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层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默顿的中层理论简述所谓“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抽象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
默顿提出在对结论抽象的同时,也强调结论的实证性的中层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以及学科对自身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今社会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范式之一。
一、默顿中层理论产生的背景:默顿的中层理论主要是为解决在这之前社会学理论在宏观与微观方面极端化发展的困境应允而生的。
作为结构功能主义这样的宏大理论提出者帕森斯的弟子,默顿批评导师这种过于抽象和庞大的理论体系背离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传统,并认为当时社会学界对宏达理论的热衷是不切实际的,是对科学的误读,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应当回归经验实在性。
该理论仍然属于功能论的范畴,但它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它强调假定和逻辑推导,承认知识体系的不完备性;同时也指出了其与经验研究的区别: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可以为经验研究制定一套功能分析方案。
反思默顿提出中层理论的过程,他对理论解释力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是其创新的动力源泉。
二、默顿中层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强调区分负功能(dysfunction)和正功能(positive function)的存在。
默顿认为,在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和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个系统而言就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功能。
第二,区别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默顿认为,那些有意造成并可以认识到后果的是显性功能,而非有意造成的和不被认识到后果的是隐性功能。
默顿指出,社会学者的特殊贡献不但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有意安排的预期后果(显性功能),而且主要在于研究社会行动者未预期的或不为一般人所觉察的后果。
第三,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
默顿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社会学状况,就必须确立起一整套社会学定性分析的范式。
默顿以功能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
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
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
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等紧密相关。
中层的定位中层领导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习惯上又叫做中层,既然在一个企业里,你是一部分的老板,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你有是打工仔,那么你的学名就是中层领导,你既管理着别人,同时也受别人的管理,这种汉堡包式的结构里你就是那块最有活力,最能体现整体特色的牛肉饼;同时也是受压力最大的一群人。
所以,中层领导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时时处处要小心谨慎的处理好日常事务性的工作。
中层的角色是执行高层的知识,如同部队中一线军官一样,从高级指挥官那里获得命令,然后像自己部队传达。
理解每一见要做的事情,然后实际去做并且完成它们。
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企业成功的关键。
中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企业中上传下达的环节。
把本部门工作管理的很好,但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又很紧张,不服管,认为自己功劳最大等原因就是没有做好被管理者的角色,需要培养自己被管理的意识,办好被管理的角色,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中层。
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50%靠执行力,其他20%包含了机遇、环境的客观因素。
中层的核心能力就是执行力,在困难面前不找借口找办法,如何加强团队协调配合能力:在一个团队中需要有人出主意、有人制定计划、有人实施、有人协调不同的人一起去工作,还要有人去监督团队工作的进展。
不同的人通过分工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所以在人选方面需要考虑是否能互补。
团队的定位包含两种,一种团队的定位,在企业中处于什么位置?对谁负责?第二种个体的定位,作为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制定、实施还是评估。
明确团队的权限。
制定明确的目标计划,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目标。
团队的特征有目标一致、目标具体、承担责任、短小精悍技能互补、行动统一反应迅速。
需要对团队成员有清楚的认识,不但要清楚员工的个性,还要了解员工心底的渴望,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团队才能团结协作并提高绩效。
在什么情况下员工之间的竞争肯定会有,但不需要有恶性竞争,需要变为良性竞争,要引导他们参与到良性竞争里面来。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导论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
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
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
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建构中层理论的路径探析在社会学领域中,中层理论是指介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
中层理论通常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经验中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帮助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建构中层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建构中层理论的路径及其意义。
一、中层理论的内涵及特点中层理论是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层面,它位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既包含了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因素,又考虑了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
中层理论的研究对象可以丰富多样,例如社会流动、社会阶层、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而且中层理论的研究范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这也使得中层理论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相比,中层理论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注重理论的可操作性。
它要求研究者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整体的结构性因素,又要考虑个体的现实感受和行为选择。
中层理论往往能够更好地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的社会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建构中层理论的路径1. 选择研究对象建构中层理论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研究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社会学学科的研究热点、社会实践中的问题等因素进行考量,最终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
2. 深入实地调研在选择了研究对象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深入实地的调研工作。
通过参与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和信息,了解其具体的情境和背景。
调研工作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把握其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的理论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理论构建与验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开始进行理论构建的工作。
理论构建是建构中层理论的关键环节,需要进行逻辑推演和范式构建,将调研所得的具体案例和数据抽象为一般性的结论和规律。
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研究者应当充分借鉴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调研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和观点。
第一篇社会研究基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更多精品资料微信搜考研通)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类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what/why]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度。
b)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
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
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默顿中层功能分析理论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
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
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西方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也有助于政治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公民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根据本大纲的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指定必读书目。
自考学生应系统阅读这本教材,同时,也可以选读其他有关的教材和书籍。
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自觉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对理论的思考与理解。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范围第一章秩序论第一节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的观点一、社会表面下的结构在社会相对纷繁复杂的表面下面,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学者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霍布斯则以为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维科认为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
企业的中层什么是“中层”?中层就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如果中层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老总快速提升的步伐,那么轻则会造成企业的事业停滞不前,重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因此,我们在座的各位,责任重大!大家还记得我上一次讲过,辽沈战役期间,有纵队司令员向林彪报告,说我们如何向前推进,遭到了敌人如何阻击,伤亡有如何等等。
林彪很不耐烦的打断说,别跟我说这些,你只告诉我,阵地拿下来没有?林彪可以这样做,因为他是老板、统帅;而纵队司令员作为部队中层干部,能不能也不管部队伤亡多大,不管遭到敌人怎样的阻击,只要结果,不要借口?不能!下面我首先讲中层的十大素质:1.灵活贯通的关照中层管理者的首要素质不是所谓的学习、创新、执行力等,而是对上层领导、下层员工和同级别其他职能管理者灵活贯通的关照。
这项素质要求中层管理人员对所有的同事都给于充分的关心和照顾,能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赞扬和鼓励,包括对各个层次人员的事业发展、生活琐事、学习计划都给予关注,站在他人的立场关心他人的长远发展上,替他们筹划谋略。
这样作的效果是更多的同事会在工作中保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感恩之心的包围中,每位同事都会站在你的立场中,协助你完成计划,主动的努力工作,积极的解决困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率的工作团队。
2.坚定不移的执着执着是成功者的通行证。
对中层管理者来讲,坚定不移的执着尤为重要。
执着就是要对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坚决支持;对部门的各项事务合理安排,对下属的具体工作不厌其烦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对自己和所在部门设定的目标要自始至终的坚持不动摇。
3.必不可少的宽容睚眦必报者不能管理。
所以,作为中层的管理人员,要有必不可少的宽容之心。
这里所说的宽容指的是:对同事和下属的一些疏忽大意、不重细节、方法迟钝甚至妄言是非等等小节的宽容。
但是,不是无限制的宽容,尤其是对那些消极应对、满腹牢骚的工作态度决不能予以宽容。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1. 定量研究定义: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量化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特点:- 数据量化:定量研究依赖数字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
- 可操作性:定量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标准化流程进行重复。
- 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
分类:- 描述性统计: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如频数分布、平均数、中位数等。
- 推断性统计: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义:定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非数字化的手段来理解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特点:- 数据非量化:定性研究侧重于文字、图像、声音等非数字数据。
- 灵活性:定性研究方法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研究进展进行调整。
- 深入理解:定性研究旨在深入理解个体的经验、观点和行为的背景。
分类:- 田野调查: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 访谈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对话,收集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 内容分析:对文本、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以揭示其中的主题和模式。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1. 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哲学思考,它包括:- 研究范式:指导研究的基本信念和假设,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
- 研究逻辑:研究推理的逻辑结构,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研究伦理: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具体手段,包括:- 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
- 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编码、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 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主题分析、案例研究等。
3. 研究技术研究技术是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巧,例如:- 问卷设计技巧:如何设计有效、可靠的问题。
1、中层功能分析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都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起,默顿就开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阐述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倡导建立社会学中层理论(the functional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以克服当时社会学界存在的缺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理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第一,毫无疑问,包括默顿在内的所有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都针对了芝加哥学派。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前,注重经验研究、强调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这种过分重视经验与现实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使得社会学出现了碎片化倾向,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
默顿以及他的老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针对了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理论。
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反对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诞生的功能主义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学轻视理论的传统,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
但是,帕森斯功能理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甚至拒斥经验研究。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部分学者包括他的最得意的学生——默顿的极大不满。
吉登斯也认为,“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9.)第三,针对了美国动荡的社会现实。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在社会危机面前帕森斯的宏大理论显得力不从心,帕森斯学说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
中层理论就是这样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它不仅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以区分出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而且它本身构成了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指明了社会学研究的未知方面,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学的应用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中层管理者的四种含义--明阳天下拓展培训所谓中层,一般是指企业的部门领导,中层是:上有严管,下有骄兵,旁边还有人竞争;没有财权,没有人事权,只有做事权。
不知道你见过打铁没有,上面是锤子(四川话“锤子”是骂人的话,但这里绝对不是借机骂上面的领导),下面是砧子,中间那块天天被敲打的就是可怜的“中层”。
锐圆哥哥试作一首对联形容一下:“刚从底层混上来,沾沾自喜;期望提拔很久了,闷闷不乐。
”横披是:“进退都难。
”老板们一般管不到普通员工,有的老板也只是开全体大会露个面,冠冕堂皇地讲两句鼓励的话。
平常遇到员工,心情特别好,会像黑白老片里的首长,和你打个招呼:“小鬼,苦不苦啊?对消灭敌人有没有信心啊?”一般情况下,普通员工只能远远望着老板一脸的忧国忧民。
对中层,老板就“亲近”多了,也不那么客气了,布置工作、检查落实、考核评比、优化组合……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压迫你,生怕你闲着,生怕你工作量不饱满。
当然,老板也有说辞,中层嘛,一般都是年轻人,不多压点担子,怎么能进步呢?高层压迫中层,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所以,压力再大咱也得坚挺着。
老板们有时也表扬咱,夸咱们是中坚力量,一想,还真对——中层首先是中“坚”力量——岗位决定了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坚强和坚毅。
孔夫子的首席高徒曾子,协助老师管理同学,也算是中层了,他就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中层不能不是中坚力量,工作多,任务重。
公司业绩全靠你们,任务重不重?连轴加班都干不完,活儿多不多?”所以,中层就是驾辕的骡子拉磨的驴,干吧干吧不喊累,不仅要思想好工作好,还要腰好胃好腿脚好,老板才会说,他好我也好。
中层自然是中“间”力量——上有高层、下有员工,要扮演着“夹心饼干”的角色。
高层把工作部署或者布置下来了,你得分解给下面的员工做,这时候,面临双层考验,一方面,你能不能领悟高层的战略意图。
领导一般都很忙,很多时候很多事也没想好想透,只知道这件事要做,指个方向,说个大概,其它就看你能不能领会,有没有发挥,看你的悟性高不高,这对你是个考验。
中层管理者概念与内涵中层管理者概念与内涵就企业组织结构来讲,一般企业的组织都可以分成三个管理层次,即:决策层(或执行层)、中间层(或执行层)和操作层。
组织的层次划分通常呈现为金字塔式,即决策层的管理者少,执行层的管理者多一些,操作层的管理者更多。
通常我们也称决策层的管理者为高层管理者,执行层的管理者为中层管理者,操作层的管理者为基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好与差、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个人,高层管理者就是大脑,要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基层。
可以说,中层就是老板的“替身”,也就是支持大脑的“脊梁”。
中层,首先是中“坚”力量——岗位决定了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坚强和坚毅。
中层就是驾辕的骡子拉磨的驴,干吧干吧不喊累,不仅要思想好工作好,还要腰好胃好腿脚好,老板才会说,他好我也好。
中层,自然是中“间”力量——上有高层、下有员工,要扮演着“夹心饼干”的角色。
高层把工作部署或者布置下来了,你得分解给下面的员工做,这时候,面临双层考验,一方面,你能不能领悟高层的战略意图。
领导一般都很忙,很多时候很多事也没想好想透,只知道这件事要做,指个方向,说个大概,其它就看你能不能领会,有没有发挥,看你的悟性高不高,这对你是个考验。
另一方面,你给下面的员工再安排工作的时候,就不能说个大概了,不仅要讲清楚做什么,还得讲明白怎么做。
中层肯定是中“煎”力量——中层不仅要上传下达,还要左右沟通协调,要面面俱到,肯定得备受“煎熬”。
中层必然是中“艰”力量——如履薄冰、艰难生存。
做中层做不好,就非常容易堕落为底层,做的好,艰难困苦还在后面。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的公司能保持持续发展和改革,达到更高的业绩,关键的因素不在于高级管理者,而在于一批具有改革才能的中层管理者和专业人才。
可见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同于一般员工,他们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般员工的职业行为。
在组织结构为垂直的金字塔结构的企业中,管理层次一般分为三级,分别为决策层、中间层以及操作层,即高层、中层以及基层(Ricky W。
Griffin,2008)。
高层管理者也即企业的决策层,一般指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总裁等,他们处于企业组织层级金字塔的最顶端,因此能够高瞻远瞩,负责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长期规划,是企业前进方向的掌舵人(Russell C J,2001)。
基层管理者也即企业的操作层,一般指企业内的主任、课长和领班等,他们直接与企业内的广大基层员工接触,亲临生产作业的第一线,负责执行工作、指导工作、维持工作效率并保证每一项工作可以按时完成,他们为企业这艘航船检测每一个零部件(郭矫,2007).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一个处在最顶端负责顶层设计,一个处在最基层负责具体执行。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那么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就是为这栋房屋提供设计图纸,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则是为这栋房屋添砖加瓦。
鉴于高层管理者的高屋建瓴作用以及基层管理者的基础建设作用,已有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如何提升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基层管理者的执行绩效上,而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作用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关于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理论研究界大致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处于一种冗余的状态,因此主张缩减甚至取消中层管理者(Delmestri G &Walgenbach P,2005).该方研究者持有这种观点,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有人认为,在企业的业务流程中,中层管理者只是中间过度者,他们仅仅扮演信息传递者、联络人或者任务分配者的角色,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只能消耗企业资源(Uyterhoeven,1989)。
而且,由于企业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路径过长,因此,信息途径中层管理者时,很容易造成扭曲和失真,顶层决策传递至基层会走样,同样,底层的信息动态反馈至顶层也会走样(弗兰森哈代克,1998)。
学习中层管理制度一、前言中层管理是企业组织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上启下,负责具体部门的运行和管理。
中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效果。
因此,建立完善的中层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中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重要性出发,探讨中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中层管理的概念中层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位于高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之间,承上启下,负责实施高层管理制定的战略和政策,同时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员工的工作。
中层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协调高层和基层之间的关系,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中层管理的范围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资源协调、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
中层管理的特点是既要领导下级,又要服从上级,并且需要在上级和下级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中层管理者要既能制定战略,又要关注具体实施,要既要关心公司的整体利益,又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这要求中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中层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层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作用。
1. 实施战略和政策中层管理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制订的战略和政策的关键一环。
高层管理者通常将公司的整体目标和战略传达到中层管理层,然后由中层管理层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再传达给基层员工去执行。
中层管理者要贯彻执行公司的战略和政策,要确保公司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2. 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中层管理处于高层管理和基层员工之间,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
中层管理者既要向上级领导传达下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将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传达给下级员工,帮助员工理解和执行高层管理的要求,保持上下级之间的顺畅沟通和协调。
3. 拓展管理的弹性空间中层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弹性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中层管理者常常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决策。
因此,中层管理者在执行公司战略和政策的同时,还需要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发挥一定的创造力和管理智慧。
第一节:“中层理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中层理论”的含义:
“中层理论”是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与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之间的一种理论,即介于解释整个社会世界和只解释世界微小部分两者间之中间地带的理论,或称“中层功能论”。
(默顿指出,社会学理论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
而中层理论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
)
功能分析是中层理论研究最有效的方法。
二.中层理论的特点
默顿认为,中层理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
中层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第二,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次。
例如参照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理论都属中层理论。
第三,它可融入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第四,它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第五,它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第六,它可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三.默顿的中层理论范例
越轨理论;政党机关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变迁与均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