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摘要: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依赖性,智力发展有新的思维形式出现,学习动机的形成出现复杂性等不稳定因素。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树立物理学习的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不同角度的培养与协调必将促进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特征物理教学教学质量中学阶段学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表现出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的观点,不当的地方,请同行们商榷。
一、把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关系会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并逐渐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在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带有很强的表面性及片面性,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其次,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日渐增强,当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或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反抗心理会表现的非常强烈,在这种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与教师的关系变的很微妙。
2、初中生喜爱的教师特点。
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
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
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搞好物理教学按照我国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从初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
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大多在十四到十六左右,正是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他们身体发育快,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富有幻想,教师如能及时掌握生的这些心理和持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活动,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
1、讲好绪论。
学生在小学和初一年级没有上过物理课,连物理这个名词也很少听说过。
初次上课,他们总会很好奇,同时为增加新课感到负担沉重。
所以教师必须上好物理的第一节课――绪论。
从学生过去已忣的零星的物理知识出发,结合科技最新成就,讲清物理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好这门课,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自觉性。
2、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物理教学中,时时遇到新概念、新问题引入的课题,讲授这些新课题,应从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事物中引入,使得讲课一开始,便能集中学生的精力,无暇他顾。
如讲授杠杆这一节,教师可先讲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有个固定的支点,我就可以推动地球。
同学们甚觉得奇怪,不知他有什么神通还能推动地球?个个都想听个究竟。
然后,教师有板有眼的介绍杠杆,用实验验证杠杆形式,使学生明了杠杆省力的道理。
最后再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公式和相似三角形知识计算,得出:即使阿基米德找到固定的支点,他也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地球。
哪怕地球仅仅移动千分之一这毫米,他就得推动杠杆移动十的十四次方公里。
这样长的路程就是八千米每秒行进的宇宙飞船,也要走四十万年。
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对杠杆省力时就要多移动距离的内在关系,记忆得很牢固。
3、搞好演示实验,尽量安排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兼之初中生好奇心强,对什么问题都想问个所以然,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应尽量多搞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建立对已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通过分组实验,验证物理定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造物理有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这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所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标准。
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都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物理教学应当围绕效率做文章,优化教学设计,科学组织教学过程,并且实施合理的控制,真正体现轻负担、低消耗、高质量的愿望。
如何使物理教学有效,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坚实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影响学习的诸多因素中,兴趣居首要位置,它能维持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并不断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对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作用比智力因素的作用要大得多。
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浓厚,物理教学便能事半功倍。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第一,以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分子间有引力”时,用两个表面光洁的铅块压在一起,能把学生书包吊起来的有趣实验,就能调动学生探究“分子间有引力”的浓厚兴趣。
第二,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出主意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体验创新的快乐。
如在学习了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测量后,老师再要求测出一块不规则生石灰的体积。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首选的办法就是借助水来测量,但是,生石灰加水要发生化学反应,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
于是,有的学生便提出,用油代替常规测法中的水;更有学生设想用细沙代替水来解决这个问题。
若进一步反问提出测量方块糖的密度,测体积显然用细沙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生会想到用面粉,最后想到用绵白糖最合适。
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大大增强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众所周知,物理学科难学、难教,尤其入门更难。
物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分化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掉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本人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在教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总结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物理学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首先,要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始终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的“有用”。
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还可以计算体积,也能鉴别物质。
有学生提出:可以鉴别金银手饰吗?我则给予肯定的回答,并告诉他们这节课就是要学习“密度测量”,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出来,出乎预料地掌握了密度测量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我总是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学生的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到自然现象中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卫星的上天等,可使学生懂得物理知识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在教学中应创设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容易激发起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动能》一节时,教师首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片树叶落下来,人们不以为然,而一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一新生学习物理心理状态分析石台中学包正红{文章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状态,同时介绍了笔者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心理因素学习方法学科情感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时存在这样的感觉:课堂上“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则无从下手,这些使得大部分同学感觉物理难学。
学生为此担忧,班主任为此着急,家长为此担心,作为物理老师,面对学生疑惑眼神而感到焦虑。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几年来一直思索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一、有几方面的心理因素1、有畏难情绪,心理压力较大从初中到高中,在物理概念、规律及研究方法个方面的学习,都存在一个飞跃。
从知识结构来说,无论其深度、难度、广度,初中到高中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陡的阶梯。
初中物理重在浅表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
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学学往往不能较快地适应。
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渡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该以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
大部分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压力。
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抹不去的阴影。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心理特点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健康的人可以有很多内涵,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入,谈谈自己对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适应的学生心理特点:
一、好奇。
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
二、好问。
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
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好动。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
四、好胜。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课堂上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五、好玩。
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
总之,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物理教学摘要:在高中各门理科学习中,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科是相对较难学习的科目。
造成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较多,但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障碍还是来源于心理障碍。
因此,在此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物理学习、心理、障碍、兴趣、动机等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既可为教师制订物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程序提供依据,还能为学生学好物理课程提供指导,本文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一、中学生已经部分具备进行物理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1.有良好感性知识的准备: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
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科学概念(也许有的还很模糊),为物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2.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物理是一门以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在观察实验事实,了解现象、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即使是新的物理学理论,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和实验验证之后才能被确认。
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会有电磁波出现,但是直到赫兹实验的成功,这一理论才得以证实,电磁场、电磁波才获得广泛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物理的最直接的动机。
3.动机作用显著,使学生感兴趣:所谓“动机”可“动因”,就是唤起学习者行为并导向一定方向的原动力,而引起动机的过程称为动机作用,这里主要指的是内部动机作用,即物理学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感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体现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焦虑、抑郁等问题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方式,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对物理学习的影响,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体现探究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从而更加专注于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和知识点,如果他们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一些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法,就能更好地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管理能力等。
同时,物理学习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比如挫折、焦虑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体现方式,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对物理学习的影响,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和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教师要精心备课,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明确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发展的规律,合理选择有代表性和适合学生的物理实验和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和实用性。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实践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使用问题导学法、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推理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竞赛、科技创新实践和科学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
物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习惯,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表达物理现象和定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布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物理老师工作总结近年来,物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省级优秀教师,我始终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作为我的前卫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我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
一、注重学生学习情况作为物理老师,我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经验:首先,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习惯,通过课堂常规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其次,我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定期组织诊断性评测和个别辅导,我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物理教育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下是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举措:首先,我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其次,我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对于遇到困难和压力的学生,我会耐心倾听并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此外,我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传授应对学业和生活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三、改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我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首先,我注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灵活教学。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如实验和实地考察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当前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论述初中物理教学要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提高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是积极创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部分是充分利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培养;激发;创设;良性竞争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好奇是初中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初中学生,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物理现象,但他们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而好奇心和兴趣还极不稳定。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有趣事例进行讲解,以适应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积极健康的特长和爱好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好奇和兴趣成为中学生思维的先导,从而令其潜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提高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好问是初中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
在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发明活动起始于对问题的提出。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起来的,只有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问既是最佳思维状态的能动反映,又是最佳思维成果的外在体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而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可见,他对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根据观察、感受、体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应多样化地引导学生提问,且不能急于求成,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对于那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漫不相干、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对学生“泼冷水”,而应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表扬。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分析和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
三、积极创设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生的又一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
好动使中学生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但他们不只满足于观察自然现象,而是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开始注意现象与条件的变化,但兴趣仍未完全稳定。
开设物理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物理活动课能充分体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
爱迪生由于善于动手设计探索实验,发明了电灯,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富兰克林乐于动手实验,发明了避雷针;法拉第经过大量实验发明了发电机……无数伟人因乐于动手实验、尝试,终为人类科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做好演示实验,那顶多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效仿能力,却未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结果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未能为社会输送理论与实践兼优的现代化人才。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开出学生实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独立动手机会以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形式:
(1)结合物理教学进度进行随堂小实验,或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实验小组、小制作小组、小发明小创造小组、电工小组,做到人人参与;
(3)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主题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充分利用良性竞争,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好胜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好胜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拉斯捷宁曾说:“祈盼参与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地位和领先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本班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如: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实验操作能力比赛、物理知识抢答比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等等。
这些竞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介绍一些关于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绝大多数物理规律未归纳总结出来以前,许多科学家共同交流、探讨,最终发现一个个物理规律。
教师应适时多鼓励学生开展平等竞争、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在基础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将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外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维翰.怎样学好初中物理[M].科学出版社,1996.10.
[2]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1998.11.
[3]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