 型、斜交型、S-斜交混合型、叠 瓦状、乱岗状。 前积结构反映了沉积时水流 强度的差异。
8 地震资料的地层解释
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 沉积相的学科,它依据常规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 状、外形、振幅、连续性等肉眼可定性识别的特征, 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宏观特征, 包括:地层层序及分布、沉积相(沉积体系)类型、 岩性尖灭线、地层不整合、储集岩体的顶底面和断 层面等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 中可包括若干类型的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一序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 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地层参数。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振幅 连续性
地 震 地 层 参 数
地 震 勘 探 原 理
8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Seismic Stratigraphy Interpretation)
授课人:何加成
hjc978@163.com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地震地层学的由来
地层学这一古老的学科自问世以来,其分支学 科不断出现,最早出现的分支学科是生物地层学, 渐次出现了岩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古地磁与 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旋回地层 学、事件地层学、测井地层学及地震地层学。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 机技术的推广,勘探技术和实验手段的提高,各学 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开发以及能源的紧迫需要,地 震地层学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发挥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
3、地震层序划分
层序之间的接触关系有两大类: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也称整一接触,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明显的沉积间
断或侵蚀作用,是连续沉积的;
不整合接触:也称不协调接触,指上下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
积间断,甚至有构造运动造成的侵蚀作用。
不整合接触又分为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种情形。
上超
下超
顶超或削截
二、地震相分析
6.地震相图的编制
沉积环境
地震相的几何参数
物源方向 相边界
地震相的物理参数
定量规律
不同测线相单元闭合
地震相平面对比
相同相单元平面分布
二、地震相分析
6.地震相图的编制
地震相图的编制方法: (1)分别作出个地震层序的多种地震相参数图(振幅分布图、 连续性分布图、频率变化图、层速度变化图、内部结构类型 分区图、顶底界面接触类型分区图……),然后综合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c、楔状空白反射——滨海偏砂相 顶部削蚀,底部上超,呈楔状外形,空白 - 弱振幅反射, 反映近物源的偏砂相沉积环境。
d、丘状叠置结构——扇、三角洲砂体、泥岩相 在盆地周围坡降较陡的斜坡位置,易发育扇、三角洲体系

扇体外缘呈丘型强反射,内部反射断续——弱连续,能量强 ,多期推移式叠置,丘状体上超现象明显,扇端多伴生发散结 构。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转相: 根据地震相单元的反射特征,解释地震相所反映的沉积环 境和沉积特征,把地震相转为沉积相,恢复古地理面貌。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地震相地质解释的一般方法: (1)建立沉积模式 地震相单元反射特征直接推断沉积相 从沉积相与地震反射特征的联系中确定地震相模式,应用模 式推断沉积相。 (2)单井划相 利用钻井资料来确定地层单元在该井的沉积相,然后与过 井地震剖面对比,标定地震剖面上的沉积相。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2)几何参数:当时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结构和沉积的物源方向。
I.内部结构的几何形态:平行与亚平行、发散与收敛、前积、杂乱、无反射。
a.平行于亚平行结构:反映了均匀沉降的陆棚和盆地平原上的匀速沉积,反射层呈 水平延伸或稍微倾斜。 b.发散结构:说明了沉积速度沿一个方向的均匀变化,反映了地层横向加厚和盆地 的不均匀沉降。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二、地震相分析
5.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
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据张万选等,1998)
二、地震相分析
5.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
近岸水下扇地震相
二、地震相分析
5.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
浊积扇扇根水道充填相
二、地震相分析
5.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
河道砂体地震相
削截或顶超
地震剖面上的不整合关系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上超、下超、顶超、削蚀的特点及地质意义:
上超是一套水平(或微倾斜)地层逆着原始倾斜沉积界面向上超
覆尖灭。代表水域扩大时的逐步超覆的沉积现象。 下超是一套地层沿原沉积界面向下超覆。代表定向水流的前积作 用,意味着新地层依次超覆在老地层的沉积面上。常见于三角洲 沉积中。 顶超是一个沉积层序中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它和削蚀可共存 ,二者无明显界限,地震反射不明显。它是局部基准面太低的情 况下沉积的结果,代表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 常出现于三角洲沉积的近岸侧。 削蚀: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区域 抬升或褶皱运动)造成的的剥蚀性间断。
7.2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指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 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用于确定和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有:外部形态、内部 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速度等。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e、斜层推进结构——三角洲体系或陆坡斜层 盆地坡降较小,侧向加积,底部上超或下超明显,顶部整 一接触或顶超接触,向盆地中心推移侧向加积。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c.楔形 特征:横向连续变薄,呈楔状尖灭;常超覆于海岸、海底峡谷侧壁、 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州、浊积层和海底扇上。 意义:反映大陆边缘、半深海海底扇等的沉积环境。
d.滩形 特征:横向急剧变薄,顶部平坦;内部反射主要为平行、S型、斜交 等形式。 意义:反映了海平面的升降;沉积环境主要为陆棚边角、台地边缘 等。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e.透镜状 特征:中间厚,两端变薄直至尖灭,外形呈透镜体状。 意义:反映河床、沿岸砂体的河流沉积环境。
f.丘形 特征:层状地层上隆、凸起,比周围地震相单元外形高。
意义:主要形成于碎屑堆积、火山沉积、生物礁生长等过程中。
丘型沉积体:生物礁、重力滑塌、海底扇、火山锥……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3)绘制等厚图 根据同地震相上下地层单元的厚度,绘制厚度图,判断岩 相古地理环境。
(4)利用层速度进行岩性岩相解释 根据层速度与岩性岩相的对应关系,在过井地震剖面上对比, 推断地震剖面上反射层位的岩相。 (5)合成记录 通过人工合成记录,总结地质剖面与地震反射特征的关系,确 定每个地层单元的地质年代及不同反射特征代表的岩性。
几种典型的地震相外形示意图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பைடு நூலகம்
a.席状 特征:长度宽度远大于厚度,分布范围广泛;上下界面接近平行, 厚度相对稳定;内部反射以平行、发散、前积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陆坡、半远洋和 远洋的沉积环境。 b.席状批盖 特征:地震相单元平滑地披盖在礁、盐丘、泥岩刺穿体、生长断块、 古潜山等其它古地貌的单元之上;内部反射平行形式居多。 意义:反映物源均一、水体能量低、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深海沉积环 境。
(2)选择代表地震相特征和反映沉积特征的主要参数编图。 (斜交前积相、丘型相、高连续强反射相、低连续中振幅 相……) (3)采用巴博等人的编码系统划分相区。将地震单元的内部 反射结构和它们上下边界的关系已分式表达,即:
二、地震相分析
A—地震单元与上部边界的接触关系,分类号有:削截(Tr)、 顶超(TDP)、整合(C) B—地震单元与下部边界的接触关系,分类号有:上超(Cn)、 下超(Dwn)、整合(C) C—地震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分类号有:平行(P)、收敛(D)、 波状(W)、丘状(M)、斜交前积(Ob)、S型前积(Sb)、 杂乱(Cb)、无反射(Ri)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6)根据反射特征推断沉积相
a、楔状发散结构——湖(海)盆近岸沉积 地形坡降增大,地震反射连续性好,呈微发散形态,为湖 海盆环境沉积,是鉴别古岸线的重要依据。
b、缓楔状中-变振幅反射——河湖(海陆)交替偏砂相 缓楔状,底上超,微发散形态,中振幅连续反射与变振幅 断续反射交替,反映了随水平面升降的河湖(海陆)交替沉积 。
d.无反射:由于缺乏反射界面造 成的,表明地层或地质体是均匀 的。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2)几何参数:当时的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结构和沉积的物源方向。
II.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席状、席状批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充填形
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形态:同一反射结构在空间及剖面上的分 布状况。 研究目的: 生成环境 沉积物源 地质背景及成因
2.地震地层参数
g.充填形 特征:厚度变化大,围岩地震相单元呈斜坡形、凹形等。 意义:反映古河道、海槽、盆地中心、斜坡前缘等沉积环境。
几种凹地充填类型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III.顶底界面接触关系
顶底界面的接触关系,反映沉积的周期和沉积物的流向。 上超——水体加深,盆地充填 顶超、下超 ——水体相对稳定,沉积物由浅水向深水区发生前 积作用,沉积物由粗到细渐次变化,指示了沉积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