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是语文教师素养的一个核心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是多方面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文字的表达和理解,还涉及到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语文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古诗词、古文等经典文本,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塑造品格,提升修养,实现自我价值。
1.2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操,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在审美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正确、丰富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能力。
通过这些目标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249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滕华小学阶段语文素养中“听、说、读、写、思”应是语文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他们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的所有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对的存在。
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下面,我将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等方面出发,浅谈如何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
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
我以为小学阶段语文素养中“听、说、读、写、思”应是语文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谈三点自己的认识: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言上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
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已达到教学的目的,轻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语文教育学者的在其论著中都提到了这一点。
一个学生首先具有了语文的兴趣,才会主动进行学习。
目前的语文应试教学并不能完全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内容的兴趣,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语文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进行兴趣的培养,学生自己必须积极的端正态度,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语文学习,先慢慢的建立兴趣,慢慢的将阅读的习惯培养起来,这样就会有助于考试,在顺应学生自身的性情的基础展开方能收效最佳。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导读: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持续升温,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职业学校应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优化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强化教师育人功能。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提出“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从师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要求教师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任教的学科关联起来,从教学目标、内容标准、质量标准等层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并思考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的方法、策略。
本期主题论文即为该校教师思考和实践的成果。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 9 个素养、 23 个基本要点、 70 个关键表现。
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倡导自主学习、提倡终身教育和培养儒雅气质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6009( 2016) 24-0044-02【作者简介】胡玲燕,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吴江,2152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一、“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活动本区职教系统曾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展开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 10%左右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而学习。
这说明很多孩子都是被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当问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他们最喜欢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或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而最不喜欢的则是完全听老师讲课。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老旧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 、自主学习,提倡会话式、启发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_老师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
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
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
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语文核心素养”读后心得史孝风一直沉湎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上课,改作业,一直也从未认真思考梳理自己的语文教学的长远目的性,盲目地忙碌,工作,今天,读了“语文核心素养”这则材料,让我思考良久,仿佛有人把我从熙熙攘攘的纷乱的环境中拉出来,让我静下心来,来冷静地思考我一直从事的语文工作到底其本质如何,我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该怎么做。
首先,文章指出,语文是语言学科,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
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内核是语言层次。
也就是说,语言建构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我记得在《语文课程标准》里,曾有这么一句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看来这两句话有很重要的相通之处,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所谓语言层次,即是说语文是具有工具性的,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可见,培养学生的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语文这一语言工具,是最基础的,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语文这一学科的本质所在。
读到这里,我想,这些年经常考试的一个题型“综合性实践活动”,即是考察学生的语的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
可是,我头疼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每天日常的口语交流为什么都流畅无阻,而为什么一上升到书面语言这个层次就会语无伦次,出现语义不通,病句连篇的现状?面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师应怎样训练,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以后要在这一方面做更具体更细致的工作。
文中还谈到: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即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
这些优秀作品,包含了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更丰富的内涵。
我想这一点意在强调语文要博采众长,吸其精华,然后有机糅合,成为自己的思想,或引导自己的思想。
我觉得,文章的作者在这个层次,强调的是语文的知识和思想的积累。
这一个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因人而异的独创性的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
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作者:曹鹏飞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4期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2015年5月,我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五次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准确把握好新时期课标修订的目标任务,并指出:要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环节,充实完善课程标准,发挥其应有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教师培训的大纲、课堂教学的遵循、学生学习的标准、考试命题的依据。
此后,教育部以新高考制度改革为破局,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并于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由此可见,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也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时代的选择,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
一、语文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1.语文素养在课程建设中,“语文素养”出现于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使用修订版)》,文中着重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同时,在课标下文对语文素养做出相应的阐释:“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词汇,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思在内的综合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语文情怀、语文思维、健全人格等在内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知道的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当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言必称之的热词。
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比国内早。
从21世纪开始,就有一些国际组织、经济体和一些国家地区,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
他们分别从不同维度,对核心素养作出阐述。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五大支柱说”,认为教育培养的人要做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
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关键能力说”,认为核心素养的标志是:具有利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动的能力。
2005年,欧盟则提出“八大素养说”,认为核心素养包括:母语素养,外语沟通,数学与科技,数位能力,学会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创业家精神,文化表达。
其核心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题为《走向终身学习——每个儿童应该学什么》的报告,提出教育要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得到发展的总目标。
在此目标下,基础教育要从以下维度提升核心素养:身体心理,情感情智,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
谓之“七个维度说”。
这样的阐述,比该组织2003年的说法更加具体,清晰了。
美国,则从“三个领域”“十一项要求”阐释核心素养。
三个领域指:学习与创新,信息媒体与技术,生活与职业。
在十一项要求里面,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适应性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占有突出位置。
目前,国际上用“七大素养”诠释核心素养,得到普遍的认同。
这七大素养是: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
在我国,官方和民间对核心素养也进行了许多研究。
其中,林崇德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即“三个方面”(第一层次),“六项指标”(第二层次),“十八个要点”(第三层次)。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一、引言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基石。
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展开论述。
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或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进行引导和展开讨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对照:通过对不同观点、作品或文本的比较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异同,培养他们审视问题全貌的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创设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见解和观点,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作。
2. 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实地考察、文献阅读和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个关键点。
1.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故事,引导他们培养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
2. 提供人文文本的阅读:选用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注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人情世故、道德伦理等人文价值观。
3. 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发现自我。
五、情感素养的培养情感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方法。
“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作者:杨金林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7年第03期谈“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不弄清它的上位概念“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不揣浅陋,斗胆尝试做个回答,希望能抛砖引玉。
简单地说,“素养”是人的行事力。
“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备的心力”。
“心力”是什么?是人适应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情境、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所具有的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会资源及统合心理社会资源产生效能的能力。
“心力”是决定“行事水平”的内在条件,“行事水平”是“心力”的外在表现。
“心力”是潜隐的,“行事水平”是外显的。
“心力”一旦形成,始终存在于人的素质结构中,而“行”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方能发生,“行事水平”是人应对特定情境时表现出的水平。
“行”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心力”是支撑“冰山一角”的“水下山体”。
如同“水下山体”的高度决定着“冰山一角”的高度、“山体”的厚重度决定着“一角”的稳健度一样,“心力”的高度决定着“行”的高度,“心力”的厚重度决定着“行”的稳健度。
又如同“冰山一角”的高度表征着“山体”的高度,“一角”的稳健度表征着“山体”的厚重度一样,“行”的高度又表征着“心力”的高度,“行”的稳健度又表征着“心力”的厚重度。
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升人的素养,而提升素养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有较强的行事能力和上佳的行事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最终的、最根本的指向是人的“行”。
将“素养”定位于“行事”之“心力”,凸显了提升“心力”的指向,凸显了“行”在教育中的终极价值。
如果简单地回答教育是干什么的,答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事力”的;如果听到或者看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素养的”,我们在心里当要理解成“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行事力的”。
这与陶行知先生“行是教学之中心”“行是教育之根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陶先生说:“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就成了教与学的中心;陶行知先生又说:“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做”成了教育的根本。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品质之一。
而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涉及到情感态度、人格修养等方面。
本文将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情感态度和人格修养四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是教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人,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丰富的文学知识,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只有具备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优秀的教学技能。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也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是一项充满情感温度的工作,教师应该用爱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念。
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亲切和融洽的言谈举止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敬业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语文教育者。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修养,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明灯,引领他们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情感态度和人格修养四个方面。
希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为中华民族的语文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核心素养,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一、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字、词语、句子、篇章等各种语言形式,能够流利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这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听力和语音语调的把握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准确地听取学生的语言输入,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错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知识储备与学科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熟悉各个年级的教学大纲和要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汉字演变、文字起源、古代文化等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引导和解释。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升,在教学内容更新和相关研究领域保持积极的探索精神。
只有保持学科素养的更新和提升,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与策划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策划能力。
他们应该熟悉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
教师还应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引导,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四、情感教育与评价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情感教育和评价能力。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教育,就是培养人。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实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水平,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
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
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
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说说而已,这种看法不可取。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但是提供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素质水平智力语文教学要求讲求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
语文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须引导学生在素质、水平、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
今日的中学生是90年代、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各个建设领域的后备军,培养塑造他们,不但需研究他们今日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而且要认真考虑他们明日应有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肩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任的建设者,无论是专门人才还是一般劳动者,都应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应该思想活跃,富于理想,自学水平强,擅长吸收各种新信息,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
语文教学就要为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现代人应该是文明的人,有良好的习惯,有奋发的精神,有追求真正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
这些素质均可通过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实行培养。
因为历史的曲折和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学生学习上的粗疏与惰性、被动随与浅尝辄止屡见不鲜,因而,培养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绝不是只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人工作一辈子,就要学习一辈子,终身接受教育。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贵慎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要严格要求。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情感、文化素养、学习策略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演讲等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好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培养审美情感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美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会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素养。
三、培养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熟悉中国的经典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培养学习策略初中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他们学会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培养社会责任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尊重师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构建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有效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人生发展奠基,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然后简要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紧张,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非常重要。
高中语文学习内容复杂且课堂教学任务大,语文教师要想切实达到课堂效果的提高存在很大的困难,高效的课堂必须结合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教学要求,通过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并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开展差异性教学,保障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默契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后天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能力为核心,包括语言、思维、学识、道德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既能促进个人持续发展,又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所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在于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想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能力,指向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审美和文化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力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要求和推进下,大部分的高中教师都已经开始实践和探索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还是有部分高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主动性不足。
高中阶段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重要,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时间非常紧迫。
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个场合发表一次关于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演讲。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与教学能力,还需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人文关怀。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括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修辞鉴赏等多个层面。
只有我们自己掌握了扎实的语文知识,才能够有力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语文知识上持续提高。
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和最新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我们还可以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涉猎不同文体和不同时期的作品,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文字的表达和语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引导者。
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诚实、正直、宽容和有责任心。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我反省和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伦理观念。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才能深入学生心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能力等方面。
我们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激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好,学生收益的可能性才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是其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但要精,还要博、广。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语文教师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给学生做好表率,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好记性。
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成语典故熟记于心,名家名段出口成章,警示名言也张口就来。
这样的语文教师能不让学生无比敬仰吗?有了敬仰和崇拜,学生对于语文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很多。
教师也极好的树立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陈钟樑先生和钱理群先生都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多方面的知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各方面,我们的语文课本无一不涉及到。
所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记得有一年讲《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一文时,不仅涉及到了大陆板块漂移,还有生物学,物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种科普文章极大地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对语文教师的学识水平进行了考验。
陈钟樑认为“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
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大。
”意思就是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可以承担教育这一重任,学生获益的多少一定与教师学识的多少成正比,显而易见,广博的学识对教师特别是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专业的知识是基础,如果只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就无法培养出思想健全完整的人。
除了以上几点,作为一个的语文教师还要有教育的机智。
其实无论是语文还是别的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这一能力,它会使课堂无比生动,让学生学习充满乐趣,当然也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教师快速有效,合理恰当的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就是教育机制。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职业素质的一部分,是教育能力,也是教育技巧。
教育机智是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也是为避免模式化、公式化不断变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也是人,教育的过程更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变化,如果没有应急应变能力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策略与方法,助力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基础,也是掌握其他语言技能的先决条件。
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1 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从课外杂志、文学作品、报纸等多个方面寻找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不仅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能扩宽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1.2 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梳理、语言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要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评论和论证等。
1.3 组织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阅读小组,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和合作,增强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关注写作能力的培养除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2.1 提供写作题材和范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写作题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好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 指导学生写作过程在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比如,通过提问、讨论和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材料收集、写作构思、行文逻辑等方面的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有逻辑、有条理的文章。
2.3 提供写作反馈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可以注重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并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分享和讨论,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培养语言能力的策略与方法语言能力是学生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这里提供几个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培养人是语文教师素养的一个核心
作者:何阳阳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0期
摘要:在平时的阅读与学习中,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师素养包孕一个核心——“培养人”,并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培养人”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语文基础教育的建设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语文教师素养培养人核心
笔者曾经看过丰子恺题为《某种教育》的漫画。
在画中,刻制人以较大的工作量完成了一定的工作,看起来很满意;泥巴却被刻制成一模一样的造型,枯燥乏味,毫无特色。
再联系这幅漫画的主题“某种教育”,笔者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育中的“刻制学生”,在一个坐满60人的教室里,学生埋在成堆的作业中写着同样的作业,读着相同的文字,想着类似的问题;不仅如此,连讲台上的老师也被“刻制”着,走程序化的上课流程,进行浮于表面的课堂问答,用一个“阅”字评判学生的作业。
这样的“刻制”,这样的教育,培育不出学生的素养,更提高不了教师的素养;推及语文学科,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素养更是石沉大海,难觅其踪。
说到语文教师素养,理论修为、科研能力、文学品质等可谈的非常多,但是笔者今天想要说的却是语文教育理念。
于漪老师曾在题为《语文教育要致力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一文中提出:“尽管我们对教育有许许多多说法,但说到底就三个字…培养人‟,就是培养人啊!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千万不能把孩子变成储存知识的容器。
”这段的核心词——“培养人”,便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一个关键核心。
鲁迅曾说要先“立人”再“立国”,在那个家破国亡的年代,“立人”不得不说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所立之人要肩负起拯救民族和国家的重任。
现在我们所说的“培养人”,并不全等于鲁迅口中的“立人”。
“培养人”,要从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出发,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好恶,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培养独立精神,掌握生活技能,拥有健全智慧,洞悉生存常态。
语文学科更要承担起其他学科所无法给予学生的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命运、关于生活的种种理性与非理性思想的职责。
我们以实际的课例为抓手探寻如何落实“培养人”这一教育理念。
一则课例:某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雨巷》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雨巷》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这是一个关于主旨解读的问题。
课堂上有学生回答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主题是关于作者戴望舒郁郁不得志的爱情的。
该语文老师当即否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指责学生价值观的错位。
那么《雨巷》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在接受美学日益活跃的今天,对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的主题解读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
《雨巷》到底是不是爱情诗?其实这首诗最直接的阅读体验的确非常情感化,并且有文献记载该诗是戴望舒因为爱慕施蛰存之妹施绛
年而作,所以理解为爱情诗,何错之有?那位学生的回答,反映了学生最淳朴最直接的阅读感受,老师不仅不能否定,反而要保护。
“培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真诚、单纯。
另一则课例:某高中语文老师用四节语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老师阅读时声情并茂,最后每一个学生包括班上最调皮的学生都哭了,并且每个人都交了一篇质量很高的读后感,很多人都谈到了生活的不易、活着的意义,甚至命运的无常与荒谬,提到了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善待亲人等。
且不说余华的《活着》值不值得给学生读,就花语文课的时间单纯地给学生读小说这个行为本身,是有一定冒险性的。
因为高中学生的时间何其宝贵,在许多人眼里这四节语文课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多少题目、练多少习测。
但是这堂课“铤而走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其成功在于这堂课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让学生埋头写试卷,因为学生带着一颗颗脆弱娇小的心灵走进文本,与小说的人物面对面一起“活着”,他们收获了一些因人而异的感悟,明白了一些深浅不同的道理,甚至体会到这种温情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说到“培养人”,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有一些感悟、一些获得吗?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学会游泳,最后畅游无阻吗?
再一则课例:某老师讲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掌声》,在这堂课的最后,几位一向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在其他学生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给其他学生讲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有的说画画,有的说最喜欢跟奶奶在一起,有的说最喜欢回自己的老家。
这则课例是笔者在某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时上的一节课。
《掌声》这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一条腿落下残疾的小英在同学们关心和鼓励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从此她走出自卑的心理,变得阳光向上。
笔者在备课时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讲这篇课文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是让那些内向自卑的孩子像小英一样在掌声中受到鼓舞,有所改变;让班上其他同学能够主动学会送出掌声,给予他人鼓励和帮助。
这一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语言上,而是要付诸行动。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才有可能真实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掌声的魅力。
“培养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拥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会是吝啬掌声的人。
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文字中,不给他们创设情境,再加上孩子们才上小学二年级,并且又都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则难以想象他们的心灵真的能得到滋养。
“培养人”绝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标签,也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
它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教育行为,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教育功底,需要的是博爱智慧的教育理想。
它贯穿在语文教师素养的雕栏玉砌中,构筑起属于老师和学生的美丽新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意如.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师素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熊丙奇.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于漪.语文教育要致力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J].语文学习,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