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决策任务中时间距离对框架效应的影响_钟毅平
- 格式:pdf
- 大小:233.86 KB
- 文档页数:4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摘要以创业风险决策为背景,以从事管理类工作的白领员工为被试,探讨了框架效应的表现特征。
结果表明随着损益值的增加人们倾向保守,而随着概率水平的增加而偏好冒险,创业倾向高的个体更倾向冒险。
框架效应并不出现在所有输赢描述决策情境中,它只出现在缺乏主导社会线索的模糊情况下。
关键词框架效应,创业风险决策,决策任务结构,社会线索。
分类号B849:C931问题的提出以亚洲疾病问题(Asian disease prblem)为代表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risky-choice framingeffect)(往往被默认为框架效应)已成为行为决策中的经典“异像”(anomaly)。
Kanneman和Tverskv把具有直觉特点,需意识或非意识(uncon-scious)参与的信息表征称之为Ⅱ型信息加工,而该加工过程被称之为“框定”(framing)过程。
基于此,Tversky和Kahneman用框架效应(framing ef fect)来描述期望值相同而表述不同的风险选项的偏好反转,如对于亚洲疾病问题。
在正面框架下,大部分人选A,而在负面框架下。
大部分人选D,而实际上A与C、B与D是期望值等同的选项,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
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得600人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正面框架(eain):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
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负面框架(lose):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框架效应违反了规范决策理论(normativethery)的不变性(invariance)原则,对传统经济理性思路提出了严重挑战。
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胡伟国 胡 瑜(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温州,325035)摘 要 时间压力是决策的重要因素。
研究引入时间压力变量(高时间压力、非时间压力),探索了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的影响。
结果显示:(1)时间压力弱化了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2)时间压力情境下的框架效应是一个精细加工的过程。
关键词 时间压力 积极框架 消极框架 风险决策1 引言 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是过去三十多年风险决策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它主要是指对风险决策信息的不同表征形式导致决策者产生一定的决策偏差(Kahneman ,T versky ,1984)[1]。
比如,假设美国正在准备同一场罕见的“亚洲疾病”做斗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将导致600人死亡。
为了更好地抗击疾病,美国政府研究出两种经过科学计算的方案A 与B ,具体阐述如下[2]:框架一如果选择A 方案,则有200人肯定存活;如果选择B 方案,则有1/3的可能全部存活,2/3概率无一人存活。
框架二如果采用A 方案,则有400人全部死亡;如果选择B 方案,则有1/3的可能全部存活,2/3概率全部死掉。
两个方案你喜欢或选择哪一个?在框架一的情景下,选取的152个被试中,72%的选择方案A ,28%的选择方案B ;而在框架二的情景下,选取的155个被试中,22%的选择方案A ,78%的选择方案B 。
而仔细分析上述两个框架:积极框架(positive frame )、消极框架(nega -tiv e frame ),其实含义是相同的,只不过是问题的表述形式不同。
也是由于对问题的表征形式不同,导致了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即,决策者在积极框架下,更多地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 adverse ),而在消极框架下,出现了偏好反转,则更多地倾向于风险搜寻(risk seeking )。
这一选择行为违背了标准化决策的不变性原则,与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 )是一致的(K ahnenman ,T versky ,1979)[3]。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往往会认为仅仅是靠着直觉,但其实可能我们的大脑已经进行了加工。
期望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我们进行取舍时有着关键作用。
期望值理论认为,决定一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主要是基于两个要素:目标自身的价值(Value)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则是受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也即概率和价值的乘积(EV=P×V)。
当一个人面临决策时会分别计算每个计划的期望值,然后选择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
在决策的领域中,风险决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存在风险的事件进行选择的领域。
即个体在决策时,有时会应对多个选项,并且还伴随着比较有风险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损失的结果,这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比较难以抉择的思考过程。
在决策研究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决策问题,就是Tversky和Kahneman开发出的“亚洲疾病问题”,该决策问题阐述了框架效应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相等的决策方案,但是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当方案被阐述成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或是“获得”时,人们不愿意去冒险,更喜欢回避风险;如果决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时,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会增加冒险的行为。
所以,框架效应是指对于相等的决策方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往对框架效应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静态的决策情境下进行探讨,而且对任务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或是口头叙述的方式。
动态的风险决策则是将过去的成绩、当前的情况、未来可能的预期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更具现实意义。
现在有关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动态框架效应,而动态框架中的动态不一致又是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
动态不一致,指的是在预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预期情景时做出的预判与随后做出的真实选择不一致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变化。
风险决策中动态框架效应研究
王重鸣;梁立
【期刊名称】《心理学报》
【年(卷),期】1998(30)4
【摘要】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焦点。
该研究利用计算机联网模拟团队分布式动态风险决策任务,从三个方面(过去绩效,启动资金和目标设置)研究决策者在动态条件下风险偏好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目标设置”因素框架效应具有抑制作用,“启动资金”因素对个体和团队有不同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敏感性同样适用于解释动态情境下的风险偏好。
【总页数】7页(P394-400)
【关键词】框架效应;风险敏感性;风险决策;决策行为
【作者】王重鸣;梁立
【作者单位】杭州大学心理系;杭州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4;B849
【相关文献】
1.风险决策中的自我框架效应研究综述 [J], 李安琪
2.运动风险决策情境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J], 王洪彪;张绍礼;王晓玲
3.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J], 赵乐;刘豪
4.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的最新趋势 [J], 林春婷; 蒋柯
5.行为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新思路——从风险决策到跨期决策,从言语框架到图形框架 [J], 刘扬;孙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时间压力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作者:赵鑫秦向东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1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许多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时间压力对于个体做出面临风险的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
然而,在大多数研究中,时间压力的来源为计算机给出的时间压力,而日常生活中,时间压力常常来源于他人,因此本研究尝试探究来源于真人而不是不可抗力的时间压力的影响。
我们使用组间对照的实验方法探究压力来源对结论一致性的影响。
应用Kocher等学者的研究中使用的类似CET彩票决策问题,我们发现外生的时间压力在正负前景下都增加了风险厌恶,但当时间压力来源于真人时,相比于非交互情境,负前景下行为人更加厌恶风险,但正前景中行为人更加寻求风险。
我们使用后悔理论与自利偏差建立模型解释并讨论了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时间压力;风险厌恶;风险寻求;后悔理论;自利偏差中图分类号: F 069文献标志码: ADon’t Rush me : Time Pressure and Risk Preference InconsistencyZHAO Xin QIN Xiangdong(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Abstract: Recent literatures have documented various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on individuals’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However, in most of those studies, the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is measured where the time pressures are randomly assigned by computers. We conduct the current study to identify the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of time pressure when it is imposed by a real person rather than by nature. We use a between-subject design to study whether the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of pressure matters. Applying a similar binary choice lottery (CET) design as Kocher, we find that time pressure increases risk aversion for both the pure gain prospect and the pure loss prospect when it is exogenously trigged. And when the pressure is imposed by a real person for potential personal benefit, it would lead to consistent risk seeking in gains and consistent risk aversion in losses.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decision making under time pressure. We integrate the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self-serving bias with the model in regret theory to shed lights on the inconsistency.Key words: time pressure; risk aversion; risk seeking; regret theory; self-serving bias人們在社会、经济环境中面临不同的决策,而权衡利弊的时间往往有限:英式拍卖中,竞标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对竞拍策略进行调整,否则将遗憾地与拍品失之交臂;在外汇交易市场,汇率价格瞬息万变,于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才有机会获得可观的收益。
风险效应原则:切勿手滑,危害无穷!
风险效应原则,又被称为石乐志定律,是指人们在面对某种行为
或决策时,往往会只顾眼前利益和可能带来的好处,而忽视掉潜在的
风险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这种心理现象在各行各业中都普遍存在,而
且十分危险。
风险效应原则的危害在于,当人们只看重眼前利益和可能带来的
好处时,往往会降低自己的防范意识,从而忽视掉甚至是低估可能产
生的风险。
从而导致一些本应避免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比如说,一名
投资者在看到某只股票在短时间内暴涨之后,可能会急于跟风买入,
但同时忘记了这只股票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破产的风险。
结果可能会
导致投资者的财务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投资组合的稳定性。
为了避免风险效应原则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在决策之前尽
可能的多考虑与风险有关的因素,并做好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
此外,我们还需要充分理解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比关系,认识到任何的
利益都是有风险所伴随的。
只有在真正理性地制定了决策方案,充分
了解并避免潜在的风险之后,我们才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获得平衡,进而得到更好的收益。
总之,风险效应原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理中的危险现象,
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避。
只有在做出充分考虑
之后的决策,才能够真正为我们带来利益与收益。
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论文报告: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一、标题:概述风险决策的重要性风险决策是指在面对可能造成某项投资或决策效果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从而选择出所期望的最优方案。
因此,风险决策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部分主要介绍风险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生活和商业决策中的应用。
二、标题:影响风险决策的因素概述风险决策过程涉及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最后的决策结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影响风险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完全、认知错觉、损失厌恶、阈值效应和看跌选项效应等。
三、标题:信息不完全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信息不完全是指人们面临风险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不足以支持完全理性的判断。
这种不确定性通常会导致风险决策者的过度乐观,即过于偏爱进行高风险决策。
影响因素包括:预测不准确、信息不全、信息偏见等。
四、标题:人们认知偏差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指人们面对风险决策时,主观评估和判断出现的偏差,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认知偏差在风险决策中的具体表现及如何影响情况下的风险决策,如:确认偏差、“暗示”偏差、过度自信、羊群效应等。
五、标题:影响风险决策的心理效应概述风险决策中的心理效应在人们做出决策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面临风险不确定性条件下,心理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作出基于与情感相关的决策,而非基于诸如成本-收益分析之类的经济性决策。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心理效应在风险决策中的表现及如何产生影响,如情感反应、心理资本等。
六、风险决策案例——阿里巴巴与华为的决策对比阿里巴巴和华为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致力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路线略有不同,因此,选择其最佳投资项目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决策的决策因素。
该部分主要分析了阿里巴巴和华为在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下的决策,分析风险决策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七、风险决策案例——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是典型的风险投资行为。
青少年风险决策的时程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张娅玲;袁文萍;刘雷;冯廷勇【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1(031)003【摘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技术,运用剑桥风险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了青少年风险决策的时程加工机制。
行为结果表明,在高、中、低三种不确定性条件下,相对于效价,被试的决策更多的关注概率。
脑电结果显示:1)不确定性的主效应在N400上表现显著,高不确定条件和中不确定条件的波幅要明显大于低不确定性条件的波幅,而高不确定条件和中不确定条件的波幅无显著差异;2)与中不确定条件相比,高不确定条件和低不确定条件诱发了一个新异正成分(LPC),高不确定条件和低不确定条件的波幅要明显大于中不确定性条件的波幅,而高不确定条件和低不确定条件的波幅无显著差异。
青少年在风险任务中的决策较多的是选择安全选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风险规避倾向。
N400的波幅可能反映了不确定性程度,而LPG的波幅大小可能反映了结果评价准确性程度的高低。
【总页数】7页(P223-229)【作者】张娅玲;袁文萍;刘雷;冯廷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5【相关文献】1.任务框架和社会距离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J], 刘耀中;刘敏;彭滨2.个体对效价预期和风险评估的时程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J], 王慧;陈飞;刘雷;冯廷勇3.不同二语水平双语者对英汉隐喻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及表征——来自ERP的证据 [J], 王倩;4.高低厌恶敏感性个体对不同情绪刺激的注意时程: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J], 曾庆; 郑希付5.冥想加工性别差异的神经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J], 莫欣妍;何胜昔;王玉正;罗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险决策中动态框架效应研究风险决策中动态框架效应研究【英文标题】A STUDY ON DYNAMIC FRAMING EFFECTS IN RISKY DECISION Wang Zhongmi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Hangzhou Universi-ty,ZheJiang,310028)Liang Li(School of Management,Hangzhou University,zheJiang,310028) 【标题注释】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王重鸣/梁立【作者简介】王重鸣杭州大学心理系,浙江,310028 梁立杭州大学管理学院,浙江,310028【内容提要】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焦点。
该研究利用计算机联网模拟团队分布式动态风险决策任务,从三个方面(过去绩效,启动资金和目标设置)研究决策者在动态条件下风险偏好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目标设置”因素框架效应具有抑制作用,“启动资金”因素对个体和团队有不同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敏感性同样适用于解释动态情境下的风险偏好。
【摘要题】The framing effects of risky decision have for both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ason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By usings-imulated team scale dynamic distributed decision-making task on computer network,three factors (past performance factor,target set factor and start bonus factor) were used to find t-heir influences on decision maker's riskpreference.It was fo-und that the targer factor had a refrain function on other fr-aming effects and the start bonus factor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team.Theresults imply that the risk sensitivity can also be used to explain the risk preference in dynamic context.【关键词】框架效应/风险敏感性/风险偏好/启动资金/framingeffects/risk sensitivity risk preference/start bonus.1 引言对于决策者来说,多数决策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与神经机制探究-领导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领导与决策论文第七篇: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与神经机制探究摘要:1982年,卡尼曼等人发现了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即当人们面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表述时,会表现出决策偏好的逆转现象。
自此,框架效应成为风险决策中的热点。
研究框架效应并寻求其内在机制,是认识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理论进路,也是机器决策的实践基础。
首先,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关于框架效应的最新研究,即条件呈现方式、时间变量和基因等因素对人们决策偏好的影响。
其次,文章总结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以及这些研究背后潜在的理论假设,综合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概括出新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争议性问题,并分析了引起争议的可能原因。
最后,文章讨论了近年来框架效应的脑机制研究重点和未来的研究发展问题,并试图在进化心理学框架下,以功能主义假设来解释框架效应。
关键词:风险决策; 框架效应; 预期理论; 认知神经机制; 进化心理学;The latest trend of framing effect research in risk decision-makingLIN Chunting JIANG KeCollege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ollege of Mental Health,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Abstract:Risk decision-making is defined as the decision with many uncertainties. Framing effect belongs to a type of risk decision-making, which was proposed by the Nobel Prize winner Kahneman in 1982. It is that people in front of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problem, often a reversal decision-makingpreference, namely the irrational behavior. Since then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risk decision-making. Researching to framing effect and seeking its internal mechanism are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uman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 and the practice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cision-making. Therefore, the update framing effect of this paper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t mode, time variables and genetic factors. In addition, we focus on the latest empirical results and the underly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ical theory explanation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explanation mechanism, and find out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 the ke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ssues in the research of brain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enlighten relevant researchers o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s.1 框架效应的沿革与最新研究趋势风险决策(risk-decision)是指对于获得与损失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不确定性的决策(KahnemanTversky, 1979)。
不同注意负荷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影响
聂长迪;赵雪;高志华
【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决策行为在框架(正性框架和负性框架)效应和集中注意与分散注意两种条件影响下的大脑加工机制。
方法:采用Eprime收集在不同注意条件下不同决策框架任务中。
结果:分析被试决策行为反应时和选择项比率发现:框架效应和注意力条件主效应显著,被试的决策行为在注意分散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在注意集中条件下的反应时;正性框架下更倾向于风险规避,在负性框架下更倾向于寻求冒险。
结论:注意分散影响决策任务反应时间:在不同注意条件下,决策行为反应时差异显著。
当在注意集中条件下时,被试进行决策行为更为迅速。
决策信息框架会影响个体决策行为:正性框架下行为更倾向于保守;负性框架下行为更倾向于冒险。
【总页数】7页(P654-660)
【作者】聂长迪;赵雪;高志华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唐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认知负荷与情绪对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
2.行为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新思路——从风险决策到跨期决策,从言语框架到图形框架
3.参照依赖视角下框架效应对公安机关内控建设决策的影响——基于决策者注意力分配的实验研究
4.工作记忆负荷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决策往往涉及到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会受到情绪和框架的影响。
情绪状态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而框架则会影
响人们如何看待和评估不确定性的风险。
因此,研究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对加深人们对决策行为中心理因素的理解,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焦虑会影响人们的决策风险倾向,而愉快的情绪则会增加决策的风险倾向。
2. 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人们如何看待和评估风险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框架,不同的框架可能导致不同的风险判断和决策。
3. 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综合影响:情绪和框架可能交互作用,产生更加复杂的风险决策行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预计采用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两种方法来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将用于获取受试者的情绪状态和框架偏好,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行为实验将根据不同情绪和框
架的操作方式来设计,并通过测量受试者的决策行为来获取数据。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情绪和框架如何影响风险决策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有助于为人们提高决策效果提供参考,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有较高的价值。
情绪、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危机决策是指人们在面临重大危机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决策过程。
危机决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危机处理的效果,因此危机决策质量的提高对于有效应对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危机决策过程中,人的情绪和边框效应可能会影响其决策的质量。
情绪是指个体在消费、投资、健康等方面感受到的愉悦或不快的情绪体验,而边框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会受到问题形成时所设定的语境(即边框)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和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危机决策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目的和问题导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情绪和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探究以下问题:(1)不同情绪状态下,在危机决策中所做出的决策是否有所不同?(2)不同边框效应下,在危机决策中所做出的决策是否有所不同?(3)情绪和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机制是什么?3. 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和危机决策模拟任务,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编写实验问卷,包括情绪测量问卷和危机决策相关问卷,对被试的情绪状态和危机决策水平进行测量。
(2)设计危机决策模拟实验任务,以模拟真实的危机处理情境,并在实验中设置情绪和边框效应干扰条件。
在任务完成后,对被试的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
(3)数据分析。
采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情绪和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4. 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能够探究情绪和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揭示更为准确的危机决策质量提升方式,为危机管理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结果还可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应对危机的策略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风险决策任务中时间距离对框架效应的影响Ξ钟毅平ΞΞ 申 娟 吴 坤(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 通过考察中国大学生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并进而探讨时间距离对风险决策任务加工方式及框架效应的影响。
实验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与发生时间相对较远的事件相比,相对较近的事件,其认知相关性更大,验证了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假设。
在此基础上,以时间距离为自变量,设计不同的风险决策任务,考察框架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实验二、实验三)。
结果显示,时间距离近时,框架效应不明显;时间距离远时,框架效应明显。
其原因是,发生在相对不远的将来事件引起分析加工模式,导致框架效应的减弱;发生在相对远的将来事件引起整体加工模式,导致框架效应的增强。
关键词 时间距离 框架效应 分析性加工 整体性加工1 引言111 前景理论1979年K ahneman 和Tversky 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1]。
该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催生了许多研究成果。
其基本思想是,在风险条件下如果问题以积极正面的形式表征,人们更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当问题以消极负面的形式表征时,人们则更倾向于风险寻求[2]。
框架以及框架效应是前景理论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所谓框架(frame )就是对问题的表征形式。
不同的框架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即是指这种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的现象,有时也称为形式效应(formulation effect )。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框架效应,最经典的范例则是K ahneman 和Tversky 关于亚洲疾病的研究[3]。
Davis 和Bobko 发现某就业机构相对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呈现方式影响了人们对该机构绩效的评价[4]。
Levin 和G aeth 的研究表明,当牛肉描述为75%是瘦的时,被试报告了更多喜爱的感觉;而当牛肉描述为25%是肥时,报告的喜爱感觉就少得多[5]。
进一步的研究则探讨了其它变量与框架效应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框架效应的出现依赖选项中任务、内容和情景等多个变量。
例如,Fagley 和Miller 的研究发现,在相同概率条件下与金钱有关的问题相比,人们对与人有关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偏好,并且这种现象显示了语言表述与任务之间的交互作用[6]。
Wang 的研究表明,在事关人类生存的问题上,风险寻求的偏好在小群体或有关自己亲属的情境中表现得更为强烈[7]。
情境因素,如详细阐述的要求[8]、情境暗示[9]、任务的目标[10]等能影响框架效应的产生。
个人因素,如认知需要[11-12]、直觉[13]、情绪[14-15]等也在框架效应中起作用。
Thorngate 和Tavakoli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前景理论具有生态效度[16]。
112 分析性与整体性加工模型双重加工范式强调对信息的加工有两个基本的通道,一个通道为深层次加工,即需要更多意识努力的详细加工,另一个则为浅层次加工,它需要的意识努力很少。
这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证明,在社会认知领域显得尤为重要[17]。
与双重加工范式相对应,在风险决策领域更强调分析性/整体性加工模型,并涉及到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
依据分析性/整体性加工模型,两个加工系统遵循不同的原则独立运作。
已有研究表明,有三个因素决定这两种加工如何运行:相关性、人格倾向性和大脑激活[18-20]。
分析性/整体性加工模型与其他双重加工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分析性加工主要任务是把信息拆解成鲜明的成份,然后再重新组装,所以它的焦点在于问题解决的量的方面的考虑,使用这种加工的个体特别依赖选项的期望价值而不是表达选项的框架;而整体性加工方式更多依赖上下文线索(比如框架),个体使用这种加工方式的时候特别容易受到框架的影响:面对积极框架表现风险规避,面对消极框架表现风险寻求[1]。
113 时间距离、认知相关性及框架效应时间距离影响信息加工,如G ilovich 等发现,被试对自己成绩的自信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21]。
Sanna 和Schwarz 的研究证明,时间因素能影响关于成功或失败的思维的可接近性[22]。
Malkoc 等也发现当事件在较远的将来呈现时,对可联合的因素的过分依赖程度明显下降[23]。
当事件呈现在相对远的将来,个人倾向于作出更多的全局性归因[24],而且经常以更抽象的形式分析事件[25]。
我们假设,当与人类生存相关的事件发生时,时间的远近将起到关键作用:时间越近我们越重视,即认知相关性越高,而时间越远我们相对不那么重视,即认知相关性越低。
因此,发生在相对较近的将来事件,由于认知相关性高,会引起分析性加工模式;而发生在相对远的将来事件,由于认知相关性低,会引起整体性加工模式。
简言之,时间越近框架效应越微弱;时间越远,框架效应越明显。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上述假设是否成立?本实验目的在于:第一,检验时间距离与认知相关性的假设,即通过一个不同时间情景下的认知评价任务,检验事件发生在相对近的将来比发生在相对远的将来,其相关性更大。
第二,利用经典的疾病问题,研究时间的远近是否能引起不同的加工方式,进而影响到框架效应。
2 实验一211 目的与假设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时间距离的认知相关性,即某事件发生在相对近的将来比发生在相对远的将来时,其认知相关性更大。
ΞΞΞ通讯作者:钟毅平。
E 2mail :ypzhong @1631com 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号:DBA080171)92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32(4):920-922212 方法被试 120名大学本科学生,男女比例各半。
材料 参照K ahneman和Tversky研究中的疾病问题,设计一个关于欧洲将在某一时间发生某种疾病的实验材料。
具体为,假设欧洲将会暴发一场非同寻常的疾病,会有很多人染病。
暴发该疾病的时间可能为:1周(1年,3年,30年)。
在这个预计时间里,你觉得与你相关的程度有多大呢?程序 所有被试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0人。
事先向被试做了有关欧洲疾病的介绍。
然后给被试呈现刺激材料,要求他们认真考虑问题并做认知相关性评价。
关联程度评价为10点量表,1为不相关,10为极相关。
213 结果与讨论被试报告的认知相关性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时间距离主效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3,116)=121340, p<01000。
此外,4个不同时间组成对比较表明,1周组与1年组,以及1年组与3年组差异不明显,但是,1周与3年,1周与30年之间差异显著。
表1 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与认知相关性评价结果(单位:分)时间距离n M S D 1周306150218741年305113216093年3041032117330年3021802109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事件发生在将来时间的延长,被试报告的认知相关性也在减少。
这个结果与研究的假设相一致,即发生在较近的事件认知相关性大于发生在较远事件的认知相关性。
3 实验二311 目的与假设 考察不同时间距离发生的事件,被试加工的方式及其与框架效应的关系。
具体假设是,当呈现的事件是发生在相对近的将来时,个体会启动需要认知努力更多的分析性加工,导致框架效应的减弱;当呈现的事件是发生在较远的将来时,整体性加工方式会起作用,使得框架效应增强。
312 方法被试 303个大学本科学生(某大学的志愿被试,男女比例相当)。
材料 仍然以将来4个时间发生在欧洲的疾病为基本材料,设计风险寻求和风险规避两种方案,供被试选择。
即假设在1周(1年,3年,30年)后,欧洲会暴发一场非同寻常的疾病,预计会有600人染病。
目前有两种治疗方案,其治疗结果评价不同,请被试作出选择。
设计与程序 采用4(时间距离:1周,1年,3年,30年)×2(框架:积极正面vs1消极负面)被试间设计,被试随机分配到8个实验组,具体人数参见表2。
在向被试做了有关欧洲疾病危害与结果的介绍后,呈现刺激材料给被试,并要求他们认真考虑问题并作出选择。
313 结果与讨论4种时间距离下被试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见表2。
卡方检验表明,框架效应极为显著,χ21/303=11149。
为了验证时间接近性假设,对不同时间组分别进行了卡方检验(见表2),1周情况下并没有出现显著效应,χ21/76=0154,p =01464;1年情况下,χ21/75=310,p=01083,没有显著效应;在3年情况下,χ21/75=3187,p=01049,框架效应显著。
30年情况下,χ21/77=8157,p=01003,框架效应非常显著。
表2 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单位:人)时间n治疗方案风险寻求风险规避1周积极框架381424消极框架382711 1年积极框架372017消极框架382513 3年积极框架372017消极框架382612 30年积极框架392217消极框架38299 这一结果为时间相关性假设提供了支持,即近期事件不能引起框架效应(例如1周,1年),相对较远事件会产生框架效应(例如3年),而发生在更远的将来事件则会导致明显的框架效应(例如30年)。
由于事件发生在短时间内,人们更多的采用分析性加工方式,因此情景因素,如问题呈现的框架,对其决策影响有限;而在相对遥远的时间距离前提下,人们更容易做大而抽象的估计和评判,即整体性加工方式。
整体性加工注重环境因素,因而问题呈现框架更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认知,框架效应明显增强。
4 实验三411 目的与假设实验三有两个目的,一是因变量采用7点标尺的计分方法,即通过改变因变量的类型来继续验证时间距离与框架效应的关系,并探讨时间距离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二是通过考察事件的记忆情况,直接验证不同时间距离条件下被试的加工方式。
412 方法被试 160名某大学本科生,男女各半,年龄在18到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2岁。
材料 选择Levin设计的风险决策任务[13]。
时间距离假定为几小时或者几年,事件为自己父母之一诊断为胆固醇过高,如何帮其挑选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同样分为积极正性框架与消极负性方案设计与程序采用2(框架:收益与损失)×2(时间距离:小时与年)被试间两因素实验设计。
因变量有两个,一是被试偏好选择,用7点量表记分,其中1分代表明确的风险规避,7分代表明确的风险偏爱。
另一个因变量是被试关于事件的回忆成绩。
被试随机分成4组,每组40人(男女各20人)。
首先要求被试就胆固醇决策任务方案作出自己觉得最适合的选择(1-7级)。
被试休息30秒后完成回忆任务。
413 结果与讨论在不同时间距离和框架条件下,被试的选择偏好成绩详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