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3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一、名词解释1.喀斯特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答: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
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
2.风化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3.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答:(1)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
(2)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4.动力变质作用[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动力变质作用是指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
主要发生于断裂带,代表岩石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
5.沉积建造[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沉积建造是沉积的岩石共生组合体,它表现为在岩石共生组合体内部不论在岩层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岩石和岩相都具有特定规律;这种共生规律性,决定于物质来源、古地理环境、沉积速率及沉积作用的能力平衡条件。
6.河流劫夺[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答:河流劫夺是指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
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去源头成为断头河。
而被夺河原有谷地的一部分成为劫夺河与断头河的分水岭,即所谓的"风口"。
第7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1.计算: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食物链。
假设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70000kg,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答:林德曼定律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
所以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传到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是:70000×10%=7000(kg)即进入到兔子的能量是7000kg。
同理,兔子的能量传到后一营养级时的能量是:7000×10%=700(kg)由于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kg肉,所以,该灌丛最多能养活2只狼。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怎么循环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的能量流动不仅使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都能获得能量,保持稳定性,而且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建立联系。
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如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而食草动物又把绿色植物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二营养级上,食肉动物又把能量转移到第三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逐级流动下去。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亡。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过程,始终是从能量较丰富的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原则是“十分之一”法则即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式输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物质和元素从环境到生物,又从生物到环境的这种往返不停的运动。
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食物链不停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反复利用,如氧、碳、氮、磷等元素。
第2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一、名词解释1.克拉克值答:克拉克值是指地壳元素丰度,是根据各种岩石的化学成分用加权平均法求得的,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g/t表示。
由美国学者克拉克提出,并由此得名。
2.岩石答: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构造,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
其中由可供开采的有用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矿石。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3.矿物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4.岩浆岩答: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5.沉积岩答: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四个阶段。
6.变质岩答:变质岩是指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的岩石。
这种过程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7.层理答: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8.基性岩答:基性岩是岩浆岩的一种,是指二氧化硅含量介于45~52%的岩石,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
9.平行不整合答:平行不整合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使其间缺失部分地层,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2021尔雅网络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王建)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A、人地相互作用B、利用环境C、空间组成与结构D、成因与变化过程正确答案: B???2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A、近岸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河流生态系统正确答案: A3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A、多边形地面? B、刃脊? C、泥流阶地? D、石海?正确答案: B4中国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是??A、河南? B、福建? C、云贵? D、山西正确答案: C5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 A、变快? B、变慢? C、没变化? D、都不对正确答案: A6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A、平原? B、盆地? C、高原? D、海洋正确答案: C7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A、海拔高度? B、地貌的起伏? C、地貌的部位位? D、地下组成正确答案: D8在生物起源过程中,什么生物出现后大气中氧含量才升高??A、蓝藻? B、真核生物? C、植物? D、动物正确答案: A9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是()。
?A、水星? B、木星? C、火星? D、冥王星正确答案: D10我国东南地区潮湿而西北内陆干燥的气候是收到了()的影响。
?A、季风气候? B、海洋洋流? C、地球自转? D、地形差异正确答案: A11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 ?A、湖泊? B、水库? C、沼泽? D、岩石正确答案: D12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A、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B、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C、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 D13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A、林地? B、绿化公园? C、街道? D、百货商店正确答案: D14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A、资源? B、知识的创新? C、科技的进步?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 D15地球表层系统包括()。
第1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答: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对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地理学家要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经济提出的新的需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1)一个视野
即要具备全球的视野。
要善于从全球的角度,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和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要把地球表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
即使研究一个区域或者地方,也应该把区域和地方置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2)两个基础
指要具备宽广的文理工融合的学科基础和厚实的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3)三种技术
指要熟练掌握地理观测、调查与信息获取的技术,地理实验与分析的技术,以及地理综合与集成的技术。
(4)四个观念
指要树立人地相互影响的观念、区域相互联系的观念、圈层相互作用的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五种能力
指培养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能力,多视角观察和多维度分析的能力,多尺度分析
研究的能力,多种方法合理使用和集成的能力,应用地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服务社会和经济的能力。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1、回归线2、分水岭3、石环4、山谷风5、副热带6、食物网7、气旋、反气旋8、土壤腐殖质层9、冻融作用 10、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
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
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卷1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第10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1.假如大气中没有水或者水中没有大气,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答:地球上的水和大气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水圈和大气圈构成了影响人类生存最为直接的两个圈层。
两大圈层在自然地理系统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各自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而且它们之间还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1)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
水是所有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中水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
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2)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
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假如世界上没有水,动物和植物都会死亡。
(3)如果没有大气,地球的平均温度不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15℃。
地球上不再有各种天气现象。
大部分陨石会落在地球上,动植物灭绝。
总之,没有水,没有大气,动植物不能生存,人类也无法生存、繁衍。
2.以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1)冰期来临,气候变冷,引起大陆冰盖扩展,导致海平面降低、海洋面积缩小。
同时,气候的变冷使全球蒸发量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干。
(2)海平面的降低、海洋面积的缩小,使得蒸发区域变小,大陆地区的大陆度增大,世界气候变干。
(3)气候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增大,导致世界蒸发总量的增大和世界气候的变湿。
(4)气候的冷暖变化,将导致海水温度的降低或者升高,进而引起海水的收缩或者膨胀,导致海平面的下降或者上升。
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洋流的变化,从而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3及答案王建版.第四节:水圈的变化趋第五节:生物圈的变化趋第六节: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趋第一节:环境规划概第二节:环境规划编第三节:环境管理及其特第四节:环境管理的任务与内第五节:环境管理的手第六节: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第一节:优化调控概第二节:优化调控原第三节:优化调控的途第四节:优化调控的方法与模退《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三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30分)1、赤道2、不整合3、泥石流4、海陆风5、林线6、地转偏向力7、信风带 8、土壤淀积层 9、喀斯特作用 10、大气辐散 11、对流层 12、常绿阔叶林 13、热量带 14、回归线 15、赤道辐合带二、简答题(只答要点)(每题4分,共计32分)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1.2、为什么位于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取食空间范围要比低一级上的生物取食范围大?3、简述地外系统(宇宙环境)对地表环境的影响4、在水的相态转换过程中,能量是怎么传输的(说出传输的方向即可)?5、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6、土壤发育与地形、地貌之间有什么联系?7、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8、简要说明植被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三、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1、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假如大气组分90%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那么地表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5分,共计17分)1、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
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写出大气和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2和图1、根据图2.图12图[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三答案套答案要点3卷.一、名词解释:穿越地心并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第3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一、名词解释1.地貌答: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的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各种各样的外貌或形态,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称地形。
2.外力作用答: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它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和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甚至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3.构造地貌答:构造地貌是指构造运动形成的地球表面形态。
按照构造地貌的空间尺度,可以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区域构造地貌和局地构造地貌。
4.风化作用答:风化作用(又称侵蚀,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5.物理风化答:物理风化是指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或裂隙、孔隙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风化过程。
常见的物理风化的方式有温差风化、冰劈风化、盐类结晶与潮解作用和层裂作用。
6.化学风化答: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等。
7.风化物答:风化物是指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
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8.风化壳答:风化壳是指岩石经风化、剥蚀但依然残留原地,覆盖在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风化壳空间分布上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很大。
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残存液体。
风化壳具有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等特点。
9.块体运动答:块体运动是指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的移动现象。
可分为崩塌、滑落与蠕动三类。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1、回归线2、分水岭3、石环4、山谷风5、副热带6、食物网7、气旋、反气旋8、土壤腐殖质层9、冻融作用 10、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
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
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卷1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第9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1.在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答:在海岸均衡剖面塑造过程中,水与岸坡是相互作用的。
(1)在波浪作用下,近岸水质点做往复运动。
当波峰来临时,水质点向岸运动,近底层产生向岸的水流;当波谷来临时,水质点向海运动,近底层产生向海的水流。
水下岸坡近水底的泥沙颗粒,在波浪的作用下做往复运动。
(2)假设原始水下岸坡是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由同一粒径的泥沙组成的斜坡,并且波浪前进的方向与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则在水下岸坡上,存在着一个中立线。
(3)中立线的向海一侧,水深较大,波浪变形较小,水质点向岸和向海的移动速度与距离相当。
由于重力的作用,妨碍了泥沙向岸的运动,增大了泥沙向海的位移,泥沙在波浪作用下逐渐向海移动。
(4)中立线向岸的一侧,水深变小,波浪变形强烈,水质点向岸移动速度与距离大于向海的移动速度与距离,超过了重力的影响,每次波浪过后,泥沙都向岸边移动一段距离。
(5)中立线附近,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向坡上)的力,正好与重力作用产生的向海(向坡下)的力相抵消。
因此岸坡上的泥沙颗粒在波峰到来时,向岸移动一段距离,波谷到来时又回到原来的位置,泥沙静位移量等于零。
(6)中立线以上,由于泥沙向岸移动,岸坡受侵蚀,侵蚀下来的泥沙被带到岸边堆积形成海滩,使岸坡坡度增大。
当岸坡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岸坡上的泥沙所受到的重力下滑力与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上移的力相平衡,泥沙静位移量变为零。
(7)中立线以下,泥沙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水下堆积阶地。
由于下部堆积、上部侵蚀,岸坡坡度变缓,重力的作用减弱。
当岸坡坡度变缓到一定程度,岸坡上的泥沙受到的波浪变形产生的向岸上移的力与重力产生的下滑力相平衡,泥沙静位移量变为零。
(8)当岸坡发育到该阶段,整个岸坡上的泥沙的静位移量都为零,岸坡上没有侵蚀也没有淤积,整个剖面处在动态平衡状态,即海岸均衡剖面。
2.从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角度,评述侵蚀循环理论与剥蚀系统模式。
第4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一、名词解释1.自然综合体答:自然综合体是指在地球表层由彼此密切联系的各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包括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各级单位,又称自然地域综合体。
2.地理系统答: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是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3.耗散结构答:耗散结构是指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4.旋回性答:旋回性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比较于周期性节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
在自然界中,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是旋回性节律的典型范例。
5.地理节律答:地理节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规律。
地理节律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
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有叠加性、分级性、变异性三个特点。
6.反馈答: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复杂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因此它有自我调节能力。
7.自然环境的稳定性答: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是指周期性节律过程中,每一个节律重复,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稳定的空间结构,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
8.土地答: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它具有一定范围和厚度并受自然规律制约和人类活动影响。
9.土地分级答: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10.土地分类答: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有立地(相)的分类、土地单元(限区)的分类、土地系统(地方)的分类。
使用方法:1.下载本文档,用word打开2。
按“ctrl+f”打开“查找”功能3.复制黏贴题目中的部分内容,就会自动跳转到那一题,就可以看到答案了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已完成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1.0分)1.0分A、南森B、奥特柳斯C、霍姆斯D、魏格纳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偏。
(1.0分)1。
0 分A、左B、右C、南D、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3我国的径流带的变差系数最大的区域位于()地区。
(1。
0分)1。
0 分A、西南B、东南C、西北D、东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1。
0分)1.0 分A、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B、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C、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D、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5一般来说,与滑坡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1.0分)1.0 分A、岩石圈的结构B、岩石圈的性质C、降水的多少D、降水的成分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1。
0分)1.0分A、地球系统B、地球内部系统C、地球表层系统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损失比印度和斯里兰卡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1。
0分)1.0分A、距离较远B、海拔较高C、受苏门答腊岛的遮挡D、大陆架较长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生态系统中,存在流动的不包括()。
(1。
0分)1.0 分A、物质B、能量C、信息喜好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1.0分)1。
0分A、林地B、绿化公园C、街道D、百货商店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0北半球的岩石圈总体上是向()漂移的。
(1。
0分)1。
0 分A、东B、南C、西D、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下部是岩石,上方是沉积物的阶地类型是()。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期末考试1冰缘环境中,对石头破坏较为严重的是()。
A、风化作用B、冻融作用C、冻土D、低温答案:B2关于夏季赤道地区的多雨带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更向北边偏移B、更向南边偏移C、最接近赤道D、随年份变化答案:A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B、地球内部系统C、地球表层系统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答案:D4根据板块运动的理论,可以做出预测的是()。
A、世界大陆的位置向东偏移B、东非大裂谷逐渐缩小C、欧亚与北美洲版块背向运动D、澳大利亚版块向东北方向漂移我的答案:D5.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B、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地理学C、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D、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答案:C6青藏高原在形成之前是()。
A、平原B、盆地C、海洋D、山脉答案:C7关于平衡岸湖,说法错误的是()。
A、形成主要是受到海水侵蚀的影响B、港湾的地方海水的冲击力集中于此,更容易被侵蚀C、海岸线平直的地区受侵蚀的影响较为平均D、海岸线最终会形成相对平直但微微弯曲的岸湖答案:B8地球气流的循环是()。
A、单圈环流B、二圈环流C、三圈环流D、四圈环流答案:C9在海洋深度达到3000米的时候,海水所覆盖的地球面积在()之间。
A、20%-30%B、30%-40%C、40%-50%D、50%-60%答案:C10土地分级中最小的单位是()。
A、相B、限区C、地方D、片区答案:A11根据戴维斯的理论,地面发育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
A、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B、地面由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C、水系尚未充费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D、侵蚀作用下海拔降低,部分重新被海水淹没答案:C12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A、林地B、绿化公园C、街道D、百货商店答案:D13下列半球中,是压缩型半球的是()。
第13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答:(1)太阳能①太阳能的作用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是风、洋流、波浪、降水以及其他水循环过程的驱动力,也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通过光合作用,太阳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与生物能,以植物与动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圈内。
②太阳能的储存与释放植物与动物死亡和埋藏后,部分太阳辐射能储存在岩石中。
当岩石风化分解或当人们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时,储藏在岩石中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
(2)地热能①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它通常通过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温泉等形式释放到地球表层。
②地热能是地球表层系统能量的第二大来源。
它是火山喷发、地震、山地隆起、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是地貌塑造的主要动力之一。
(3)地球转动的动能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是大气环流、洋流基本格局的塑造者之一,对河流的偏转与侧向侵蚀具有重要作用。
②地球转动产生的潮汐能潮汐能引起海洋潮汐、固体潮和大气潮。
a.海洋潮汐是海岸线与海岸地貌塑造的主要外动力之一。
b.固体潮是地震、火山、断裂等的触发因素。
c.大气潮对大气环流与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③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产生的机械能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产生的机械能导致全球范围的海水进退、大陆漂移、山地的形成,对大气环流、洋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2.为什么说物质循环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与桥梁?答: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循环,通常划分为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主要发生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但不局限于单一圈层之中。
(1)大气渗透到各个圈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都有大气,并且还在不断地与大气圈进行着交换。
(2)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更新和改变着大气,岩石、土壤中的大气也在不断地与大气进行着交换,海洋是大气某些组分的重要来源。
自然地理学考研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名词解释1地轴冲科院2015研]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
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
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研]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看自然环境。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虱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
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寸匕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
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 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
在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
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看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
6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研]答:(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1 / 1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第11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不限于该教材所列内容)。
答: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途径与方式:
(1)气候的变化,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海平面的升降、冰川的消长通过均衡作用引起岩石圈的变动与调整。
同时,气候的变化,引起地球表层水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
(2)岩石圈的变动影响气候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降与冰川的消长。
它们之间相互反馈、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水-气-岩系统。
(3)岩石圈的变动和构造形变,导致气候的变化、水的分布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同时,导致地球表层物质的重新分配。
不仅会改变大气环流、水圈的结构与轮廓,还会相应地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从而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
(4)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不仅会引起新的岩石圈的变动,还会通过改变地面水平切向应力改变地表水的分布,通过改变洋流运行速度以及改变大气角动量来改变大气环流和气候。
(5)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水温度的变化,导致洋流的变化,从而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不同的正、负反馈途径与机制。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名词解释1地理学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科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地理环境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环境答: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
4综合自然地理学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有些学者认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就是自然地理学,即不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狭义自然地理学;也有人将综合自然地理学称为景观地理学。
5LUCC答:LUCC是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确立的共同核心计划,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研究内容涉及“土地覆盖与全球环境”“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原因及可能驱动力”等。
6经济环境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7太阳系答: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的绕着它运动的一个天体系统。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1、回归线2、分水岭3、石环4、山谷风5、副热带6、食物网7、气旋、反气旋8、土壤腐殖质层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
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
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卷1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3、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
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5、(图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6、植物光和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火山喷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生物残体沉积或碳酸盐沉积将碳固定到岩石中,岩石风化、动植物残体腐烂放出二氧化碳。
这些作用穿插在一起便构成了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碳循环。
7、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与温度、降水及其组合的变化有关8、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它们的影响……三、分析题1、大小——质量——引力——大气组成与密度——温度、水的相态、水的保存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人与生物的生存形状——热量分配——地表温度的分布——地带性运动——昼夜变化、季节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对温度及其变差的调节2、季风环流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变干燥,温度与降水的变差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
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
四、计算题1、海洋水量平衡:380—420= -40 ;陆地水量平衡:110—70 = 40全球水量平衡:(380+110)—(420+70)= 0 或(380—420)+ (110—70)= 0 全球年入海量40 立方千米2、210000*10%/350= 60 只《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二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30分)1、经线2、流域3、气候雪线4、焚风5、副热带6、食物链7、大气的辐合8、生物金字塔9、季风10、自然地理学11、地球表层系统12、气旋13、土壤淋溶层14、冻融作用15、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32分)1、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2、岩石圈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从河海相互作用的角度谈谈河口的特征4、简述人类与地表环境的关系5、为什么自然界食物链通常一般不超过五个环节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7、简述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8、地表系统(环境)调控的可能途径有那些三、分析题(每题7分,共计21分)1、假如地球的大小只有月球那么大,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四、计算题(每题分,共计17分)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
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
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72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60千克兔子,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
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卷2套答案要点一、名词解释1、经线:通过地球两极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
2、流域:河流或水系的相对独立的集水或汇水区域。
3、气候雪线:由气候因素决定的常年积雪分布的下限。
4、焚风:气流运动遇到山地阻挡,在迎风坡被迫爬升凝结降水;爬越山地后,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升温,从而形成的高温干燥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链: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链。
7、大气辐合:大气从周围向低压中心会聚(汇聚)的现象。
8、生物金字塔:物质在生物链中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的传递过程中,由于物质与能量的消耗,其生物量逐级递减的现象。
9、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
10、自然地理学: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地球表层系统: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在地球表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环境系统。
12、气旋:由围绕低压中心而旋转着的大气组成的大气系统。
13、土壤淋溶层:在土壤腐殖质层之下,土壤元素淋滤、淋失现象最明显的层位。
14、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5、气压梯度力:由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1、(图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2、岩石圈变动将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变化,导致火山活动的加强。
海陆分布的变化将导致温度、湿度区域分异的变化。
地形起伏的变化,一方面可以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导致温度的变化,还会导致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差异,也会通过改变物理风化的强度而引起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3、双向水流(径流、潮流)、两种介质(海水、淡水)、三种动力(径流、潮流、波浪)、高速沉积(顶托、凝絮)、高生物生产率(营养丰富)4、地表环境的变化是人类年诞生与发展的动力,地表环境的区域分异是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地表环境的元素组成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与干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口的分布、社会的发展也受地表环境的控制。
人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改变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改变地表的物质循环,改变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5、由于物质与能量在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消耗减少,通常从一个环节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只有前面的10%。
经过五个环节的传递,物质与能量几乎全部消耗光了。
故一般难以超过五个环节。
6、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化——大气降水的变化7、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自下而上逐级合并法8、物质流的调控、能量流的调控、信息流的调控三、分析题1、质量减小——引力减弱——大气密度减小、组成改变——温度变化剧烈、水难以保存——生物难以生存——人类难以生活。
将是一个空气稀薄、没有水分、没有天气变化、万籁俱寂的世界。
2、季风环流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变干燥,温度与降水的变差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3、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将不会有径向热输送,低纬地区的温度要升高,高纬地区的温度要下降,低纬与高纬之间的温度差异将会增大;也不会有水分循环,陆地上将没有河流,没有湖泊,没有沼泽,陆地将变得非常干燥;地表的湿度分带将会消失,洋流也会变弱,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弱,土壤的种类也会变得很单调。
四、计算题1、海洋水量平衡:380—420= -40 ;陆地水量平衡:110—70 = 40全球水量平衡:(380+110)—(420+70)= 0 或(380—420)+ (110—70)= 0全球年入海量40 立方千米2、72000*10%/360= 20 只《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三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30分)1、赤道2、不整合3、泥石流4、海陆风5、林线6、地转偏向力7、信风带8、土壤淀积层9、喀斯特作用10、大气辐散11、对流层12、常绿阔叶林13、热量带14、回归线15、赤道辐合带二、简答题(只答要点)(每题4分,共计32分)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