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n项和Sn的求法》教师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等差数列和等差数列和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 等差数列和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
2. 运用等差数列和的方法解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白板、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课本、习题、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知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2. 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并解释其意义。
Step 2 讲解概念与方法(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教师详细讲解等差数列和的求解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
Step 3 练习与巩固(30分钟)1.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方法,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3. 教师选取几道习题进行板书,让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4 拓展应用(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际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建议。
3.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和等差数列和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练习与巩固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充分运用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了解题的成就感。
在总结归纳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问题,教师则进行了解答,并加深了学生对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一、引言等差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该公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3. 熟练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在开始介绍前n项和公式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数列示例,并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以加深他们对等差数列的理解。
2. 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提高他们对公式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以下是一种教学策略:(1)教师先给出一个等差数列,例如:2, 5, 8, 11, 14,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如何由前一项得到后一项。
(3)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相同的,即公差(d)。
(4)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 + (n-1)d)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
(5)通过代入相应的值,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 = (n/2)(a1 + an))。
3. 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1)小明连续10天每天跑步,第一天跑了2公里,每天比前一天多跑3公里,问小明共跑了多少公里?(2)某商店连续7天的销售额分别是100元、110元、120元、...,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0元,求7天的总销售额。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3. 提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进行计算;4. 指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5. 练习巩固:提供更多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接触和熟练应用。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而等差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生动有趣地教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概念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保持不变。
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三、前n项和的计算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用等差数列的知识。
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Sn = (n/2)(a1 + an),其中Sn表示前n项和。
2. 推导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图形化展示来引导他们。
首先,让学生将等差数列表示为一个等差数列图形,即将每一项表示为图中的一个点。
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直线。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这条直线划分为n个等长的小线段,并将其分别与x轴上的n个等长小线段相连。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由n个小矩形组成的图形。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图形的面积等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前n项和的公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考虑等差数列1, 3, 5, 7, 9,我们可以计算它的前4项和。
根据公式,我们有S4 = (4/2)(1 + 9) = 20。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验证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四、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引入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解释其特点和应用领域。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公式接下来,我们可以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并通过推导过程和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应用。
3. 利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五、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4.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1.1 等差数列的定义1.2 等差数列的性质1.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二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2.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3.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单调性3.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奇偶性3.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第四章: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优化问题4.3 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数学竞赛第五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5.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5.2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证明5.3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拓展与应用六、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图形直观6.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表示6.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性质6.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应用7.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方法7.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例子7.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分析八、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实际应用8.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8.2 等差数列前n项在工程学中的应用8.3 等差数列前n项在和生物学中的应用九、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拓展9.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问题拓展9.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研究进展9.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解决策略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10.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目标设计10.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方法设计10.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评价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补充和说明:等差数列是一种常见的数列,其特点是相邻两项的差值是常数。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意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知识1. 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说出等差数列的前三项。
2. 提问:如何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引导学生思考)3. 教师解答: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分别与后n项相加,得到一个和与他本身相加的等差数列。
讲解新知识1. 探究法:让学生列举一些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例子,并观察前后几项和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列举的例子,发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n的关系。
3. 教师讲解: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中,和与n成正比,可以使用公式Sn = (a1 + an) * n / 2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实例训练1. 教师出示一些等差数列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实例训练,并展示自己的解法和答案。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纠正错误。
拓展应用1. 学生个别或小组进行拓展应用训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法和答案,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的实例训练和拓展应用的成果。
3. 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是教师面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考察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试讲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例,分析试讲教案的编写与教学设计。
一、引入教师应该以一个问题来引入这个话题,比如:我们知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如何计算吗?那么,对于等比数列来说,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其前n项和呢?二、归纳总结在引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数列的特点,归纳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例如,考虑如下等比数列:1,2,4,8,16,......,如何计算其前n项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即2/1=4/2=8/4=16/8=2。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为:Sn=a(1-q^n)/(1-q),其中a为首项,q为公比。
三、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巩固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例如,请计算下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2,4,8,16,32,......2) 1,3,9,27,81,......四、拓展应用在巩固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求这辆汽车在4小时内行驶的路程。
通过分析可知,该问题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其中首项为60,公比为1。
通过代入公式Sn=a(1-q^n)/(1-q),我们可以计算出这辆汽车在4小时内行驶的总路程为:S4=60(1-1^4)/(1-1)=60(1-1)/(1-1)=60(0)/(0)=0通过运算可知,在4小时内这辆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0公里。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这堂课的得失。
教师应该思考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够准确运用公式。
2. 能力目标:* 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能力。
* 让学生学会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 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公式的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 通过公式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一般地,我们称a1 + a2 + a3 + ... + 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
记法:Sn = a1 + a2 + a3 + ... + an。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 * (a1 + an)。
3. 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4. 公式的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前n项和的定义。
2. 探索与发现:通过倒序相加法,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讲解公式:详细解释公式的意义、来源和应用方法。
4. 练习与巩固: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求解,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提供的相关章节;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器;3. 演示素材:等差数列的例题、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教师通过提问或举例,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特点和规律。
步骤二:研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1. 教师给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第n项,n表示项数;2. 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器验证计算公式的准确性;4. 教师布置练题,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步骤三: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解决实际问题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际应用价值;2. 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4.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步骤四:梳理知识点和总结1. 教师通过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3. 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辅助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素材,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2.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程度;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3. 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和笔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主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1. 教学目标:
-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 掌握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 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黑板、粉笔。
- 学生准备笔和纸。
3. 教学内容和步骤:
步骤一:引入概念
- 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即连续两项之间的差值相等。
- 示例:2,5,8,11,14,...
步骤二: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 提出问题:如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 引导学生思考,当n为几时,前n项和容易求得。
- 让学生观察并找规律,求出前n项和公式的一般形式。
- 讲解:前n项和公式为Sn = n(a1 + a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
- 示例:对于等差数列2,5,8,11,14,当n = 4时,前n 项和为(4(2 + 14)) / 2 = 32。
步骤三: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 找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小明连续7天每天花费5元,求这7天的总花费。
- 讲解解题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4. 总结与拓展:
-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 课后布置拓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反思:
此教案标题与要求不同,已修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并且能能够灵活运用其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代数的推导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掌握及灵活运用。
2.难点:诱导学生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采用“诱导启发,自主探究式”学法为主,讲练结合为辅的教学方法。
2.学法分析: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和“主动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个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学过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n属于正整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2an=an-1+an+1,若m+n=p+q,则am+an=ap+aq.我们应该怎样求a1+a2+……..+an,其中{an}为等差数列,记sn=a1+a2+…….an我们知道200多年前高斯的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目,让他们计算1+2+……+100=?当时10岁的高斯花了大概10s钟的时间就算出来了。
高斯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他使用了什么高明的方法?1+2+……..+100=(1+100)+(2+99)+……(50+51)=50*101,所以1+2+….+100=5050,这就是著名的高斯算法,到后来,人们就从高斯算法中得到启发,求出了等差数列1+2+…….+n的前n项和的算法(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高斯算法中,人们怎样求出等差数列1,2,3,…….,,n的前n项和的首先 sn=1+ 2+ ….+n (1)Sn=n+ (n-1)+……+ 1 (2)2sn=(n+1)+(n+1)…….+(n+1) (n个(n+1))所以sn=n*(n+1)/2 即为sn的前n项和我们把上面的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也就是说高斯当时用的就是“倒序相加法”算出了1+2+…….+100的和然而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定义:一般说来,我们把a1+a2+……+an叫做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用Sn表示即Sn=a1+a2+…..+an从高斯算法中得到的启示,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1.Sn=a1+ a2+…..+ an= a1+(a1+d)+......+a1+[a1+(n-1)d]Sn=an+ an-1+......+ a1= an+ [a1-(n-1)d]+......+a1两式相加得2 Sn=(a1+an)+(a1+an)+......+(a1+an) 有n个(a1+an)所以Sn=n(a1+an)/22. Sn=a1+ a2+…..+ an= a1+(a1+d)+......+a1+[a1+(n-1)d]=na1+[1+2+.....+(n-1)d]=na1+n(n-1)d/2然而1和2是可以相互转化将an=a1+(n-1)d带入Sn=n(a1+an)/2中即可得到Sn=na1+n(n-1)d/2这两个方法的区别: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首项与末项之和跟第k项与倒数第k项之和是相等的;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它首项与公差d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以与二次函数作比较。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说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列知识的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
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公式的推导。
2.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及公式。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
2. 新课讲解: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推导公式,并进行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和公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清晰、简洁的PPT课件,展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推导过程和应用实例。
2. 练习题: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3.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作为课堂分析和讨论的素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推导公式。
2. 第二课时: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进行解答。
3. 第三课时: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等差数列前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3. 能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 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 利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前n项和公式。
3.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
2. 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3.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案内容: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记为d。
2. 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的相邻两项之差相等。
(2)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用首项a1和公差d表示。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与首项a1和公差d有关。
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Sn = a1 + (a1 + d) + (a1 + 2d) + + (a1 + (n-1)d)= na1 + d(1 + 2 + + (n-1))= na1 + d n (n-1) / 2= (n/2) [2a1 + (n-1)d]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 [2a1 + (n-1)d]三、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1. 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求前n项和Sn。
2. 求等差数列的某项: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求第k项ak。
3. 求等差数列的项数: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公差d,求前n项和为Sn的项数。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职业技术学校刘老师大纲分析: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材分析: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成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 (100)紧接着讲述高斯算法:高斯,德国着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设计说明】了解历史,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紧扣核心。
问题呈现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如何将图与高斯的倒序相加结合起来,让,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鼓12020分析:本例提供了两个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解:由已知条件得s20= =980例2、求等差数列1,4,7,10…的前100项的和。
分析: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20-81062⨯(+)式,以便于计算。
解:已知a 1=1,d=3,n=100,所以有s 100=100×1+ ×3=14950 巩固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 n }的Sn2、求等差数列-13,-9,-5,-1,3…的前100项的和课堂小结:回顾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会等差数列的基本元表示方法,逆序相加的算法,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及简单应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等差数列中的公差和首项。
2. 学生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 学生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2. 教师准备等差数列的练习题和解答。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
例如:“你们还记得等差数列是什么吗?可以举个例子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补充,确保学生对等差数列有清晰的理解。
解释公差和首项:1. 教师解释公差的概念,并在黑板上写下公差的符号(一般用d表示)。
2. 教师解释首项的概念,并在黑板上写下首项的符号(一般用a₁表示)。
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教师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Sn = n/2 * (2a₁ + (n-1)d)。
2.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例如:“现在我们来计算等差数列1, 3, 5, 7, 9的前4项和。
”3.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例,计算其他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小明每天存储一定数量的零花钱,第1天存储1元,第2天存储3元,第3天存储5元,以此类推。
请问,小明存储了前10天的零花钱总额是多少?”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将答案写在纸上。
3. 学生互相交流并比较答案,教师随机选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差数列的概念、公差和首项的重要性。
2. 教师总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并鼓励学生多做练习,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
拓展练习:1. 教师提供更多的等差数列练习题和解答,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2. 学生可以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求{a n }的所有正数项的和.解法1:由a n+1−a n =−2<0,得a n+1<a n ,所以{a n }是递减数列. 又由a n =10+(n −1)×(−2)=−2n +12,可知:当n <6时,a n >0;当n =6时,a n =0;当n >6时,a n <0.S 1<S 2<⋯<S 5=S 6>S 7>⋯.所以当n =5或6时,S n 最大.因为S 5=52×[10+5×(−2)+12]=30,所以S n 的最大值为30.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 n =d 2n 2+(a 1−d 2)n ,所以当d ≠0时,S n 可以看成二次函数y =d 2x 2+(a 1−d 2)x (x ∈R )当x =n 时的函数值解法2:因为S n =d 2n 2+(a 1−d 2)n=−n 2+11n=−(n −112)2+1214,所以当n 取与112最接近的整数即5或6时,S n 最大,最大值为30.思考:在例1中,当d =−3.5时,S n 有最大值吗?当d <0,{a n }是递减数列,所以S n 有最大值.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最值的常用方法:1、通项公式法当a 1>0,d <0时,等差数列是递减数列,找到符号从正变到负的几项,可求得S n 取得最大值时n 的值;2、二次函数法将公差不等于0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S n 表示成S n =an 2+bn (a ≠0)的形式,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一定要注意n 取正整数.例2 设{a n}为等差数列,S n为数列{a n}的前n项和,若a1<0,且S16=S20,则当n的值为多少时,S n取得最小值.解法1:由S16=S20得,2a1+35d=0,得a1=−352d,d>0a n=a1+(n−1)d=−352d+(n−1)d=(n−372)d所以当n≤18时,a n<0;当n>18时,a n>0.即a18<0,a19>0所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解法2:S n=na1+n(n−1)d2=d2n2−18dn由图可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在解法1中用通项公式法的目的是找到符号在发生变化的两项,即a18<0,a19>0,引导学生也可以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得到a18<0,a19>0.解法3:由S16=S20得,a17+a18+a19+a20=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a17+a20=a18+a19=0.因为a1<0,S n能取得最小值,所以等差数列{a n}为递增数列,公差d>0.即a18<0,a19>0所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在解法2中二次函数法是为了找到S n的对称轴,由题目中S16=S20可以直接的到对称轴.解法4 S n=d2n2+(a1−d2)n由S16=S20得,可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n=18.所以当n=18时,S n取得最小值. 37 2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前n项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及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培养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适合在数学课堂上使用。
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3. 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教学演示工具;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思考:小明每天早上步行去学校,第一天走了2公里,第二天走了4公里,第三天走了6公里,如此类推,5天内总共走了多少公里?2.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存在等差数列。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是指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2. 教师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指等差数列的前n项相加的和。
3.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解释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三、计算公式推导(20分钟)1. 教师通过具体列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并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公式。
2. 教师带领学生推导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公式:Sn =(a1+an) * n / 2,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a1表示首项,a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四、练习和应用(3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计算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体练习,并互相讨论解题方法。
2. 教师提供一些应用题,引导学生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连续n天的步行总里程、连续n天的存款累计金额等。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总结关键思路和注意事项。
数学教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2. 教师准备等差数列的例题和习题。
3.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
比如,1,2,3,4,5就是一个等差数列,公差为1。
步骤2: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 项和,a1表示第一项,an表示第n项,n表示项数。
步骤3:示范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等差数列,先求出前n项的和,然后逐步展示计算过程。
步骤4:学生练习教师分发习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的等差数列,让学生练习使用前n项和公式计算。
步骤5:巩固和复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以及如何使用该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步骤6:拓展教师可以介绍等差数列的应用,比如应用于数学、物理、经济等领域,并引导学生思考应用等差数列的其他场景。
步骤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习题作业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练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
步骤8: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评估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理解程度和计算能力。
数列sn求an教案教案标题:数列S_n求a_n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S_n的概念,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列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2. 学生能够理解数列a_n的概念,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数列求解数列的第n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概念 (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列S_n的概念,解释数列S_n是前n项的和。
2. 举例说明数列S_n的概念,例如:S_n = 1 + 2 + 3 + ... + n。
Step 2: 数列S_n的求解方法 (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如何求解数列S_n。
2. 提醒学生要注意数列的规律,例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S_n = (a_1+ a_n) * n / 2。
3.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求解数列S_n。
Step 3: 引入数列a_n的概念 (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列a_n的概念,解释数列a_n是数列的第n项。
2. 举例说明数列a_n的概念,例如:a_n = 2n。
Step 4: 数列a_n的求解方法 (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如何求解数列a_n。
2. 提醒学生要注意数列的规律,例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
3. 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求解数列a_n。
Step 5: 综合练习 (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列S_n和数列a_n的求解方法。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
Step 6: 总结与拓展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数列S_n和数列a_n的求解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数列问题,例如等比数列或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
2. 学生可以自主寻找数列应用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