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上数学第二单元(100以内连加)
- 格式:ppt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二年级连加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二年级连加教案范文第【1】篇〗二年级《连加》教学设计二年级《连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表达图意,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师:小朋友们,今天谭老师去数学王国游玩,你们谁想去呀?(生:想。
)我们就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准备出发吧!1、学生看着屏幕口算。
(小朋友们,我们认真算对每一道题才可以上车哟!你们能行吗?)太棒了!你们个个都是口算小高手!2、动画演示,欢迎进入数学王国。
(看!数学王国的大门已经打开了,欢迎小朋友们走进数学王国。
)(过渡:首先来到了数学王国的农场,爱劳动的小明连忙跑过去帮叔叔喂鸡呢!)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一)探究连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1、课件演示,说图意。
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
请学生仔细观察。
师:看,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多媒体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几只?( 多媒体演示来了2只)瞧,这只小鸡淘气贪玩,来迟了吧?(演示又来了1只)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如果学生说不清楚,可重复演示课件)(1)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原来。
先。
又。
)(2) 师:根据刚才的这些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2、看图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板书:5+2+1)师: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3、揭示课题师:看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应用题训练班级:姓名:亲爱的小朋友,在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完成题目后,记得认真检查。
祝你轻松完成本次练习!完成所有题后,在这里总结一下你的收获吧!年月日(一)知识清单在进退位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
连加连减是在进退位加减法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两步计算的算式。
计算方法和进退位加减法及不进退位加减法方法相同。
经典例题例题两小猴摘桃,一个小猴说:“我摘了24个桃子”,另一个说:“我摘了38个桃子”,它们又一起摘了17个桃子,现在还剩多少个桃子?分析已知一个小猴摘了24个桃子,另一个小猴摘了38个桃子,求两只猴子共摘了多少桃子,是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4-38。
它们又一起摘了17个桃子,求还剩多少个桃子,也是加法计算,列式为24-38-17。
再运用计算连加的方法求出答案。
解答24-38-17=79(个)答:现在还剩79个桃子。
名师指导做“几个数连续相加”或“几个数连续相减”的问题时运用到连加连减的方法,连加和连减的计算与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我们计算时可以先计算两个数相加,再计算相加后的和与下一位相加。
巩固练习1.学校组织兴趣小组,美术小组有24人,音乐小组有38人,舞蹈小组有18人,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2.二年级有三个班,1班有25名女生,2班有23名女生,3班有19名女生。
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女生?3.二年级1班植树34棵,二年级2班植树43棵,二年级3班植树38棵,三个班共植树多少颗?4.妈妈口袋里有96元钱,买菜用去27元,买面粉用去61元,妈妈现在还有多少钱?5.水果店共有98颗西瓜,早上卖出去37颗,下午又卖出去58颗,水果店还有多少颗西瓜?6.一个玩偶43元,一个文具盒17元,一瓶墨水12元,一副球拍56元钱。
(1)小明要买一副球拍,一个文具盒和一瓶墨水,共需要多少钱?(2)小兰拿100元钱,买一副球拍和一个玩偶,还剩多少钱?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知识清单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以及带括号的加减法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连加、连减。
(教材第27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劳动吗?(喜欢)师:是啊,大家都应该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你瞧,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得多带劲啊!(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自主探究1.连加。
师:看,同学们正在帮着摘南瓜呢。
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劳动成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统计表)师:这就是三个小组的劳动成绩,观察这张表格,你了解到哪些情况?生:第一组同学摘了28个,第二组同学摘了34个,第三组同学摘了22个。
师: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能试着算一算吗?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有多种计算方法,如下。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由于数据的特点,第(2)种计算思路简单,教师要给予特别评价,以引导学生的学习。
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如果交流过程中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生1:喜欢第(2)种,因为这样先凑成整十数,第二步计算就简单多了。
生2:喜欢第(4)种,这样计算一次完成,比较简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后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先观察再计算,找到简单的方法。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化】2.连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其中包括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对第一单元加法和减法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力,但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总结,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纸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总结运算规律。
3.例题解析:分析并解决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训练。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要点归纳: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连加)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连加。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连加是一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加法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的运算。
通过学习连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连加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理解连加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连加的意义,并能够运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的意义,并能够运用连加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理解和掌握连加;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连加卡片、小动物图片等。
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计算器、小动物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故事中,小兔子要过生日,邀请了小猫、小狗等动物朋友们来参加生日派对,需要准备食物。
引导学生思考,小兔子需要准备多少份食物。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连加的算式,如3+4+5,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连加的概念。
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如小兔子为每个动物朋友准备食物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0课时连加、连减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主要讲述了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本课时第10课时“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运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基础。
但连加、连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去理解、掌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运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连加、连减的概念,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连加、连减的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图片,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3.练习题:准备一些连加、连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有一群小鸟和一些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小鸟和苹果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加法和减法来表示这种关系。
2.呈现(10分钟)讲解连加、连减的概念。
竖式计算(一)班级姓名35+38=62-35=45+15=67-36=47+26=8+57=47-18=90-23=14+25+36=71+19-27=45-23+18=40-14+29=80-28-35=64-37-14=56+17-34=78-(38+15)=82-(32-6)=竖式计算(二)班级姓名57+25=72-46=72+26=82-51=28+49=7+64=60-42=81-36=17+18+56=42+38-48=64-31+25=60-(16+25)=68-17-29=87-29-35=27+36-47=69-(26+19)=46-(62-53)=竖式计算(三)班级姓名36+28=82-55=35+45=78-34=17+38=42+28=57-39=63-45=28+12+39=65+8-29=52-44+65=57-(27+12)=76-25-35=81-23-34=21+39-48=63-(19+37)=30-(73-51)=竖式计算(四)班级姓名41+36=52-27=39+17=64-28=39+51=36+26=42-35=68-29=19+(23+34)=31+17-28=35-21+65=72-(36+19)=80-34-29=63-(53-19)=28+26-34=87-(33+28)=43-(61-38)=竖式计算(五)班级姓名18+39=70-42=63+27=53-37=24+47=33+48=74-55=52-35=27+(41+26)=62+9-48=52-44+37=52-(24+18)=72-(56-32)=47-18-22=63+11-29=47-(16+25)=62-(48-23)=竖式计算(六)班级姓名62+23=77-39=25+66=73-58=55+16=37+28=42-27=63-46=37+(35+19)=35+29-53=27-19+67=84-(24+39)=42-(63-47)=39-27+45=72+25-59=58-(26+18)=86-(77-18)=竖式计算(七)班级姓名73-37=39+39=52-36=31+49=26+65=44+17=41-18=61-36=20+(24+37)=35+27-49=42-28+35=63-(17+28)=35-(53-28)=46-34+62=37+18-29=51-(15+29)=30-(36-28)=竖式计算(八)班级姓名34-26=42+38=56-27=36+25=37+26=61+25=34-26=72-47=26+(33+18)=47+48-21=57-(27+15)=37-8+49=50-(61-46)=35-21+49=32+48-41=96-(12+48)=63-(53-19)=竖式计算(九)班级姓名84-18=34+27=71-52=44+29=51+29=25+46=53-19=46-27=18+47+21=26+55-39=75-(37+26)=83-47+19=63-(35-16)=26-18+58=72+15-69=48-(26+15)=70-(63-27)=竖式计算(十)班级姓名45-27=72+18=46-29=26+55=21+69=36+56=42-25=77-48=41+18+28=32+38-43=63-(16+42)=78-(34+27)=31-(52-39)=72-46+25=16+39-25=80-(32+57)=63-26-21=竖式计算(十一)班级姓名63-36=17+45=72-58=55+19=25+57=37+46=60-17=36-18=18+23+47=63+25-79=52-(19+16)=80-(35+29)=46-(42-27)=32-26+57=27+45-38=96-(28+67)=37-(62-48)=竖式计算(十二)班级姓名72+19=55-38=27+46=63-47=35+48=9+69=76-29=40-27=24+18+42=37+28-16=66-37-28=40+26+17=80-(37+23)=76-23-28=48+34-19=54-(24+18)=67-(45-6)=竖式计算(十三)班级姓名66+15=54-26=43+27=90-44=39+25=75+16=89-56=34-18=9+37+24=27+14+32=48-(18+12)=60-47+38=62-31-19=57-25-18=43+56-67=92-(18+25)=48-(53-9)=竖式计算(十四)班级姓名21+56=76-34=18+62=62-27=24+17=9+36=75-39=40-28=27+14+34=24+39-18=52-33+27=60-(14+29)=71-28-32=54-26-15=34+27-42=76-(27+18)=64-(54-27)=竖式计算(十五)班级姓名36+28=45-38=27+32=88-56=27+53=48+35=64-29=60-41=17+28+36=38+46-29=37-12+57=70-(19+37)=66-19-27=97-28-43=66+21-39=54-(17+26)=43-(64-38)=竖式计算(十六)班级姓名18+37=67-49=27+33=76-41=37+34=52+33=71-36=37-26=27+15+31=24+48-39=44-27+52=80-(37+25)=58-21-18=95-54-27=36+27-45=67-(27+35)=33-(47-26)=竖式计算(十七)班级姓名67+21=46-28=37+55=64-23=27+56=37+48=73-29=65-38=36+25+16=31+46-28=43-19+53=78-(21+36)=77-35-16=64-25-18=33+28-46=60-(26+25)=35-(54-46)=竖式计算(十八)班级姓名22+34=34-19=65+27=54-36=37+44=56+25=61-42=65-48=22+31+27=24+28-37=53-35+17=60-(31+17)=75-26-38=82-34-44=37+16-33=76-(37+22)=46-(38-24)=竖式计算(十九)班级姓名37+28=58-25=37+43=64-47=26+57=35+45=70-38=82-54=37+28+16=36+54-48=62-29+47=78-(29+37)=66-29-15=76-38-24=67+24-52=50-(27+16)=54-(45-36)=竖式计算(二十)班级姓名62+18=44-16=36+28=46-17=57+29=44+39=59-21=63-45=15+38+24=15+75-66=82-54+21=51-(17+25)=67-34-26=84-52-18=37+56-67=78-(18+39)=33-(49-25)=竖式计算(二十一)班级姓名19+36=62-47=37+43=67-49=8+69=18+63=78-54=56-28=21+36+18=31+54-49=67-28+34=67-(24+36)=86-36-31=47-21-17=61+25-58=72-(25+34)=46-(52-39)=竖式计算(二十二)班级姓名42+52=63-26=35+56=59-34=9+37=27+57=82-66=37-19=37+15+36=24+37-49=34-19+47=51-(24+26)=47-15-26=67-18-36=47+28-54=76-(18+29)=67-(94-59)=竖式计算(二十三)班级姓名24+36=46-37=14+48=62-43=6+76=29+64=50-34=67-58=34+28+26=37+64-58=37-28+64=67-(31+28)=47-25-14=86-25-37=64+34-76=48-(21+16)=80-(62-43)=。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5课时连加连减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主要讲述了连加连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第5课时“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连加连减的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一些连加连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具,如小卡片、小动物模型等,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