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 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近xian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
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
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
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②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
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民族危机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交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
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合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
1地主阶级主要是改良
2农民阶级主要是起义
3资产阶级主要是改革
4无产阶级主要是革命
“以俄为师”,探索的主流是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探索着国家出路。这个时期可以从
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先进中国人为了国家的
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不断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
清朝末年,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列强侵略,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封建制度的沉重壓
制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这个时期,许
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进行反思和探索,力图找到中国的出路。
其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强调中西
合璧,为中国的振兴提供了思想支持。梁启超则提出了“中国的困境在于缺乏‘科学’这
样一种严谨的思维方法”,倡导学习西方科学,以强化中国的实力。同时,康有为等人也
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试图通过改革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变故。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洋务运动及其
推崇的技术和工业都被封建势力所排斥。同时,辛亥革命以及北洋政府的建立,为中国带
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种种原因,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
诸多困难。
在这个时期,像孙中山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也不断探索着国家的前途。他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主张,试图解决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他也在
积极推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的福祉,为中国的振兴打下了基础。
进入20世纪,中国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陈独秀、毛泽东等先进思想家
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的探索之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华民族对国家出路的努力。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困境。为了找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出路,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制定改革政策、借鉴西方经验和思想等,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国列强对中国实施帝国主义控制,割地赔款,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内部政治势力分裂、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开始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其中,维新运动是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表现之一。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国家危机面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试图借鉴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们主张变法兴邦,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虽然维新运动的失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鼓舞了力量。
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者遵循的另一种探索国家出路的方式。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郑板桥、严复、胡适等。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思想。他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思想启蒙运
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支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度的转变。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凭借这一理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国家出路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1.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特别启发?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一、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鼓励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进步性,但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动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甲午战争,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
甲午战争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日维新,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最终导致了失败。四、资产阶级革命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终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五、资产阶级激进派。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近现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为了挽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实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农民阶级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展开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发起了猛烈冲击,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此外,它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为后来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它们最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都失败了。
因为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在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因为缺乏先进的阶级力量和准确的理论指导,农民阶级无法承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反动统治的使命,中国出路的探索需要代表新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力量和政党的领导。
地主阶级洋务派
l9世纪后半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启示二
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即使地主阶级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本质上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虽然有些微的成效,但是从本质和实际进程来看,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综述:风去变幻的八十年
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前者。
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基本特征: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所有制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很弱小,且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方割据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⒊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历史任务: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
②相互关系:只有争取前者才能为后者实现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⑴军事侵略: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抢掠财富。
⑵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
⑶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⑷文化渗透:以传教为手段,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
自1840年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清王朝内部的日益腐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样救亡图存”的问题。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当时中国仍是封建主义为主的国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维持着巨大的农业帝国。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贫困与不自由的生活。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强取豪夺,最终都会转化成对农民更残酷的剥削和沉重的负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中国农民发起了上百次的反抗斗争。其中,最为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建立拜上帝教,组织太平军,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京城外的破围战,最强盛时占据了中国大半国土。在定都天京后,发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其中《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具有空想性质,未能真正实现。《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效仿西方国家,可惜也未能付诸实施。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和精神控制,也对打击外国侵略势力起到一定作用。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正确统治国家和实施构想。加上宗教引导的虚无性,不科学性,农民阶级起义救国道路失败。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激进派(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也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探索。他们从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强化清王朝,来达到抵御列强侵略,维护统治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派先兴办军用工业,组建海陆新型军队;同时兴办民用企业,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但是从甲午战争,辛丑战争的失败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是失败的。这是因为该运动具有封建局限性,管理方式腐朽,官吏营私舞弊。但是洋务运动还是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新式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民办企业的兴办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模式”已经取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特色”的旗帜也愈加鲜明。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大而言之可以说是国学、本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了社会各界研讨的焦点。笔者试图从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契机来解读这一难题。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到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一个而已。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程包括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涵盖了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的时段。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和事件的简要概述:
1. 晚清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百日维新:在清朝末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动荡,光绪皇帝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百日维新”。这些变革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以强化国家实力。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受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这使得改革者对维新的努力受挫,但也催生了后来更为激进的思潮。
2. 辛亥革命(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制的结束。
-思想启蒙:辛亥革命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代化和民主制度,思想启蒙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3. 五四运动(1919年):
-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爆发于对巴黎和约的不满,标志着对帝国主义的反抗。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探讨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思想。
-思想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后来的思想大潮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4. 思想大潮与文化运动(1920年代):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文化变革: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提倡科学、民主、现代文明,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重要时期。
这些时期和事件构成了中国近代人民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历程,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化的转型,思想观念逐渐更新,为后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打下了基础。
关于新中国的思考
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都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
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
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要求
(4)“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
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5)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
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
社会主义.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
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
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
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
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6) 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
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
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
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注意从中国的
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
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10
结合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谈谈中国人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符合当时的具体国情的。总的来说先是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相继失败,又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就宣传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后觉得行不通,改走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近代中国的发展使了解到马克思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结果还是失败的。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李春梅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关于“在五四时期从国外传入中国的社会思潮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想追求的失败;第二,世界范围内反资本主义浪潮与中国思想界的转向;第三,中国先进分子在学习、实践与论争中反复比较推求,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激烈变动的时期,西方各种新思想的传播在“救亡” 的旗帜下蓬勃开展起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众多西方思潮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期间又蕴含了怎样内在的历史逻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中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国家出路的选择、世界大势的变动以及中国整个思想界的演进三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理想追求的失败
想要找寻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回顾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梦的历程和现实的碰壁。在中国,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思想领域的激荡,没能改变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命运。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运动,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斗不已,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直至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倾覆,民国建立。人们普遍认为,破坏已终,建设开始,对新的共和制度充满了憧憬和信心,但被国人寄予带领中国走向民主共和厚望的袁世凯最终以专制代替民主,中华大地上第一次追求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的理想失败了,民众实现民主国家的希望被出卖了,许多知识分子备受打击,有失望至极,愤而自杀,为共和殉葬者;也有从此便不再过问政治,埋头于故纸堆者。一时间,失落、迷茫、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近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其他一些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面临着艰难的新的时代选择。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的国家出路的探索则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历史旋律,体现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在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此背景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利益需要出发,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太平天军进行了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正义战争。1853年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希望建立理想社会。这一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是带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并未真正付诸实施。《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主持颁发的社会发展方案,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天平天国运动削弱了清政府的势力,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表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任务。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发展起了若干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这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洋务派致力于建设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了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四支舰队,增强了清朝的海防力量。为培养洋务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洋务派还先后派遣了多批留学生赴美赴欧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原因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使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怎样使满目疮痍的民族夺回失去的独立自主,走上富强之路,重新屹立于世界,怎样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和落后,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成为近代中国无数志士仁人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综观整个近代中国史,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到举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陈独秀,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探索中国的出路。在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受危机和忧患意识的驱使,中华民族被迫开始向西方文明寻求出路。从19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前,中国人在西方文明中寻找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信奉过基督教的天国福音,信奉过进化论与天赋人权,信奉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信奉过无政府主义等等。但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在西方文明中寻找出路的努力无一例外地失败了。那些曾经唤起人们巨大热情和希望的资本主义道路屡走不通,民族并没有独立,国家并没有富强。究竟用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呢?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时代也在进行着比较和筛选。
正当无数志士不屈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现实,钦羡西方的文明与富强并把它们作为效仿的榜样的时候,世界范围的大变动又强烈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眼光。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了四年之久,给欧洲人民带来了一场浩劫。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这不能不使醉心于学习西方的中国人大为震惊。于是人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再次陷入焦虑和思索之中。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