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
- 格式:ppt
- 大小:307.50 KB
- 文档页数:34
利尿药的名词解释利尿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药物,主要作用是帮助身体排尿,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利尿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实现利尿的效果,例如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扩张血管、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等。
利尿药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解释几种常见的利尿药及其作用机制。
1. 噻嗪类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利尿药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泄,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
与此同时,噻嗪类利尿药还可抑制钾和氢离子的排泄,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因此在使用噻嗪类利尿药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血钾和酸碱平衡。
2. 袢利尿药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小管袢曲部,抑制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排泄。
袢利尿药具有强效的利尿作用,常在严重水肿和高钠血症患者中使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袢利尿药的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从而影响心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3. 鉴别利尿药鉴别利尿药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和抗利尿因子。
它们通过调节肾脏对尿液生成的控制来实现利尿效果。
抗利尿激素能够抑制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而抗利尿因子则通过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减少尿液的生成,达到控制尿液排泄的效果。
4. 渗透利尿药渗透利尿药是通过增加尿液的渗透浓度,减少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来起到利尿的作用。
常用的渗透利尿药有甘露醇和透明质酸。
渗透利尿药主要用于急诊情况下,如颅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以减轻脑部压力。
5. 抗利尿剂抗利尿剂是通过减少尿液的排泄来起到利尿的作用。
常见的抗利尿剂有利尿酮。
利尿酮是一种抗脱水剂,能够抑制脱水素合成酶和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减少尿液的排泄,增加体内液体的储存。
通过以上简要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利尿药是一类可使身体排尿增多的药物。
不同种类的利尿药通过不同机制实现利尿的效果。
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来增加尿液的生成;袢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肾小管袢曲部,抑制氯离子和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泄;鉴别利尿药则通过调节肾脏对尿液生成的控制来实现利尿的效果等等。
第七章利尿药与脱水药学习要点一、利尿药利尿药是作用于肾脏,增加电解质和水排泄,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按其效能和作用部位分为三类。
1.高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
该药能特异性地与C1-竞争K+ -Na+-Cl-共同转运载体蛋白的Cl-结合部位。
高效利尿药使K+的排泄增加,Cl-的排出量超过Na+。
主要经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机制分泌,随尿以原形排出。
呋塞米能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还可降低充血性心衰患者左室充盈压,减轻肺淤血。
其不良反应有:①代谢性碱中毒; ②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和低氯碱血症等。
③其他潜在不良反应包括耳毒性(尤其猫用高剂量注射)、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扰乱和血液学扰乱。
2.中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如噻嗪类、氯肽酮等。
噻嗪类是广泛应用的一类口服利尿药和降压药。
氯噻酮虽无噻嗪环结构,但其药理作用与噻嗪类相似。
药理作用为:①利尿作用。
抑制远曲小管近端K+ -Na+-Cl-共同转运载体。
②抗尿崩症作用。
主要与抑制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有关;还因增加NaCl的排出,造成负盐平衡,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减轻口渴感和减少饮水量。
③降压作用。
其不良反应表现为:①电解质紊乱。
②潴留现象,如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
③代谢变化与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或抑制肝脏磷酸二酯酶的作用有关,如高血糖、高脂血症。
④其他,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胰腺炎等。
3.低效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如螺内酯、氨苯喋啶、阿米洛利等,以及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如乙酰唑胺等。
螺内酯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螺内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抑制Na+—K+交换,减少Na+的再吸收和K+的分泌,表现出排Na+、留K+作用。
其不良反应较轻,可引起头痛、困倦与精神紊乱等。
有性激素样副作用,可引起男子乳房女性化和性功能障碍,妇女多毛症等。
利尿药练习题利尿药是一类能够增加尿量或改变尿液成分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正确理解和运用利尿药的知识对于医学专业人员至关重要。
以下将针对几种常用的利尿药进行练习题,以检验对这些药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药物属于噻嗪类利尿药?A. 葡萄糖B. 氢氯噻嗪C. 丙戊酸钠D. 利尿酮噻2. 利尿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A. 降低血压B. 改善心脏功能C. 增加血管弹性D. 调节肾小球滤过率3. 利尿药对于下列哪种情况尤为适用?A. 慢性肾功能衰竭B. 糖尿病C. 心绞痛D. 冠心病4. 利尿药导致的主要副作用是什么?A. 低血钾B. 高血压C. 心律失常D. 脱水5. 下列哪种利尿药可用于治疗高血压?A. 利尿酮噻B. 右旋糖酐酸钠C. 丙戊酸钠D. 氢氯噻嗪二、判断题1. 利尿药只能用于治疗尿液分泌不足的疾病。
对( )错( )2. 利尿酮噻是一种保钾利尿药。
对( )错( )3. 利尿药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和水分,从而减轻体重。
对( )错( )4. 利尿酮噻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来增加尿量。
对( )错( )5. 利尿药的副作用主要是由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
对( )错( )三、综合题阅读以下病例,选择适当的利尿药进行治疗。
患者李某,65岁,男性,体检发现血压持续升高,同时伴有浮肿和高尿酸血症。
1. 利尿酮噻2. 丙戊酸钠3. 氢氯噻嗪4. 葡萄糖请在下方给出你的答案:病例分析:根据病例中提到的症状和体征,李某可能患有机体内液体潴留引起的高血压(浮肿)和高尿酸血症。
因此,选择可同时治疗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是最佳方案。
答案:3. 氢氯噻嗪结语利尿药是重要的治疗工具,对于医学专业人员来说,正确理解和运用利尿药的知识至关重要。
希望以上练习题能够帮助你巩固对利尿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和培养药物应用方面的知识将使你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学专业人员。
第二十七章利尿药及脱水药第一节利尿药利尿药(diuretics)是作用于肾,增加电解质及水排泄、使尿量增多的药物。
临床应用很广。
常用的利尿药按它们的效应力分类如下:1.高效利尿药有呋塞米、依他尼酸及布美他尼等。
2.中效利尿药包括噻嗪类利尿药及氯酞酮等。
3.低效利尿药包括留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
为了正确理解各类利尿药的作用及其机制,合理使用利尿药,将先介绍与利尿药有关的肾泌尿生理并分析各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
一、肾脏泌尿生理及利尿药作用部位尿液的生成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吸收及分泌而实现的,现分述如下:(一)肾小球血液流经肾小球、除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成份均可滤过而形成原尿。
原尿量的多少决定于有效滤过压。
凡能增加有效滤过压的药物当可利尿。
如氨茶碱,通过增加心肌收缩性,增加肾血流量及小球滤过率而利尿。
但其利尿作用极弱,一般不作利尿用。
正常人每日能形成180升原尿,但进入输尿管的终尿每日仅1~2升,可见约99%的原尿在肾小管被再吸收,它是影响终尿量的主要因素。
目前常用的利尿药多数是通过减少肾小管对电解质及水的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的。
(二)肾小管1.近曲小管此段再吸收Na+约占原尿Na+量的60%~65%,原尿中约有90%的NaHCO3及部分NaCl在此段被再吸收。
Na+在近曲小管的转运可分成二相,Na+通过腔膜侧进入胞内;再通过基底膜离开细胞,后者由钠泵(K+、Na+、-ATPase)所驱动,此外,Na+在近端管可通过Na+-H+反向转运系统(antiporter)与H+按1:1进行交换而进入细胞内。
H+由小管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并将小管液中的Na+换回到细胞内。
H+的产生来自H2O与CO2所生成的H2CO3,这一反应需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的催化,然后H2CO3再解离成H+和HCO3-,H+将Na+换入细胞内,然后由Na+泵将Na+送至组织间液。
若H+的生成减少,则Na+-H+交换减少,致使Na+的再吸收减少而引起利尿。
第十一章利尿药(Diuretics)利尿药作用于肾脏,影响肾脏的泌尿功能,改变水和电解质的转运过程,从而引起尿量变化。
也有些利尿药作用于某些酶或受体,间接影响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和加快尿的排泄。
利尿药临床上不仅是治疗水肿和腹水常用的药物,亦用于治疗非水肿性疾病,如高血压及尿崩症等。
正常成人血液流经肾脏,经由肾小球滤过后形成原尿流入肾小管,形成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近曲小管,亨利氏袢、远曲小管,进入集合管,最后形成尿液。
在整个过程中,原尿大部分被重吸收,只有约8%原尿最终形成尿液流入膀胱而排出体外。
除水外,原尿中只有5~8%的Na+随尿液排出,其余的Na+在从近曲小管到集合管的过程中经由不同的机理被重吸收。
以前, 利尿药常按效能分为:高效利尿药、中效利尿药和低效利尿药,或按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和化学结构类型交叉的方式分类。
现在,由于利尿药的作用机理已全部建立,使按作用机理进行分类成为可能。
根据作用机理,利尿药可分为碳酸酐酶抑制剂(Inhibitors of carbonic anhydrase),渗透性利尿药(Osmotic diuretics),Na+-K+-2Cl-同向转运抑制剂(Inhibitors of Na+-K+-2Cl- symport),Na+-Cl-同向转运抑制剂(Inhibitors of Na+-Cl- symport),肾上皮Na+通道抑制剂(Inhibitors of renal epithelial Na+ channels),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Antagonists of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s)。
一、碳酸酐酶抑制剂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种锌金属酶,大量存在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中,主要影响碳酸氢钠的重吸收和酸分泌过程。
Na+ HCO3- 细胞间质近曲小管管腔图11-1 碳酸酐酶作用机理S:同向转运系统;CA:碳酸酐酶;A:Na+-H+交换泵如图11-1所示,在近曲小管处,碳酸酐酶将管腔中的碳酸分解成CO2和H2O,CO2扩散到近曲小管的表皮细胞中后,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重新生成碳酸,碳酸解离成H+和HCO3- ,H+参与Na+-H+交换,将Na+从管腔交换到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H+排出到管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