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走进西藏1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音乐教案-走进西藏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走进教学对象:中学音乐课程教学目的:1.理解音乐的特点和传统乐器;2.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才能;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音乐的起和开展;2.音乐中常用的乐器;3.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4.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音乐的起和开展1.引入: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风格,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通过讲解,介绍音乐的起和开展,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背景和历史。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音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例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
第二课:介绍音乐中常用的乐器1.引入:通过观看影片或图片,介绍一些常用的乐器,如黑管、筚篥等。
2.示范:老师示范演奏一些乐器,让学生听到不同乐器的声音和特点。
3.理论:学生分组,尝试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加深对乐器特点的理解。
第三课:学习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1.引入:播放一段具有典型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分析:学生分析这段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特点,提取出其中的主旋律和节奏型。
3.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奏这段音乐,通过模拟演奏和跟唱,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第四课:欣赏和分析经典的音乐作品1.欣赏: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理解音乐的丰富艺术表现和表达方式。
2.分析: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曲式构造、旋律开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3.讨论: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和表现;2.学生的作业和小组演奏的表现;3.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才能。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自带乐器或制作简单的乐器进展演奏;2.学生可以参观音乐学校或文化展览,理解更多有关音乐的信息;3.学生可以合作创作一段自己的音乐作品,并在班级或学校音乐会上进展演奏。
音乐教案-走进西藏精选3篇(二)教案主题:歌唱祖国年级:小学三年级目的:通过学习歌曲《歌唱祖国》,让学生理解祖国的美丽和骄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
初中音乐走进西藏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西藏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走进西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感受和理解西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学会演唱《走进西藏》歌曲。
教学难点:1. 西藏音乐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掌握。
2.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演唱。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钢琴、吉他等乐器。
3. 歌曲《走进西藏》乐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走进西藏》歌曲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西藏音乐的特殊魅力。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西藏的音乐、风光、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走进西藏》歌曲的背景、创作意义。
2. 分析歌曲的调性、节奏、旋律特点,讲解西藏音乐的特殊音调和节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正确演唱歌曲的高音部分。
三、演唱练习(15分钟)1. 教师示范演唱《走进西藏》,强调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跟随琴声练习演唱,教师个别指导。
3. 分组演唱,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10分钟)1. 播放其他西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藏音乐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西藏音乐的欣赏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强调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学、多唱民族音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走进西藏》歌曲的演出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2. 邀请西藏音乐艺术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藏音乐文化。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西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能够正确演唱《走进西藏》歌曲。
同时,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情感共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2套第一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走进西藏》教学设计2套《走进西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歌曲:《走进西藏》欣赏:《翻身农奴把歌唱》、《天路》二、教材分析:《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曲。
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
孔繁森究竟发生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曲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
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翻身农奴把歌唱》和《天路》是教师选择的课外内容。
《翻身农奴把歌唱》生动的展现了藏族人民翻身做主后的喜悦心情。
《天路》是反映修建青藏铁路的一首歌曲,歌颂了那些为修建青藏铁路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们。
三、教学目标:1、通过《翻身农奴把歌唱》、《走进西藏》、《天路》的欣赏,了解西藏解放至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今天西藏的美好,激发热爱西藏的情感。
2、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能够以饱满的情绪准确的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乐段。
3、通过亲身体验藏舞,加深对藏文化的喜爱。
四、教学方法:聆听、交流、演唱、引导、评价五、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藏族音乐和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六、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
七、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拉萨谣》。
2、导入:图片竞猜3、说一说你对西藏的了解?教师补充。
4、欣赏《翻身农奴把歌唱》5、歌曲简介。
6、才旦卓玛简介。
7、欣赏《走进西藏》(赏MTV)8、歌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西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
9、作品简介。
10、说一说孔繁森的事迹吗?(学生回答)11、歌曲分段。
12、赏第一乐段,体会旋律、节奏、情绪各有什么特点?13、哼唱歌曲第一乐段,感受其特点。
14、赏第二乐段,体会旋律、节奏、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5、跟琴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走进西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西藏》,这是一堂音乐综合实践课。
一、说教材《走进西藏》是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曲。
这是一部歌颂人名好干部孔繁森的电视剧的主题歌,它运用了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进行创作,使歌曲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藏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的歌舞以它独特的魅力被广大人民所传唱、喜爱。
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了解西藏风土人情的同时对西藏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西藏的向往,为更好地学习表现西藏音乐奠定一定的基础。
同时也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饱览西藏风光、民俗风情,进行一次既愉快又有收获的旅行。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西藏满怀着憧憬和向往,故本课从认识西藏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根据上述内容我特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西藏音乐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技能目标:①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部分。
②通过听、唱等形式体验感受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风格特点③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用身体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四、说教法藏族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西藏,我必须要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走进西藏、了解西藏。
本课采用了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把西藏的音乐、舞蹈与藏族美丽独特的景观和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相联系,从对藏族音乐、舞蹈鲜明特点的体验中来熟悉藏族风情,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藏族民歌,并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藏族音乐的特点感受浓郁的藏家风情,从而激发他们对西藏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学重点西藏民族音乐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音乐课课时计划教材人教版15册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走进西藏》教学目标(一)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比较准确地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并尽可能做到背唱这首歌的后半部分。
(三)能够有感情地并较为和谐、均衡地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教学重点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在演唱《走进西藏》时,重点学唱齐唱部分。
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
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
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像资料、钢琴、文字解释资料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走》是电视连续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
作曲张千一,朝鲜族、辽宁沈阳人。
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系。
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
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
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进阳光”。
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歌词中的“呀拉嗦”、“呀拉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2、《青》这首歌只作简单了解,学生已会。
(二)相关资料1、孔繁森:西藏阿里地委书记。
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94年11月,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
2、藏族和藏族音乐: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
人口约为459.3万。
藏族聚居在高原地区,在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
走进西藏,灵魂像风!你或许听过西藏,你或许了解过西藏,你或许来过西藏,那你有没有真正走进过西藏呢?走进西藏的山水,走进西藏的人们,走进西藏的历史,走进西藏的前世今生,岁月无痕。
走进西藏,灵魂像风渴望风的状态,那是自在的状态,而灵魂,是让人敬畏的所在。
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世界,在熙来攘往车水马龙中,在一张张面具的背后,是灵魂的蒙尘和消隐。
当彼此之间无法倾诉和交流,充满戒备与敌意时,当被生活逼迫着行色匆匆,把人性的最爱搁浅在一片混浊时,人们往往装作什么都不在乎,以为生活得阳光灿烂、无忧无惧。
未曾想到,在一个迟归的夜里,走在城市寂静的街头,不经意间仰望一下天空,看到那轮皎洁的月亮,猛然对生活的自我存在产生了怀疑。
走进西藏,走进了人间天堂蓝天白云,雪山草地,苍鹰骏马,牦牛羊群,这是风景,更是图画,充满壮美,让人神畅;寺庙辉煌,经幡招展,喇嘛诵经,信徒膜拜,这是风情,更是文化,充满神秘,让人感动。
走进西藏,如此心驰神往同样为天,西藏之天湛蓝清透,纯粹明媚;同样为山,西藏之山高达巍峨,起伏延绵;同样为水,碧波荡漾,清澈淳厚。
更重要的是,西藏可谓大自然中难得的一块净土。
那里天高云淡,藏歌悠扬,佛香盈盈,梵音袅绕,这大概就是心灵所愿的一种景象,也是西藏最能打动人的景象。
走进西藏,向往那洁净幽远的蓝天那是浑圆无迹的整体,宛如亘古以来未曾搅动的池水,宛若千载岁月未曾触过的岩冰。
那就是西藏的天,是千年不见人回的孤寂,是万里纵横风雪声的回响。
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布,紧紧地包裹着这块神秘的土地。
一切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是那样的清晰明快,即便是远方的物体亦可一览无余。
走进西藏,向往那刺眼灼人的阳光突然进入这明亮的世界,着实有些不大适应,似乎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连一点点小小的隐私也无法避免阳光的照射,这是这块神奇的土地赐予的奇特印象。
走进西藏,向往那尽情飘荡的白云犹如一朵朵巨大的棉团悬挂在天上,时而聚集,时而分散,时而融进雪山,时而落在草原;又像洁白的哈达,带着吉祥,散布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走进西藏【1】走进西藏每一次民族的交流带来的总是人类的和谐。
公元640年,你——文成公主,一个伟大的壮举,一次吐蕃之行,便迎来了大唐与吐蕃十几年的和平与友爱,带来了两族人民的和平和繁荣。
于是,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你匆匆的一道身影,碾出了一条通往两族的深深的车轮印。
那天,你在车前,在城墙下停留,不舍。
你不曾离开过它半步,而今你却即将离它而去,也许将一去不复返。
于是你怅然的环视着这陌生而又熟悉的一切一切,也就是此刻,你才发现眼前这坚厚的城墙如此亲切,又如此可望而不可即。
你知道墙的那边有泪眼婆娑的母后,有无可奈何的皇兄。
风起了,马儿脖子上的铃儿响叮当,头顶上崭新的黄旗在呼啦啦的飞。
于是你转身走向车,留给长安最后一个回望,最后一颗泪,马儿走了,车子走了,你义无反顾......风在吼,马在嘶,车在颠簸,你在车中垂泪,此刻只有悲伤寂寞与你相伴,只有天边那数点孤星与你相依。
就这样,你任由风儿把思绪吹回长安:曾经你在那热闹非凡莺歌燕舞的春宫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然而这曾经的曾经都已烟消云散,都已无影无踪。
除了孤独,你只有哭泣。
可是这并不能阻止飞跑的马车,它要把你带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一个只有贫穷落后、野蛮强悍的的民族。
你开始恐惧。
一阵疾而冷的风从窗子的帘下钻入,直扑你苍白而美丽的面颊。
你不禁颤抖了一下,你不敢想象那位大唐驸马——松赞干布是什么样子。
英俊还是丑陋?体弱还是强健?你也不敢想象那里的人民和生活,但你隐约感觉那里是贫穷的,是艰苦的。
你害怕,你不知道将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你不知道......也许你想的太多了,你也太累了,于是你轻轻掀起窗帘:天边依然寒星点点,远处也有几点在闪耀,然而正是这零星之光把黑暗照淡了,把你的忧愁驱散了。
你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于是你把头埋进双臂渐渐睡去......雄鸡啼破了黑暗,迎来了拂晓,惊醒了梦中佳人。
你揉揉惺忪的睡眼,再次掀起窗帘,你吃惊了:辽阔的草原,一望无垠,小草绿的逼你的眼。
走进西藏[教学目标]一、通过演唱、聆听有关藏族的歌曲〔民歌及创作歌曲〕. 试着参与舞蹈活动, 感受歌曲的艺术风格, 感悟藏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二、了解、感受并喜爱西藏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及藏族同胞的民族情感.[教材背景]西藏地区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局部, 藏族同胞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西藏地域有着极其古朴的文化传承. 从音乐教学角度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的文化, 是我们的责任.在前一个课时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西藏〞. 〔用《走进西藏》光盘的内容〕[中国国际播送音像出版社]引导学生记住关于西藏的以下内容:1. 我们这个星球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这里是地球的最顶峰, 藏族同胞是有人类以来, 在这里的最后坚守者. 〕2. 两种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使藏族同胞选择了游牧和农耕两种生活方式. 〕3. 三大古文明的集结地〔世界上有许多地区, 也曾有着灿烂的文化与文明, 可是后来却“莫名其妙〞地消逝了. 而西藏, 几千年来人们坚守着, 成为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文化集结地, 进入西藏地区便可看到三种文化的影响存在. 〕4. 四种宗教崇拜:山水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 〔不同的生活地区有不同的信仰, 如生活在水边的人不会打渔, 他们认为鱼是水中之神;麻尼旗麻尼堆到处可见;而活佛更是全民族的偶像. 〕5. 五种丧葬方法: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 藏传佛教认为, 一般人死后要升天, 天葬, 有罪的人要下地, 土葬, 生活在水边的人要水葬, 达官贵人要火葬, 活佛是偶像, 死后也是偶像, 要塔葬.6. 六字真言:奄嘛呢叭咪哞〔意为如意宝啊莲花, 这是藏传佛教信仰的最高境界, 人们口中在不断地念这六个字, 麻尼旗上写这六个字……〕另外, 还有如七条古道从西藏通达外界的各地, 西藏是九条江河的发源地等.这几个数字使学生很容易地记住了西藏地区的各种文化. 综合起来, 学生们就会悟出藏族人民的古朴、虔诚的性格和坚强的生存意志.[教材分析]《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回到拉萨》、《珠穆朗玛》等, 有的是老歌唱家唱, 有的是老歌新唱;有的是新歌, 另有不同的唱法, 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 不同的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在唱同一个西藏. 这些歌曲虽然不能听全, 但仍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唱西藏的多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走进西藏》〔李娜演唱, 北京大藏艺术制作, 1997年版〕是电视剧《孔繁森》的主题歌. 歌词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走进西藏也许能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 走进高原, 走向阳光. 歌词虽然很少, 但是有悠远的意境. 音乐由两局部组成, 前两句慢板, 情绪深沉, 意境高远. 深沉的歌声加之音乐配器很长的背景式和音响制作上的回音手段, 一下就把听众带进一种高远、空旷的雪域高原, 会在脑海里显现出雪山、草原、蓝天、白云……间奏后的第二乐段, 乐句严整、情绪活泼, 旋律优美, 节奏鲜明, 富于舞蹈性, 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比照. 音乐创作表现出藏族人民特有的古朴乐观, 同时也采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手法. 使之不仅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 也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青藏高原》〔亚东演唱, 成都音像出版社出版, 九寨沟管理局制作〕是一首由李娜首唱的通俗歌曲, 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但又觉得好听不好唱. 学生们一般都认为自己唱不了此歌曲, 由藏族男歌手亚东演唱的《青藏高原》打破了学生对此歌“好听不好唱〞的心理障碍. 在大屏幕上看VCD有景有声有情有字幕, 学生一起在唱中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阿姐鼓》〔朱哲琴演唱, 原版〕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 歌词以第一人称讲述一个故事:“小姑娘有个阿姐, 从小不会说话, 我刚记事的那年她离开了家, 从此我天天找, 阿姐到哪里去了?一个老人在玛尼堆前反复念着六字真言, 他知道阿姐去哪了吗?等我长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懂得了她, 天边传来了阵阵鼓声, 我知道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 〞这首歌有不少人都听过, 谁也不曾多想那个阿姐哪里去了, 也不曾想此歌曲名为什么叫“阿姐鼓〞, 有学生认为一定是长大的阿姐出嫁了等等.了解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 20世纪50年代初的和平解放西藏和20世纪50年代的平息西藏叛乱.笔者上高中时参观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平息西藏叛乱展览〞, 亲眼目睹了反动农奴主统治下对农奴们犯下的罪行, 家奴是奴隶, 和牛马一样, 可以被买卖, 甚至被杀. 一面人皮鼓至今历历在目. 而且我还记得做成鼓的“人〞要纯洁到一句骂人的话都没说过. ……这样我理解了,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 以及歌曲开始时那撕心裂肺的“歌声引子〞.《阿姐鼓》这首歌曲, 从歌词创作、音乐创作、演唱和音乐合成制作都极有特点, 可为上乘作品.如引子一样的开始, 是似唱非唱的“歌声〞和不断的鼓声, 以此为背景, 开始了如自言自语的歌唱, 细细道来. 那以平和的语气、直白的语调讲述的一个使人极为震撼的故事. 两段之间, 还可以隐约听到诵经的声音……第二段中“天天地找〞, 歌者冲动, 似可以看到她眼中的泪水, 最后在不断的“六字真言〞咏诵中, 在有唢呐参加的音乐中结束了全曲.[教学过程]一、听六首关于藏族内容的歌曲片段, 并唱一首《北京的金山上》. 提问内容:曲名?歌者是谁?唱法?〔自由答复〕二、思考上节课的内容《走进西藏》中的一、二、三、四、五、六……〔自由答复〕.三、仔细聆听《走进西藏》.听音响的全部内容, 感受歌曲的文化内涵, 教师注意引导方法.四、听看VCD, 跟唱《青藏高原》, 尽量调动学生跟唱.五、聆听《阿姐鼓》.1. 读歌词.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历. 刚刚我们唱的歌中有词“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 以下讲述亲历故事.3. 听《阿姐鼓》注意全部音响内容.4.“阿姐哪里去了?你们明白了吗?〞〔答案不讲〕六、即兴舞蹈.发动学生参与即兴歌舞活动〔老师也一起参加〕. 表现西藏人民如今生活幸福的情境.七、结束课.附:对《阿姐鼓》的听后分析.1. 歌词:平静地、表达式地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但没有“血淋淋〞的词语.2. 曲调:有引子式的起句. 旋律跳动不大, 自然的语言式的节奏, 表达性强. 高潮是“六字真言〞的诵咏.3. 演唱:似歌声非歌声的引子“撕心裂肺〞;小声的自言自语式的述说;平静的歌声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4. 音乐配器:鼓声的明显地位, 震人心扉, 与“撕心裂肺〞的歌声, 长存于背景中. 时而出现〔间奏、尾奏〕诵经的声音、唢呐的声音, 是一首精美的、引人深思的作品.[评析]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境化导言的设计. 课的开始:“美妙的诗, 感人的歌, 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 时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 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 飞向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我们. 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 飞过雪山, 到达美丽而神奇的西藏. 〞接着, 歌声响起, 这是一个高远、空旷的声音:“走进西藏, 也许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 也许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 走进高原, 走进西藏. 〞歌声扣紧听者的心弦, 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蓝天、白云、高原、雪山、寺庙……这堂欣赏课的第二段创设情境的导言是:“西藏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它与太阳的直线距离最短. 对于外界来说, 西藏的魅力无穷无尽, 魅力不仅来自于雪山、高原、宽谷和湖盆, 也不仅来自那些靠人类目前的智慧尚不能完全认识的传说, 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它那奇幻的宗教色彩. 〞可以设想, 这种极富想象力与诗化的语言配之以《青藏高原》、《走进西藏》的动人旋律, 会对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怎样的感染力?! 学生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精神的思索. 这无疑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这堂课, 教师设计的重点欣赏曲目是《阿姐鼓》. 对这首饮誉世界的歌曲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审美定位, 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价值取向, 是需要认真思索的. 通常都是采取讲解歌词、诠释音乐的方法, 但本课的设计却走出了传统的思路, 采取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作品特定的背景情境之中:“一位诗人写道:‘深夜, 人们燃着酥油灯, 保持屋内的光明, 以为这样能防止恶魔的入侵. 晨起, 人们早祷, 以为这样可以安抚已逝亲人的灵魂. ’也许, 我们知道这里有太多的迷信色彩, 但是我们仍为他们那祈盼美好、安宁生活的希望和那颗质朴的心而感动. 没有人能教会你去如何欣赏大海, 你要自己看, 自己听, 自己想, 自己悟, 方知心中的大海. 也没有人能教会你去欣赏这美好的诗和歌, 用心灵去感悟吧, 感悟那纯洁的大自然, 感悟那原始的人性和自尊. 〞显然, 在充满了鲜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命感的情境中, 在弥漫着郁浓的艺术气氛里, 学生真正地走进了音乐: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从此我就天天天天地找, 阿姐啊!玛尼堆上望着一位老人,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唔! 嘛呢叭咪口牛,唔! 嘛呢叭咪口牛,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对我说话.唔! 嘛呢叭咪口牛,唔! 嘛呢叭咪口牛.自言自语、如泣如诉、时隐时现、假设有假设无的歌声仿佛把人们带到遥远的天籁.在复听这首歌曲之前, 教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50年代末, 我曾参观过一个平息西藏叛乱的展览会. 展览会上有一只鼓, 是用人皮———少女的皮做的. 〞这真是一个点睛之笔! 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目光全都凝视在他的脸上, 内心涌动着起伏难平的狂潮. 这种体验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这堂课, 整个过程充满了音乐性, 但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 这种融会了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美术等各类人文学科知识的音乐欣赏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而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净化, 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初一音乐教案第六单元荧屏乐声第六单元荧屏乐声一、教学目标(一) 对本单元所学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 进而激发爱国热情. 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乐于参与探讨电影音乐的特点. (二) 学唱《雪绒花》, 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背唱歌曲. 学习用二声部演唱, 各声部注意相互配合, 声音和谐统一. (三) 聆听《冰山上的雪莲》、《我心永恒》两首电影歌曲及电影《悍牛与牧童》的音乐. 能体验、领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四) 能应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 分组为《西游记》唐僧师徒中的一人设计选配音乐或创编配乐. 二、教材分析(一)《雪绒花》音乐剧《音乐之声》, 是美国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完成的, 演出后大受欢送. 1965年改编成同名电影. 同年, 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事情. 在萨尔茨堡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 她生性活泼、热爱生活、擅长弹吉他、喜欢唱歌. 后来, 玛丽亚到特拉普特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 玛丽亚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上校离家期间玛丽亚和孩子排练了合唱. 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 歌声深深打动了上校, 激发了他歌唱的兴致. 上校轻拂六弦琴, 唱了《雪绒花》, 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玛丽亚在上校家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上校向玛丽亚求婚了. 在他们外出度蜜月回到萨尔茨堡时, 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 还要让他到海军去服役. 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 不肯为敌人工作. 他和玛丽亚决计带着孩子们逃往瑞士.就在他们整装逃跑之际, 被敌人发现了, 上校伪称是去萨尔茨堡参加音乐节演出. 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密的监视, 看守很严. 特拉普特上校家庭合唱团在这个晚会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雪绒花》. 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 听众们的内心都沸腾了, 人们怀着对祖国的必胜的信念, 一齐高唱起来, 歌声使敌人感到恐惧. 《雪绒花》在剧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 第二次歌唱比第一次更令人冲动. 《雪绒花》为C大调、3/4拍, 全曲为两段体结构(即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结构方整, 带有较浓郁的奥地利民歌风格, 曲调朴实感人. 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先后3次出现, 赞颂祖国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 A段共16小节, 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较小, 亲切抒情有赞颂祖国之意. B段也是16小节, 第一句节奏变化出现了休止, 旋律也出现了五度跳进, 与A段形成比照, 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情, 情绪较为冲动, 力度相对加强. 第三句再现A段主题, 在祝福祖国万年长青的歌声中结束全曲. 二声部主要起衬托作用, 更增加了歌曲的美感. (二)《冰山上的雪莲》《冰山上的雪莲》是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首插曲.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要讲述守卫新疆边防哨所的我军指战员和边疆少数民族共同斗争, 识破敌特阴谋, 剿灭匪徒的故事. 影片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冰山上的雪莲》, 在20世纪60年代风行全国. 曲作者雷振邦(1916~1977) 作曲家, 北京人, 满族. 1939年他考入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1943年回国任教. 1949年起他先后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 他长期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 他的作品多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提炼、创新, 深受群众喜爱. 《冰山上的雪莲》是一首歌颂纯真友谊的歌曲. 歌曲出现在影片中爱国的塔吉克族青年卡拉到境外侦察时与被胁迫出境的受尽欺凌的塔吉克族姑娘古兰丹姆相遇的对唱. 姑娘向卡拉倾诉自己的痛苦, 卡拉表达了对古兰丹姆的同情和鼓励. 古兰丹姆从中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决心不顾一切回国投奔解放军. 歌曲抒发了古兰丹姆的极度痛苦, 也表达了卡拉对她的劝慰鼓励之情. 歌曲用了C小调, 6/8、9/8拍, 为一段体结构(单一部曲式). 这首歌曲用新疆民歌素材创作而成, 表达出地区的民族的特色, 而6/8、9/8拍及小调性的选择, 又决定了这首歌曲的抒情特色. 第一乐句是以级进的音乐形态写成的音乐主题:它平稳流畅, 构成此歌的旋律特点, 那忧伤深情的曲调, 把人带进对亲人的倾诉与劝慰之中. 接着的音乐进行一步步高涨, 使情绪逐渐冲动起来, 第二乐句中对“雪莲〞二字的音乐处理, 既显得开朗, 又含蓄内在, 似对雪莲的感慨, 又似对光明未来的呼唤. 第三乐句的音乐转折使语气肯定, 表现出无比的冲动, 既有无比悲哀的宣泄, 又有对友人的劝慰鼓励. 而第四乐句, 由“啊〞开始拖腔把歌曲推向高潮, 最后结束在小调的主音上. 把朋友之间的信任、关心之情, 集中抒发出来. (三)《我心永恒》《我心永恒》是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 影片《泰坦尼克号》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正确影片等11项大奖, 它成为历年来最受欢送的影片. 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一对年轻恋人杰克和罗丝在当时号称“不沉之船〞的泰坦尼克号首航中初遇, 杰克不顾贫富悬殊苦苦追求上流社会的富家女子罗丝. 当这艘豪华巨轮在严寒的北大西洋与冰山相撞时, 这对年轻恋人的甜蜜恋情, 竟然瞬间变成了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 《我心永恒》在电影中贯穿始终, 屡次出现. 表达电影主题音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处理、不同的作用. 但歌曲中倾诉的语气、高亢的呼叫、深深的眷恋、无限的追思是一条主线. 这首歌曲为B大调, 4/4拍, 两段体结构(单二部曲式). 开始的引子冲动不安, 把人们带进一个思绪万千的意境之中, 为表达对恋人的钟情倾诉作了充分准备.第一乐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开放性乐段, 共8小节, 接着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 第一乐句的主题开始, 向下环绕后又向上级进构成音乐主题:好似倾诉性的对话, 有点冲动, 两主音与导音的交替进行及中音与下属音的进行, 更突出抒发了这种感情. 第二乐句是音乐主题的开展, 结束在属音“5〞上, 构成乐段的开放性结束, 给人以不稳定之感, 以感慨的语气表达对恋人的真情. 而乐段的变化重复, 使这种感情进一步得到抒发. 第二乐段为复乐段结构, 8小节一个大乐句. 乐句的第一分句中出现五度、八度的大跳:造成跌宕起伏的曲调在中高音区进行, 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比照, 是全曲的高潮所在, 好似情不自禁地对恋人的高亢呼唤. 其中休止符的运用, 加强了表现力, 第二乐句又加深了这种感情. 在最后的结束中再现了音乐主题的材料, 使全曲到达统一, 使人感到, 对恋人的爱永留记忆, 对恋人的情, 永留终身. 〔四〕《悍牛与牧童》配乐标题为“Mong Dong〞的音乐是电影动画片《悍牛与牧童》完整的配乐, 它始终配合动画片牧童驯服悍牛的剧情开展. 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 影片开始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村野景. 音乐由人声断断续续地发出没有明确语义的声调, 飘浮不定的短笛声更衬托出山野自然的寂静、古朴. 接着影片进入中段, 众多的壮汉企图制服一头骠悍的蛮牛, 但大家使尽浑身力气却也无济于事, 悍牛依旧桀骜不驯. 音乐恰恰越加炽烈, 喧嚷的声音, 紧张的节奏, 不协和的音响, 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争斗、冲突是那样不谐调和剧烈. 最后, 一个小牧童, 手拿一束嫩草, 轻而易举地驯化了这头悍牛, 牧童的行为令众人惊愕不解. 当牧童骑上牛背远去, 一切又重归于自然、宁静之中. 音乐描绘了这一过程. 作品给人的启迪是:人与动物、大自然之间如何和谐而质朴地相处.作者运用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在作品中将不同的人声当作乐器使用, 这样就使人声与多种乐器形成不同组合, 造成多种音色的交织与变化, 再加上打击乐器的表现作用, 使音乐与画面、情节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其中人声、放牧时的吆喝声、看热闹的喧闹声, 以及特色乐器的运用, 如古琴、埙、独弦琴等, 均对场景的描绘起了重要作用, 这是作曲家精心创作与设计的结果. 此外, 音乐力度的变化比照, 也对整个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剧情开展, 起了贯穿全局的作用. 瞿小松〔1952~〕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山与土风》、混合室内乐电影动画片配乐《Mong Dong》、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浦斯之死》等. 〔五〕相关知识: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 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它是综合艺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电影音乐具有音乐的一般共性, 又有其特性. 电影音乐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第一, 它的创作构思以影片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为依据, 音乐要与画面内容、对白、音响效果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第二, 在影片中音乐有自身的总体构思, 但又受电影情节开展的制约, 因此, 其结构较自由, 可以是完整乐曲, 也可以是一个乐句、一个动机、一个和弦、一声打击乐音响. 第三, 电影音乐的演奏、演唱要经过录音等一系列技术处理, 最后通过放映表达其艺术效果. 电影音乐的功能主要有:第一, 突出主题作用, 概括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 表达作者对影片内容的主观态度. 第二, 抒情作用, 抒发影片人物的感情, 塑造与刻画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变化. 第三, 描绘作用, 主要用音乐渲染衬托画面的情绪与气氛, 或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形象的情绪与节奏;或用音色音响描绘画面中的自然景物. 第四, 背景气氛作用, 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基调和背景气氛, 包括表现影片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生活气息等. 第五, 推动剧情开展作用,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开展, 成为影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 第六, 结构统一作用, 通过音乐的重复变化、开展, 加强影片艺术结构的连贯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关于奥斯卡最正确歌曲奖“奥斯卡金像奖〞其实是俗称, 其正式名称应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奖品是一尊高13.5吋、重8.45磅的镀金青年人像. 他的双手紧握一柄锋利的长剑, 挺立在一盘艺术化了的电影胶卷上, 透出英武豪迈、生机勃勃的气势. 奥斯卡音乐奖分最正确音乐创作、最正确配乐和最正确歌曲3个奖项. 近年来, 前两个奖项似乎有合并的趋向. “最正确音乐创作奖〞是授给为大型故事片而创作整套音乐的作曲家的. “最正确配乐奖〞不单纯指选配现成的乐曲, 而是指创造性地使用与主题有关的音乐素材的. “最正确歌曲奖〞那么是授与专为影片而创作的歌曲作者的. 三、教学建议〔2课时〕(一) 学时分配. 整个单元为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可以把重点放在《雪绒花》的欣赏与学唱上. 第二课时可以浏览性的欣赏另外3首作品, 也可以以其中一首为主加以分析. 由于教学时间紧, 创作练习可以在第一节课上布置, 第二节课结束时展示. 关于电影音乐的特点及功能不必重点讲解、讨论, 只要学生能在学唱与欣赏中有所感悟即可. 整个单元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一定要有详有略. 同时还可以结合当时学生喜欢的影片(健康向上的)选择其音乐加以介绍, 使教学更具时代感. (二) 学唱与欣赏《雪绒花》. 此曲可以先欣赏, 在听的根底上学唱, 这样很易掌握歌曲的根本情绪. 让学生先听再唱, 再听再唱, 从中体会同一首歌在电影情节开展中的作用. 在学唱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音乐, 找出曲调的重复与变化之处, 在理解的根底上调整控制自己的呼吸、音色、力度、速度. 关于二声部, 实际上只要学会即可. 但是两个声部如何配合却要下些工夫. 开始时可以让全体学生轻声唱一声部, 教师唱二声部, 让学生边唱边聆听. 然后学生唱二声部, 教师唱一声部. 再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练习. 切记, 要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整体效果, 使合唱成为一个整体. 学唱之初要鼓励学生划拍唱歌. 唱会歌时要参加伴奏.。
走进西藏观后感1500字作为一名观众,近日看了一场的电影《走进西藏》。
而在看过后,我的心境颇有些不同,于是,本篇文章将详细阐述我对电影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思考。
一、电影内容概括《走进西藏》是一部有关西藏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纪录片。
整部电影更像是在用一种近距离的方式,将我们带到精神文化的最深层次,从而去观察更多的细节。
电影是由导演肖洋执导,旨在展现西藏的自然美景、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西藏的宗教文化。
电影在镜头拍摄所表现出来的风光,让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自然原始的美好,与现代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更让人觉得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影片拍摄了许多海拔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山和峡谷,加上四季更迭,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从阳光明媚的草原风光、白雪皑皑的大山云海,到沙漠戈壁下的藏式大石砖房子,再到藏传佛教的殿堂和经院,电影以儒雅新颖的视角将自然、人文和宗教文化全景呈现,展现出西藏的丰富多彩。
二、电影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作为一位观众,看完电影后让我对于西藏的文化和旅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传达出来的关于民族的一部分也让我更为好奇,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文化更是让我尤其觉得十分值得称赞。
武术、美食、音乐和舞蹈,西藏文化的多元表现带给了观众深深的震撼。
西藏的佛教文化也是电影所关注的,电影所描绘的藏传佛教的僧侣们宛如从画面中走来,在翻经车前灯笼下身着颜色鲜艳的袈裟,礼拜着菩萨。
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到自然清新,同时也充满了宗教神秘感,如同神仙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另外该电影也采访到了一些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身上还带着一股特殊的韵味,让我感到有一组特殊的人生故事在这里流传着,那其中的积累和沉淀却是充满着智慧与信仰之力。
三、引用电影元素电影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场景就是镜头拉远大约一万人信众围在众佛塔下抢着燃烧蜡烛的场景,然后片中还有一段关于地方农民的访问,访问的内容是关于工作技能当中如何将一个马桶修且修好的方法。
还有一段关于自由行的部分,所要登上的山峰是5000米的高度。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走进西藏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走进西藏》,这是一本带有浓郁人文色彩的书籍,它记
录了作者的西藏之旅,不仅深入了解了西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还向读者展示了西
藏景色优美的自然风光。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性。
书中记录了西藏独特的佛教文化,佛教在西藏具有极高的崇拜地位,人们对它充满了虔诚的敬畏之心。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西
藏传统文化,如吐尔洪节、朵色节、藏医药等,这些文化极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西藏的自然风光的美丽。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西藏的徒
步运动,他细致地描绘了美丽的群山、壮丽的草原、幽静的高山湖泊和雄伟的冰川。
阅读
这段文字,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惊叹于这美丽的自然景色。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西藏解放后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西藏
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让我对这个神秘的地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
总之,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西藏这个神秘、美丽的地方。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体验到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自然风光的美丽。
我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个美丽的地方,走进西藏,去感受这神
秘的、美丽的、魅力无限的地方。
走进西藏(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欣赏歌曲《走进西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和掌握藏族歌曲的特点,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感染学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走进西藏》,让学生感受藏族歌曲,了解藏族风俗,熟悉藏族音乐和舞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藏族的文化,感受藏族音乐,学习藏族舞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藏族音乐、舞蹈以及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西藏民族音乐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探索、创造,改变学生机械的学习、被动的模仿,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发展,发掘学生创造的巨大潜能教具准备本课采用多媒体、录音机等音乐用具,来进行一堂情景与娱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分三课时进行。
教学模式1.情感模式:参与——感受2.认知模式:引导——发现、体验——探究、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感受体验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²从歌曲《公仆赞》引入,创设问题,激情引趣²赏析运用多媒体(电影剪辑)向学生介绍孔繁森的事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孔繁森的精神,并简单介绍西藏的地理位置。
二、走进西藏(1)欣赏《走进西藏》的mTV²介绍歌曲背景²介绍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²总结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²自由讨论分析藏族音乐的演唱风格²赏析“雪域高原”这一单元涉及的的范围较广,内容也丰富,本课选用张千一同志所作的《走进西藏》为重点,设计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以此贯穿始终。
完整地聆听使学生对歌曲留有更完整的印象。
(2)学唱歌曲²注重引导、调动学生情绪²指导学生分析歌曲情绪²参与—体验²讨论—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歌声来感受西藏音乐风格,从而喜欢上这首歌,也让学生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的风格中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风采,最终让学生能理解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