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纲[9019110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纲⼀、课程描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此课程简要叙述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全书分为开篇的话、上编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9)、结束语⼏部分。
开篇的话阐述了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的和要求。
上编从综述到第三章,叙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国⼈民反帝反封建的⽃争和早期探索国家出路的⽃争。
中编从综述到第七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和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命伟⼤胜利的历程。
下编从综述到第⼗章,叙述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结束语对中国近现代史做了结论和展望,并对学习者提出了期望。
7、课程⽬标(1)⽐较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了解近代中国⾯临的两⼤历史任务。
(2)⽐较系统了解近现代中国⼈民反帝反封建⽃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3)⽐较深刻了解中国⾛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4)提⾼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能⼒。
8、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学⽣应该能够:1、系统地掌握或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深刻理解中国⾛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3、能够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
(⼆)课程预期学习成果与项⽬预期学习成果的对照四、课程要求(⼀)出勤学⽣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讨论。
(⼆)阅读资料要求学⽣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书及重要的参考⽂献。
(三)课堂展⽰计划安排⼩组讨论。
(四)课外实践根据系、部的计划和安排进⾏。
(五)⼩考与期末考课程中随机问答、开展⼩组讨论。
期末闭卷考试。
(六)课程论⽂以平时讨论为主,安排⼀次课程论⽂作为期中检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0011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Modern &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6学时讲课学时:30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本科各专业选修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相关历史课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开设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该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着重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性。
2、课程难点: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与主流,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展开科学、深入的分析,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3、教学方法、手段结合多媒体,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4、考核方式:闭卷考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导言教学基本内容: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意义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基本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难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大一本科生设计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1.1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 第二章: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社会的变革2.1 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与动荡2.2 清朝政治体制的衰落2.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3.1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与列强侵略3.2 中国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国际现实的塑造3.3 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汇4. 第四章:中国近代化运动和革命4.1 维新变法与百日维新4.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4.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 第五章:国共合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5.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2 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学生将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20%):出勤率、参与度和质量;2. 课程作业(30%):包括小组讨论、书面论文等形式;3. 个人展示(20%):根据学生个人的研究课题进行展示;4. 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王亚南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赵九章,著,《中国近现代史教程》;3. 王树声,著,《近代中国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一、导言我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涵盖的范围宽广,时间跨度较长,内容复杂多样。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中小学近现代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概述1. Chinese近现代史的背景和特点我国近现代史的划分通常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巨变的时期,经历了近代化进程、殖民主义侵略、封建农民战争、革命斗争等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重要性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小学近现代史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教学大纲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教学大纲包括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核心知识,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推出,对于我国中小学位等级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总结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的推出,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学大纲的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近现代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的我国人。
补充内容: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件、人物、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掌握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高校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三)教学时数总学时:24;周学时:2。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其中讲授22课时,讨论2学时。
(五)面向专业全校各专业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
导言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它通过系统阐述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以及人类的普适价值,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
具有以人类普适价值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普适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六、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527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系统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致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课程的理论性。
2.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3.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课程线索和逻辑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帮助大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学时:32 学分:2适用专业:本科所有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讲授实验上机习题讨论小计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 1 1 4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 2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2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2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4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 1 2下编综述第八章辉煌的历史征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 2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2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2 4考核 2 2合计27 1 4 32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重点: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折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难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内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重点:1、了解1840年至1919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认识近代中国人民民族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1、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2、如何驳斥“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内容: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洋务运动的兴衰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重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难点: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2、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3、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内容: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失败重点: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难点: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教学内容:1、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2、“三座大山”的重压3、两个中国之命运重点:1、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难点:1、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2、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原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重点:1、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意义。
3、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
难点: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基础与方式。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内容: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重点: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原因。
难点:1、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理解。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内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逐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影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与意义。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难点: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客观公正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3、不能忘却的历史:正确对待日本侵华罪行。
4、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内容: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重点:1、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及其斗争,从而认识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真正原因和全面内战爆发的历史责任。
2、了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
3、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以及在全面内战中彻底击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历史进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
4、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及其政治主张,从而认识第三条道路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其历史命运必然要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的原因。
难点:1、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变革。
3、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以来所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
难点:1、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所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历史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内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的道路重点: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难点:1、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2、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3、正确评价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内容:1、良好的开局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重点:1、了解1956年至1976年二十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2、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难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3、客观公正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4、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及“文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内容: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重点:1、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历史进程,认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难点:1、了解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认识这场大讨论对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两个凡是”束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意义。
2、掌握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对于党和国家完成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重要意义。
3、掌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南方谈话”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