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在华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述析
- 格式:pdf
- 大小:354.02 KB
- 文档页数:5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第25卷 第3期2009年6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N ZHOU TE ACHERS UN I V ERSI TY Vol.25 No.3 Jun.2009 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张桂霞(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中国近代,西方传教士把办学作为其贯穿始终的传教士方式,而这种传教士方式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梳理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进而分析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深远影响,首先是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其次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地进程,并且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宗教导向。
认为其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西方传教士;办学;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9)03-0079-03引言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教士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入中国传教。
一部分传教士以传教为目的,通过兴办教育的手段,打破了他们传教活动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障碍,推动教务的进展。
伴随着传教士的到来,一些西方优秀文化不可避免被夹带进来,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传教士的活动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
虽然其宗旨是使中国基督教化,但传教士的办学活动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前期,西方传教士办学活动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四个发展阶段:1.1 艰难起步阶段(鸦片战争前—19世纪60年代)西方传教士中国办学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
183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贝满学校(B ridg man School),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这所教会学校规模很小,仅收留几个穷苦学生,开办不久就关闭了。
1939年马礼逊教育协会主办的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成立。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深入,传教士开始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办学传教。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是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基于此,本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问题;对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现时代的新生办学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整合中外高校双方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空间[1]。
但到目前为止,中外合作高校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和研究尚未深入,由此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2]。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催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也是教育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与国内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以培养国际化竞争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面向国际化教学而发展[3]。
英语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此形势下,加强英语教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意义深远,由此探索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师的迫切任务。
1.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1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虽然对比普通高校而言,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扎实,英语知识构架也相对完善,但总体来说离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且不同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若采用常规的教育方式,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若仅仅停留于基础性英语教学阶段,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更容易讓其对英语课程产生厌倦的心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若不打好基础,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无疑学生学习起来会更为吃力,无法在课堂中有效的吸收知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下,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一问题。
1.2英语课程有待更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课程合理更新是促进英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任务,其主要问题存在于公共基础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无法有效的衔接,学生度过过渡期较为艰难[4]。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作者:崔胜男孙琳胡小明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简史,简要阐述了从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教育出现六次高潮,分析了曾经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学法语言能力一、我国的近代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简介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这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的辉煌文明。
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
在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官之后,1863 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 年广州设立了广州广方言馆,1893 年在武昌设立自强学堂,这4 所外语学府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四座中心城市形成一种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这类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学生入学后均需先学外语;在正式上课时,外语也是重要的课目。
我国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应以1903 年为起点。
当时正处于清廷濒临崩溃的转折时期。
第二次高潮在1919年前后。
这次高潮的形成和出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
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清华的方针是“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
清华学堂成立之前,相当多的教会大学已经是“根在国外、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
俄语学习也由于1920年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留学热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青年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次高潮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948年这时全国大陆即将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将告结束。
甚至到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在解放区也是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
在东北,1946 年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经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等同志讨论决定在哈尔滨复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教学;办学体制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创办教会学校,拉开了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其宗教和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
至1860年,欧美各国教会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香港六个城市开设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余人。
其中有女子教会学校16所。
至1877年,全国教会学校发展到347所,学生5917人。
其中女子教会学校81所。
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以后,教会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
所谓教会大学,就是指19世纪末起西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有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从客观上来说,它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教学方面1.1 教学内容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
如岭南大学文科开设英文、历史、经济学、宗教、译文、科学、哲学等学科,理科开设英文、科学、数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社会学科开设英文、经济学、历史、科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农科开设英文、生物学、化学、农科、经济学、译文、宗教、统计等学科。
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心灵学)、逻辑学(是非学)、哲学、世界历史(万国通鉴)、政治经济学(富国策)、国际法(公法学)、外文及翻译等。
教会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影响发布时间:2021-08-04T13:59:55.6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四月10期作者:李敏雯[导读] 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会教育对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李敏雯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会教育对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可以说,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与教育教育联系密切。
而教育教育又是通过教会大学来进行的。
教会学校是近代历史上由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他们存在时间不到一个世纪,但是它们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教育交流史上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教会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一、教会大学的历史传统沿革教会大学是由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所办,其模本是他们所熟悉的西方高等教育机构。
这样是为了让教会大学更好地被中国人认可,不少传教士尽力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和文化传统对这些机构进行改变,但从历史沿革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们与西方高等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
最初的大学是作为专业教育的机构而出现,具有反映世俗生活需要的特点。
然而,由于中世纪西欧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基本控制在教会手中,因此,新形成的大学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特别是在大学逐渐为各地接受以后,并日益表现出其发展潜力。
此时教会立即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
13世纪,教皇开始向大会学颁发许可证,或以训令的形式对大学进行认可。
由于教皇在当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的认可提高了大学的地位,但也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宗教性质和与教会的联系。
学校教学内容以教会所认可的经院哲学为主,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神职人员和教会学校的教师。
到近代之初,西欧的大学基本上成为教会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美国在独立以前,其高等教育完全仿效西欧。
最早成立的哈佛、耶鲁完全是教士的养成所。
例如哈佛学院在1643年制定的规则规定:学校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认识独一的真神即耶稣基督。
浅析清末教会大学对我国高教影响摘要: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影响一、教会大学历史沿革简述由传教士狄考文主持的文会馆于19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始西方高等教育。
此后的几十年里,西方国家通过传教士在我国开办了一批大学。
这个阶段的教会大学虽处于中国传统的正规教育系统的外围,却独占了清末中国高等教育领域。
圣约翰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为当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教会大学一般不受政府控制,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强调宗教和英文课程,轻视中文。
为了与中国国立和私立大学相竞争,许多教会大学联合办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生互相选课。
结果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大学。
二、教会大学的特点(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式教育的萌芽而言,教会大学所强调的宗教教育、它的试图使中国基督化的办学目标,与新教育的指向并不一致,但却提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是它的实践性。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会大学尽管一般规模不大,但大多办得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农学、医学、女子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与较大贡献。
它不仅通过自己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而且还通过在校师生的专业实践,在若干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最后是它的自由度。
中国教会大学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大环境中形成了若干个较为开放的小环境。
与国立大学相比较,教会大学的中国师生与西方文化乃至西方社会有较多直接的接触,思想比较活跃并且享有较多的自由。
三、教会大学的成就(一)传播科学知识。
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明显的大中小学之分,主要是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士大夫,因此学校的课程也是围绕“四书、五经”进行的,严重禁锢了士子的思想。
在教会学校未开办时,中国早期的学校没有什么新的课程,科学教育更是一片空白。
而20世纪初,近代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教会大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西学东渐的载体,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要”为办学目标,成为中国引进先进科学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刘献君房保俊摘要:在近代1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高等教育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规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政治意识形态是决定因素;历史传承是路径选择;社会需求是直接诱因;由被动模仿到自觉探求是发展轨迹。
正是在一系列高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
今天,我们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创新是重要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要从历史中寻求智慧,鉴古以知今,体现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强国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已百年有余,就时间而言,可谓久已,但是对于一个从零开始,同时背负千年传统文化与思维包袱的新制度发展而言,其实是相当短暂的,若再与欧洲千年发展的经验相比较,这段时间只能归之于过渡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于风雨飘摇之清末、成长于政权更迭之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形成了覆盖南北的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表现在大学的发展上,除老牌的北大外,还形成了中大、清华、协和、武大、浙大等一系列名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何以能够在不甚理想的环境中取得如此成就,外部原因如人才储备、社会结构、政府扶持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驱力,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是理念作用于实践的产物。
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回顾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情境和路径,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洋务教育,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主要由政府推动,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及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编号:08QG01005、AGA080340)阶段性研究成果。
辅仁大学是怎样被政治接管批判并拆分的2012年02月23日08:52中国周刊周昂我要评论(0)字号:T|T1942年4月辅仁大学老校长陈垣在返校节运动会上的演讲。
资料图片辅仁大学旧址。
图/郭逢晨水粉画作品辅仁的消逝1952年,新建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按照苏联模式教育体系,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清华从此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单纯的工科大学,北大自此脱胎换骨,秉承了民间办学的私立大学自此成为绝响,在近现代教育史上曾经名盛一时的教会大学自此也销声匿迹。
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史称“院系调整”。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
在这场对中国当代教育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运动中,由天主教人士创办的北京辅仁大学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原校名撤销,迄今已整整一个甲子。
这一年与辅仁一同消失于这一年的“教会大学”,还有著名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十余所学校。
在20世纪前半叶,这些让人如雷贯耳的校名,曾经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水平。
无解的问题1948年秋,北平学生石椿年报考了辅仁大学经济系,他记得,面试环节中,经济系主任赵锡禹先考了他一道英文题,然后特别问起了他对校园中学生游行活动的态度。
国共战事正酣,政治斗争的痕迹亦出现在辅仁大学的校园里,这令每个人都不得不加以留意。
次年6月30日,罗马天主教廷驻辅仁大学代表芮歌尼来到了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拜访了其主要负责人周扬。
此时大半个中国已经解放,芮歌尼试图从周扬口中探听一下,即将建立的新政权对于辅仁这所教会大学的态度,从当时留下的文字记录看,这位美国人的口吻可谓客气而谨慎。
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处理是否已有新的法令?”周扬答:“一般地说,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学校,这件事实本身就损害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在这段具有“定调”色彩的答复中,周扬提出了一个所有教会学校都面临的敏感问题。
辅仁大学发端于1912年,当年9月,中国天主教两大领袖--马相伯、英敛之联袂上书罗马教皇,请求教廷派人来华,创办一所大学。
论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积极影响摘要: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教會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给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以有力冲击,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1877年,相继出现的教会大学引入西方先进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一系列创新与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一、在华发展的教会大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大学有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等,在此之后,教会大学遍布通商口岸乃至全国各地,经过传教士大会对教会学校的“全面修正”,传播和实践西方文化成为教会学校主要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的宗教色彩日益减弱,教育走向世俗化、专业化,用西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提供了学习模式,培养了近代高等教育人才。
二、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教会大学引进西方先进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近代化教会大学的出现一改中国封建教育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的教育传统,在学科设置和教育内容上突破的同时,引进西方大学先进的教学方式,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近代化。
1.分科教学的学科设置与教学内容(1)分科教学与中西并重的教学内容教会大学的设立,在教学内容与分科教学体制方面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样板。
这些教会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倡“中西并重”,在保留原有传统经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分科教学,常设置文科、理科、社会科和农学科,设置语文、算数、几何、物理、地质等实用性、应用型学习课程。
教会大学分设学科和增加的教学内容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办学提供了参照模式,扩大了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的范围。
(2)重视体育与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教会大学很重视学生的体能锻炼与课外实践活动,几乎所有教会大学都将体育列入正式课程之中,开设足球、网球、田径、游泳等课程,以达到强健学生体格,锻炼学生意志力的目的。
1951年以前的中国教会大学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于北京开办的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古迹。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或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是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差会联合开办。
金陵大学:*** University of Nanking金陵女子大学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一所1900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建于中国苏州的私立大学。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原校址位于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所在地。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
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简称福建协大,也可直译作福建基督教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中国福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学院的前身。
华南女子大学:又名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是美以美会(1939年以后称卫理公会)在中国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女子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岭南大学 (广州):在美國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于1888年创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时,与原国立中山大学合并组成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
教育学原理部分第1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独立时期的标志性教育著作有哪些?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思潮的认识。
3.试分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4.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评述。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21世纪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二、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文化教育学制度教育学(二)简答1.简要介绍批判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简述西方国家“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于演化。
(三)论述题1. 论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2. 论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2章教育的概念一、课后习题详解:1. 列举三个不同的教育定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试着给出自己的教育定义,嫁衣理论阐述。
2. 比较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谈谈你对教育起源的看法。
3. 教育本质论争得意义及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给出你自己的教育本质观。
4. 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二、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教育要素学校教育(二)简答1.简述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理解这一论断。
3.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三)论述题1.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有何联系与区别?广义教育在今天为何愈来愈受到中外教育界人士的重视?2.为什么说只有现代教育才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第3章教育、社会与人一、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有哪些?5.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6.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和条件。
二、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211工程”遗传决定论(二)简答1.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说”2. 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三)论述题1. 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近现代在华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述析
作者:傅林, FU Lin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11(1)
被引用次数:1次
1.朱有璩;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993
2.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 2001
3.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 1991
4.颜惠庆;姚嵩龄颜惠庆自传 1982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 2003
6.狄考文(1836-1908),原名Calvin Wilson Matteer,著名来华传教士,美国北长老会牧师
7.1922年3月爆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的一场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帝斗争,抨击宗教对人精神的麻痹和毒害,要求消灭一切宗教,培养科学精神,运动持续了几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重大斗争
1.王晓玲教会女子高等教育回顾及启示[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1(3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sfdxxb-jykxb2009010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