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们 , 很难一下子适应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如能有 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作参照, 教师们也就有了方向 感, 只要有了科学 的、 权威性 的学生评价的 具体措 施, 教师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 去理解新课程, 并能够予以创造性地贯彻实施 这一点我对工作 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充满信心。同时 , 权威性的 评价系统的出台, 也必将免去许多来自学生、 家长因 对教育改革的顾虑 , 而给新课程带来的阻力。 学校教育工作中 , 一定范围的统一考试是必不 可少的, 问题是如何利用好考试的功能 : 通过考试来 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 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需求 既要统考 , 又要个性化培养 这就要求 在考试与建立一个创造性的学习环境间寻求一个平 衡, 这应作为 科学的评价系统 所追求的首要目 标。
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措 施相比, 现行的规章制度、 习惯很显然是落后的, 这 也是许多一线教师之所以认识到改革的积极性却没 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的根本原因。 教育环境的改善 , 需要各级政府以及教育管理 部门的共同努力, 目前应尽快予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包括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 建立科学、 严格、 可 操作性强、 并具权威性的教育评价系统 ; 加强教育管 理, 建立有效的教育督导体系 , 以期将科学的教育决 策切实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 ( 一 ) 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目前 , 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 国家的重视。据悉 , 美国国会已经对教育科学研究 立法 , 并对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提出了六大界定原则: 提出的问题须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获取系列数据可 以给出结论; 必须有相关的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要与 实践相结合并提供经随机取样而得出的可靠的数据 和判断; 测量标准过程的描述须是他人可以重复的; 研究结果可以进行公众讨论。从这一系列的原则标 准中 , 我们不难体会到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出发点及 其方向, 这将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 支撑和实践保障。 ( 二 ) 积极的教育评价系统的建立 对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而言 , 面临的 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一套严格、 可操作性强的 教育评价系统。这也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各种矛盾 的焦点。我个人认为, 教育评价系统的滞后 , 是这次 教育改革在准备阶段的明显不足。其直接后果首先 是教师们面对新课程的众多新理念、 新目标、 新策略 的不知所措 了之后的后果 不是做不了或不愿做, 而是顾虑做 习惯了以考试成绩衡量一切的教
收稿日期 : 2010 03 12 作者简介 : 姜兴元 ( 1965
培训相比应更深入、 更注重实效, 培训时间则不能过 于仓促, 以 2~ 3 周为宜, 同一期受训教师要由不同 地市的中、 青年教师构成 , 这有利于问题讨论的深度 和广度。培训过程中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应予以重点 关注。 ( 一 ) 使教师树立 尊重学生 的教学及管理的 根本思想 , 并将这一思想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 之一予以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应做到 欣赏成绩、 笑纳不足 : 欣 赏成绩是作为对某一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的奖励, 鼓舞其再接再厉; 笑纳不足则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学生某方面的不足甚至错误 , 以鼓励和希望、 鞭策其 进步 每一名学生都有优点, 也有其不足 , 与其让 学生在呵斥声中小心翼翼地提醒自己不再犯错误, 莫如让其在鼓励声中寻求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育 以育人为本, 没有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和平等的交流, 学生就不可能向老师袒露心声, 而不了解学生的真 实心理, 教师又从何谈育人? 学生不信任老师, 这在 目前我国中小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 某省会城 市对此的调查显示 , 受调查的 2523 名学生中, 只有 很少一部分认为老师是可以信任的 , 大多数学生明 确 老师不好相处 。这一现实问题的根源 , 很显然 在教师身上, 教师一味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不尊重学 生, 不能善待学生 的一些不妥的 语言、 行为 包括错 误, 是其主要原因。新课程提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 : 在教师素质 、 教育评价及督导 体系 、 教育研究 等诸多 方面 , 基础教 育新课 程均面 临着一 些亟待 解决的 问题 , 这些问 题的存在 , 有使新课程走向以往教育改革中表现出 的形式 化的危险 。 针对于 此 , 本 文从教 师培训 的具体 要求和 形式 、 地方权 威性评价及督导体系 的建立 、 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 高等师范教育对新课程的应有作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 关键词 : 基础教育 ; 课程改 革 ; 教育评价 ;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 G 5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1580( 2010) 07 0011 0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们的传统教育过程中被忽略或者是只见呼吁 , 少 见行动的一个大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落实 , 也是 新课程顺利实施的标志。 二、 目前的 教育 环境不 利 于课 程改 革的 深入 进行 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 , 教育管理、 督导制度或惯 例对许多改革的具体措施而言 , 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12
因此, 尽快建立地方一定范围内统一的评价体系, 制 定包括对学生的评价细则以及相应 的对教师的评 价、 对学校的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具有科学性及地方 权威性的评价总纲, 是当务之急。这一工作, 应由教 育主管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地方实 际情况予以落实。这种从上至下的新评价措施的推 进、 对评价体系的贯彻落实 , 对新课程的深入发展将 是最有效的推动力。 三、 宣传普及工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新课程与几十年来人们习惯了的我国传统教育 模式相比, 在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变革。正因如此 , 其中的许多差异很难使人在短时间内予以接受。比 如 , 一节初中化学课后 , 学生的感觉是上课时有意思 了 , 明白了一些身边事物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 , 对化 学学科感兴趣了 , 而当家长问到具体学了什么的时 候 , 许多学生又很难像以前一样 , 将学到的知识予以 归纳说明。再有 , 新课程力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 性 , 这需要有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 需要家长及社 会各层面的积极配合。知识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 , 但当学生从各个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信息的时候 , 又 将遭到各方面的反对 : 考试考那些东西吗? 孩子 好像是爱学习了 , 可也没见学到什么东西呀 ! 这是 许多家长对目前新课程的反映。当然, 这当中可能 有教师对知识把握程度的问题 , 但如能加强课程改 革的宣传力度, 使新课程的理念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 当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疑虑, 新课程也更容 易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理解和支持。毕竟 , 教育 不只是学校的事 , 在科技、 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尤其如此。 四、 高师教育对基础教育应有的引导 、 推动作用 有待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 对目前的基础 教育新课程改革 , 一直给以密切的关注。随着大量 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信息和资料的汇集 , 对其所 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也愈加深刻。 一、 教师的教育观念、 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行为落 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 许多站在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 难以认识 到诸多改革措施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其中不乏以各 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为由 , 对新课程改革采取消极抵 触态度。这种现象并非个例 , 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中 老年骨干教师, 一方面认可改革的积极意义, 可同时 仍旧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能积极地投入到新课 程中去 这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 行和进行到什么程度的最关键因素。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第一大问题就 是一线教师的培训 , 对此需要周密安排。其目的是 经过系统培训, 使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教育 理念与策略以及所提倡的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 有 一个系统、 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 字或口头上。培训过程中 , 在对上述相关理论进行 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应组织一些典型的新教学 模式的观摩课, 并在课后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去体会 , 去深入地分析、 讨论和总结。认识其中的精彩和不 足 , 并感悟新课程发展的方向, 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 和态度。这一系统的培训与新课程开始之初的教师
2010 年第 07期 第 26卷 ( 总 235期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IL IN PROV INCE
N o 07, 2010 Vo l 26 T ota l N o 235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揭示
姜兴元
(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 吉林 白城 137000)
一方面, 作为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的延续, 高师 教育理应保持与新课程理念适当的连续性。另一方 面, 高师教育肩负着为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培养师资 的重任, 传统的高师教育形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 , 很 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形势的需求。同时, 基础 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还有赖于高师教育强有力的支 持和引导。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教育不可能游离于 基础教育现实之外而独自发展。高师教育改革的理 想境界应是: 其一, 以前瞻性的眼光确立自身符合社 会发展趋势的办学方向 , 以求持续、 健康、 稳定发展; 其二 , 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培养具备新 课程理念、 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熟悉并 能把握新课程各环节的优秀师资 , 发挥自身的教育 理论研究优势 , 为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坚 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总之 ,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 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 , 男 , 吉林松原人。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11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没有 了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的师生环境, 这些目标的落实 将无从谈起。 (二 )尝试进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观摩、 解析 重点进行 双自主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 教学 模式、 创新模拟 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 学及学生学习方式的介绍 , 并组织相应的观摩课进 行系统的讲解、 分析和讨 论, 使受训 教师对类似教 学、 学习方式的形式、 过程和意义有 一个深刻的认 识 , 并能 够 大体 掌 握相 应 教学、 学习 环境 的 组织 艺术。 双自主 教学力图摆脱过去学生一味忙于处 理教师的指令性作业、 被动学习的局面, 以期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不必拘泥于作业的形 式 , 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设定的目标 上 ,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和个性, 最 终实现自主发 展 , 成就自我。 双自主 教学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学 生主体地位 ,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推动力 , 培养 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 于 2000 年开始 双自 主 教学 模式的试验工作, 几 年下来 , 成绩裴然, 当 然也获得许多 可供总结的经 验。相关的形式、 过程和结论都是一线教师应该予 以密切关注的。 创新模拟 教学模式, 课 堂上以启发式、 讨论 式教学为主 , 鼓励、 引导学生自主选题 , 并自行调查、 分析、 研究, 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其基本出 发点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神和创新思 维习惯。多年来 , 创新模拟 教学法模式在云南师 范大学附属小学得以不断深化和完善, 形成了自己 的特色。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形式与 创新 模拟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相似, 只是适用范围 更广, 学习过程更开放 , 所选题目可以是与书本知识 相关的 , 也可以是生活中学生自己关注的 , 或是社会 各层面适合学生目前能力 , 能够予以进一步认识的 各类问题。 总之, 上述教学、 学习模式各有侧重 , 但其根本 出发点却是 致的 充分引导、 发挥学生学习的 而这又是 自主性 , 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
[ 参考文献 ]
[ 1] 尹 俊 华 等 . 教 育 技 术 学 导 论 [ M ] . 北 京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2 . [ 2] 北京师范 大学 国家 基础教 育课 程标 准实 验教材 总编 委会 组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 书 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 [ 3] 李龙 . 教 育技 术领 域的定 义体 系 . h ttp: / /www. ch inaet . org , 2005 , 06 , 10. [ 4] 张巧英、 庄如 虎 . 浅谈 新 课程 改革 中 教学 观 念的 转 变. ht tp : / /www. ep - ch ina. n et , 2005, 04 , 08 . [ 5] 基础 教 育 改革 专 题 [ EB /OL ] . h ttp: / /www. cq sch oo. l com. cn , 2005, 04, 11 . 化学 化学 1 [ M ] . 济 南 :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