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民间验方治愈一例“子宫外孕”报告
江苏丹阳县卫生院杨伯和 江苏金坛白塔区联合诊所吴济群
自从党和人民政府正确的“贯彻对待中医的政策”指示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均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学习的热潮,通过这次学习,吹散多年来笼罩着祖国医学上的迷雾,使其重见天日,并有机会发扬光大,这是人民的愿望,也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同时给新中国医学界打开了眼界,看到祖国医学丰富多彩的一面,指出建立中国新医学的奋斗目标,即挖掘祖国医学的宝藏,丰富现在医学的内容,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友人吴济群和全国医务工作者一样,在党的教育下认识到发扬、整理、研究、总结我国固有文化遗产——祖国医学,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光荣任务,特别是民间验方治癒病例的总结和介绍,是目前发扬祖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吴济群中医师最近发现用民间验方治愈一例“子宫外孕”的事实,便很虚心的认真的向病家访问和详细的了解;并记录一些具体材料作为研究的资料。当吴济群中医师向笔者介绍这一情况之后,笔者也深为惊奇,因为“子宫外孕”是妇科中常见的一种非常危险的病症。站在现代医学的立场上来看,“子宫外孕”的安全疗法,是早期的手术治疗。否则预后极其不良,且易危及母亲的生命。中药能够治癒这样的病例,岂不是值得我国医学家们研究的事吗?笔者为了确定真实起见,于今年6月5日与吴济群医师再次去病家详细讯问患者的治癒经过以及现在的健康状况,而后再向有关医院取得诊断资料加以整理,这便是此篇报告的由来。
病例介绍与诊断
江苏省金坛县白塔区庄城乡五岸村的一位农妇,吕静凤,41岁,于去年11月23日,到吴济群医师处求诊。患者主诉:于农历八月份(即9月3日)停止月经,至农历10月上旬(即11月3日)开始下腹部疼痛,自觉腹内有块,检查肿块有如碗大。一般状况:身体瘦弱,消化不良,精神疲倦。当时诊断为闭经,疑为恶露瘀结。处方用延胡索汤加减,以期逐瘀通经。内服第一剂汤药,腹痛停止,继服前方第二、第三剂汤药时,腹痛照旧,未见好转。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复又采用针治疗法,取穴位:关元,三阴交,合谷,针治时腹痛随又停止,针治后腹痛如故。吴济群医师见汤药针治均无效果,便劝告病家速去镇江江苏医学院妇产科治疗。
去年11月26
日,患者的爱人曹金治(贫农)听从医师的劝告,便用小船将患者送至镇江,于11月27日,即去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经妇产科诊治,其结果如下:
病史:主诉停经两月余,下腹部发作性疼痛已20 大,末次月经54年9月3日,10月月经未来潮,11月3日开始先有下腹隐隐作痛,发作时为剧烈疼痛,11月6日有阴道流血,自觉下腹增大,有块状隆起物。
检查:轻度贫血貌,体温37.4℃,一般营养发育中等。血液检验:白血球总数6,400。分类:中性多核形细胞41%;淋巴球51%;嗜酸性球5%;大单核细胞3%。小便检验:蛋白微量,沉渣无特异发现。雄蟾试验阳性。
腹部检查:小腹部中央可摸及有如妊娠四月大小之肿块,表面不整形,硬,略有压痛。
妇科检查:子宫体未触清,阴道段被压于后方,前穹窿饱满隆出呈囊性。软,压痛著,不能移动,由前穹窿并不能触知腹部表面所摸到之硬块。直肠阴道诊时,宫体似位于直肠凹内,形态不能完全摸清,举痛著明,自直肠内并不能详细扪及该肿块。
诊断:根据有两月余的停经史,腹痛及阴道流血,下腹部肿块,妊娠试验阳性。因此,诊断为子宫外孕(疑似腹腔妊娠)。
建议:当时该院妇产科医师们,诊断患者为子宫外孕后,立即劝告患者住院手术治疗。为了照顾病家的经济条件,允许免除手术费,化验费,住院费;只要求病家自己解决输血费和药费。当时病家祇带了生活费用,医药费用缺如,不能接受治疗。
该院病人服务处,为了对病家负责,除告诉其病症的危险性;并出具证明书给金坛县人民政府(现改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叮嘱病家回乡后,千万不要疏忽,应持该信去金坛县卫生院治疗。如果县卫生院不能治疗此病,亦应设法筹备1,000多毫升输血费用,速来该院治疗。我们认为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充分体现出人民医院的精神,对这位“子宫外孕”的患者是十分重视和关怀的,并且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怎奈病家回乡后,由于经济来源十分微薄,根本就不可能解决1,000多毫升的输血费用,因此,便很失望,也不去金坛卫生院求治,几乎绝望的坐待家中听其自然。邻居们见此情形,都很感伤,不忍坐视,便传告一验方给病家,劝其服用。
民间验方治愈经过
患者吕静凤随爱人曹金治从镇江回乡之后,病情有加重之趋势,如食慾及营养状况比前更差,特别是精神负担加重,表现对病的前途发生尤感。到此地步,患者的爱人认为:既没经济去医院治疗,只好将邻人传告的验方——凤阳方,去中药店配药,取回作成煎剂,送与患者内服,以观效验。约在去年12月1日开始服用此药
,每日一剂,连服四剂,腹痛虽未见好,但患者的一般状况有了改善,如食慾增加,疲惫现象减少。服完第五剂煎药后,腹痛渐减,偶有腹痛也不是发作性剧痛;但阴道开始流血,色鲜红,呈粘丝状,量不多,约10余毫升,小腹部硬块开始变软,服完第六剂煎药后,腹痛已不明显,肿块开始缩小,惟阴道流血量稍增,每日约40 -50毫升,色仍鲜红,不呈块状。病家见服此药有效,便对中药产生了信心,於是继续服药,服完第七、第八剂煎药后,腹痛停止,肿块缩小三分之一,食慾增加,但全身反感乏力,阴道流血量更多,每日约80毫升左右,颜色和性状与前相同,除此无其他不适。继续服完第九、第十剂煎药后,肿块已缩小之二分之一,惟阴道流血仍有增多之趋势;且精神疲惫现象加重,病家恐出意外,才停止服药。据病家告诉我们,停止服药后,除用黄茋、牛膝燉白萝蔔吃了数次后,没有增加其他营养,身体即逐渐恢复健康。惟停止服药后,乃有约两星期的时间,阴道有少量流血,颜色始终是鲜红的,呈粘液状的。再也没有腹痛过。至去年12月25日左右,阴道流血停止,除小腹部乃可摸到块状物,其余一切恢复正常。再经过约一个多月的时间,肿块即逐渐消失,到了今年二月中旬已开始有了月经,而后每月都有月经,并且周期正常。当时我们争取得到患者和病家的同意,进行腹部检查,在小腹部确实不能摸到块状隆起物。本想建议患者去医院妇产科进行一次复查,进一步了解子宫的变化如何。但患者不同意我们的建议,如她所说:“能吃又能劳动,月经又是好好的,还去检查做什么呢?”我们进一步向患者的爱人了解,也证实这位“子宫外孕”的患者,确实是痊愈了。随后我们又追讯验方的来处,结果问了许多传服该方的群众,都不能明确的回答,最后还是问到一位中药铺内的药师,才知道该方是在20多年前,有一名箩匠来江南做工时从苏北带过来的。
附凤阳方:
当归尾一钱五分(市称,余皆同) 川芎六分 益母草三钱 红花五分 延胡索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 苏木五分 泽兰二钱 焦山查三钱 荆芥一钱五分 炮薑炭一钱五分 一黑山梔一钱五分 童便半碗
对本病的研究与探讨
1.根据患者的停经史和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之小便检验,雄蟾试验阳性以及妇科和其他检查所得之体征,都说明腹腔妊娠的可能性大。特别是在小腹部摸到如妊娠四月大小之肿块和病史对照起来,很像宫外阔韧带妊娠,破裂后,移位於腹腔,其位置约在子宫底的前上方。
2.根据患者服中药后,肿块的变化情况来看,亦似腹腔
妊娠,经药物的作用,先破坏其胎儿的发育,而后经人体的生理吸收机能作用,逐渐吸收其被药物破坏掉的胎儿等组织。
3.在西洋医学未输入中国之前,华陀剖腹术失传之后。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国妇女有许多严重的疾病,如腹中结块、症瘕、血闭、积聚、腹痛、疝痛、腹绞痛、崩中淋下等证候群的记载,很似现代妇科疾病中的子宫外孕、卵巢囊肿、生殖器肿瘤、葡萄胎等。但在当时既没有科学的诊断;也没有现代外科的手术治疗。唯有中医中药解决这些疾病的痛苦。固然有一些病例不一定能治愈,但也有一些病例是能在中医中药的治疗下获得痊愈的。考凤阳方的十三味药物,除梔子、炮姜,其余均是妇科中常用药物。据现代药理研究,其中绝大部分,如川芎、当归、红花、益母草、延胡索、苏木等均对子宫起直接的作用。在这些药物效用方面,大都是破瘀、生新、消肿止痛、调经活血。消积聚症瘕、坠死胎或胎衣不下,治腹中诸块及产后诸痛等。亦足以说明这些药物不论是消除像子宫外孕这类疾病的症候上有相当效用,即是在破坏和除去这类疾病的病理组织上亦有显著的效果。其 中的道理,要靠我国的医学家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4.从患者服中药的过程与肿块的消失情况来看,说明药物的剂量对破坏胎儿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该病例服凤阳方五剂后,肿块方开始变软,服药的剂量渐次增加,肿块亦渐次缩小。这似乎告诉我们,在药物的效力对成人尚未起毒害作用之前,只要达到一定剂量时是否就会对胎儿起毒害作用。这一点也要靠今后的研究来证实。
5.由于我们对动物试验是门外汉,但我们有一个幼稚的想法,即是否能用人工的方法造成动物的宫外孕,用此复方煎剂作动物宫外孕和宫内孕的试验性的观察,以作比较。
6.我们因限于科学知识水平,对此病例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只能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供我国医学大家们作研究之参考,其中定有许多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尚祈医界指正。
7.我们通过此病例,深刻的体味到祖国医学确实是一座未开发的宝山。只要我国每个医务工作者去努力发掘,定会发现许多宝藏。因此,希望我国的中、西医应进一步的团结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周围,为开发祖国这座宝山,而作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富华、吴熙瑞、洪山海:“当归之药理研究”:当归对于子宫作用的第一次报告“中华医学杂志”9,681,1954。
2.袁玮、李蕴山、杨景福、吴葆杰、李家彬:益母草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9,692,1954.
3.徐佐夏、阎应举:苏木
的药理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9,712,1954。
4.叶橘泉著:现代实用中药,初版 1952年。
5.王筠默著:中药药理学 初版 1954年。
6.靳阳李时珍东璧甫编辑 合肥张绍棠又棠重校刊增广本草纲目 草部 卷十四。
(本文发表在1956年4期第197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