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现状和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5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研究进展【摘要】2019年欧洲肝病学会颁布了新的DILI指南,明确了可以导致固有性和特异质性DILI 种类,确立了DILI 的诊断标准和发生危险因素。
由于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临床广泛应用,我国学者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包括作用机制,临床表现,易感因素和治疗药物等,是确保DILI用药安全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治疗;进展药物性肝损伤(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患者在服用中药、西药、保健品等而引起肝脏损伤的一类疾病。
我国2015年发布《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1],欧洲肝病学会2019年颁布了新的药物性肝损伤指南[2],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研究现状,阐述DILI的发生机制,易感因素和治疗药物。
1.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1.1.诊断标准欧洲肝病学会设立了2019年新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断,包括: ALT≥ 5 倍正常值上限( ULN) ;ALP≥2 × ULN;A LT≥ 3 × ULN + TBil > 2 × ULN。
1.1.发病机制DILI根据其病理特征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肝细胞损伤型。
发生机制分为固有型肝损害和特异质型肝损害。
固有型肝损伤药物是通过自由基或代谢介质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线粒体导致肝细胞损伤;也可通过改变细胞膜或细胞内分子结构,激活凋亡途径等。
特异质性肝损伤机制包括免疫特异质性肝损伤和代谢特异质性肝损伤,其他因素包括线粒体功能损伤和遗传等[3]。
这种损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的,也可能是特殊的不可预测的。
1.1.临床特征1.3.1急性药物性肝病。
肝细胞坏死表现可见发热乏力、黄疸及血清转氨酶增高、急性病毒性肝病等症状;病情较轻时可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正常,但较为严重时会诱发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及进行性黄疸等,威胁生命安全。
药物性肝损伤风险的新视点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脏器,同时,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DILI 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疾病的隐匿性,往往导致其在药品在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不能完全被发现,而是在药品大量用于临床后才逐渐显现出来。
有统计结果显示,引起DILI 的药物有600 余种。
随着医药的研发,新药不断问世、用于临床,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笔者查阅了近几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欧洲及加拿大等发布的DILI 相关报道,加以归纳、分析,以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和重视DILI 的风险,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降低或避免DILI 对患者带来更多、更严重的危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1 修订说明书,警示肝损伤风险1. 1 丙硫氧嘧啶的肝损伤风险2010 年4 月,FDA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药物丙硫氧嘧啶的药品说明书中添加黑框警告,提示其致严重肝损伤和急性肝衰竭的信息,其中包括成人和儿童患者使用该药品导致死亡的病例。
FDA 已发现34 例与丙硫氧嘧啶相关的严重肝损伤报告,23 例成年患者报告中,有13 例死亡和5 例肝移植病例; 11例儿科患者报告中,有2 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需要接受肝脏移植,1例患者在被列入移植名单时死亡。
另外,结合医学文献的回顾,FDA 得出结论,对于成年患者和儿科患者来说,丙硫氧嘧啶引起临床严重肝损伤甚至致命的风险比甲巯咪唑更高。
1. 2 加拿大修订说明书,警示莫西沙星的严重肝损伤风险2010 年3 月,加拿大卫生部发布修改处方类抗菌药物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商品名: Avelox) 药品说明书的通知,包括口服片剂和注射液。
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要点解读摘要药物可导致急性、慢性和特殊表型等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类型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的重要病因。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其在实践中的正确诊断充满挑战,尤其是在伴随基础肝病、多药联合治疗等复杂临床场景中。
对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全面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识别、诊断和管理。
尽管指南根据最新研究进展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但应该意识到,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高质量证据有限,因此,对指南的解读应谨慎,临床医生应在指南框架下对个体患者采取最佳的诊疗策略。
作为重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不仅是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和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病因,也是新药研发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重要原因。
为更好地向临床医生和专业从业人员提供DILI识别、诊断和临床管理的专业指导,《中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已正式发布[1]。
由于最新版指南涵盖的内容较多,本文仅对指南的诊断、治疗和相关临床问题方面的内容进行解读。
一、关于诊断和鉴别诊断1.急性DILI诊断时的肝脏生物化学阈值标准:纵观近年的国际指南,诊断急性DILI时肝脏生物化学需达到一定的阈值已成为普遍的共识[2,3,4,5]。
其理由是,一方面,即便是药物导致了未达到目前建议阈值标准的轻度肝酶升高,在多数情况下,是肝脏对药物暴露后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患者继续用药并不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可自行恢复正常,这种适应性反应不应归属于DILI的范畴;另一方面,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普通人群中的高发病率已成为全球突出的问题,由此导致的肝酶轻度升高成为普遍现象,但根据目前的数据,极少有NAFLD患者的肝酶升高可达到目前建议的阈值标准。
因此,提高诊断急性DILI时的肝脏生物化学阈值标准,可避免NAFLD对DILI诊断的混淆或影响。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0.01.007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及治疗进展党中勤1徐璐一2李梦阁11.河南省中医院肝病科(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中国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患者在服用中药、西药、保健品等而引起肝脏损伤的一类疾病。
因为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不同而肝损伤的程度亦不同,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病情迁延可形成慢性肝损伤,严重者可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DILI分类仍不明确,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代谢异质型、过敏型。
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混合性肝炎⑵。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且明确可以引起DILI的药物已经超过1100种,已成为一项重点关注的世界医疗安全问题⑶。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⑷.DILI年发病率为每10万居民中有14-19例,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死亡病例数位居世界第五。
在美国和欧洲,DILI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发生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5]-本文综合相关文献,重点介绍DIL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加强对DILI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1DILI的发病机制1.1药物直接肝毒性研究显示,经肝脏代谢50%以上的药物要比其他药物更易致肝损伤。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亦是药物毒性产物产生的主要场所。
药物经过I相(活性药物形成)、II相(结合或解毒)及in相(排泄)反应代谢⑷。
通常,毒物经过肝脏解毒作用而失活,但产生的毒物数量远超肝脏解毒功能或无该毒物的解毒功能时,能改变细胞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最终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
最常见的就是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其在治疗量时是无毒性的,当过量时可使肝细胞胞质内和线粒体内的谷胱甘肽损耗并产生肝毒性,其代谢产物N-乙酰醞亚胺就是毒性产物m,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损伤严重的肝细胞通过胞内应激原级联放大效应,协同促凋亡蛋白的作用,进一步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引起肝细胞死亡⑷O1.2药物特异质肝毒性特异质肝毒性主要是免疫相关性损伤,也被称为间接性损伤,在部分特异性个体中出现,发病率极低。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作者:于春萍李若飞兰丁璇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09期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药物本身或者药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的肝脏损伤,以乏力、消化道症状、尿黄、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1],并伴随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酶谱的升高。
常见的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有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以氯丙嗪为主的抗精神病药、以异烟肼为主的抗结核药、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生素类药物、以何首乌为主的传统中药及以阿糖胞苷为主的抗肿瘤药。
这些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复杂,可通过代谢激活、线粒体损伤、免疫损伤、遗传损伤、溶酶体损伤、胆道损伤等多种途径造成肝脏损伤。
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及其致病机制,以为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1.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致病机制1.1代谢激活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进入肝脏的药物代谢需经过两个过程:I相反应(以CYP450酶为主的氧化、还原、水解过程);II相反应(结合反应)。
在I相反应会形成大量的亲电子基和自由基等肝毒性物质,II相反应则通过谷胱甘肽等物质对I相反应中形成的肝毒性物质进行清除。
当机体的清除能力小于肝毒性物质的产生能力时,二者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肝毒性物质在体内的大量蓄积。
亲电性物质可以与大分子物质结合损伤肝脏;自由基可通过脂质、蛋白质、氨基酸、核酸过氧化,造成肝脏损伤。
1.2线粒体损伤线粒体是三羧酸循环和能量产生的主要场所,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肝脏内线粒体损伤则会严重影响肝脏的生理功能。
造成线粒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①氧化应激:药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线粒体。
②呼吸链被抑制:呼吸链被抑制主要表现为电子传递受阻,导致氧的沉积与ATP产生不足,难以供应身体的需求,损伤肝脏。
③线粒体渗透性转变模孔开放,可诱导肝脏细胞凋亡。
④钙紊乱。
⑤自由基造成线粒体DNA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诊疗策略药物性肝损伤(DILI)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大众的关注。
目前有超万种处方药及超10万种非处方的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可供使用,被明确认为有肝损可能的有1000余种。
但长期以来,由于DILI普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物、影像和病理形态学特征,且多数DILI起病隐袭,因此其往往并不容易识别,但另一方面DILI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排查法,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很常见,近年笔者尤其感觉DILI被过度诊断,很多常见的肝病或者不明原因肝病被误诊为DILI,影响正确的治疗选择。
病例分析中年女性,近一周来出现明显乏力、纳减伴尿黄症状,当地发现肝功能总胆红素:85.2umol/L,直接胆红素:79.0umol/L,白蛋白:37.0g/L,谷丙转氨酶(ALT):737U/L,谷草转氨酶(AST):1033U/L,碱性磷酸酶(ALP):314U/L,谷氨酰转肽酶(GGT):324U/L,总胆汁酸:122.2umol/L。
病人此前有2月余的“减肥”中药使用史(具体不详)。
病人以DILI收治入院。
病人排除病毒性肝炎。
免疫球蛋白G:33 g/L、免疫球蛋白M:2.62g/L;抗核抗体:131u/ml。
抗线粒体抗体(AMA)、抗LC、抗KLM等均阴性。
病人最初不接受肝穿刺检查。
临床医生以DILI解释病情。
但肝硬度检查显示肝脏硬度测量(LSM)达11.2Kpa。
提示严重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可能,并不支持单纯DILI的诊断。
医生和患者再三交流沟通,强调诊断的正确与治疗决定预后,患者最终接受肝穿刺检查。
病理解读:送检肝组织见明显小叶炎、中度界面炎及桥接样坏死,纤维网状支架塌陷,可见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及汇管区大量的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小胆管的破坏及增生,未见胆栓。
病理印象:自身免疫性肝炎(AIH)(G3 S3)。
免疫组化标记:HBsAg(-)HBcAg(-)CK19(+)CK7(+)CD38(+)MUM1(+)IgG4(-)CD10(窦周+)。
药物性肝损伤(DILI )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大量保健品的滥用,DILI 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发表文献,对DILI 发生背景、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预后的预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DILI 提供参考。
DILI 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 )、天然药(NM )、保健品(HP )、膳食补充剂(DS )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
临床可表现为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衰竭,甚至死亡。
但由于现阶段缺乏特异的诊断指标和有效的治疗手段,DILI 的诊断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 )出版了首部针对临床医生的DILI 临床实践指南,为DILI 的诊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2]。
在中国,由于药品种类繁多,人口基数庞大,中草药保健品泛滥,公众及医务人员认知不足,缺乏规范符合中国国情的DILI 指南等诸多原因,DILI 成为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肝损伤疾病[3]。
因此,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也发布了中国版DILI 诊治指南[1],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诊治标准。
1引起DILI 的药物目前,引起DILI 的药物种类繁多,几乎涉及了全部类别,如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吉西他滨),中草药及营养保健品(何首乌、大黄、逍遥丸、百消丹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苯巴比妥等),代谢性疾病用药(甲硫氧嘧啶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扑热息痛等),性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生物制剂(利妥昔单、PD⁃1拮抗剂等)。
国内有报道相关药物涉及TCM (23.0%)、抗感染药物(17.6%)、抗肿瘤药物(15.0%)、激素类药物(14.0%)、心血管药物(10.0%)、NSAIDs (8.7%)、免疫抑制剂(4.7%)、镇静和神经精神药物(2.6%)等[1]。
2DILI 的临床分型和表现临床上根据发病机制将DILI 分为固有型DILI 和特异质型DILI (IDILI )。
固有型DILI 具有剂量依赖性及可预测性,个体差异小。
IDILI 具有不可预测性,与药物剂量、患者年龄及性别等关系不大,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临床表现多样化[4]。
根据受损靶细胞类型表现,临床上常将DILI 分为3类[5],即肝细胞损伤型:R≥5;胆汁淤积型:R≤2;混合型:2≤R≤5。
R=[谷丙转氨酶(ALT )实测值/ALT 正常值高·药物性肝损伤专题·△通信作者,E⁃mail :drchenjun@药物性肝损伤诊治现状和进展方志雄1,张海明1综述,陈军2△审校(1.湘潭市中心医院,湖南411100;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410011)【专家简介】陈军,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肝病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肝脏病学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湖南省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肝病学会常委,湖南省感染病学会委员,湖南省225人才培养计划感染病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传染病和肝脏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以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省部级科研课题。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 论文10余篇,包括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IF7.6799)和J Virol (IF5.741)。
《中华肝脏病杂志》《肝脏》《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为多家国际著名刊物如Hepatology 、Hepatol Int 等担任审稿人。
2007年在17届亚太国际肝病年会做特别演讲,并作为5位获奖者之一获得最高荣誉奖——主席奖(Presidential Award )。
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湖南省医学会二等奖。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关键词】肝疾病;药用制剂;肝炎,中毒性;药物性肝损伤;中草药肝毒性DOI :10.3969/j.issn.1009⁃5519.2018.13.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19(2018)13⁃1944⁃05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FANG Zhixiong 1,ZHANG Haiming 1,CHEN Jun 2△(1.Xiangtan Central Hospital ,Xiangtan ,Hunan 411100,China ;2.Xiangya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1)【Keywords 】Liver diseases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Hepatitis ,toxic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Herbal⁃induced liverinjury值(ULN)]/[碱性磷酸酶(ALP)实测值/ALP ULN]。
另外还有一类在我国比较常见,由于使用含吡咯双烷生物碱的草药(土三七、千里光等)和免疫抑制剂导致的肝血管损伤型[1],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病理表现为门静脉到肝窦各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但DILI的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一致性较差,病理损伤以混合型居多,临床分型有待进一步改进[6]。
基于病程,DILI可分为急性DILI和慢性DILI。
目前多采用2010年美国药物诱导肝损伤网络(DILIN)提出的慢性DILI定义[5],是指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ALT、谷草转氨酶(AST)、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或影像学存在门静脉高压或组织学存在慢性肝损伤证据。
在临床上,急性DILI占绝大多数,其中6%~ 20%可发展为慢性DILI[7]。
慢性DILI约占所有DILI的13.6%,另有研究显示,急性DILI发病3个月后约42%的患者仍存在肝脏生化指标异常,随访1年约17%的患者仍存在肝生化指标异常[8]。
胆汁淤积型DILI相对易于进展为慢性DILI[9]。
相较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急性DILI的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
肝损伤轻者可无症状,仅有血清ALT、AST及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肝脏生化指标不同程度地升高,或者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等消化道症状[10]。
淤胆明显者可有皮肤巩膜黄染、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等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关节酸痛等过敏表现。
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或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可呈急性,并有腹水、黄疸、肝脏肿大等表现[11]。
肝损伤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衰竭(ALF)或亚急性肝衰竭(SALF)。
慢性DILI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样DILI、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等。
我国有数目繁多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汤剂、膏药及一些复方制剂,其组分复杂且易于购得,使得我国中草药引起的DILI占DILI发病首位。
而中草药引起的DILI有某些特点。
OU等[12]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显示,中草药引起的DILI有如下临床特征:(1)肝细胞损伤型消化道症状,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上升较胆汁淤积型明显;胆囊汁淤积型年龄、皮肤痛痒、ALP较其他两型明显。
(2)≥50岁患者女性比率高于小于50岁患者,<50岁患者ALT、ALP水平高于大于或等于50岁患者,≥50岁患者ALP 水平高于小于50岁患者,<50岁患者肝细胞损伤型比率高于大于或等于50岁患者,≥50岁患者胆汁淤积型比率高于小于50岁患者。
(3)男性患者TBil、PT、INR 高于女性患者,消化道症状发生频率低于女性患者。
(4)既往有肝病患者慢性DILI发生率、肝细胞损伤型发生频率高于既往无肝病患者,胆汁淤积型低于既往无肝病患者。
(5)长潜伏期(>180d)患者平均年龄和停药到症状消失时间高于短潜伏期患者(<7d)。
3诊断目前,由于DILI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表现,因此DILI诊断仍属于排他性诊断,首先要确诊存在肝损伤,其次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肝损伤,最后通过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量表等来明确可疑药物及DILI分型。
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已经制定了DILI诊断流程,见图1。
4DILI严重程度分级目前临床上一般按照严重程度将急性DILI分为5级,见表1。
5因果关系评估方案DILI的诊断评估方案最常用的为RUCAM评分量表[13],见表2。
RUCAM评分量表由CIOMS在1989年首次推出,1993年修改完善(称为Danan方案)。
曾有过多种评估法,实践证明,RUCAM评分量表仍是当前设计最合理、要素最全面、操作最方便、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的DILI诊断工具[14⁃15]。
RUCAM量表根据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13]。
极可能(Highly probable):>8分;很可能(Probable):6~8分;可能(Possible):3~5分;不太可能(Unlikely):1~2分;可排除(Excluded):≤0分。
通常,≥6分患者,被认为诊断基本成立,<3分患者基本可HCV:丙型肝炎病毒;CMV:巨细胞病毒;EBV:EB病毒;BMI:体重指数;ANA:抗核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IgG4:免疫球蛋白G4;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BCS:巴德⁃基亚里综合征;PH:紫癜性肝病;IPH: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综合征;NRH: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图1DILI诊断流程图表2RUCAM 评分量表项目1、服药至发病时间不相关未知从服药开始提示可疑从停药开始可疑2、病程停药后高度提示提示可疑无结论与药物作用相反如果药物仍在使用无结论3、危险因子有无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年龄小于55岁4、伴随用药无或伴随用药使用时间与发病时间不符合伴随用药使用时间与发病时间相符合已知伴随用药有肝毒性且使用时间与发病时间符合有证据表明伴随用药致肝损伤(再用药反应或有价值的检测)5、除外其他原因(1)近期感染过HAV 或HBV 或HCV 或有其他非甲型非乙型肝炎感染的证据;胆道梗阻(B 超);酗酒(AST/ALT≥2U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