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
“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
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
(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
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成就A.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内涵: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B.礼制思想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
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崇拜祖先、重视祭祖;还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道德素质以求人格完善。
2、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平”是重平衡,“和”是重和谐。
(和而不同)4、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自强方能旧立,自强并非自闭。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简要历程:1、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包括旧石器时期(此时属传说时期)。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所谓的“轴心时期”。
3、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BC221-AD220)。
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使这一时期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
4、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中叶,是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融会期。
5、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时期。
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生存方式而影响人类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类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特殊物质空间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
民族融合的途径:1、生产实践途径。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民族融合途径。
2、婚姻关系途径。
通婚是最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融合途径,婚姻加快了民族融合。
3、权力推动途径。
在汉族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利用强制措施促进本民族汉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中国传统文化: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妇女的头饰:笄、簪、步摇、钗3.体衣: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短上衣叫襦,其中仅及腰部的叫腰襦。
长襦称褂,长衣叫深衣,长及脚踝。
衣有内外之分。
内衣又称亵衣、中衣、衷衣、私、泽等。
外衣叫裼,是一种罩在狐裘之外的衣服,它外边还可以再加一层外衣,叫正服。
衫出现较晚,一般指长衫。
4.古人的饮食习惯: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上午九时左右食用。
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飱,下午四时左右进食。
“饔飧不继”5.秦汉的三公制: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
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
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长,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是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6.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管制。
三省:尚书省(尚书令)——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侍中)——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中书令)——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兵部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礼部掌管朝廷礼仪、祭享、贡举、学校;工部掌管工程、水利、屯田、交通;尚书省作为执行政令的机构,其具体事务由六部分理。
“六部”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
7.中书舍人有“文人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之说。
8.唐朝为避免决策失误,于中书、门下二省设讽谏之官,包括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他们各分左右,“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其职责为议论朝政得失,要求有失辄谏。
9.官僚的政治人格:(1)强烈的参政意识与企盼知遇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文化概念: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着眼于人类自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之为“小文化”。
文化结构:关于文化结构,有多种的划分方法,这里仅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1)物态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所加工于自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所构成,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立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3)行为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行为所构成。
4)心态文化层。
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所构成。
文化的作用:1.传递功能:文化作为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形成社会的遗传密码,遗传基因,不断的复制,使社会得以进化,并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风貌2.教化功能: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过程。
3.社会功能: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个方面。
文化的社会功能:(1)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
(2)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
(3)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4)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2、时代性(历史性)3、民族性4、地域性(地域文化)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的影响:1)使得中国文化延绵不绝、体系完备;2)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个性突出和兼容并包相结合的特点;3)中国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征宗法: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传统。
下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论:
思想和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治理原则,强调和谐、忍耐、平衡和中庸之道。
文学和诗词:中国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形式。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广为传诵。
经典和典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典籍,如《论语》、《道德经》、《史记》等,这些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美学和艺术的培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剧院等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闻名于世,中国音乐注重和谐与平衡。
礼仪和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孝道、礼貌、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中医和养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理论和养生观念被广泛应用和传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和谐,通过调
理身体的阴阳、气血、经络等来维护健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准则和生活指南,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
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
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
《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
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
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
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
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
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