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8
环境经济学论文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寻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途径。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损失。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一)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产生环境问题。
例如,一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损害,但工厂并没有为这种损害承担全部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
相反,植树造林等行为会带来正外部性,但这些行为的收益往往无法完全被行为者所获得,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二)公共物品属性环境资源往往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例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
由于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配置,容易导致过度使用和破坏。
(三)产权不明确许多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确,导致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例如,一些自然资源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使得人们在使用这些资源时缺乏约束和责任意识。
三、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比较环境保护项目或政策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如投资、运营费用等)和间接成本(如机会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等),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如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等)和间接效益(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健康状况的改善等)。
(二)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是在项目建设或政策实施前,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轻措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环境经济学论文班级:学号:11姓名:刘馨桐地表水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之本,也是工业的血液。
人类的社会活动与生产,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自古代以来,先人早就懂得修建水坝和渠道,疏水防旱,合理配置和使用水资源,使得社会得以在平稳中发展。
直至近代,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湖泊,河流等地表水成为了工厂废水,废渣的汇,使得地表水的水质不断恶化,加之对地表水毫无节制的使用,使得水资源的布局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而导致许多地方开始缺水或者水质性缺水。
而在现代,在人们遭受到各种因“水”所蒙受的损伤和灾难之后,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要对自己长期以来对环境的债务偿还。
如何在保持社会和地区的发展的同时,修复地表水长期以来所遭受的各种破坏,这涉及到水之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关系到生活与生产的基本满足,生产力的再提高,和下一代可利用水状况以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而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不仅要依靠工程水利,更多的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观念,从本质出发,研究和规划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
地表水的利用规划当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江河流域沿岸农业与工业用水的分段规划,对于小型流域,如地区河流的水资源的规划利用,考虑到不同产业所用水的水功能种类的要求不同,应尽量将生活集中用水取水口设在上游,而将污染水较严重的工、农业设在河流的中,下游。
要实现这样的产业分布,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的规划,来满足各类用水的需求。
但是,对于黄河、长江等大型流域,要通过土地规划来实现这样的分布,明显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抛开现实来讲,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设置管道系统,而且当各类用水发生变化时,要花更多的资源去改变管道系统来适应变化,这样边际成本明显增加,假设社会收益没有多大的变化,那么从经济角度来讲社会的单位用水所需耗能将会偏高,显然不能符合资源水利这一发展要求。
浅谈国际贸易对环境经济的影响——以中国为例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全球国际分工的经济体系中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对外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据预测2012年将成为第一大贸易国。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活与收入,同时也影响到自然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国际贸易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到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如何使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追求外贸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同时,而又不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必须要解决的。
因此,国际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国际贸易对策建议1引言1.1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背景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
1972年,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发展与环境大会上得到广泛关注,标志着环境问题从国内走向国际;在1992年全球峰会上,贸易和环境问题再次得到重视,环境问题被纳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相关协议条款中。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变量,国内外对贸易与环境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环境保护论认为:贸易破坏了自然资源;贸易导致在追求经济所得时环境有害商品和生产转向“污染天堂”国家;贸易削弱了环境保护法规的效力;贸易影响国际环境协议的实施等。
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贸易所得为环境的改善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贸易所得还促进环境政策改革,贸易使全球环境趋于一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意识较为淡薄、环境治理较为脆弱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
在中国短短30多年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集中出现。
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第一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题目: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摘要: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为保证全社会的小康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营绿色经济,努力构建经济、人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环境保护正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便是一例。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史是以已往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亦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索总结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规律性的学科。
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质上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进行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曾经对生产劳动作过如下解释:“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①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改造、利用白然条件,以此取得对自己有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从而求得人类生存、社会发展。
因此,可以说自然界或者生态环境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基础。
也可以说,不仅是生产劳动,自然界也是社会物质財富的源泉。
假如没有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包括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人们要进行生产是不可能的。
从原始的集体采集、渔猎,古代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到近现代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或直接、或间接,无不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是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则是一种消费过程。
因为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态经济论文生态经济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生态经济理念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的概念、原则、应用以及挑战。
一、生态经济的概念生态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旨在通过整合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经济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经济的统一”,强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生态经济的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2. 循环经济原则: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 生态协同原则:通过促进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生态经济的应用1. 绿色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旅游:挖掘和保护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功能。
四、生态经济面临的挑战1. 利益平衡: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生态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
2. 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投资。
3. 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生态经济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文结束)。
生态经济毕业论文生态经济毕业论文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论文将探讨生态经济的概念、原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经济的概念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经济学为工具的综合性学科。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传统经济学注重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不同,生态经济更加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它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原理1. 循环经济原理:生态经济主张将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纳入一个循环系统中。
通过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循环经济的实践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 生态效益原理:生态经济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以生态效益为导向,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效益不仅包括环境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3. 公平分配原理:生态经济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防止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寡头垄断。
公平分配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经济的应用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实践,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 可再生能源:生态经济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气候和环境。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经济发展,还有利于能源安全。
3. 生态旅游:生态经济提倡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强调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四、生态经济的挑战与前景生态经济虽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浅谈如何推进绿色GDP在我国的发展张翔10资环 20102509310053摘要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和,而国民经济核算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总体进行全面的核算,对于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SNA体系没有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经济社会运行全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存在一些缺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
[1]鉴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许多缺陷,很多国家尤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相继建立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核算。
而我国在2005年开展了十个省市的绿色GDP核算和污染损失评估调查试点工作,在绿色GDP核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观念、技术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巨大阻力,本文认为,推进绿色GDP的发展应该从局部入手,从有条件的地方入手,加快观念和制度的改变,建立起有法制依据的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缺陷绿色GDP 发展当前,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实行绿色GDP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从资源来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
45种主要矿产资源,我国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2[2]。
目前,我国已有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能保证需求的有23种,到2020年能保证需求的仅有6种。
从环境方面看,我国环境形势也相当严峻,特别是大气和水污染较为严重。
几种主要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我国均排在世界前列。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居住区标准的城市仅占47.1%,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口在未达标的空气中生活。
目前,我国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1/3以上河段被严重污染,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
大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引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问题,并提供一份大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模板,供同学们参考。
背景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全球资源消耗速度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关键问题,包括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等,以及相关的经济学模型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经典文献,分析其中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以全面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沿动态。
研究结果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问题。
因此,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环境政策问题环境政策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用于研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碳税、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政策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机制调整环境行为,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终极目标。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发展路径和政策。
结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对资源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论文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已经变得密不可分。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首先,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都是基于人类社会系统的研究,关注人类与周围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环境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互相裹挟,相互依存。
因此,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已成为重要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对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更好地为制定环境和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其次,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强调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保护和管理。
环境经济学将环境问题转化为经济问题,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以碳交易为例,企业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需要购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指标来弥补自身排放产生的环境损害。
这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使得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生态经济学是一种以自然经济系统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要求经济活动要有益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
这种理论以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找到一种适当的平衡,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探究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并创建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
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出现为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互影响,积极探索出解决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新途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论文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便是环境生态学,同时环境生态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其主要研究的是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变化规律,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影响,同时探索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对策,怎样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
总而言之,其是一门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应用缺少的原因2.1在教学环节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在教学环节中包括很多内容,例如: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
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其必须要以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为目标;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科教材建设中,缺少环境生态学思想,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对于这些矛盾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导致教材缺少一定的复习和巩固知识的环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教学中不能有效的融入生态学思想,同时生态学教师又没有很好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教育部门对其并不重视,从而使经济生态学的实践活动较少。
尽管部分高校会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社团,但是其并不受到学校的重视,所以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2.2“经济人伦理”对教育的影响目前,“经济人伦理”对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特别突出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使经济学科的教育变得特别重要,而对培养经济学人才探索却比较少。
教学会受到“经济人伦理”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高校的教材以及教学体系都是借鉴来的,因此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3.1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的改革3.2在教学环节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4结语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到高职经济学科教学当中,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树立环境生态思想的教育观,同时能够使经济学教学趋于绿色化,与此同时,经济学教学对环境生态学思想的传播以及深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第一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课业论文由于我所学的专业是集计算机,管理,经济为主干的信息管理,在此我选取其中的经济为专业结合环境保护的问题来完成我这一学期的课业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可是放眼看去,我们的环境却在日益恶化:河流不再澄清,天空不再蔚蓝,我们逐渐迷失在固定的“石头森林”里。
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现象呢?难道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导致环境的问题?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国际上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环境----即“先污染,后治理”。
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就是走了这条道路,我国也曾经历过一段“先污染后治理”和严重浪费资源的道路。
另一种主张停止发展论----主张应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
认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既然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只有停止发展。
其著名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有如下基本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这五种趋势都按一定的指数增长。
五种增长的启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要求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品,进而使耕地和工业生产量也以指数增长,工业增长使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
它们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的双重产物,因而其增长速度比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更快。
当时通过计算机模拟,五种增长趋势到本世纪会达到极限。
由于人类与环境系统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的矛盾,如果增长不停止而达到极性时,便会导致全球性危机和人类社会的突然瓦解。
因而,他们提出“必须把经济增长限制到零”,即所谓“零增长论”。
结合我们现在的环境与社会来看,两种观点显然都不合理。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过去发达国家在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状况下而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那么今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应该尽量避免再走这样的弯路。
浅谈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安徽阜阳为例摘要: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本文就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来探讨地下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阜阳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1)河网密布但可用水资源缺乏,属于水质性缺水理论上来说,阜阳市水资源应该是比较丰富的。
阜阳境内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有大小河流十多条,有淮河及淮河最大支流颍河、泉河、茨淮新河,另外还有丰富的地下水。
但由于污染逐年加重,河水很少能够用于工业和农业生产,更谈不上饮用,阜阳陷入了“守着河流没水用”的困境。
阜阳市是资源型缺水兼有水质型缺水的城市。
(二)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问题出现阜阳市地下水开采利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来水公司集中供水(市区开采覆盖面积25km2,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二是企事业单位自己开采用水(自备井263 眼,自成系统,占全市总供水量的5 5 %);三是农村取用浅层地下水。
为了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安徽省阜阳市对地下水的开采已经持续了近50年,目前有井深在150~400米的深井260多眼。
据地质部门勘察,阜阳城区中深层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为每天6.8万立方米,而实际开采量却达到每天约14万立方米。
在现有供水条件下,按95%保证率计算,2010年缺水19.3万立方米/天,2020年缺水54.7万立方米/天。
由于阜阳市区内大规模开采深层地下水,已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目前已形成1200平方公里的水位降落漏斗,同时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达450平方公里,市区最大沉降量已达1418毫米,位居全国第五位。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论文浅谈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
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
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
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
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
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世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
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
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
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
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
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
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
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2)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篇2浅述环境经济手段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一样,重视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经济手段作为行政手段的有力补充必将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环境经济手段进行研究,首先探析环境经济手段的含义、特点及其分类,然后分析环境经济手段的利弊。
关键词环境经济手段经济学利弊一、环境经济手段概述当代环境法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和市场经济机制。
有学者将其简称为环境法的经济化①。
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后,环境经济手段开始作为补充的方法,用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方法。
(一)环境经济手段的含义及特点环境经济手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的角度看,一种政策手段只要同时对环境与经济有影响,就可以称之为环境经济手段。
一般从狭义的角度对环境经济手段进行界定。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观点,当某种手段的应用足以影响到经济当事人(污染者)对可选择的行动(如安装治污设施以减少污染排放、缴纳排污费以获准污染、与其他厂商协商以取得许可等)的费用进行评估时,该手段之前便可以冠之以“经济”之名。
根据这个定义,环境经济手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环境经济手段是与成本――收益比较相联系的。
第二,环境经济手段的使用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第三,环境经济手段不一定与收费计划相联系。
第四,环境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具有刺激性而不具有强制性②。
(二)环境经济手段的分类对于经济手段的分类理论界有多种鉴定。
其中最著名的两种分类就是:以著名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命名的庇古手段和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科斯命名的科斯手段。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而引起的低效率和不公平,发挥市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
以庇古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强调政府干预的手段使得外部性内部化,即“调节市场”,而以科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强调由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即“建立市场”。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Title: The Impac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resources and the growing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how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a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in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troduction:The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pressing global issues in recent years. The un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ecological imbalance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hind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reatened the livelihoo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an ensure the long-term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while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Methods:This paper adopt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by reviewing existing literature on resourc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e also included to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data collected are analyzed to identify key trend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Results: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Proper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conservation, recycling, and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can help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ensure th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Moreove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can also create new economic opportunities, such as green jobs, eco-tourism, and clean technology industries. However, achieving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involve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rivate sector eng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dop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s, such as resource efficiency, waste reduction, and ecosystem protection, countries can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This, in turn, can lead to long-term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well-being. Moving forward, it is essential for policymakers, businesses, and individuals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chieve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all.。
环境经济学论文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解决方案的制定,以及环境政策的实施与经济效益的评估等。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途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其中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能源的过度使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废物排放,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压力。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科技和环境政策等措施。
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制定环境标准和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式来实现。
环境科技则是利用科技手段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此外,环境政策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引导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朝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发展空间和资源利用权益。
环境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认为经济发展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结论通过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环境政策,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环境科技创新,共同建立一个宜居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1. Xie, J., Yu, Y., Liang, X., & Hu, Z. (2019). The role of demographic factors in influencing public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13, 1042-1051.2. Zhang, S., Li, J., Yu, X., & Han, K. (2020). Does energy mix matter for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65 countri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70, 122417.3. OECD (2011). Towards Green Growth: Monitoring Progress – OECD Indicators.以上是根据题目所给的“环境经济学论文”来撰写的文章,以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述。
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篇1浅谈基于循环经济的和田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南部临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部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克苏相连,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
和田地区国土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2.6%。
其中山地1110.2万hm2占33.3%,山地面积中,除草场219.4万hm2,冰川70.5万hm2和少量耕地、林地外,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
平原面积为1338.5万hm2,占55.5%,平原面积中,沙漠1031.8万hm2,戈壁206.7万hm2,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的63%,绿洲面积97.3万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96%,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
浅析实践教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浅析实践教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一、我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1.资源与环境及经济学科研小课题指南的设计与发布。
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团队会根据目前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热点问题,根据传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知识体系和培养能力的要求,设计出学生可能感兴趣并能够完成的科研题目,然后在上课第一周说明实践教学部分的课程组织与考核的要求,发布课题指南。
2.资源与环境及经济学科研团队的组织与小课题题目的确定。
在发布课题指南之后,考虑到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及开设该课程时同学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客观现实,任课的教师团队会根据学号随机将同学们组合,组成4~5人一组的课题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民主选取产生小组长。
在小组确定后,要求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课后利用六个周的时间,根据课题指南,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拟定出课题题目,然后与教师一起共同在理论教学开展到第六周时确定最终的课题题目。
3.资源与环境及经济学科研小课题的运行、报告及论文的撰写。
在题目确定后,结合资源与环境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培养、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团队会指导各课题团队根据题目,依据以下步骤来开展课题,即:根据小课题题目,确定课题工作内容→根据工作内容,确定人员分工→阅读文献、撰写述评→设计问卷或调查表格→预调查→修改问卷及表格→正式调查→整理问卷→录入数据→分析数据→补充调查→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
在查阅文献环节,教师会演示我国内外学术论文查找路径与方法。
在撰写文献综述部分,会给出具体的范文。
在问卷设计、预调查到正式补充调查的环节,会结合统计调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
在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过程中,也会给出相应的范本进行参考,并给出具体的论文撰写格式及规范。
撰写出研究报告及课程论文后,教师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情况、内容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程度、论文与方法的掌握运用程度、文献参阅的广泛性、创新性、逻辑性、结论及观点的科学性、撰写的规范性等指标,对撰写的调查报告及论文进行评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学号:2:赖敏珊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1.地下水资源概况1.1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
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
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水资源量总体保持一个平稳的量,但还是稍微有一点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地下水,所以如果我国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将很可能造成水资源的大量减少。
1.4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制约,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加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近年我国水资源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同时受到现有工程调蓄能力、供水保障程度的限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开采量亦呈持续增长趋势。
根据表1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我国地下水供水量由1069.2亿m3 增加到1107.3亿m3,年增长率达1.21%,而同期地表水供水量由4440.4亿m3 增加到4881.6亿m3,年增长率仅为0.99%,辽河、淮河、海河等一些北方地区,地表水供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同时,一些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因为地表水体的污染,转而开发利用地下水。
其中,西南诸河地下水供水量年增长率变幅较大,达7.97%,而同期地表水供水增长率仅为3.02%,地下水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
图1:2000-2011年我国水资源情况数据来源:我国统计年鉴表1:2000-2010年我国水资源供水情况大量的地下水开采使一些地区暴露出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并因此引发了许多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据统计,全国地下水超采量已由20 世纪80 年代的100 亿m3/a 增加到现状的228 亿m3/a,地下水超采面积由5.6 万km2 扩展到18 万km2。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成果,全国近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直接威胁到居民饮水安全。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重视和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是民生水利迫切需要加强和取得突破的重要工作之一。
2.水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说明水资源配置即是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与需求的不一致性,人为采取的调控措施。
《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表述较为全面,即“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围,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配置”。
水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水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公平、高效、可持续。
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方法取决于地下水或地表水是否被补给。
如果储水量短缺,地表水的有效配置问题是指在竞争的用水户之间分配更新的供给量, 代际间的分配并不重要, 因为它取决于将来的自然条件。
而对于地下水来说,今天的开采将影响后代人对地下水的开采,因此其跨时期分配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1 地下水的有效配置由于地下水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地质年代,地下水是有限的,而且是可耗竭的资源。
分析地下水的有效配置必须考虑它的这一特点。
因而,地下水资源的跨时期有效配置可用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的可耗竭资源的有效配置模型来分析。
根据图2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地下水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在不断上升,在达到一定的量时,趋于不变。
如果不存在可再生替代资源,则边际开采成本将无限上升,直至将地下水资源耗尽。
作为可耗竭资源,地下水的有效配置必须考虑边际使用者成本,因为当前的开采使用会影响后代人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地下水的有效开采路径随时间不断下降。
边际开采成本随河床的下降而增加,边际使用者成本则随边际开采成本的增加而减少,总的边际成本(即边际开采成本与边际使用者成本之和)不断增加。
当河床干涸或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大于从其它渠道获得水的边际成本时,地下水的开采将停止。
当地表水的获取成本大于地下水的开采成本时,人们将倾向于开采地下水。
目前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就是因为对地表水的竞争太激烈,同时,地表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利用后没有得到处理而是作为废水排放,影响了清洁水的供给。
若地表水的获取成本小于地下水的开采成本,人们将倾向于利用地表水。
在一个有效的地下水市场里,地下水的价格将随时间上升直到等于边际开采成本。
目前地下水超量开采的另一原因是其开采成本中没有包含边际使用者成本,这就不能使水资源在当代人和未来使用者之间通过水资源的保护达到一种平衡。
总之,地下水的有效配置的关键是:要考虑边际使用者成本。
3. 我国地下水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地下水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量的16%,已勘查评价的集中供水水源地约1400多处,其中已开采近1000处,日开采量近1亿立方米。
依靠地下水供水的城市达400多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60%。
3.1我国地下水开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我国的农村里,由于农民是基层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没有对图2:存在可再生替代资源和可耗竭资源开采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可耗竭资源的边际成本农民使用灌溉水等情况进行限制,所以由于大量地使用灌溉水,挖井等行为,地下水损耗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大。
3.2 南北方在地下水资源分布和城市供水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
南方地下水资源丰富,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71%,而占全国国土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9%。
在城市供水结构上,北方地区地下水所占份额较大,有的城市甚至以地下水为唯一水源。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地区总用水量的52%。
这充分表明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和工农业生产的战略性经济资源。
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严重问题。
3.3在许多地区和城市,局部超采现象较为普遍。
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状态。
其中呼和浩特市开采强度达193.6%,已严重超采。
超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已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引起地面沉降。
有些地区虽然总体上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并未超过允许量,但由于地区间开采程度不平衡,造成局部开采强度分布不均,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特别是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局部地段,已多处发生地面塌陷事故。
在我国沿海城市地区,由于超采引起的海水入侵问题已比较严重。
3.4地下水污染严重。
大量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发现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地区及城市已有136座,污染较为严重的有、、等城市。
浪费地下水资源的现象也很严重。
目前西北盆地有的地区每亩灌溉定额高达700-1000立方米/年,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大量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被浪费。
4.对策措施4.1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与配置管理根据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国水资源规划有关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和水资源总体配置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下水演变规律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机制,定期评价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并进行预测、预警分析,提出地下水资源形势报告;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完善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体系,建立以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水量分配和水位控制为核心,以水文地质单元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地下水功能区保护指标体系,建立起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4.2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加强地下水补给区与地下水水源地的涵养与保护,探索增强地下水水源地涵养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地下水调蓄能力,提高地下水源供水保障程度。
研究推广雨洪补源技术、方法,开展雨洪补源工程示、增加地下水补给,探索利用雨洪资源补给地下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
4.3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治理与修复自2004 年地下水保护行动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区、北方煤炭主采区、地热水开采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保护试点工作,为探索我国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经验,推进重点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选择地下水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以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为重点,编制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明确地下水超采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目标,制定地下水压采、水源配置、地下水人工补给和回灌、封填井、计量及监测等措施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