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29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厘米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思维能力。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对长度数据的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探究新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他们发现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3.巩固新知: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运用厘米单位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厘米之外,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并简要介绍其他长度单位。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复述厘米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系统,没有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厘米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生活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课件。
2.学具:厘米尺、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吗?然后引导学生用手比划一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课件展示厘米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商品时查看长度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厘米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校内教研课)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厘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厘米,掌握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理解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测量方法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厘米的长度,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厘米测量长度,提高测量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厘米,感受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剪刀、胶带、书本、铅笔等。
2.学具:每人一份厘米尺、剪刀、胶带、书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有一个小朋友在用尺子测量桌上的书本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尺子是什么吗?它用来测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尺子上的小格子,进而引入厘米的概念。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的长度单位,让学生观察厘米尺,认识厘米尺上的刻度。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厘米与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度》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学生长度概念和测量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正确地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长度概念,比如知道物体有长有短,能够用眼睛估计物体的长度。
但是,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没有认识,也不知道如何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基础入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厘米,学会测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正确地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体验到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正确地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表述。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能够将厘米的概念与实际测量结合起来,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测量。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测量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测量的重要性,引入厘米的概念。
2.认识厘米:让学生观察厘米尺,了解厘米的划分,理解厘米的概念。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体验测量过程。
4.交流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测量结果,交流测量心得。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认识厘米的过程,强调测量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厘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2. 培养学生使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长度单位。
2. 培养学生使用厘米进行测量和交流的能力。
难点:1. 让学生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厘米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厘米尺子、毫米尺子、实物道具。
2. PPT课件。
学生准备:1. 课本、练习本。
2. 尺子、文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尺子,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环节二:探究新知1. 教师介绍厘米的概念,出示1厘米的长度。
2. 学生观察厘米尺子,了解1厘米等于10毫米。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学生举例说明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物体长度、宽度等。
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用厘米尺子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宽度。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趣事。
环节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厘米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环节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厘米进行测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厘米的长度单位,并能灵活运用厘米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厘米的概念及其与米的关系。
2. 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3. 物体长度的测量和估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厘米的概念,厘米尺的使用方法,物体长度的测量和估量。
2. 难点:厘米与米的关系,厘米尺的精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概念和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提高操作技能。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采用提问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厘米尺、物体模型、测量工具。
2. 学具:每人一把厘米尺,若干物体模型。
3. 教学课件:有关厘米和厘米尺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篇幅有限,只能为您提供部分内容,您可以根据这个模板继续编写后续章节。
如果需要完整的教案,您可以考虑请一位专业的教案编辑专员为您量身定制。
希望这个教案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个长度为10厘米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它的长度。
2. 探究厘米概念:讲解厘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3. 认识厘米尺:展示厘米尺,讲解其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厘米尺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等。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强调厘米尺的精确使用。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米等于________厘米。
A. 毫米B. 分米C. 千米D. 米3. 应用题:请用厘米尺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八、课后作业:1. 制作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尺子,并用它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
2. 家长协助孩子用厘米尺测量家里的家具长度,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分米,但对厘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厘米,掌握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用厘米测量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特点,以及用厘米测量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长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厘米尺,若干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书比小红的书长,你们能帮小明量一量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学生可能提到使用米尺、尺子等,教师进而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厘米。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厘米尺,引导学生观察厘米尺的特点,如每个小格代表1厘米,10个小格代表10厘米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让学生用厘米尺测量实物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方法不正确的学生。
二年级教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厘米,了解厘米的概念。
2. 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理解厘米的概念,熟练运用厘米进行测量。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 学具:每人一套测量工具(尺子或厘米标尺)、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引入本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2. 讲解厘米的概念:介绍厘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厘米与米、分米的关系。
3. 演示测量:教师用厘米标尺测量实物,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测量过程。
4.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椅子等。
5.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测量长度的方法,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五、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手臂长度等。
2. 完成练习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或选择题。
六、课后作业:1. 用自己的尺子或厘米标尺,测量家里的家具长度。
2. 画一画,用厘米表示家庭里的物品长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八、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2. 第二课时:巩固厘米的认识,进行测量练习。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绿两色彩色纸条,黄、蓝两色不同长度的小棒、小正方体、回形针、硬币。
学生准备:1把尺子,1把剪刀。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准备好了。
请最快的3生上来做排队游戏,看他们是怎么排的?生:从矮到高(从高到矮)师:你们可真行,一眼就看出这个队形是根据小朋友个子的高矮排列的。
那你们能看出物体的长短吗?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提供:2件物体的长短比较。
2、用学具表示师:如果我们想知道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你能不能用桌上的学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来表示呢?(1)指导量的方法(先找一个学生到实物投影来示范摆的方法)师:想一想,怎样摆才能量的准呢?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台,指导摆法:左端要对齐、沿物体摆直、一个接着一个等)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能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是4枚回形针的长,真不错。
(2)用学具比较纸条的长度师:选你喜欢的学具,就用刚才某某小朋友的方法来摆一摆、数一数,比比看红纸条比绿纸条长多少。
生操作,师指导。
3、反馈[直接用媒体展示][课件出示用3种学具量红纸条的结果]为什么同样是量红纸条,结果却不一样呢?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在量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来进行测量,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
[板书:统一的标准]二、做一做,引出1厘米师:下面,我们就选用统一的标准——小正方体,来量物体的长[课间出示:做一做]先请你来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1、用统一小正方体来估计下面物体的长度,再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