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省教研室)
- 格式:ppt
- 大小:568.00 KB
- 文档页数:2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一等奖创新教案20 曹刿论战【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曹刿论战(教案).doc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讲解《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和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和词汇的意思。
1.2.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目标学习曹刿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概述《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一段对话。
鲁庄公请教曹刿如何打胜仗,曹刿给出了著名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并分析了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2.2 词语解释兵者:指战争;之:表示所属关系;国之大事:国家的重要事务;死生之地:决定生死的地方;存亡之道:国家存亡的方法和途径。
2.3 句子解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意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能不认真研究。
第三章: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3.1 地形曹刿提到:“地形者,兵之助也。
”地形对战争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的一方可以凭借地形战胜敌人。
3.2 人心曹刿说:“人心者,胜负之端也。
”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得到民众支持的一方更容易取得胜利。
3.3 将军曹刿认为:“将军者,兵之统帅也。
”将军的才能和智慧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4 法令曹刿说:“法令者,兵之纪也。
”严明的法纪可以确保军队的秩序和战斗力。
3.5 百姓曹刿提到:“百姓者,兵之源也。
”百姓的支持和参与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曹刿论战案例分析曹刿在齐魏战争中的表现,如何运用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取得胜利。
4.2 其他历史战争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其他历史战争案例,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以及曹刿的论战智慧。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
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本文记述了鲁国大夫曹刿在齐国访问时,与齐国大夫展开的一场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3.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曹刿的辩论为例,分析其技巧和思维过程。
3.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背景介绍2.辩论过程–曹刿的观点–齐国大夫的观点3.辩论技巧与思维过程4.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曹刿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的分析能力。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课前检查二、朗读导入三、分析课文(一)第一段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一、活动背景《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的一场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该文以其深刻的军事哲理和精湛的文学艺术成就,一直被历代学者所推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提高教师对《曹刿论战》的教学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曹刿论战》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对《曹刿论战》的深入解读,提升教师对该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能力。
2. 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战争哲理。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环节(1)由教研组长主持,全体语文教师参与。
(2)首先,由一位教师对《曹刿论战》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课文背景、人物形象、战争哲理等方面。
(3)接着,其他教师针对解读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进行深入的讨论。
(4)最后,教研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教学建议。
2. 课堂教学观摩环节(1)由一位教师进行《曹刿论战》的课堂教学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并记录课堂上的亮点和不足。
(3)课后,观摩教师对展示教师的教学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3. 专题研讨环节(1)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战争哲理”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2)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策略和方法。
(3)教研组长对研讨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方向。
四、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环节教研组长首先介绍了《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文学价值,并带领教师们对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在解读过程中,教师们对曹刿、鲁庄公等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战争哲理进行了探讨。
2. 课堂教学观摩环节观摩课上,展示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战争哲理。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
3. 专题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战争哲理”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历史背景和战争背景理解战争哲理。
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探讨《曹刿论战》这一经典课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曹刿论战”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教研组长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首先,由主备人详细解读了《曹刿论战》的课文内容,分析了曹刿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战场上的智慧与谋略。
随后,老师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难词、难句;(2)如何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曹刿论战的思想内涵;(3)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了公开课展示。
该教师以“曹刿论战”为主题,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教学:(1)导入:通过讲述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3)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难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4)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曹刿的智谋和策略;(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对曹刿论战的理解。
在课堂观摩过程中,其他教师认真记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点评。
3. 教学反思课堂观摩结束后,老师们进行了教学反思。
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3)课堂氛围的营造;(4)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反思,老师们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曹刿论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文章通过对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作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在题材上属于记叙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它以简洁的文字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在叙述战争过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学生了解先秦历史文化、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由于本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同时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曹刿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习曹刿在战争中善于观察、分析和把握战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把握文章大意。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论战策略。
3.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水平。
4.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论战策略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课件:展示《曹刿论战》故事背景、人物形象、论战策略等。
2.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曹刿论战》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曹刿论战》,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故事背景。
(三)分析曹刿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四)学习论战策略1.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曹刿的论战策略。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策略的巧妙之处。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曹刿的论战策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曹刿人物形象和论战策略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曹刿的论战策略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二)深入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刿论战策略的具体内容。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选取《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解释。
2.学生分享翻译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曹刿的论战策略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曹刿的论战策略。
(五)教学反思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曹刿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的战争观和战略思想。
2.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性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战争观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引入《曹刿论战》一文。
2.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的战争观,如战争的性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等。
(3)讨论曹刿的战略思想,如“知彼知己”、“避实击虚”等。
3.文本分析(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智慧、果断等。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悬念、对话等。
4.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对曹刿战争观的理解。
(2)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拓展延伸(1)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战争的经典文献,如《孙子兵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本,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对曹刿战争观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改进(1)在讲解文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如词义辨析、句式分析等。
(2)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3)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第1篇一、活动背景《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鲁国赢得了胜利的故事。
本文以曹刿论战为主题,旨在通过教研活动,探讨曹刿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以及人物形象,提高教师对古代军事文化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活动目标1. 深入理解曹刿论战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及其人物形象;2. 培养教师对古代军事文化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古代军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1. 阅读与研讨(1)教师集体阅读《曹刿论战》原文,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战争经过;(2)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及其人物形象;(3)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 案例分析(1)选取与《曹刿论战》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军事思想,进行案例分析;(2)分析案例中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及其人物形象,与《曹刿论战》进行对比;(3)总结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为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3. 教学设计(1)教师根据教研活动内容,设计《曹刿论战》的教学方案;(2)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互相学习、借鉴;(3)集体讨论,完善教学方案。
4. 教学观摩与反思(1)教师分组进行教学观摩,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2)观摩结束后,各教师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不足;(3)集体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流程;2. 阅读与研讨:教师集体阅读《曹刿论战》原文,分组讨论;3. 案例分析:选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曹刿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及其人物形象;4. 教学设计:教师分享教学设计,互相学习、借鉴;5. 教学观摩与反思:教师分组进行教学观摩,进行反思与讨论;6. 总结与闭幕:总结活动成果,提出改进措施,宣布活动闭幕。
五、活动评价1. 参与度: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研讨深度:教师对曹刿论战的军事思想、政治智慧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3. 教学设计质量: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合理性和可行性;4. 教学观摩效果:教师观摩其他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度。
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中《论战》篇的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2.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掌握《论战》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辩论技巧;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论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论战》篇的背景和作者曹操的生平1.1 《史记》中《论战》篇的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迁撰写,共分为130篇。
其中,《论战》篇是《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次辩论。
1.2 作者曹操的生平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曾经担任过汝南太守、中郎将、徐州牧等职务,后来又成为了魏国的奠基人和开国皇帝。
2. 《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1 《论战》的主要内容《论战》篇主要讲述了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次辩论。
在这次辩论中,曹操和刘备就“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2.2 《论战》的思想《论战》篇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思维方法:曹操和刘备在辩论中都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即从对立面出发,通过分析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辩论技巧:曹操和刘备在辩论中都运用了各种辩论技巧,如比喻、反问、举例等,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3.历史观念:曹操和刘备在辩论中都表现出了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论战》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辩论技巧3.1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指从对立面出发,通过分析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论战》中,曹操和刘备都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如曹操在辩论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从对立面出发,分析了“分”和“合”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得出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3.2 辩论技巧辩论技巧是指在辩论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在《论战》中,曹操和刘备都运用了各种辩论技巧,如比喻、反问、举例等。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总汇3篇《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总汇3篇一学习目标: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四教学主要过程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