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变电站集中遥控操作现状及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28.84 KB
- 文档页数:1
变电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功能包括电压转换、电流变换、电能计量、保护控制等。
变电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变电站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变电站的容量也在不断提高。
现今,我国的变电站已经发展到了1000千伏的水平,且特高压变电站的规模也在增加。
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为了提高电力输送的效率和稳定性,提升电网的可靠性。
其次,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还可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电网的可靠性。
目前,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智能设备、传感器、通信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自动控制和故障诊断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变电站的性能和可靠性。
再次,变电站的环保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变电站的环保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变电站中使用的硫化气体(SF6) 是一种温室气体,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变电站开始使用无环气体绝缘装置,如N2混合气体、干空气等,以减少温室效应和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还会考虑噪音和电磁辐射等环境影响因素,以保护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最后,变电站向多能联网的方向发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接入与利用,传统的变电站面临着新的能源接入和集成的挑战。
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多能源互补,变电站需要具备多能联网的功能,即能够实现不同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对电力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
这一发展趋势促使变电站向能源互联网的方向发展,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社会对电力供应的需求不断增长,变电站在规模、自动化水平、环保性能和能源联网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未来,变电站将更高效、智能、环保,为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提供更好的支持。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一、引言智能变电站是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以实时监测、控制和保护为核心,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调度和控制的一种电力设施。
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和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目前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二、发展历程2.1 传统变电站的局限性2.2 智能变电站的兴起2.3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趋势三、基本结构3.1 主体设备3.1.1 变压器3.1.2 开关设备3.1.3 保护设备3.1.4 测量设备3.2 辅助设备3.2.1 远动设备3.2.2 通信设备3.2.3 控制中心四、关键技术4.1 电力传输与通信技术4.1.1 光纤通信技术4.1.2 无线通信技术4.1.3 互联网技术4.2 自动化控制技术4.2.1 逻辑控制技术4.2.2 自动监测技术4.2.3 智能保护技术4.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4.3.1 大数据技术4.3.2 技术4.3.3 数据安全技术五、现状分析5.1 国内智能变电站发展概况5.1.1 建设规模与速度5.1.2 主要应用领域5.2 国际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5.2.1 先进技术应用5.2.2 智能化水平比较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智能变电站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相关数据统计。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电力法电力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电力工业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法律,旨在规范电力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行为。
7.2 电力行业标准电力行业标准是由国家能源局制定和发布的与电力行业相关的技术标准,用于引导和规范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运行。
7.3 智能变电站规范智能变电站规范是由相关电力机构制定的关于智能变电站设计、建设和运行的技术规范,包括设备选型、布置、调试等方面的要求。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一、引言智能变电站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设备和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监测、维护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电力设施。
智能变电站的出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和现状。
二、智能变电站的概念与特征2.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智能变电站是指在传统的变电站基础上,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集成各类传感器、监测装置和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实现对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监测、控制和管理。
2.2 智能变电站的特征(1)信息化集成:智能变电站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设备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
(2)数据智能化:智能变电站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设备状态和运行数据,并通过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智能诊断和预测维护。
(3)自动化控制:智能变电站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变电站各个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操作。
三、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应用3.1 智能监测与诊断智能变电站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装置,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据,并通过智能分析和诊断,实现对设备运行的监测和故障诊断。
3.2 智能维护与管理智能变电站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进行智能化管理,包括维修计划的制定、故障处理和设备巡检等。
3.3 智能控制与操作智能变电站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变电站设备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操作,包括设备的远程控制、操作的自动化和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四、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状况4.1 国内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状况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变电站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4.2 国际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状况国际上,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比较成熟,德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智能变电站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智能监测、诊断和维护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成果和经验可供借鉴。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新发展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通过自动化技术对变电站进行控制、保护、测量、监测和通信等多方面的智能化升级,从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最近几年,新兴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未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模拟信号和信号光纤传输,数据处理和通信效率不高,同时易受到电磁干扰和误差的影响。
而数字化技术有比模拟信号更好的信噪比、更好的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更快速、更精准地处理数据。
数字化技术还能实现数据的多路传输、高速处理和准确呈现,并可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紧密结合,满足实时化、远程化和智能化的应用需求。
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成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开始引入相关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将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匹配,从而实现对电网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电力系统进行优化调度和预防故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将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提取关键信息,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定位故障,并提供决策建议。
三、开展云计算应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等相关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到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
云计算技术可以将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和处理,实现实时监测和分析。
同时,云计算技术还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可支持远程访问和操作,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
比如,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平台相结合,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问题。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涉及到大量的关键数据和信息,如果遭到黑客攻击或病毒感染等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解析变电站集中遥控操作现状及发展[摘要]实行变电站集中监控运行模式后,由监控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远方集中遥控操作成为电网倒闸操作的一种主要的模式;文章介绍了集中遥控操作的分类、应用范围、存在不足、改进措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对集中遥控操作的应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集控操作现状分析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8-195-01引言为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减少变电运行人员所需数量,降低供电企业成本,实行变电站集中监控运行模式,由远方监控员取代变电站现场值班员实施对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已是必由之路。
实行集中监控后,由监控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远方集中遥控操作成为电网倒闸操作的一种主要的模式,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遥控操作概述所谓变电站集中遥控操作是指以提高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可靠性和通信自动化为前提,并借助微机远动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实现远方控制操作。
集中遥控操作较传统的现场倒闸操作,在提高电网倒闸操作效率、降低供电企业人力物力成本、缩短电气设备因事故停运时间等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还存在着防误闭锁措施不完善、遥控执行不可靠等一些问题,因而还需要不断的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加以完善和提高。
二、遥控操作分类目前,集中遥控操作模式主要分为遥控操作和程序操作,其中程序操作又可细分为批量遥控操作和顺序遥控操作。
遥控操作是指从调度端或集控站发出一条远方操作指令,以微机监控系统或变电站的rtu当地功能为技术手段,对远方的变电站某一设备实现的控制操作;它是一种最基础、最普遍的集中遥控操作模式。
批量遥控操作是将需要同时操作的多个设备列入同一个操作指令,一次下令即可完成,某一设备操作失败不影响对其它设备的操作,适用于电网紧急情况下大批量拉路。
顺序遥控操作是将需要连续操作的多个设备列入同一个操作指令,一次下令即可完成,某一步骤操作失败将导致程序自动终止,适用于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对多条线路或多台主变的倒方式操作;分析测试表明,程序操作较传统的现场操作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力系统作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与创新。
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发展和现状备受关注。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
当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先进的通信、控制和监测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变电站,以提高其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智能变电站逐渐从概念走向了实际应用。
早期的变电站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监控,设备之间的通信相对简单,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也较为有限。
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人为错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对供电质量的高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变电站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硬件方面,新型的智能化设备如智能变压器、智能断路器等不断涌现,这些设备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强的自动化功能。
智能变压器能够实时监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对油温、油位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自动调节。
智能断路器则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故障判断和开断,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故障处理能力。
在软件方面,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系统也日益完善。
这些系统能够对变电站内的各种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采集大量的运行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为运行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及时进行维护和检修,避免故障的发生。
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实现了与上级调度系统的高效通信,能够快速响应调度指令,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
如今,智能变电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大批先进的智能变电站相继建成投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变电站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操作和控制,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运行成本。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CS的概念和现状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随着近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继电保护自动化理念的发展。
变电站的微机综合自动化已经在我国的电力系统及其工业用户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在技术上具有了更多更新的内涵。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本身必须完成以下两大功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控制系统,可实现站级控制系统的所有测量、控制、保护、自动调节功能,实时采集大量的设备运行情况数据,并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
❖同时作为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节点,可实时向上级调度中心发送站内设备运行信息,并在调度中心指令下实现各种遥控、遥调操作。
SCS系统采用模块化、分布式开放系统结构。
本着分散控制、集中监视的原则设计集中监视的原则设计,实现设备分层与网络分层的解决方案,整个系统可划分图一、SCS系统结构为间隔级与站级两层(见图一),充分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间隔级设备包括各类微机保护装置、馈线终端、控制终端、自动远动装置、及智能测量仪表组成。
完成各间隔就地功能(如保护,联锁控制,测量等等)及数据采集功能。
❖站级设备可按照其功能划分为SYS500,COM500及MMC500。
其中SYS500为系统服务器,为站级监控提供人机界面;COM500为通讯服务器,完成规约转换功能;MMC500 则用作为操作员工作站。
由于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式。
间隔级设备均为采用先进CPU技术的各类微机保护或智能终端,可就地安装于各设备间隔,通过光纤为媒介建立间隔级通讯网络,实现与站级计算机系统通讯及间隔间信息共享 (后者适用于支持LONBUS的各类智能终端)。
同传统变电站监控系统相比,SCS系统大大简化了二次接线,减少了二次电缆与占地面积,降低了整体系统造价。
而且各间隔设备在设计上均采取了相应抗干扰措施,符合各类IEC抗干扰标准,并在间隔级网络通讯层采用光纤作为通讯媒介,整个系统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也在不断经历着变革和创新。
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其发展对于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1 世纪初,它是在传统变电站的基础上,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实现了变电站的智能化运行和管理。
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智能变电站采用了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如智能断路器、智能变压器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并将相关数据上传至监控系统,从而实现了设备的状态检修,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其次,智能变电站拥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
通过大量的传感器和智能监测装置,可以实时获取变电站内各种电气量、非电气量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为变电站的运行控制提供准确的依据。
再者,智能变电站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控制。
通过智能控制策略和自动化系统,能够自动完成变电站的倒闸操作、电压调节、无功补偿等功能,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通信方面,智能变电站采用了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和网络架构,实现了站内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和信息共享。
这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还为电网的智能化调度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回顾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早期的探索阶段,主要是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和试点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逐步进入了大规模推广阶段。
如今,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新建变电站的主流选择,并在对传统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技术方面,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例如,在传感器技术方面,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能够更准确地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在智能控制算法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加强了对变电站数据的保护,防止了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在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下,我国变电站管理技术发展迅速,尤其集控运行管理模式已成为变电站运行管理的全新模式,因此加强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对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文章对集控管理模式的分类以及管理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完善集控运行管理模式措施,以期为集控管理模式在变电站运行管理更好的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集控模式;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集控管理模式经多年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但是将其应用到变电站运行管理方面还需优化相关资源,保证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变电站运行的高效管理。
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的变电站运行管理经验对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集控模式下管理模式分类变电站管理模式由之前的多人值守正向无人值守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管理模式也相应的发生着改变,具体表现在倒闸操作、变电站设备的检修、通信、自动化、运行等方面。
因此,为更好的做好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工作,首先应明确该模式下管理模式的具体分类。
经大量实践可将当前在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下面逐一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1 现场监控运行模式该种模式下分离出部分运行管理人员,其中剩余人员用于负责站内清扫、照明维护、电池检查等日常工作。
分离出的部分人员调配到集控中心,负责监控集控中心管辖的变电站运行情况,完成远方遥控相关操作。
该种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运行和维护工作的分离,并要求集控中心的管理人员了解管辖范围内不同变电站的监控设备、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运行方式等,并当出现较多倒闸操作时布置安全措施。
1.2 全运行集控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模式下不但要求集控运行人员全面了解监控设备、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运行方式,而且还要负责变电站巡视、管理等工作。
由此可见该种管理模式对值守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即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为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过当运行与管理人员调换之后,维护人员需熟悉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该种管理模式适合应用在变电站数目较少的情况下。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智能变电站作为连接发电和用电的中心枢纽,成为智能电网网络建构的基础,也能保障电网的合理和安全运行,使得供电、用电更可靠。
在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基础上,拓展其发展理念,预测其发展趋势能够对未来该领域的进步带来新的启示,并推动智能电网的创新式发展。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引言:智能变电站的全站信息数字化技术,与通信平台网络化技术共同体现了信息共享的作用。
先进而可靠的智能设备,完成信息采集工作之后进行测量和控制,并随时监测智能电网的通电变化。
供电企业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电网的实时自动控制系统,并在线分析用电安全提供高级决策,这使得智能变电站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应用较为关注,国外在变电站的建设方面拥有一些先进的技术,值得学习,变电站的智能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电网的智能化发展趋向,也为智能化的变电技术提供了可能。
第一,西门子、ABB等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变电站的智能技术,利用一次和二次设备,取得较为先进的研究成果,但是ABB公司研发的GIS设备虽实现了二次设备就地化,利用智能断路器互感器进行集成处理,但却没有实现系统规划和投产的效果。
智能变电站在互感器和检验保护及监控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却未能达成互操作性和工作难度的简化可行性效果。
第二,国内的智能变电站技术迅猛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变电站技术起步时间不长,但是却推出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规范,比如,我国国家电网对《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应用开启了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的先河,并在翻译IEC61850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内智能变电站硬件集约功能整合,通用互换和性能可控的良好效果,这对于现代中国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良好的驱动力。
根据I EC61850标准,智能变电站可分为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网络系统可实现多个层次的连接,并能为我国修建标志性智能变电站提供基础[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现状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力系统作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也在不断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其发展和现状备受关注。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当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数字化、智能化的理念引入到传统的变电站中,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智能变电站的技术不断成熟,逐渐从理论走向了实际应用。
早期的变电站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继电器等设备来实现测量、保护和控制功能。
这些设备不仅体积大、重量重,而且精度有限,维护成本高。
随着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终端等新型设备开始出现,为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技术层面,智能变电站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首先,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这些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测量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并将数据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
其次,智能变电站具备强大的智能控制和保护功能。
通过智能化的算法和逻辑判断,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故障,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智能变电站还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
不同的设备和系统之间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通信,实现了数据的无缝对接,为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应用情况来看,智能变电站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在我国,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一大批智能变电站相继建成投运。
这些变电站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不同的电压等级和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些大型城市的核心区域,智能变电站为城市的可靠供电提供了保障;在偏远地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则有效地解决了电力输送和分配的难题。
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开展智能变电站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例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变电所设计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变电所主要现状是老设备向新型设备转变,有人值班向无人值班变电所转变,交流传输向直流输出转变,国外主要是交流输出向直流输出转变。
日本21世纪变电所的开发设想蒙海强编译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00083)在未来的21世纪,估计对电力的需求程度会比现在更高,所需电力设备也将有明显的增加。
到那时候,为了提高维修和运行效率,就需要开发一种维修简便、省时省力,能缩短故障停电时间的变电所。
21世纪变电所的构想如附图所示,该变电所是一个全面装有计算机、光纤和各种传感器的系统。
其特点和目标如下:1.数字化在控制保护装置使用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同时,GIS(气体绝缘开关)、变压器、全封闭配电装置( 6.6kV)等设备的控制电路也采用数字化。
由于控制保护电路全部实现无触点化,因而可以避免接触不良等故障,提高可靠性。
此外,计算机不仅可以自校软件,还可以监示硬件,因而可对全部控制保护电路进行监示和诊断,使维修简便省力。
2.光通信化配合控制保护装置以及GIS等设备的控制电路的数字化,装置之间的接口、机构内的信号传输系统都将实现光通信化。
因而从前为了对付电磁感应和浪涌电流的大型化接口部分将得以小型化。
随着数字控制保护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还将力求大容量、高可靠地传送情报。
此外,由于用光PT和光CT取代了传统的绕线式PT和CT,因而传感器也将小型化。
3.预测维修传感器在GIS、变压器、全封闭配电装置等一次设备上装设检测局部放电和溶于油中的气体等的传感器,希望能早期发现设备异常,以便预防事故,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维修简便省力的目的。
4.故障点定位和自动重合闸装置一旦GIS、全封闭配电装置等发生故障,目前的办法是从检修值班室向发生故障的变电所派出检修人员,通过查找、确定故障点后,再向无事故地区送电。
然而在未来的变电所,由于安装有标定故障点位置的传感器,因而在远方就可以确定故障点,然后向无事故地区送电,大大缩短停电时间。
变电站运行工作的现状与有效措施摘要: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变电站的数量及规模越来越大,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变电站的正常运行与工作对其供电的效率及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
变电站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强的任务,并且其中包括较为繁琐的步骤与环节,其中某一个细节出现疏漏,势必会造成整个变电站工作出现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变电站运行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变电站的运行工作正常、高效。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工作;现状;措施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保障结构,变电站的运行工作对整个电力系统供电的质量与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变电站的正常工作需要多种机械设备与各种工作人员的参与,其复杂性可见一斑。
基于此,对于变电站运行工作的管理,各相关部门需要统筹规划,通过协同合作对机械设备、各类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与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变电站的高效工作提供保障。
一、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变电站正常运行的维护是变电站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这也是变电站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时刻谨记的工作准则,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多少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1.1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较差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说,继电保护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如果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较差,势必会在成保护系统产生故障并引起拒动发生故障,进而导致电力系统故障进一步扩大,引发严重的后果。
因此,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就极为必要,并且已成为当前电力领域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2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技术水平较差在变电站各种设备的运行维护过程中,要想使各种设备正常、高效的运转,势必要对各种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的检查与维护,然而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变电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差,甚至疏忽职守,对设备的巡视、检查工作提不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导致变电站中的各种设备存在一定的故障隐患。
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RTUSCADA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起步发展虽比国外晚, 但我国70年代初期便先后研制成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四合一”装置 ( 保护、控制、测量、信号)。
如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制造的 DJK 型集中控制装置, 长沙湘南电气设备厂制造的 WJBX 型“四合一”集控台。
这些称之为集中式的弱电控制、信号、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和投运为研制微机化的综合自动化装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率先研制成功以 Motorola 芯片为核心的微机 RT U 用于韶山灌区和郑州供电网, 促进了微机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
1987年, 清华大学在山东威海望岛35kV 变电站用3台微型计算机实现了全站的微机继电保护、监测和控制功能。
之后, 随着1988年由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第1代微机保护 ( OI 型) 投入运行,第 2代微机保护( WXB-11) 1990年4月投入运行并于同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
较远动装置采用微机技术滞后且更为复杂的继电保护全面采用微机技术成为现实。
至此,随着微机保护、微机远动、微机故障录波、微机监控装置在电网中的全面推广应用,人们日益感到各专业在技术上保持相对独立造成了各行其是, 重复硬件投资, 互连复杂, 甚至影响运行的可靠性。
1990年,清华大学在研制鞍山公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时, 首先提出了将监控系统和 RT U 合而为一的设计思想。
1992年5月,电力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微机继电保护可靠性研讨会”指出: 微机保护与 RT U, 微机就地监控, 微机录波器的信息传送, 时钟、抗干扰接地等问题应统一规划并制定统一标准, 微机保护的联网势在必行。
由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第1套适用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成套微机保护装置 ISA 于1993年通过部级鉴定以后, 各地电网逐步开始大量采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