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科学观
- 格式:pdf
- 大小:476.35 KB
- 文档页数:6
作者: 郭庆祥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7页
主题词: 《鲁迅全集》;科学的发展;科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科;科学史;科学家;文化环境;科学的本质;独创性
摘要: 在提倡“科技兴国”的今天,探明鲁迅的科学观是很有意义的。
鲁迅的科学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科学有其自身的本质和特点。
关于科学的本质,鲁迅在1907年所写的《科学史教篇》一文中,有着深刻的论述。
他说:“盖科学者,以其知识,历探自然见象之深微,……”他认为,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而且是探索和获取这种知识的活动过程。
显然,鲁迅这里所说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
但他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这一揭示,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揭示社会科学本质的思路。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科学,只是对象有所不同。
所以,就社会科学的本质来说,它不仅是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而且是探索和获取这种知。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封建落后、支持民主进步。
鲁迅深知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他提倡民主进步,反对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封建制度,推动中国的进步。
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
鲁迅反对外来侵略,强调要坚持民族自尊,反抗外国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三、反对腐朽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鲁迅反对腐朽思想,提倡科学发展,主张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中国进步。
四、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
鲁迅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改革教育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五、反对宗教迷信、推动科学文明。
鲁迅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强调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的发展。
鲁迅如何看待科学、平等和爱国?作者: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3期在一个社会里,比如我们的社会,会有很多公论,如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和爱国,这些都是公认的价值观。
鲁迅对这些公认的价值观持有怎样的态度呢?先说科学。
鲁迅早在《科学史教篇》一文里就说过,科学尤其是西方的现代科学传入中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他非常強调科学和科学思维。
但在肯定科学意义的同时,鲁迅又提出警告:如果把科学当成一种宗教,陷入科学崇拜的陷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陷入了唯科学主义,那么就可能使人生陷入枯竭,就会缺少一种美感,一种特别的想象力,以及一份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情感。
当你过分理性化以后,一切都是理性思维,你就会压抑人的非理性一一例如一些根本性的记忆、情感和思维。
所以鲁迅说,我赞成科学,但是对科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充分理解,这是鲁迅的科学观。
民主。
鲁迅当然是民主的支持者、鼓吹者,但鲁迅也提醒我们,民主有一条基本原则叫少数服从多数。
这一原则可能会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
这也很好理解,比如说网络的兴盛显现了民主的发展,但也会造成“网络暴政”,对此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所以说鲁迅在肯定民主的同时又质疑民主。
平等。
鲁迅作为左翼知识分子,当然强调平等,但他也提醒我们,平等绝对不是平均主义。
如果你强调平等,把一切都削平,你把最高的砍掉了,最低的也上不来,反而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甚至带来新的社会灾难。
所以对于平等,鲁迅也是既要肯定又有质疑。
自由。
鲁迅当然强调自由,有记者曾经问过鲁迅,说如果你现在面对一个中学生,你准备对他说什么?鲁迅说,我要对他说,第一步要争取言论自由。
但鲁迅同时提出来,自由和平等可能是矛盾的。
他批评当时的自由主义者,说你们讲自由是对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由,陷入纯粹的精英意识,就有可能忽略社会平等。
还有爱国。
鲁迅当然是爱国主义者,这里也可以讲一个故事。
鲁迅临死之前,曾托他的三弟周建人带一封信给二弟周作人,这可能是周氏兄弟间的最后一次对话。
鲁迅科学史教篇
《鲁迅科学史教篇》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发表于1925年。
这篇散文以教授科学史为背景,通过对科学史的讲解,揭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冲突以及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和偏见。
鲁迅先生在文中以一个教授科学史的形象出现,他讲述了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并指出科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他也指出了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和偏见,认为中国人普遍认为科学是西方的产物,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
他批评了中国人对科学的排斥和忽视,以及他们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崇拜。
鲁迅先生通过对科学史的讲解,揭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冲突。
他认为中国文化注重道德和伦理,而科学是基于实证和实验的,两者在方法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差异。
他指出,中国人普遍认为科学是冷漠和无情的,与中国文化的温暖和人文精神相悖。
他批评了中国人对科学的排斥和误解,认为这种心态阻碍了中国人学习和发展科学的能力。
鲁迅先生还批评了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盲目崇拜。
他认为中国人看到西方科学的辉煌成就后,盲目地将其视为救世主,而忽视了中国自身的科学传统和潜力。
他指出,中国人应该批判地学习西方科学,吸收其优点,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鲁迅先生在《鲁迅科学史教篇》中通过对科学史的讲解,
揭示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冲突以及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和偏见。
他呼吁中国人要摒弃盲目崇拜和排斥的态度,批判地学习和运用科学,以实现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依据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要是通过他童年时受的教育来体现的。
他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支持孩子玩游戏和玩玩具。
他认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学习、锻炼和成长。
同时,鲁迅提倡科学教育,强调要教导孩子尊重事实,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他反对封建迷信思想,主张从儿童时期就种下科学的种子,从根本上破除封建愚昧的思想。
在《风筝》这篇文章中,鲁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对风筝的态度,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然而,他后来看到弟弟做的风筝骨架时,便把它折断了。
成年后,他看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时,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
这使得他深感自责,并意识到自己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支持他们玩游戏和玩玩具。
此外,《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也是鲁迅儿童教育观念的体现。
《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了鲁迅当时真实的心理状态,充分印证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观点。
在《五猖会》中,鲁迅再次写到了玩具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主张尊重孩子的天性,支持他们玩游戏和玩玩具,并提倡科学教育以培养孩子的科学世界观。
鲁迅科学史观对数学学科德育的启示
鲁迅科学史观对数学学科德育的启示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学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还要把科学史的传统精神引入到数学学科的德育中去。
鲁
迅关于科学史的观点尤其应该考虑到。
鲁迅在《天府四谈》中指出,科学史也是一种“实际”,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推广。
他勾勒
出一幅科学发展史的景象:科学家们穿越时空,从远古的蜜蜂巢到宇宙的前沿,不断地扩
展视野,探索世界的奥秘。
鲁迅认为,科学史不仅是了解科学家们如何思考、发现和实践的奇妙历程,也是学习道德智慧的典范。
他相信,科学史中有着推进进步科学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历史负责,
可以很好地指引我们利用科学进行有担当、有效地创新发展。
同时,鲁迅认为,科学史也是德育的重要素材,在数学德育中运用科学史,可以让学子们
明白,科学是理性主义的延伸,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准则,要积极挑战自我,以科学精神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自觉抵制邪恶文化的侵蚀,全心投入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
鲁迅科学史观提供了一条历久弥新的、崇高的数学学科德育道路。
我们应该以革新和实践为主旨,并以科学史为背景,将鲁迅“正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融入到数学学科
德育的方方面面中,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向上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新服装。
鲁迅读天演论的文段鲁迅读天演论的文段一、引言天演论是严复先生于1924年翻译的西方科学思想著作,其内容丰富而深刻,开启了近代中国科学哲学的篇章。
自然,这本书也引起了鲁迅先生的浓厚兴趣。
鲁迅先生以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学识,笔下留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又一段绚烂的篇章。
本文将从鲁迅先生的视角来探讨他读天演论的哲学思考。
二、科学与文化的交汇鲁迅先生曾说过,“科学和文化,既有同一起源,也颇有异趣,不同的一方面而利于各自的发展。
”鲁迅先生在读天演论时,正是想要探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天演论中的科学思想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他思考到社会制度的优劣是如何从生物进化中产生的。
他在《狂人日记》中道出了他对科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科学与文化交汇的必要性。
三、现代社会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天演论中论述了进化的普遍规律,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观点的深入思考,指出了现代社会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他意识到,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使得人性的温暖和善良逐渐被冷漠和利己所取代,在繁华而庸俗的现实面前,人们往往迷失了自我。
鲁迅先生通过对天演论的阐述,用尖锐的笔触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侵蚀和现实对心灵的冷漠,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四、时代的选择与人的命运并非因为鲁迅先生对天演论内容的否定,而是在对天演论这一科学著作的思考后,他意识到时代对人的选择和人自身的命运息息相关。
他提出了“时事如梦”的概念,并倡导人们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他深刻指出,在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个体命运在时代选择中显得渺小又微不足道。
而正是通过对天演论的理解,鲁迅先生揭示了时代与个体的关系,引发了对命运的思考。
五、科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鲁迅先生读天演论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困惑和疑惑,更是对科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他通过对天演论的解读,意识到科学哲学并不仅仅是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更是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引导与影响。
鲁迅先生通过倡导科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倡科学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1. 引言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号迅哉,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2. 生平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早年就读于绍兴府中学,后来考入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学习医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西方文化经典,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这段时间对他后来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回国后,鲁迅先生在上海从事医务工作,并投身于文化和教育事业。
他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教职,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他以其批判现实的作品和言论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重要声音。
3. 主要作品鲁迅先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以下是他的几部代表作:3.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通过主人公患有”狂想症”的叙述,小说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这部小说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获得了广泛赞誉。
3.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底层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讽刺和讥笑展现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现象。
这部小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后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3.3 《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了《孔乙己》、《药》、《明天》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小说以其尖锐的批判态度和写实的风格,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这部作品使鲁迅先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4. 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他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启示鲁迅先生带给我们的启示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文化领域的伟大先驱。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刻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鲁迅先生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不仅为我们了解、思考和解决当前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首先,鲁迅先生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坚定对抗封建主义的决心。
在当时的中国,封建礼教非常严厉,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鲁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主义的害处,坚决批判了封建文化的荒谬和虚伪。
他呼吁人们要破除旧有观念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他的思想是为了引导人们真实地认识自我,并为改变社会作出积极的努力。
其次,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及其思想启示我们应当重视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作为一个热爱民族的作家,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展示了对普通人生活现状的揭露和关怀。
他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深刻地展现了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他告诫人们,在面对困境和不公时,不能沉默无声,而是要勇敢地站出来,为民众争取权益。
他的作品呼唤着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反思,激励着人们走向自由、平等和进步。
第三,鲁迅先生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和知识。
鲁迅先生非常看重知识的力量,深知只有通过科学知识的拓展,人类才能摆脱贫困和无知的困扰。
他反对迷信和追求快速成功,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并有所作为。
他将科学视为一种价值追求,是人们进步和改变命运的关键。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要站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的世界。
最后,鲁迅先生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坚守道义和独立自主。
他努力追求真理,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他在社会动荡和道德混乱的时代,不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有勇气追求真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独立思考并坚持原则。
鲁迅人物评说1500字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研究鲁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鲁迅生平事迹新文化运动文学作品生平介绍:童年时期: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为结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学时期: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弃医从文: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觉醒年代鲁迅研究报告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觉醒年代》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报告将重点分析《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首先,鲁迅在《觉醒年代》中对旧社会的封建伦理和道德进行了深入批判。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压迫,呼吁人们觉醒并反抗这种社会制度。
鲁迅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刻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荒谬。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现代科学和知识的推崇。
他通过描写科学家、医生等职业人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科学和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鲁迅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认识和改革,才能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
此外,鲁迅在《觉醒年代》中也展示了他对于个体命运和人性问题的关注。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认为人性中同时存在着善良和邪恶,只有通过对人性的觉醒和反思,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解放。
最后,鲁迅的艺术手法在《觉醒年代》中也得到了有力展现。
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影响力。
同时,他运用讽刺和讥笑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批判,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的观点和思想。
总之,鲁迅的《觉醒年代》是一部艺术与思想相结合的杰作。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鲁迅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思,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14届 )题 目: 论鲁迅的宗教观和科学观学 院: 法政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姓名: 金生亮 学号: 10040228 指导教师: 王琨 职称: 教授 合作导师: 职称: 完成时间: 2014 年 3 月 30 日 成 绩:论鲁迅的宗教观与科学观一、鲁迅宗教观与科学观的渊源(一)鲁迅早年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鲁迅早年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主要指在他赴日本留学之前。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12岁之前,12岁到17岁和17岁之后。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鲁迅出生时,周家有一片白粉墙围着的三千多平方米的宅院,鲁迅的全家及其族亲数十人,分别以各个家庭为单位,共同生活在这座宅院里,也就是生活在“大家庭”制度之下。
在这段时间,鲁迅基本还是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特别是对于外婆家的生活是带有十分幸福的记忆的,这体现在《朝花夕拾》当中。
而在他十二三岁时发生了转折,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而连坐入狱,同时父亲长期患病,在寻医上花光了大部分积蓄。
鲁迅不得不拿着家里的物件,去当铺换钱,换了钱又去药房买药。
那时的鲁迅,身高也就刚刚超过药房的柜台。
就这样,一个家族的重任就毫无征兆的落到了幼小的鲁迅的身上,回到家还要面对家族内一些人的“冷嘲热讽”。
这让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这样写到:“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认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
”而在17岁之后,鲁迅离开了家乡,进入了洋式学堂,从一个危机深重的家庭,进入到了危机深重的“国家生活”中。
接下来看鲁迅所受的教育,可大致分为他传统的古典教育和之后的学堂教育。
鲁迅从幼年开始进入了私塾教育,同时他还按照祖父的吩咐,直接去读《鉴略》这种中国历史的概述性的读物。
这种强制性的旧式教育,伴随着严酷的体罚,强硬灌输和死记硬背,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和个性都有一定的戕害,鲁迅也不例外。
在这段时期内,除了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外。
鲁迅拯救国民精神的句子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社会观察,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并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观点和主张,以拯救国民精神。
下面列举了一些鲁迅拯救国民精神的句子。
1. “立即行动,不要再沉默!”这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呼吁,他认为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种沉默的状态,人们应该站出来,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现状。
2. “教育是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鲁迅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
3. “文化是国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才能拯救国民的精神,使其具有自豪感和自信心。
4. “追求真理,摒弃封建迷信。
”鲁迅坚信科学和真理的力量,他呼吁国民要拥抱科学,摒弃封建迷信和迷信思维,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5. “批判精神是培养国民精神的必备品。
”鲁迅认为,对于社会和现实的批判是提高国民精神境界的关键,人们应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6. “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公平正义。
”鲁迅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他认为只有追求公平正义,才能拯救国民的精神,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7. “倡导人性的觉醒和升华。
”鲁迅主张人性的觉醒和升华,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修炼,才能拯救国民的精神,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8. “倡导民主思想和平等观念。
”鲁迅主张民主思想和平等观念,他认为只有实现民主和平等,才能拯救国民的精神,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9. “呼吁重视人的尊严和自由。
”鲁迅主张重视人的尊严和自由,他认为只有保障人的尊严和自由,才能拯救国民的精神,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0. “关注弱势群体,保护社会弱者。
”鲁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他呼吁保护社会弱者,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拯救国民的精神。
通过以上列举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拯救国民精神的过程中,关注教育、文化、真理、批判精神、社会问题、公平正义、人性觉醒、民主平等、人的尊严和自由、弱势群体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观点和主张。
——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3【复印期号】2011年09期【原文出处】《鲁迅研究月刊》(京)2011年4期第4~14页【英文标题】Science and Religion in Lu Xun's View of Life【作者简介】刘禾,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与社会学院克隆术之前的《造人术》大约在1905年,鲁迅的译作《造人术》(今天的术语称“克隆术”)署名“索子”,发表在《女子世界》杂志上。
长期以来,学术界中很少有人关注这篇早期译作,只有极个别国内学者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直到不久以前,日本学者樽本照雄才找到《造人术》的英文原本。
(21) 晚清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翻译西方作品,通常的做法是借助日文译本,鲁迅翻译美国的短篇小说《造人术》也不例外,是以发表于1903年的日文译本为蓝本的。
英文原作是一篇名为《一个并非科学的故事》(“An Unscientific Story”)的美国短篇小说,发表在《世界人》杂志The Cosmopolitan的1903年2月号,作者路易斯J. 斯特朗(Louise J. Strong)生平不详。
鲁迅的翻译相当地忠实于日文译本,而日文译本对英文原著则进行了巨大的删节和改动。
日译者是原抱一庵,他不但将原作的篇幅删减至七分之一,而且还放弃了原作平实的标题,代之以更耸人听闻的“造人术”。
(22) 喜欢科幻小说的读者会马上联想到《弗兰肯斯坦》,认为斯特朗的《一个并非科学的故事》只是重复了弗兰肯斯坦的主题——一个疯狂的科学家创造了一个怪物,但事实却非如此。
(23)《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对于生命的起源持活力论(vitalist)的观点,而斯特朗的小说主人公列文森博士的科学试验,用的是干细胞,明显带有现代生物起源理论的痕迹。
玛丽·雪莱把生命活力视为独立于身体的物理、化学过程之外的存在,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