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 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最早的是地主阶级,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时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先进的“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第二次鸦片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继续向西方学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文化主张,并且把这种主张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但由于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最后的结局只能破产,其救国道路行不通。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走日本式道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走美国式道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外反动势力格外强大,因此,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中国何去何从?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摆脱外来压迫?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因此,从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而赢得了中国的独立。
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大钊。
他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分析了法国与俄国革命之不同,指明俄国的道路更适合中国;还有《庶民的胜利》,来宣传民权思想。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于1919年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驱逐军阀运动。
1919年底,热心宣传新文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很快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当时和陈独秀讨论的书籍,主要是〈共产党宣言〉等书。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家。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名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饶、可歌可泣的斗争。
然后尽管有那么多的革命先驱的不断努力,但是还是相继失败了,最终在中国的先进分子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下,真正的获得了民族的解放和革命的成功。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
以林则徐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和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正是因为他们的变革没有改变人民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以及外来帝国主义的掠夺的现状,人民生活日益陷入绝境,因此最终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是这些方案在中国不能行通的时候,此时,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中国的革命道路送来了希望,十月革命给中国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这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列宁领导成立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现实的运用。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日渐迫切。
后来在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等人的组织下成立了早期的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之后,主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让更多的工人参与进来,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工人也转变了信念,成为了一批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一.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开篇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或者说,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偶然现象呢,还是历史的必然?1.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在探索中反复比较的结果,是中国的革命事业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视频1]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缓缓拉开。
无论是农民阶级发起的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还是地主阶级推动的洋务运动,甚至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能真正的拯救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它揭开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从上面的探索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中,有三种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一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立宪派所奉行的改良主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所奉行的三民主义。
从维新派的追隨者,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同路人,是孙中山四十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从“驱除鞑虏”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依靠旧军阀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也有一个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
他认为:“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但是,他想通过学习西方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是行不通的。
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前往北京,是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关于新中国的思考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都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要求(4)“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5)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6)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中,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及人民的命运,将一个积弱贫困和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建设成了焕然一新的新中国。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近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_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颇有好感,并在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很多人都好奇这是为什么。
现在请阅读店铺整理的一些近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一: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①一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曙光,这场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重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炎热之中。
②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战后初期,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为此,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③中国此时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同时进一步也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还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无法挽救中国。
为此,通过这一系列运动的失败,使其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二:小环境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推动着中国各种思潮竞相争鸣,它们是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改良主义。
这给中国先进分子多了一种思考,多了一种选择。
但在与这些思潮互相辩难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了其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呢?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他们真诚地希望效法西方,希望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再碰壁。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无法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中国行不通。
这不能不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启蒙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便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扫清思想障碍。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已经开始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采取某种保留态度,进行了反思。
比如,陈独秀在1915年赞颂法国文明时,把创立空想社会主义看作是法国人对于近代文明所作的三大贡献之一。
李大钊在1916年5月说过,“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
毛泽东在1917年8月也说过,东方思想固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的呢?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它用以往任何时候不曾有过的尖锐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
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
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二、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
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答:一、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和背景1、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先后失败,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努力一再碰壁,开始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和持保留态度。
2、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中国的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到中国人民面前。
3、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思想启蒙运动的结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
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思想方向的转变。
第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奋斗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
十月革命给左右碰壁的中国先进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由于十月革命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相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因而对中国先进分子具有极为特殊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再加上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与屡屡欺压中国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使中国先进分子更加向往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当时就兴奋地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由于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成功的,中国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就成为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
二、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反复比较和探求的结果1、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百家争鸣”和非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试验及失败表明,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是科学的真理,才能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找到出路。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不断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阵地,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符合当时的具体国情的。
总的来说先是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相继失败,又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就宣传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后觉得行不通,改走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近代中国的发展使了解到马克思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
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结果还是失败的。
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
其后,“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
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
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其结果虽说是取得胜利,但其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
“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
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使普通的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在经济上也会使国内市场狭小,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力量的壮大。
接下来看看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实际上是由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它们的主张常被概括为“三民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发展又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
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是以上几种中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由于还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有推广实行的机会。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上是除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外最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那么让我们最后再看看马克思主义能否很好的改造中国呢?
1918年正是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人民热切地渴望全面学习西方的时候。
可是一战爆发了,它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生产力缺乏,民生困窘,资本主义制度顿时失去了原来耀眼的光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必须性。
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社会主义“一种似乎更为科学的政治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彷徨的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当然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实验。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两个近几年很有影响的学派:“新启蒙”与“新儒家”,其中的“新儒家”试图通过中西社会文化本质差异性来分析近代历史的发展,这种研究纲领还是很有启发的,因此可以试着先从文化层面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兼容性。
西方强调个人本位,自由意志,这显然与传统文化有很大抵触的,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却有天然的一致性,类同的道德价值取向、积极进去精神、哲学基础、社会理想都使它最容易为中国人民和社会发展所认可和接受:一,集体主义观念提倡的是社会本位主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相似的社会理想,对未来目标有一定的趋同性,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按需分配,消灭剥削与农民起义时提出的“等贵贱,军贫富”口号也有相似之处。
当然除却文化上的相融性,在现实方面马克思主义也体现出了巨大的对具体国情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彻底“砸烂这个旧世界”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三个理论组成部分。
封建压迫,列强侵略,面对奄奄一息的中国,只有痛下虎狼之药,以死求生才有一线生机。
义无返顾地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势力连根拔起,这种推倒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是其它阶级观念所不具备的。
其次,任何阶级都要求有理论为本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产的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性最为坚定。
这里不能不提到五四运动,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政治舞台了。
一一回顾历史是为了说明近代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着,选择怎样的道路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所能决定的,它是不能脱离客观形势的全局、矛盾的焦点和当时把历史推向前进的关键所在的。
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