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小姑娘讲美国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139.79 KB
- 文档页数:2
国外性教育方法:美国重“禁欲”瑞典靠漫画1月11日,河南郑州一家幼儿园为100多个孩子举办“集体婚礼”,园长认为这能帮孩子尽早了解婚姻和性观念,但此举在网上引起热议。
近些年,我国对儿童性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但一些做法也屡遭争议。
不少国家性教育比我们早,经验比我们多,有些做法或许能提供借鉴。
家长:和孩子讨论性话题荷兰有着著名的性文化博物馆和红灯区,性观念的开放举世闻名。
然而,荷兰青少年怀孕率在全欧洲却是最低的,这与荷兰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开放、系统的性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荷兰父母对待青少年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开放但有约束,用一句话来概括:允许它、远离它、控制它。
一方面,孩子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另一方面,荷兰父母通常允许孩子带异性回家过夜,但会监督他们避免因性生活受到伤害。
父母可以事先为女儿准备避孕药,也可能早已认识女儿的男朋友。
如果他们不喜欢这个男孩,可以巧妙地把他撵走;如果喜欢,就会把他视为准女婿,请他参加家庭聚会。
学校的系统教育也必不可少。
荷兰学校认为,既然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电视或者网络中,会不断接触和“性”相关的概念,那么他们就有义务承担起让孩子正确认知“性”的重责。
基于此,荷兰性学专家中心和荷兰公共健康服务机构合作,研发了一套性教育指导计划。
现在,全荷兰大约已有1/3的小学在使用这套教材。
阿姆斯特丹的莱亨布赫小学是积极推行此项教育的成员之一。
该校一名教师告诉记者:“一年级时,我会教孩子识别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我们组织一些游戏,让孩子说出男女不同的性器官时,他们也会咯咯地笑。
不过,我希望借此能让孩子们意识到认知这些并不需要偷偷摸摸,性应该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记者的荷兰朋友帕斯卡至今记得,中学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来到他们学校,讲述了“第一次”和自己的真爱。
“那年我14岁,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有趣。
课程结束时,我们还进行了考试,题目涉及性交易、生育以及性传播疾病等方方面面。
国外的教育事例美国人的“残酷”教育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有的做法尽管对我们中国家长来说还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残酷”,但在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个性方面有很大作用。
比如: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无父母陪护;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
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段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
英国家庭教育孩子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
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
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
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
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
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国外儿童如何性教育“2013年全年国内一共有125起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女童案例,平均每2.92天就有一起曝光案例,其中受害者8-14岁居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一起看看国外是如何进行性教育的。
美国青春期全面性教育美国父母跟孩子谈起性来很自然。
虽然美国人的性观念比较开放,但35%的父母要求孩子婚前不要发生两性关系。
现在美国人不再认为未婚先育在道德上有缺陷,但最好不要发生。
比起中国人,美国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要开放得多。
研究表明,在美国38%的中学生想和父母讨论关于性的问题,65%的父母和孩子谈论有关性的问题“觉得自然”或“很自然”。
另一项研究发现,94%的父母和孩子谈论过性的问题,超过一半的父母和孩子谈论过青春期、性和生殖、艾滋病和同性恋等问题。
美国性教育研究机构调查发现,59%的10~12岁的青少年说父母跟他们讲过关于性的知识,90%的家庭认为高中应该有性教育课程,80%的人认为初中就应该有。
看来美国的父母是明白的,他们支持节欲教育,同时要求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性知识。
性教育是美国青少年的必修课美国孩子的性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直到高中毕业,全美95%的中学都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很多州通过了性教育法律,并要求重点教授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美国学校里的性教育大体分为两派:全面性教育和禁欲性教育。
主张全面性教育的人认为,应当教育年轻人在感情和身体成熟前禁欲,但是也应该教给他们避孕和防病的知识。
禁欲派则强调杜绝所有婚前性行为,不要讲授避孕防病等知识,并认为如果讲授,则是在鼓励青少年发生性行为。
有近三分之二的美国学校实行全面性教育,即教育年轻人不要急于发生性行为,如果发生,则要采取安全措施。
美国政府1981年通过了《青少年家庭生活法》,以阻止青少年婚前怀孕。
该法通过后,美国国会每年都要拨款600万-1800万美元宣传节欲。
1996年开始,联邦政府斥资2.5亿美元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宣传节欲,其后这项计划的资金增加了30倍。
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实例一、瑞士挫折教育注重培养自立能力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们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就要到别人家做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也要参加劳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以免长大后成为不能独立生活的无能之辈。
二、日本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吃“苦”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
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
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
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三、美国挫折教育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
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14岁的詹尼佛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虽然她也可以选择在家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
但詹尼佛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四、俄罗斯挫折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意识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
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
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
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
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海伦凯勒励志成长故事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海伦凯勒成长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海伦·凯勒,美国社会教育家。
从小因病成为集盲、聋、哑三种痛苦于一身的残疾人。
但在父母和一位优秀启蒙老师的帮助下,她凭着坚强卓绝的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学会写字和表达思想,并接受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受举世敬佩。
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塔斯坎比亚小镇,他的父亲凯特·凯勒上校出身于美国南方的一个名门望族,是《北亚拉巴马人报》的老板和主编,同时也是塔斯坎比亚的知名人士。
海伦·凯勒的母亲也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里,他比凯特·凯勒上校小二十岁,是他的第二个妻子,她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美人。
1882年2月的一天,年仅两岁的小海伦·凯勒突然病倒了,这把凯特·凯勒夫妇急得要命,他们立即把小海伦·凯勒送到了医院里。
在医院里,小海伦·凯勒仍然是高烧不退,后来经过医生诊断,小海伦·凯勒患上了“猩红热”病,这种病很可能危及生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海伦·凯勒的生命保住了,但是她却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姑娘。
一天天长大的小海伦·凯勒很想走路,但是每当她迈开步子准备走的时候,却总是被碰得鼻青脸肿。
妈妈便每天带着小海伦·凯勒熟悉家里每一件家具所放的位置,一个月下来以后,小海伦·凯勒便能在家里自如地走来走去了。
5岁时,小海伦·凯勒不仅能知道家里家具放的位置,而且她还知道自己每一件衣服所放的位置,因为她的衣服她都习惯地自己把它折叠好放好。
海伦·凯勒是一个好强的孩子,尽管她不能听、不能看、也不能说,但是她渴望能跟人们交流,所以她常常用手势和父母亲交流,可是,有时父母不懂她的意思,好强的小海伦·凯勒便伤心地大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适合10~14岁孩子的书1、《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这本书被纽约国家图书馆评为“人生励志之书世纪第一名”。
书中的女孩算不上十分美丽,也算不上高贵、完美,她活泼好动,浑身上下散发着快乐的气息,她每时每刻都想着给别人带来快乐。
纽约前市长说这本书建立了整个的美国精神——乐观、积极、开朗、友善,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
告诉孩子,如何面对一个陌生的新环境,这不取决于这个环境本身如何,也不取决于这里的人对你如何,而仅仅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
2、《绿山墙的安妮》这是一部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几个世纪以来的经典。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女孩的成长过程,平实中温馨感人,她的身心,她的敏感,她的虚荣,她的骄傲,孩子读了都会受到触动。
景色描写很细腻,让人读过之后倍感心灵平静,不光是适合孩子看,同样也适合成人看。
读者说:比较中国小孩与安妮的成长历程,让人觉得无奈,中国小孩错过了太多太多~其实做真实的自己,是件多么快乐和伟大的事。
3、《记忆传授人》这本书檩子不止一次推荐过,实在是太经典。
这是纽伯瑞金奖两度得主、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部思想深刻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少年乔纳思成长和觉醒的过程,同时也对乌托邦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进行了反思。
一个小学生的故事,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
已经拍成了同名电影,不过据说是一个改烂掉的片子,还是读原作吧。
4、《海蒂》我在看国外推荐的这个年龄段的榜单时,这本书几乎无一例外入选。
这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已经是瑞士的“代言人”了。
者约翰娜·斯比丽通过对乡村与城市,穷人与富人,大人与孩子的描绘,展现出一幅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人们互爱互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胜景。
自然、淳朴、动人。
5、《坟场之书》这是尼尔·盖曼又一部经典的奇幻小说,获得了纽伯瑞奖和雨果奖。
讲述了在坟场中养大一个孩子,这位主人公如何在荒僻的墓地渐渐成长,如何与那些活着、死去的朋友交往。
盖曼的风格就是兼有恐怖惊悚的味道,但是主题思想却又是积极向上的,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坚信生活是美好的。
美国教育体系介绍美国教育环境介绍(一)美国教育制度▲公私立教育体系美国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类,公立学校系统规模庞大,是因为背后有美国政府资助,所以美国九成的学生大多在公立教育系统内就读。
联邦政府也设有教育部,不过功能不同于我国的教育部,美国教育部是教育政策研究&咨询的机构,负责制定教育政策,但不参与执行工作,也不监管地方学校,也因此对国家的教育素质、教育问题研究、通过教育法案...等都起很大的作用。
美国教育都由各州州政府去做规划、制定,联邦政府并不具备监管约束的权力,『公立学校』受到州政府&联邦政府的拨款,也因此受到各州州政府的监管,并遵守各州议会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
『私立学校』基本上不受任何政府的监管,不过对学校政策有影响力的是家长和教师联合会PTA(Parent and Teacher Association),以及较具有专业性质的一般坊间教育机构。
▲美国教育体制美国的6~18岁是属于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部份。
教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等教育。
在高中毕业前是属于通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院、大学和研究所)才分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
美国学制没有学力测验、大学联考,学生凭着在校成绩及SAT/ACT分数,自行申请大学入学。
和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这种名称,义务教育由州政府来承担。
且在义务教育的部份,只要你是合法居留人(Green Card),就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且在美国受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不必缴交学杂费、课本。
美国所有的中小学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本,多数的课本都是上届学生传给下届学生,一直到不能用为止。
此外,还有些学校练习本、作业本也不用买,而是由学校发的。
不过,学生就要自己买铅笔、橡皮擦、计算器...等等,可是这样相较之下,真的省了很多钱呢!高等教育则分州立和私立。
『州立』大学─州民可以享受较低的学费,外州学生&国际学生学费较高。
『私立』大学─则不分州民或外地生,学费都是一样的。
迈克尔·戴尔的故事——要坚持青春的激情⼀个男孩的⽗母希望他们的⼉⼦能成为⼀个体⾯的医⽣,可是男孩只对计算机感兴趣。
虽然他按照⽗母的意思考上了⼀所医科⼤学,可是他仍痴迷于他的爱好。
在第⼀学期,他从当地零售商处买来降价处理的 IBM个⼈电脑,在宿舍⾥改装升级后卖给同学。
他组装的电脑的性能质量⼗分优良,⽽且价格也很便宜。
不久他的电脑不但在学校⾥⾛俏,⽽且连附近的律师事务所和许多⼩企业也纷纷前来购买。
第⼀个学期要结束的时候,他要求退学,⽗母提出⼀个条件,如果假期他销售电脑的成绩不好,他就必须放弃电脑,不然不同意他退学。
结果,男孩的电脑⽣意在假期突飞猛进,⼀个⽉时间就完成了 18万元的销售额。
他的计划成功了,⽗母只能很遗憾地同意他退学。
他组建了⾃⼰的公司,打出了⾃⼰的品牌,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良好的商业成绩引起了投资家的关注。
第⼆年,公司顺利发⾏了股票,他拥有了 1800万美元的资⾦,那年他才23岁。
10年后,他创下了类似⽐尔·盖茨般的神话,拥有资产43亿美元。
他就是美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
⽐尔·盖茨曾经飞赴他的住所美国奥斯汀向他祝贺。
⽐尔·盖茨对他说:“我们都坚信⾃⼰的信念,并且对这⼀⾏业充满激情。
”天才少年发明免费浏览器挑战微软——青春是的财富这位美国少年名叫布雷克·罗斯,今年只有19岁。
布雷克·罗斯 7岁时便迷上了电脑游戏。
10岁那年,他创建了⾃⼰的站。
14岁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硅⾕的景公司实习。
在景公司实习时,罗斯被引见给莫兹拉基⾦会,这是⼀家倡导“互联上的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营利机构。
该机构⼀直在开发⼀种替代微软IE浏览器⽽且开放源代码的浏览器。
进了该基⾦会以后,罗斯和朋友戴维·海厄特开始研究以⽤户为中⼼的⼩型浏览器。
终于在罗斯 17岁那⼀年,他们开发出新⼀代互联浏览器——“⽕狐”浏览器,⽬前这种浏览器正对微软IE浏览器“⼀统天下”的局⾯发起挑战。
关于中国名人励志故事_中国名人故事有哪些中国人才辈出,那些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名人相信也不少,而他们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名人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名人励志故事篇1:李娜1982年2月26日,李娜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在她5岁那年,父亲李盛鹏开始带着她跑步。
朦胧的黎明中,父亲在前面跑,女儿在后面追。
可能是踢到石头,李娜突然摔倒在地,父亲没有伸手扶起女儿,而是站在旁边对她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人要学会坚强。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娜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李娜出身体育世家,她的祖父李龙立是汉口宝善街中学的体育教师,父亲李盛鹏从小就开始打羽毛球,曾经进入湖北省羽毛球队。
不过,““””期间,父亲的羽毛球之路遭到中断。
短暂的羽毛球生涯,让父亲心有不甘,于是将拿全国冠军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经常带女儿去打羽毛球。
受父亲的影响,女儿逐渐喜欢上体育。
父亲把近6岁的李娜送到新华路体育学校,让她在教练林书惠的指导下练习羽毛球。
武汉市业余体校的网球教练夏溪瑶从羽毛球场边经过,看到球场上练得十分热闹的孩子,就跟教练林书惠打招呼,希望她给自己推荐几个灵敏的女孩。
林书惠喊来两个小姑娘——李娜是其中之一,夏溪瑶把她们带到球场边进行简单测试,发现李娜移动、回位速度很快,腿部力量也很好,因此夏溪瑶向林书惠提出将李娜让给她的想法。
得到林书惠的同意后,夏溪瑶真的把李娜带走了。
因为年纪小,刚开始李娜总是打不赢比她大的同学,每次输球之后,就坐在球场边伤心地哭。
对孩子特别严厉的夏溪瑶就朝李娜吼道:“哭有什么用,有志气就打败她们!”听到夏溪瑶的吼声,李娜擦去眼泪咬着牙训练,很快就把队里的其他队友打败了。
当时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每月只有100多元,尽管家中的条件不好,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为女儿打球创造条件。
在李娜住进集体宿舍之前,父亲基本每天风雨无阻地送她到学校练球;李娜住校以后,每逢周末,父母都会带李娜到汉口青少年宫,以5元/小时的价格来租场地,让不到10岁的李娜与十八九岁的业余运动员打球。
美国家长教育孩⼦的⽅法有哪些 教育孩⼦讲究的是教育⽅法,由于很多家长都没有教育孩⼦的经验,所以,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美国家长教育孩⼦的⽅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美国家长教育孩⼦的⽅法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们更需要的是尊重。
因为他们从出⽣那天起就是⼀个独⽴的个体。
和孩⼦讲话,美国家长从不⾼⾼在上,⽽是平等地与孩⼦交流。
孩⼦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是婉转地说:“你看萝⼘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兴了。
”孩⼦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孩⼦要换⾐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吻说:“穿上这件⽩的。
” ⽽是以商量的⼝⽓说:“你看穿这件⽩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拥有选择的权利。
带孩⼦外出串门时,如果主⼈拿出什么东西给孩⼦,美国家长不会像⼤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是由孩⼦做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的需要⼀概满⾜,对于主⼈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孩⼦⼜想要,家长⼀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
⽐如,当孩⼦想要主⼈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每个⼈都有⾃⼰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的需求⽽不顾别⼈的感受,从⽽让孩⼦明⽩为⼈处事的道理。
不少中国家长喜欢“⼈前教⼦”,常在别⼈⾯前指责、训斥⾃⼰的孩⼦不争⽓、笨蛋、没出息等。
⽽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种犯罪,因为对孩⼦当众的指责极⼤地伤害了孩⼦的⾃尊⼼。
美国家长教育孩⼦的故事 这是⼀个被⼈们传诵了很久的关于战争后的⼀个美国⼠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后回到国内,从旧⾦⼭给⽗母打了⼀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想求你们帮我⼀个忙。
我要带⼀位朋友⼀起回来。
” “当然可以,”⽗母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兴的。
” “有些事情我必须先告诉你们,”⼉⼦继续说,“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
他踩着了⼀个地雷,失去了⼀只胳膊和⼀条腿。
他⽆处可去。
美国的教育体系在留学浪潮持续不减的今天,选择哪个地区成为了所有考生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今天北美教育先给海外党详细分析一下出了那么多诺奖得主的美国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美国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类。
*公立学校:系统规模庞大,是因为背后有美国政府资助,所以美国九成的学生大多在公立教育系统内就读。
联邦政府也设有教育部,不过功能不同于我国的教育部,美国教育部是教育政策研究&咨询的机构,负责制定教育政策,但不参与执行工作,也不监管地方学校,也因此对国家的教育素质、教育问题研究、通过教育法案等都起很大的作用。
美国教育都由各州州政府去做规划、制定,联邦政府并不具备监管约束的权力,公立学校受到州政府&联邦政府的拨款,也因此受到各州州政府的监管,并遵守各州议会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
*私立学校:基本上不受任何政府的监管,不过对学校政策有影响力的是家长和教师联合会pta(parent and teacher association),以及较具有专业性质的一般坊间教育机构。
▲教育体制教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等教育。
在高中毕业前是属于通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院、大学和研究所)才分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
美国学制没有学力测验、大学联考,学生凭着在校成绩及sat/act分数,自行申请大学入学。
美国的6~18岁是属于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部份。
教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等教育。
在高中毕业前是属于通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院、大学和研究所)才分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
美国学制没有学力测验、大学联考,学生凭着在校成绩及sat/act分数,自行申请大学入学。
和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这种名称,义务教育由州政府来承担。
且在义务教育的部份,只要你是合法居留人(green card),就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且在美国受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不必缴交学杂费、课本费。
美国所有的中小学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课本,多数的课本都是上届学生传给下届学生,一直到不能用为止。
2022年度海伦凯勒事迹和故事6篇(全文完整)海伦凯勒的人生轨迹篇一1、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和教育家。
不到两岁,小海伦突然得了一场大病。
从此她双目失明,双耳也聋了。
海伦7岁时,父母为她请了年轻的家庭教师安妮。
2、一天,安妮让海伦用一只手接水,然后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反复写着“water(水)”。
海伦领悟到water正是从自己手中流过的那股东西。
当海伦懂了安妮在她手上写的“mother(妈妈)”时,她扑到了妈妈怀里。
3、海伦刚满8岁,就到盲童学校学习。
她的学习成绩非常棒。
海伦要安妮教她学习用嘴讲话。
上课时,海伦把手轻轻按在老师的面颊上,感受发音时面部肌肉和嘴唇的动作。
4、经过艰苦练习,海伦学会了说话。
海伦14岁的时候,参加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第十五次会议。
她作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演讲,博得一片赞扬声。
5、海伦把想上大学的念头告诉了大作家马克·吐温,得到了他热情的鼓励。
海伦果真被麻省剑桥女校录取了,她与健全学生一起上课——安妮把授课老师的话,急速写在海伦手上。
6、经过三年紧张刻苦的学习,海伦以各科90分的好成绩,被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录取。
7、大学的许多书本没有被译成盲文。
海伦用自己的方法刻苦攻读,获得了同学们的敬佩和信任。
8、海伦决定把解除盲聋哑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她对安妮说,我有能力把你所教给我的一切,都传授给有生理缺陷的人。
9、海伦和安妮被邀去全国各地讲演。
海伦利用去各地讲演的空隙时间坚持写作,先后写了《我的天地》《冲出黑暗》等作品。
10、海伦的老师、挚友安妮,由于过度劳累和长期的病痛去世了。
是她把一个盲女童培养成了一位有用的人,这盏明灯在海伦心中照耀半个世纪之久。
11、安妮去世后第二年,海伦又到日本讲演。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她成了世界闻名的人物。
12、海伦于1968年6月1日去世,终年87岁,安葬在华盛顿国家公墓。
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悼念她。
断箭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路上的石头国王费德南决定从他的是为王子中选一位做继承人。
他私下吩咐一位大臣在一条两旁临水的大道上放置一块“巨石”,要么把他推开,要么爬过去,要么要过去。
然后,国王吩咐王子先后通过那条大路,分别把一封迷信送到一位大臣的手里。
王子们很快完成了任务。
费德南开始询问王子们:“你们是怎么把信送到的”一个说:“我是爬过那块巨石的。
”一个说:“我是划船过去的。
”也有的说:“我是从水里游过去的。
”只有小王子说:“我是从大路上跑过去的。
”“难道巨石没有拦你的路”费德南问。
“我用手使劲一推,它就滚到河里去了。
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有哪些不管是哪里的家长,作为家长都是一样的目的,就是教育好孩子,外国的家长也是一样的。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希望可以帮到你!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一:自己的事自己做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
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
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
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
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
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
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
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
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
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二:不吃饭就饿着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
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
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
”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
我心领神会,托比特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
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
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
小故事范文〔精选44篇〕小故事范文〔精选44篇〕小故事篇1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黑人贫民窟的真实故事。
一位大学教授带着他的学生来到这里搞调查研究,有一个课题是对该区200名黑人孩子的前途作预测。
学生们都很认真,不久报告都出来了,结论令人沮丧:200名孩子无一例外地被认定为“一无是处”、“无所作为”、“终生碌碌”等等。
40年后,老教授早已去世,他的继任者从档案里发现了这份报告,好奇心驱使他来到当年的黑人贫民窟。
他惊奇地发现:当年被调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个已分开故地,无从考察外,其余180个孩子大多数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之中不乏银行家、商人、大律师和优秀运发动。
采访这些人,他们都说最该感谢的是当年的一位小学老师。
继任者找到那位小学老师,她已迟暮晚年,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话任何人都听得懂:“我只是爱这些孩子们。
”只有没有爱心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改变不了的孩子。
小故事篇2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分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请他最后再帮助建一座房子。
老木匠容许了,可他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
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新房子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惭愧得无地自容。
假如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如今他得住在自己建造的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明白:每个人每天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建造房子,不是为了别人。
我们认真,将来就享受认真的好处;不认真,将来受苦的也是自己。
记住“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把自己当成那个木匠,过好每一天,用好每一天,把整个人生用来建一幢华美的人生“大厦”。
小故事篇3最近我读了本名叫《小故事大道理》的书,这本书里有许多短小精练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简单实用,但对于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意义却毫不逊色。
我读了数百个经典小故事后,觉得《重要的尾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道理令我印象最深入。
美国性教育:让学生当1天临时妈妈美国很多高中让学生给仿真宝宝当一天妈妈。
这样的角色扮演,有效地让年轻人知道养育一个婴儿是多么艰难,进而让他们理性地思考性行为的后果。
“机器宝宝”让未成年妈妈理解“沉重负担”“每个青春期少女的妈妈最害怕听到的消息就是女儿说…我有宝宝了‟,不过24小时的机器宝宝是个例外,因此我告诉她…太棒了‟,然后等着女儿和宝宝一同回家。
”生活在纽约的乔伊思有个读高中二年级的女儿。
按照学校规定,高二女生不上体育课,而要接受“健康教育”。
在持续一学期的性教育课堂上,老师尽一切努力让即将成年的女孩了解两性关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乔伊思说,她的女儿在健康教育课上策划自己的婚礼,写下结婚誓言,制定婚后的生活预算、看生产的录像等。
女孩们对这样实用又充满浪漫幻想的课程十分投入。
她的女儿在制定家庭预算时一再抗议,“为什么我要为丈夫的除臭剂埋单”。
这门课程的高潮就是,将机器宝宝带回家过夜。
这些女孩必须给机器宝宝当一昼夜的临时妈妈。
临时妈妈的身份认证是一个手环,机器宝宝只接受戴着手环的人抱它、喂它、给它换尿布和陪它玩。
这可以确保临时妈妈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
每当宝宝哭起来,临时妈妈必须在两分钟内用正确的姿势将它抱起来,否则宝宝会哭得更大声。
菜鸟妈妈们必须迅速找到宝宝啼哭的原因,是需要换尿布、喂奶,还是烦躁,想要被轻柔地摇晃。
乔伊思的女儿向健康教育课的老师申请晚一点去“领取”宝宝,因为她要参加戏剧排练。
老师问她,如果你真的有一个宝宝,你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让她十分惊恐。
带着宝宝回家后,她每10分钟去看宝宝一次。
乔伊思知道,难题还在后面。
果然,到了半夜,宝宝每隔一会儿就会大哭。
乔伊思让女儿睡在沙发上,这样家人就听不到宝宝的哭声和女儿抓狂的尖叫声了。
机器宝宝差不多有8斤重。
走到哪里都必须带着宝宝的年轻姑娘不停地抱怨宝宝是个“沉重的负担”。
乔伊思告诉女儿,真正的宝宝更重。
美国“Gizmag”网站称,这样的角色扮演,有效地让年轻人知道养育一个婴儿是多么艰难,进而让他们理性地考虑性行为的后果。
万方数据
14岁小姑娘讲美国教育
作者:李莉
作者单位:
刊名:
家庭与家教
英文刊名:JIATING YU JIAJIAO
年,卷(期):2002(1)
1.廖巍美国教育硕士培养动力和模式——兼谈中美两国[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1(11)
2.高歌我的美国老师[期刊论文]-科技文萃2001(2)
3.阎玉华教育在美国社会的作用[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10)
4.袁智慧.Yuan Zhihui教育在现代经济制度中的作用[期刊论文]-当代教育论坛2003(10)
5.李敏教育:社会分层的新维度[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9(30)
6.李云志语文教师的教学幽默[期刊论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7.李小晓美国教育部副部长给中国教育“上课”[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周刊2011(33)
8.王然.WANG Ran教育与经济发展--美国巴西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5)
9.理性视阈中的美国教育固有矛盾探析[期刊论文]-南北桥2009(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tyjj20020104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