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必修3第5课导学案3杜甫诗三首《登高》编辑侯明申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自主学习过程:一、品读诗歌1.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2. 翻译本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探讨诗中寄寓的情感。
⑴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⑵进行小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可以分两步讨论:①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哪几种种景物(意象)?它们的特点是什么?“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是如何体现悲的?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②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具体解释)3.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诗歌,落实前面提出的诵读要求。
4.小结: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登高教案[共5篇]第一篇:登高教案《登高》使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今年的重阳节刚刚过去没有几天,大家知道这一天古人有什么习俗吗?(生自由发言)是呀,赏菊、饮菊花酒、登高赋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一千多年前,在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杜甫也登上了高处,而且留下了非常有名的诗篇,那就是《登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完成以下三个学习目标二、知人论世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
请同学们谈谈杜甫在你心中的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学案中的作者介绍从人生经历和作品等方面介绍)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你看,刚才同学们对杜甫有了这么多的认识,大家都知道杜甫被誉为“诗圣”,梁启超有一篇文章叫做《情圣杜甫》,说明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他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登高》,走进杜甫,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我们首先来听听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生听录音好,听完这首诗歌的录音朗读,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初步感知,那么,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也可以说反映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评价学生的感受力很好。
那么现在你就用这样一种感情基调给我们朗读一下(生读师评价)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 年,这首诗是他55 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回答。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试着分析诗中的意象,把握意象特点,揣摩诗人选取这些意象的缘由。
2、运用诗歌鉴赏方法,试着体会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寄寓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背景材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鉴赏材料】《登高》写景句鉴赏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
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
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
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预习课文】一、诗作背景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登高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登高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教学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兴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个草堂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他几乎终生都在痛苦,沉郁顿挫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权威的概括。
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
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领悟这首诗歌的意境,总结领悟诗歌意境的一般方法。
读这首诗,我们能看到诗人焦虑的目光,能听到诗人无奈的叹息,更能感受到诗人心灵的震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一曲时代的悲歌吧!二、放录音,请学生齐读三、研读课文1、我们要领悟意境,首先要进入境。
这境,就是诗人在诗中创造的生活图景。
首先包括了景,请大家回答: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明确:风,天,猿声;渚(水中小洲),沙,鸟;落木(秋天树木落叶),长江。
景物如何?明确:急:呼啸的秋风(有速度)。
高:天空辽阔(有立体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萧萧:落叶声(有声音)。
2、请大家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请两位同学描述。
)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画面: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3、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还有诗人的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人的形象。
诗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乡(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叹息着国运和自身的命运(艰难),以至于白发增多(繁霜鬓)。
请大家当一回导演,把诗人在秋风中登高的动作设计出来,按小组讨论两分钟,请各组推出一个代表。
兴义一中教育集团崇文中学校区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号: G1— Y1—1-3--2 年级 :班级:________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语文组:《登高》一、学目:1、懂,感受歌的情感,并能析歌写作技巧。
2、背此。
二、自学指与方法:一、歌之“三抓”“三么”:三抓:① 、抓目:、地点、人物、事情、情感⋯⋯② 抓作者:知人世③ 抓注。
三么:写了什么?(意象/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技巧)二、把握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抓取、分析意象,透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找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句。
自学指自本1、朗关。
个人,小。
及《步步2、《登高》的写作事情高》 243、杜甫( 712—770)字自学及堂展示,地点,人物,,情感。
,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人,大的人。
唐宗,官左拾,后入蜀,友人武推荐他做南度府参,加校工部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一千四百多首,其示了唐由盛衰的史程,被称“”。
以古体、律,格多,而以沉郁挫主。
通1、解括号前的。
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回()。
无落木()()下,不尽江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苦恨()繁霜(),潦倒 ()新停 ()酒()杯。
2、理解性填空。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此都有直接描述,些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出:“,”的感慨,抒了漂泊异.年老体衰的惆之情,也含着与生命的衰弱抗争的精神。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人所所,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4《登高》中写望所,用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江气的句子是:,。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光易逝.壮志酬的感的句子研读,读“三么”是:, 。
6.《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7.《登高》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汶城中学高二语文第五册导学案主备人顾荃【学习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预习案---------------------------------------------【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题目含义】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探究案------------------------------------------ 1、前四句勾画了一幅秋景图,请根据诗句分析,这画里有哪些景物?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画面。
提示: 1.抓住意象及其特征。
2.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3.进行生动的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4.融入个人感受。
汶城中学高二语文第五册导学案 主备人 顾荃 2、本诗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探 究 案------------------------------------------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初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分析与鉴赏方法。
课前预习:1.了解杜甫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文学成就,使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认真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诗歌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Step 1. 导入老师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使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历史故事等引子,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杜甫和《登高》。
Step 2. 杜甫简介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让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认识。
Step 3. 《登高》诗歌分析首先,老师以节选的形式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登高》,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然后,老师将诗歌按照内容与情感展开分析。
内容分析:1.诗歌主题:主题为文人士人崇尚高洁,遗诫后人,立志坚定,自强不息。
2.结构:共四首,前三首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指叙事和议论交替出现),其中第一首为引子,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具体叙述和议论;第四首为结尾,文人表达对历史的终极感慨。
情感分析:1.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对时事不满;却对文人读书、写诗、追求精神高峰的人生观心怀敬仰。
2.读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蕴藏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丽价值观。
Step 4. 诗歌整体理解1.诗歌的深层含义:《登高》的主题是文人崇高人格,表现了杜甫倡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的人生观。
2.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登高》具有叙述性、议论性、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是豪放、慷慨、雄浑、豁达,境界宏阔而豁达,较重孟郊的忧患意识,较远王之涣的完美主义。
《登高》
班级:姓名:
【课前回顾】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重点句是“”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李白与杜甫齐名,人称“大李杜”。
李白与杜甫都具有英雄主义精神、远大的抱负,但诗歌主导风格却是迥然不同的。
李白的诗歌有纵情的欢乐、无边的憧憬、恣意的幻想,而杜甫有的是忧心忡忡、痛苦的反思、深刻的揭露,因而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是,他的热烈奔放,豪放不羁体现了唐代的蓬勃向上、浪漫豪放的精神,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他的稳健节制、博大深沉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痛苦历程。
【揭示目标】
1.明确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自学指导】
课前预习
(1)阅读《优佳学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P79-P80)对重点进行勾画。
(2)请描绘作者登高所见的景象。
【小组互助】
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结合后两联进行分析。
【小组汇报】
【教师点拨】
【当堂检测】
江汉
杜甫①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诗即作于此间。
②苏:康复。
诗中二三联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后反思】
【课后配餐】
请完成《优佳学案》对应分层训练。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诗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和价值。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登高》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3 课文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登高》,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工具。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后延伸:学生进行诗歌研究的项目,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登高的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的勇气、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登高的相关技巧;
2.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
1.登高的概念和意义
登高作为一项户外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登高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提升个人的勇气和毅力。
登高能使人接触到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从高处俯瞰世界的壮丽和宽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2.登高的技巧
登高虽然是一项冒险运动,但是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就
能够保证安全。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登高线路和山峰,确保自己
的身体条件和技能能够胜任。
其次,正确穿着登山装备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舒适的登山鞋子、合适的服装和帽子等。
还要了解登山途
中的自然环境和天气变化,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最后,在登山过
程中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控制呼吸,走好每一步。
3.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毅力
登高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需要学生具备勇气和毅力来面
对困难和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活动来培养
学生的勇气和毅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攀登游戏,让他们克服恐
惧心理,勇敢面对高度;还可以安排一些户外活动,如露营和夜间
登山,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毅力和坚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登高的相关概念、技巧和注意事项。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8.2 登高导学案重难点:一、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文言知识1.词语释义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登高》导学案一、解释下列词语渚.清沙白鸟飞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欣赏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联运用了哪些典故?借这些典故作者怎样把“思华年”的感情描写得形象生动的?三、开放探究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竟境,下列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约寒江雪。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一首杜甫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写情,其景和情的关系是怎样的?※3、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普通强化班选做,竞赛班必做)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作于杜甫草堂建成之后)①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