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茶道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茶道与道教的关系中国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形式,与道教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关系。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日常生活艺术,不仅仅是为了饮茶,更是通过茶的沏泡、品味和礼仪的展示,传递了一种与自然、与内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而这种理念与道教所倡导的追求自然、追求心灵和谐的思想不谋而合。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的精神内涵以及道教对茶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中国茶道与道教的紧密联系。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历史记载,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中国西南地区。
而茶的栽培与制作则始于中国的中原地区。
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而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则是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在唐宋时期,茶业兴盛,同时茶道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道的发展与演变可谓层出不穷,从古代的菜香合一茶道到后来的禅茶一味茶道,再到明朝的禅宗关渡茶道,茶道的内涵与形式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二、茶道的精神内涵茶道的核心精神是追求自然、追求和谐、追求内心平静。
茶道提倡以茶为媒介,通过茶的沏泡、闻香、品味,来感受茶的自然之道,从而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茶道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茶具的摆放、茶水的温度、泡茶的手法等都需要经过悉心的准备和研习。
在茶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敬重自然,对茶具、茶水以及茶人等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茶道的修炼,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三、道教对茶道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对茶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的道理。
而茶道作为一种通过茶与自然沟通的方式,与道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茶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尊重茶叶的生长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这正是道教倡导的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真理的精神。
同时,茶道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而道教注重个体内心的修炼与静心,以达到身心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茶道起源是哪里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文化艺术,起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修养,通过茶艺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敬畏。
那么中国茶道的起源是哪里呢?本文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一、起源于四川的茶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而茶道则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
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四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加工方式和饮茶习惯,其中就包含了茶道的早期雏形。
二、道教对茶道的影响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道也不例外。
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的道士陆羽是中国第一位专门撰写茶叶制作和饮用方法的著名学者。
他的著作《茶经》成为了后人学习茶道的重要文献,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崇尚自然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
茶道作为一种表达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与道教的哲学理念相契合。
在茶道的实践中,人们注重与茶树的亲近,注重品味茶叶的自然香气和滋味。
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平静和寂静的心境,与道教中的道家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三、佛教对茶道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对茶道的形成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佛教寺庙成为了茶叶种植和制作的中心,茶道也与佛教的仪式和修行相结合,形成了以茶会结缘的传统。
茶道与佛教的结合体现在佛教寺庙举办的茶会仪式中。
茶会是一种庄重而精致的仪式,用于迎接重要客人或举办特殊的场合。
参与者需要按照一定的仪轨和流程,用心品味茶叶的香气、颜色和口感,同时与他人分享茶叶的美好。
这种与佛教仪式结合的茶道方式,传承了茶道的精髓,也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四、茶道的传播与发展随着茶道的逐渐成熟与发展,它超越了地域和宗教的界限,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关于茶道的知识点总结一、茶道的起源与历史茶道起源于中国,被称为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历史记载,唐代的魏徵曾经有一次到荆州,他在一处僻远的寺院发现了一种可以制作饮料的叶子,称之为茶叶,而这个饮料后来也被称为茶。
自茶叶被发现以来,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在唐代被人们作为一种药用品使用,而饮茶则是宋代才开始流行的。
在这个时候,茶文化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人们开始非常重视茶,以致于到了唐代就出现了茶道家的历史纪录。
而茶道则在中国宋代,日本的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
茶道的传播与发展对东方世界的人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二、茶具茶具是进行茶道的必备物品,它包括茶壶、茶杯、茶叶罐、水壶、茶盘等。
在茶道中,茶具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们不仅仅是容器,更是体现主人个性、爱好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物品。
1. 茶壶茶壶作为最重要的茶具之一,其制作材料有紫砂、陶瓷、铁器、玻璃等。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茶具之一,而铁壶则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茶道中。
2. 茶杯茶杯通常为陶瓷制成,不同的茶杯在造型、釉色以及器型上都有所不同。
而在日本的茶道中,茶杯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3. 茶叶罐茶叶罐是用来存放茶叶的容器,通常为陶瓷材质,为了保持茶叶的新鲜,罐盖上一般有密封装置。
4. 水壶水壶是进行茶道泡茶过程中必需的装备,它主要是用来烧开水,以便泡茶时使用。
5. 茶盘茶盘是在泡茶时使用的大型盘子,茶盘上有排水孔,可以排出洒在盘上的水。
以上所述仅是茶具中的一部分,而茶具中的每一种器具在茶道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的选择、使用甚至是保养都非常注重细节。
三、茶的分类在茶道中,茶的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茶可分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等。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且每种茶在泡茶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 绿茶绿茶是不经发酵直接杀青,所以保留了茶叶的翠绿,又称烘青茶。
2018年第08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张力波(1985-),女,陕西咸阳人,博士后,研究方向:道家与道教思想。
清静是道教修行追求的状态。
清静落入俗语有安静悠闲,不吵杂之义,但在道教中清静的意思较一般的理解要复杂一些,它是与得道相关的状态。
对清静二字诠释最透的是《太上老君常清静经》,此经只有短短数百字,列其要如下:“夫道一清一浊,一动一静,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
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自不生,心自静矣。
心既自静,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
既常清静,即会真道。
与真道会,名为得道。
”可见这里所讲的清静是心中无欲无染的状态,是通过静坐观心达到的,然而要达到清静的境界,除了静坐观心以外,也有种种辅助手段,如服食药物,导引屈伸练气等。
而饮茶因为其已成为国民文化中过于常见的部分,即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往往忽略了茶对道教修行致清静的辅助作用,以及茶道与道教修养的共同之处。
实际上,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往往与清静,闲适、专注联系在一起,而道士也多好饮茶,茶可以视作辅助道士修真的一味药,如陶弘景《杂录》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茶作为一种道,则与道教修行要达致的清静有相应之处。
茶不仅是一味药,茶道也是致于清静的手段,试做具体分析。
首先,茶以中医的观点论之,味甘苦,微寒,无毒,其功能可以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
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
《本草经集注》曰:“(主)好眠。
”《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在中文的语境里,对情志和身心状态的描述往往出现在中医文献里,让人以为这些只是病理征象,但实际上我们对应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基本状态的描述“烦”,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所描述的是人身心日常状态的不安与焦虑。
中国茶道文化主要分类中国茶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茶道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与分类。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国茶道文化的主要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千余年的传统文化。
一、茶道与宗教1. 佛教茶道佛教茶道指的是佛教寺庙内推行的茶道仪式。
佛教茶道注重禅修与清心寡欲,通过饮茶的仪式来达到身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一流派注重茶的五味、茶的香气、茶的色泽,强调对茶的精细品味与赏析。
茶道与佛教相结合,使得饮茶过程成为信徒参与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
2. 道教茶道道教茶道始于唐代,源自于道家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方式。
道教茶道追求的是自然与道合一的境界,崇尚自然之美,认为饮茶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对道的追求。
道教茶道着重于茶的制作过程、茶具的品质与使用方法,以及饮茶时遵循道家的礼仪规范。
二、茶道与地域1. 四川茶道四川作为中国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四川茶道以雅安和峨眉山为代表,注重茶叶的煎煮与制作过程,其中以峨眉山黄茶和雅安毛峰最为著名。
四川茶道的特点是茶汤浓厚醇香,具有鲜明的四川风味与特色。
2. 福建茶道福建是中国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茶叶产区之一。
福建茶道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和福鼎白茶为代表,在煮茶技艺和茶具选用上有独特的风格。
福建茶道注重茶叶的品质和浓淡适宜,饮茶具有淡雅、清香的特点。
三、茶道与仪式1. 汉族茶道汉族茶道是中国茶道文化的核心,也是最为广泛流传的茶道形式。
汉族茶道以茶具的使用、茶艺表演和茶礼形式等为特点。
茶道师会通过烹茶与品茗的仪式来展示茶艺的精湛和茶叶的品质,同时传递茶文化的内涵。
2. 蒙古族茶道蒙古族茶道是少数民族茶道文化的代表之一。
蒙古族茶道将奶茶作为文化载体,奶茶泡制工艺和饮用仪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蒙古族茶道注重茶水的滋味与质感,同时茶具和器皿的精美也是其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文化主要分为茶道与宗教、茶道与地域、茶道与仪式三个方面的分类。
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茶知识博大精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千年文化传承。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道的各种知识,一起来看看。
一)、儒教思想与中国茶道孔孟荀之儒家思想,基本特征是无神论的世界观,是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它以心理和伦理相结合为核心和基础,强调情理结合,以理节情,追求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茶虽然给人以刺激,使人兴奋,但人们对它是乐而不乱,嗜而敬之,品茶时需要安详静谧的心境,清雅简朴的环境,情恰和谐的茶友,精美协调的茶具,客来敬茶,以茶留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礼仪。
尊君、重礼、尊老爱幼,廉俭育德,和蔼待人。
仁义礼信是儒家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是濡家处世信条。
唐代刘贞亮讲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可道,以茶可修身,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以茶树礼仁。
其中修身、雅志,表敬意,树礼仁四德就是讲发挥中庸原则,协调人际关系。
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俭、清、和、敬、静。
即廉俭朴实,心地纯洁,和睦相处,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这些无不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已达2000多年,历来作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这也是儒家思想贯串于茶文化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规定影响着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茶道二)、道教思想与中国茶道老庄之道思想,强调自然,超凡脱俗,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和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欲求长生不死,变化飞升,不信天命,不信业界,以生为乐,在静观默察中,清静无为,坐忘虚心,以素朴人性与诸物本性自然契合。
道教戒酒戒杀生,要求静坐息心,无思无虑,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离不开茶。
道教发详地在巴蜀,其形成时期,巴蜀的饮茶习俗已广为传开,因此茶成了成仙的灵药,西汉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荼,久食羽化”。
南朝齐梁时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杂录》中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
丹丘子是一位仙人。
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说明茶与道教关系,喝了七碗茶,就可飞到天上,羽化成仙了。
中国茶道课本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人们不仅把茶作为一种饮品,更将其视为一门精神的修养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中国茶道,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本文将以《中国茶道课本》为题,探讨中国茶道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章茶道起源传说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春秋时代。
相传,当时的中国第一位传说是茶的创始人,圣人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一棵茶树,并将其用来煮水饮用。
这个传说是茶道起源的最早记载,为茶道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茶道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渐渐成为一种仪式和礼仪,在中国的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唐代的茶道散文《茶经》被认为是茶道文化的重要著作,对后来的茶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以后,茶道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并渗透到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
第三章茶道的核心价值观中国茶道强调的是和谐、平静和自然。
茶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这些价值观。
从选用优质的茶叶、精心烹制茶汤,到用合适的器皿进行倒茶,都需要讲究细节和技巧。
茶道强调的是与茶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品味茶汤,人们可以感受茶的香气和滋味,这也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第四章茶道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在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茶艺爱好者。
茶道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茶道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减压缓解疲劳,同时也提倡环保和平衡的生活方式。
结语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茶道,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老智慧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
茶道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通过《中国茶道课本》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茶道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观。
茶道的精神也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以使茶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探索茶道的奥秘,品味生活的美好。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中国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华,道家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一、长生久视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这样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
道无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
道教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所以道教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
老子在说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时,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
而庄子在《南华真经》中更是以逍遥之人的身份来重死恶死,追求生命永存。
而从最早的外丹修炼当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从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茶荼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
”可见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
因为道士饮茶,道士爱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优秀的茶人,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曾作《大云寺茶诗》诗的最后两句说:“幽从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见,他对茶的钟爱,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赐给道教的琼浆仙露,道士饮了茶之后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情景的合一。
“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
具体地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感情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这种想法也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沟通的过程。
中国茶道的派别中国茶道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派别。
本文将对中国茶道的几个主要派别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禅宗茶道禅宗茶道是与佛教禅宗密切相关的一派茶道。
禅宗强调禅修、觉悟和内心的宁静,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
禅宗茶道主张“一杯茶,一片心”,即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达到心、身、法三个层面的统一。
禅宗茶道讲究简约、自然、平和,强调“觉悟现前”,追求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宇宙之道。
二、文人茶道文人茶道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一派茶道。
自唐宋时期开始,文人对茶的热爱和赞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人茶道。
文人茶道注重品味和享受,追求茶的香、色、味、形的艺术表现,同时将茶作为一种诗意和情感的载体。
文人茶道注重品茶的环境和仪式,常以雅致的茶具、精致的诗文以及文人墨迹作为点缀。
三、民间茶道民间茶道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派茶道,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茶道形式。
民间茶道强调茶的实用性,讲究实用、方便、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在民间茶道中,泡茶、品茶是与社交、交流紧密结合的,茶的饮用成为群众消遣、聚会的一项重要活动。
民间茶道注重茶的烹饪和调配,尝试不同的茶叶和配料的搭配,力求发挥茶的最大功效和味道。
四、道教茶道道教茶道是道教文化中独特的一派茶道。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茶视为一种亲近自然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道教茶道注重茶的清香和清淡,常选择清香型茶叶,如绿茶和花茶。
在道教茶道中,茶具和品茶的过程被赋予了神秘而庄重的意义,茶席常常被布置得富有道教的宗教色彩。
五、宫廷茶道宫廷茶道是帝王贵族私享的一派茶道。
自古以来,中国皇室将茶视为贵重珍品,并在宫廷中形成独特的茶道文化。
宫廷茶道注重茶的精细制作和独特口感,如龙井茶、碧螺春等。
在宫廷茶道中,泡茶和品茶被赋予了仪式感,常常邀请文人墨客或懂茶者与皇帝一同品茶,以展示宫廷的尊贵和威严。
以上是中国茶道的几个主要派别的介绍。
每个派别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价值观,同时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关于茶道的知识茶道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以茶为媒介,通过仪式化的过程展示和体验茶的美学、哲学和精神内涵。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茶道的知识。
一、起源和历史茶道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传,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西南地区。
茶道的形成与发展与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
茶道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实践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茶道的意义和目的1. 心境净化:茶道追求一种内心平静和宁静的状态。
通过茶道的仪式和过程,人们可以抛开尘世的纷扰,沉浸在静谧的氛围中,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和的境界。
2. 礼仪文化:茶道强调礼仪和仪式感。
在茶道中,人们需要学习和遵循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包括动作、言辞、服饰等方面,以展现对他人和环境的尊重。
3. 和谐与平衡:茶道追求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茶道的过程注重与自然的亲近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 艺术表现:茶道将茶的制作、烹饪、品尝等过程视为一种艺术表现。
通过精心挑选的茶具、独特的泡茶方法和精湛的动作,茶道将茶的制作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茶道的要素和流程1. 茶具:茶具在茶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具的选用和摆放需要符合传统的规范,包括茶壶、茶杯、茶托、茶碟等。
茶具通常采用简约、素雅的设计,以突出茶的自然之美。
2. 泡茶过程:茶道的核心是泡茶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烧水、洗茶器、取茶叶、加水冲泡等步骤。
不同的茶具和茶叶需要采用不同的泡茶方法,例如龙井茶需要使用盖碗法,铁观音需要使用盖杯法。
泡茶的过程需要注重时间、温度和水质的控制,以确保茶叶的香气和口感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
3. 茶席:茶道的仪式通常在专门布置的茶席上进行。
茶席是一个重要的空间,它的布置需要体现整体的和谐与美感。
茶席上通常摆放着茶具、花卉、艺术品等,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
4. 茶会:茶道常常以茶会的形式进行。
茶会是人们共同品味茶、交流心得的场所。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佛教极其重视茶文化一样,众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道教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真人道士品茶,带上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超尘脱俗的意识,从而赋予中国茶文化空灵虚静的意境。
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吕岩洞宾、郑遨 ,五代时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
女道士李冶约756 前后在世,字季兰,吴兴人。
她精于琴艺,长于诗词,同时又与当时的儒士、名僧及茶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与陆羽、皎然相契,说明她很可能是以颜真卿、陆羽、皎然等为中心的文人饮茶集团的成员之一。
她在与茶圣陆羽的交往中,常以诗赠答,《全唐诗》中,存有李冶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显示出她与茶圣陆羽的密切关系,由此构成了茶叶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有学者认为,完全有理由说,是这一僧皎然、一道李冶、一儒家隐士陆羽共同创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这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咏茶名句。
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
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因仕途险恶,隐居南昌西山修炼,世称华阳真人。
他对饮茶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茶诗,仅《全唐诗》就录其三首。
他所作的《春霁》一诗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
独对春光还寂寞,罗浮道士忽敲门。
”诗中记载的唐代有把茶与花同煮的习惯,实可作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
唐末道士郑遨866 —939 ,字云叟,滑川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
屡试进士不第 ,遂隐居山林为道士,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合称三高士。
嗜酒喜茶 ,尝作饮酒诗千二百言 ,为人广为传诵 ,所作的饮茶诗也颇为有名。
其《茶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诗人用简炼语言描绘了从捣茶、制茶、碾茶到烹茶、饮茶的全过程,表现出一种古朴雅致、寂寞冷峻的道家茶韵。
就连民间传说中八山之一的吕岩 ,也有茶诗传世 ,恐怕也是一位与茶形影不离之人。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一、养生悦志,道法自然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
饮茶的器具,环境,所用原料等皆颇讲究品第,品茗过程并非一般的饮用,注重由茶而衍生的思考,小小杯盏中有玄妙的无限乾坤。
“悟”茶不同于水,水意在解渴,而茶重在“和静清寂”的环境中感悟。
因此中国文人常常借饮茶做诗,抒发人生之感,如自居易的《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庸懒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写出了清淡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情趣。
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品会有不同感受,这区别来自饮茶人独有的生活阅历。
在这一点上,茶和道是相通的。
唐朝有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说的是赵州禅师崇茶,认为吃茶能消除学人的妄想,能帮助人明心见性。
当别人向他请教佛法时,他往往只是答“吃茶去”。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通过饮茶自会有所感悟,寻得所求答案,启发学僧转向对内在本性的发现。
道教的养生思想正是“且喜人间事不暄,我命在我”的理念。
道教养生术中,有“存想”一说,就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对象,让心境平和下来去冥想,这正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意图是吻合的。
茶文化与道教都提倡人们在“静”中品味人生,用以承载思想的工具,一个是有形的茶,一个是无形的道,但都主张“清净”与“感悟”。
二、浅论《茶经》的道家思想中国茶文化标志性著作《茶经》深受道家思想浸染,体现了自然天道的美学思想,自然天道正是道家哲学观的核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随顺自然的审美观充分体现在《茶经》的各章节中。
论及茶叶的品质,《茶经》认为野生茶比种植茶要好,茶树不适合人工种植;论及盛茶的瓷器,《茶经》认为越瓷、岳瓷最好,因为越瓷和岳瓷青,更益茶水的自然绿色;论及煮茶之水,《茶经》认为山水最好,因为山水最近自然,江水、井水难免易受到人为的污染破坏。
中国茶道精行俭德茶,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而中国茶道则是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一门学问。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和精神内涵,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美学。
这种文化注重精行俭德,通过饮茶的仪式、礼仪和价值观,教导人们如何以简朴、谦逊和节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中国茶道是一门融汇了哲学、美学和礼仪的学问。
在茶道的实践中,每一个环节和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让人感受到平凡背后的哲理。
首先,中国茶道注重精行。
茶道强调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准备和执行,以展现出完美的品味和洞察力。
从选用优质茶叶,精心控制水温,到用特制的茶具倒茶、品茶,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操作,以确保最佳的茶味和茶香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这种精行的态度不仅反映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也反映了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珍视。
其次,中国茶道倡导俭德。
茶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节俭和满足。
在茶道中,适量而精致的茶具、简朴而雅致的陈设,都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茶道教导人们不要过于奢华和铺张浪费,而是要学会欣赏、守望和感恩现有的一切。
这种俭德的精神,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提醒着我们要谦逊、谨慎地对待物质享受,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中国茶道在世界茶文化中独树一帜,兼顾了礼仪的尊贵、美学的雅致和智慧的深邃。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用心品茶、赏茶,一边沉静入味,一边欣赏茶具的精致和茶水的悠然。
这种仪式感和美学体验,使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行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通过温润的茶汤、雅致的茶具和悠闲的仪式,帮助人们疏解压力、平复内心,培养对于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
中国茶道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精致工艺和细致的仪式,更在于其背后蕴藏的价值观。
精行俭德的精神让人们学会谦逊、自律和尊重。
茶道所强调的是内心的修炼和对身心的悉心照料,通过茶道的学习和实践,使人们从物质和功利的纷扰中解脱出来,体会到心灵的安宁和生命的本真。
总而言之,中国茶道以其精行俭德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一种寻求简约与安宁的生活方式。
中国茶道有什么含义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一种通过准备和品饮茶叶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国茶道所蕴含的含义十分丰富,下面将从文化传承、礼仪与修养、自然与人生哲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化传承中国茶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珍视茶叶的烹饪与品尝,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茶道不仅代表着中国的茶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了解和领略到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体味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礼仪与修养茶道被视为一种高雅的礼仪和修养方式,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茶道强调礼仪和仪式感,注重细致入微的操作和周全的服务。
在茶道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专注于每一个环节,准备与品饮茶叶的过程成为人们内心平静与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与细致的能力,意识到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并体验到对他人尊重和关怀的态度。
茶道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茶香醇厚,滋味鲜美,品茶的过程让人爱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
在品尝和欣赏茶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沉淀心灵、平复情绪,达到心静如水的境界。
茶道培养了人们的修养品质,使人心怀一种宁静与平和的状态,有助于减压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自然与人生哲学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自然与人生哲学的思想。
茶道追求的是自然的简单、纯粹而不加修饰的美。
从选取茶叶、烹制茶汤到品饮茶叶,茶道始终强调尊重茶叶的原始味道。
在茶道中,拒绝过度加工或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净化了嘴巴和身心。
茶道教人们以简单的方式感受自然的美,领悟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此外,茶道还强调与人的和谐相处。
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品味茶叶本身,更是品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茶道以礼为本,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存在,并注重互动与交流。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品茶和对话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促进友谊与合作的建立。
中国茶道的趣味中国茶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茶道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礼仪,更在于人们通过茶道体味生活、品味人生的乐趣。
本文将从茶道的历史渊源、茶道的五大要素以及茶道的乐趣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现中国茶道的魅力与趣味。
一、茶道的历史渊源茶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唐代,而茶的历史更为悠久。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周时期,茶叶作为草药被广泛采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与道教、佛教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道文化。
二、茶道的五大要素茶道的乐趣体现在其独特的多元要素上,包括茶具、茶艺、茶叶、茶席和环境。
茶具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壶、茶杯、茶盘等工艺美术品不仅体现了品味和艺术性,也展现了文化底蕴。
茶艺是指泡茶的技艺和风格,包括泡茶的手法、姿势、动作等,其中更注重的是仪态和端庄。
茶叶作为茶道的核心,品种繁多,而且每种茶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品味。
茶席是指举办茶道表演的场所,它必须具备温馨、雅致的氛围,以便让参与者在其中沉浸于茶道乐趣之中。
环境则体现在茶道活动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花草、山水等。
三、茶道的乐趣茶道的乐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心静谧:茶道强调心境的宁静和内心的平静,通过泡茶的过程将烦躁的心情慢慢化解,让人得到内心的宁静。
2. 身心放松:在茶道的世界里,繁琐的生活与压力都得以暂时抛开,人们可以专注于泡茶、品茶的过程中,身心得到放松和舒适。
3. 艺术审美:茶道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从茶具的制作到礼仪的展示,无不体现着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参与者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审美魅力。
4. 社交交流:茶道也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平台,朋友、家人可以在茶道活动中共同体验泡茶、品茶的乐趣,加深彼此间的感情。
5. 茶文化的传承:参与茶道活动不仅可以享受茶的美味,更可以了解茶的文化,从而传承茶文化,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茶道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泡茶、品茶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道家茶道养生思想道教茶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注重尊生、贵生、坐忘、无己和道法自然。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茶道养生思想,希望你喜欢!道家茶道养生思想一、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
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
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
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
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
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
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
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
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茶文化与道家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
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道家,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道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
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的农业之神——神农氏,最先使用茶,他把茶作为解毒的方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
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
并取名为“荼”(今之茶)。
除了解毒,人们又发现茶的其它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
壶居士《食忌》还说:“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至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仍说:“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
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
说神农发现茶或是托古,能羽化轻身的茶,也许正是竭力寻找长生之药的奉道之士所发现。
“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被誉为“草木之仙骨”。
《山海经?西山经》载曰:“玉膏所出,以灌丹木。
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
”这种长生不死的丹木,当然是想成仙得道者的追求。
自庄子阐发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后,“仙能飞行云中,神化轻举”,“老而不死”,就一直鼓舞着世间的执着追求者。
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
“或食元气,或茹芝草”(《神仙传?彭祖传》),寻药食草者不计其数。
“玄中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刼长”,“我生求羽化,云中采药蔬”。
“采药层城远”,“穷遍一根莲”。
“岩崖产灵药,等闲人顾稀”。
崇山峻岭、深沟野壑到处留下道士寻药采药的身影和足迹,草木仙药众多,茶也应在其中了。
养生是成仙的基础,李白诗“神农重养生”,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他还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胡长春道家是以先秦时期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结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
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
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与后来的道教最早与茶文化发生关联,其加于茶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最深。
一、道教与饮茶习俗的形成历史表明,道家或道教与茶的关系,比儒、佛二教更为久远。
在中国茶文化萌芽期的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也是老庄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定型化之始。
道教信徒为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创造了辟谷、吐纳、胎息、导引、服饵等修行方法。
所谓的服饵,就是通过服食药饵来摄生养命,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起初,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为主,然而这一类丹药须通过鼎炉炼制出来,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银、铅、汞及各种矿石为主,成本非常之昂贵,且服食的风险很大。
草木类药饵则恰恰与之相反,虽然它的功效没有金石类药饵那样神奇,但是在养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达到可观的效果,于是,真人道士大都改服自然界生长的草木类药饵。
在道教徒们长期的研究、服食过程中,数以百计的草木类药物被道教人士所发现和认识,包括茶在内的大多数药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确证。
汉魏六朝的数百年间,谈到茶的功效的典籍很多。
如《神农食经》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三国时张揖《广雅》说:“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晋张华《博物志》载:“饮真茶令人少眠。
”华陀《食论》言:“苦茶久服,益意思。
”上述数则史料大都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谈论茶的药效的,认为饮茶之功效包括有力悦志、令人不眠、增进思维及醒酒等,由此表明人们对茶作用于人精神的功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中国茶道完整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茶道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向外界展示传统独特文化的一种方式。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下面将针对中国茶道进行详细讨论。
1. 茶道的历史渊源茶道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传,唐朝少女茶圣陆羽的“茶经”成为了茶道的奠基之作。
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并在宋代和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茶道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化,于20世纪初被日本人引入并发扬光大。
2. 茶道的精髓与核心价值茶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传达了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三者的和谐统一。
茶道须遵循一定的礼仪和仪式,注重仪态、心境和礼节的表达。
3. 茶道的仪式与器具茶道具备了独特的仪式感和装饰效果。
通常茶道包括泡茶、品茗、敬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的步骤和仪式。
在泡茶环节中,茶师需要按照特定顺序准备茶具,烧水、取茶、斟茶,最后观赏泡茶的色香味。
4. 茶道的茶具和茶艺茶道的精髓也体现在茶具的挑选和使用上。
茶具通常由茶壶、茶杯、茶盘、茶船等组成,每个器具均有特定的设计和用途。
茶艺作为茶道的一部分,强调茶师的技艺和修养。
对于一位优秀的茶艺师来说,不仅需要掌握泡茶的技巧,还需要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个人风格。
5. 茶道的哲学与禅意茶道与佛教和道教有着紧密的关联,强调内心的静谧和悟性。
茶道的过程中充满了静观、冥思和与自然的融合。
茶道通过品茗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6. 茶道的传播与推广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茶道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茶道背后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始终是近乎一致的。
7. 茶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茶道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茶道通过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方式,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茶道使人们能够从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宁静,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中国茶文化与道家的联系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人在唐或唐以前,就已将饮茶昨天修身养性之道。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局限于以茶道修身养性,而是积极地去发现茶饮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饮茶是一件亦简亦繁的事情,简单时只需放茶、倒水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而在较正规的场合,饮茶的仪式比较复杂,注重礼仪、情趣和意境,这正体现了茶道中庸、和谐的精神。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无外乎佛、道、儒三家,这三种哲学思想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思想基础,而这表面上看分门归属的三种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是相融相通的,互为补充的。
儒家讲入世,佛家讲因果,而道家则讲的是清静无为。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三种思想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着极为合理的因果关系。
为人,主要指那些受过教育的读书人,读圣贤之书,应思忠心报国,而有时时机不合,报国无门,那也不必强求,这实在是命中注定,循循因果,于是,放歌山林,遁出俗世,退而追求一份清幽的宁静。
道家思想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
老子认为:“道之为物,惟怳惟忽。
忽兮怳兮,其中有像。
怳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他认为宇宙源于道,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精气运行所变化出来的。
所以,天地万物无不遵循道的法则,而道要效法自然。
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一切之根本,而人则是宇宙中最渺小的物质,人应将自身融于宇宙中。
庄子更是大讲“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强调物我合一。
于是,道家用茶,便追求一种师法自然的法则,讲究空灵和忘我。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得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一片情思。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中,就把道家这种空灵忘我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思想我国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
在五大宗教中,唯有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他都是外传的宗教。
道教是老子为教祖,与孔子、释迦牟尼被誉为东方的“三圣”。
信奉主要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已有1900年历史。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即“道”的教化和说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又是“大自然的规律”。
而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所以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
相信修道可以使人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与烦恼。
在个人修养上,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做到“不自矜”、“清静无为”、“清心寡欲”。
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两种: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和平的世界。
二是企图通过个人修炼延年益寿厚道成仙。
道教的思想渊源还包括古代崇拜鬼神、巫术和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思想。
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在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由张道陵创立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的天师道,所以道教徒称他为教主。
据传他先在江西贵溪景上清宫龙虎山修道炼丹,以《道德经》为经典。
后入蜀布道。
道教创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有着重大影响。
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了解道教和它的发展史,所以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同样要研究中国茶文化,也必须研究道教及其思想。
佛、道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佛教徒修来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
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长生不老做神仙。
道教徒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注重研究炼丹、气功、医药、养生,所以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
同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都和茶的自然属性,品性和功效紧密相关,所以道教徒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因而爱茶、嗜茶。
道教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它的传播和影响却逊于佛教,清代文人李渔为庐山简寂观书写的一副对联说厚非常的形象: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教。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同样的道理,与“茶禅一味”的文章铺天盖地,仁智各抒已见。
写茶与道教结缘的文章却寥若晨星,沧海难免一栗。
基于要研究中国茶文化就必须研究道教草成此文。
(二)早在三国时期道教徒就开始种茶饮茶浙江天台景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著称,为道家修身炼丹的圣地。
葛玄(164-244),三国丹阳(今属江苏)人。
是著名的道教学者,誉为葛仙翁。
青年时期登天台山修道炼丹。
在乱云飞渡,云雾缭绕的归云洞开始种茶,曰:“葛仙茗圃”。
今遗址犹存,尚保留有33株灌木茶树,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
宋代《天台山赋》也有“仙翁种茶”的记载。
陆修静(406-477)今浙江人。
南朝宋道士,曾在庐山修道,相传他削壁种茶,待考。
陶弘景(456-536),今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道家思想家、医学家。
入梁隐居今江苏茅山,潜心研究道学、医药。
曾整理古代《神农本草经》。
并撰《本草经集注》等书多种。
他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他认为饮茶有利于减肥轻身、健康长寿、羽化成仙,这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得出的观点。
(三)唐宋时期道教之祖老子姓李,与唐皇室同姓。
故唐高祖封道教为国教,企图利用神权来保护皇权。
下诏全国各州建道观,将《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项目,还送女儿当道士。
玄宗下诏全国各户必备《道德经》,置诸经之首。
并教人画老子像颁布天下。
还亲受法,创设道历,将老子诞辰作为纪念日。
天宝七年(748),州封江西龙虎山道陵为“太师”,免除田赋。
中和四年(884),僖宗封张道陵为“三天佛教大法师”。
道观也很多,长安有30所,全国有1900余所,道士15000余人。
唐朝茶叶飞跃发展,道教徒种茶饮茶之风日炽。
据载:“王氏药院,咸通间有术士王生居之,有茂松修竹,流水周绕,及与榧树,茶园,今址存马。
”溜州刺吏王园、山人王昌宇,大历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同登泰时,真君道士卜皓然、万岁道士郭紫微各携茶、药相侯于马岭,同登王母池,登高之兴,无所不至。
”又有“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的记载。
唐诗中也有道教徒茶道生活的描述:今摘录几首如下:《西岭道士茶歌》温庭筠乳宝溅溅通石脉,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佛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郑遨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优碧粉散,常见汞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贯休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
数只飞来鹤,成堆读了经。
何妨似支遁,骑马入青冥。
除此皮日休有“神草延年出道家”;郑谷有“爽得心神骑鹤,何须烧得白朱砂”;刘禹锡有“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石人”;司空图有“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句,不胜枚举。
道教经历了五代战乱,出现了衰微景象。
入宋,道教复兴,出现了两次着重道教热,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诡称人皇九人之一的赵玄朗是自己的始祖,于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赐24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
第二次是在宋徽宗时期,“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开封寺院改宫观69所,僧尼改德士,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生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
”许多士大夫也信奉道教,北宋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
”欧阳修有《送龙茶与许道人》诗云: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壁,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四)元明清时期元初,在金朝民间兴起的全真道新派,其传人丘处机得到篆古开国皇帝成吉思汗的召见和敬重。
当时蒙古军“蹂践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浮戮,无所逃命。
”丘处机“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虑二三万人。
”这是全真道兴盛的重要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曾入皇觉寺当小沙弥,受佛教思想的感染颇深,对道教不感兴趣。
但嘉庆帝笃信道教,登基的第二年便在乾清宫建,连日不绝。
死后,得宠于宫中的道士便被惩处。
但道教在士大夫和民间仍有相当的市场。
青藤道士徐文长写有以扇赌茶诗,略曰:冯烧薛卷,万钟等秋毫。
后山十六两,杨宋拔一毛。
公子处其乡,素称贤且豪。
干喉涩吟弄,老臂偃枯焦。
写扇至十八,战掉甚惊飚。
书扇责拟更,茶契我亦烧。
徐文长善书法、绘画、嗜茶。
和朋友以茶、扇相赌,他想赢得一片“后山茶”,却要输掉十八把写扇,以致“干喉涩吟弄,老臂偃枯焦”,何等辛苦。
折射出民间道士求茶心切的复杂心情。
满清入关,喇嘛教为国教,道教地位下降,但乾隆以前,对道教的礼遇仍如明制。
乾隆帝则害怕“异端方术,”“惑众造反”,在乾隆十七年(1752),降56代天师张遇隆为五品,并一度停止和入观,但民间信奉道教者则历代不裹。
福建武夷山为道教圣地,有弘峰,99岩之胜,峰岩交错,翠岗起伏。
唐天宝年间建天宝殿道观。
武夷产岩茶,“臻山川精灵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
”据史载:“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觅,市中无售者。
五曲道院名天游观,观前有老茶,盘根旋绕于山水石之间。
每年发几十枝,其叶肥厚稀疏,仅可得茶三二两,以观中供吕纯阳(即吕洞宾,因号纯阳子,俗传八仙之一。
全真派道教尊为北五祖之一),因名曰洞宾茶”。
“屈将熟时,道人带露采摘,守侯焙制,先以一杯供纯阳道人,自留少许。
清崇安令刘记。
又据清·江锡龄撰《青城山行记》(青城山在四川省灌县西南,连峰不绝,风景秀丽,有8大洞,72小洞,东汉张道陵曾修道于此,道教称为“第五洞天”。
)载:“在圆明宫,坐甫定,闻必剥声不绝,询其故,道人曰:时屈薯春,贡期近矣。
山中人躬自作苦,不图为贵客所闻。
就视之,区六七具,负鳝而列。
墙外开曲实,数人燃薪其中,炽,则以巨畚盛嫩茗纳入,合两手左右挠之白毫茸茸然,斤得不过四五两,即山中所称之鸦雀嘴茶也。
”上清道人杨松如命小音汲麻姑泉烹新摘雀舌茶为供,色淡碧,香气浓郁,近则编山皆檀,道人于谷雨前采摘,笼贮火焙,岁得不下数万斤,以其至精者充上贡,余则诸松潘,保、乌斯藏外夷诸国及成都、邛、眉各州邑,岁莸不皆,以故庙宇多富饶者。
”(五)结论一,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家。
据《史记》载:黄帝在甘肃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广成子授黄帝自然之经,是为道教传道之始,所以道教是中国最古老最土生土长的宗教。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道教学者葛玄在三国时期就首辟茶园种茶饮茶,所以道教与茶结缘早于佛教。
二,道教的教理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
在个人修养上要做到“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建立一个公平的、和平的世界,并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目的。
茶的自然属性,药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正适合道教徒悟道也悟茶,通过饮茶使心灵得到清静、恬淡、扶寿、成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真谛。
三,陆羽创造的煮茶风炉,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支体均五行去百疾。
巽主风,离主火,风能生火,火能熟水。
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从去达到“去百疾”、养生、羽化的目的。
八卦、五行都是道家的教理,所以道教嗜茶,自然理在其中了。
四,道教徒爱茶,种茶,饮茶,并以茶敬鬼神。
到清代还从事茶业贸易,对发展茶叶生产和宫观经济以及促进商品流通都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