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3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大自然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入自然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2. 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感受,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心得,评估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特性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物质世界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物质。
2. 进行物质特性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物质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兴趣。
2. 实验活动:让学生参与物质特性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价:1.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和结论,评估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生活中的科学话题,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
2. 进行生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观察和结论。
教学活动:1. 开场活动: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生活科学的兴趣。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
整
第一课:观察动植物
教学目标
- 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学会观察、比较不同动植物的特点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教学内容
1. 动植物的基本特征
- 动物:有机体结构、运动能力
- 植物:有机体结构、光合作用
2. 动植物的分类
- 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植物:种子植物、无种子植物
3. 动植物的观察
- 观察不同动物的外形、行为特点
- 观察不同植物的叶子、花朵等特征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观察的愿望
2. 讲解: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让他们了解不同动植物的特点
3.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动植物的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比较不同动植物的特征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归纳总结动植物的分类规律、特征等
5. 练检测:布置相关的练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资源
- 动植物图片
- 观察实验材料(不同动植物样本、放大镜等)
- 练题
教学评价
- 观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表现
- 练题的正确率和问题解答情况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 带领学生参观动植物园,进一步拓展他们对动植物的了解。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人耳如何接收和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声音传感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
例如,将一把尺子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尺子使其振动,学生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以及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可以设计为:将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放入空气中、水中,让学生观察和听取声音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何?”等。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具体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往往缺乏对声音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声音的科学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介质传播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鼓、尺子、气球等物体的振动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在空气、水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和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测量与比较课时一课题:认识长度目标:- 理解长度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长度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长度的物体2. 学生使用纸条或其他非标准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并记录结果3. 学生讨论比较结果,并得出一些规律4.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常见物体的相对长度课时二课题:认识容量目标:- 理解容量是物体可以容纳物质的大小-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容量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了解的容量概念2. 学生使用非标准单位(如勺子、杯子等)比较不同的容量,并记录结果3. 学生根据比较结果,总结出一些的相对容量大小课时三课题:认识温度目标:- 理解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指标-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温度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温度的物体,了解温度的变化2. 学生使用手触摸物体,比较不同物体的温度,并记录结果3. 学生根据观察和比较结果,总结出一些物体的相对温度程度课时四课题:认识重量目标:- 理解重量是物体对地球引力的表现- 能够使用非标准单位比较重量活动:1.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不同重量的物体,了解重量的概念2. 学生使用手提物体,并尝试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结果3. 学生根据体验和比较结果,总结出一些物体的相对重量程度课时五课题:测量长度目标:- 掌握使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能够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活动:1. 学生研究使用标准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进行测量2. 学生使用标尺等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3. 学生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讨论出可能的误差原因4. 学生总结出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第二单元科学观察与实验(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整理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整理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
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第一单元:物质和性质1、《物质的不同性质》主题:了解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留意物质的性质,运用归纳法归纳不同的性质。
教学过程:1)讲解物质的性质,引出本节课的实验。
2)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3)教师带领全班协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讨论归纳出不同物质的性质。
4)总结本课内容,回答问题并巩固知识点。
2、《物质的状态变化》主题: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状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对比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重点:物质的状态、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法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1)讲解不同种类物质的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变过程。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状态变化的过程。
3)在黑板上结合实验结果,对比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4)总结本课内容,巩固知识点。
二、第二单元:天体和星象1、《什么是太阳系》主题:通过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太阳系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运行。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绘画法。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系的结构、组成和运行轨迹。
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分小组讨论太阳系的组成、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将讨论结果归纳在黑板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活动与健康第一课时:学会观察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惯;- 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
教学重点:- 学会仔细观察,发现身边的事物;- 研究使用常见的观察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教学准备:- 观察器材:显微镜、放大镜;- 相关实物: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2. 介绍观察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3. 示范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自尝试。
4. 提供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5. 结束本节课,总结研究内容。
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寻找不同的观察器材,如放大镜、望远镜等,并观察周围的事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第二单元:物质与能量第一课时:认识物质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辨认常见的物质;-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物质样本:水、纸张、铁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样本的特征。
3. 提问学生,根据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类。
4. 给出物质分类的基本规则,让学生进行分类练。
5.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展示学生正确分类的例子。
教学延伸:-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或厨房,观察更多的物质样本,并鼓励学生进行分类实践。
...第六单元:夏季与冬季...。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学习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髓。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实验探究,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实验探究的步骤,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其实验技巧和管理实验设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实验的步骤以及几个具体实验。
其中,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的定义、实验的分类、实验的条件以及实验中常见的注意事项等;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等;具体实验包括物体的密度实验、水的气化实验、小灯泡实验以及蜡烛燃烧实验等。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介绍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教学流程1.第一课: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老师介绍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实验的定义、分类、条件以及注意事项等。
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即科学实验。
老师总结一下本课内容,并布置作业,即答题或阅读相关科普文章。
2.第二课:实验的步骤在本课中,老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示范,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
老师布置作业,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步骤和结果报告。
3.第三课:物体的密度实验在本课中,老师介绍物体的密度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的名称和用途。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研究如何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和质地;- 研究使用手和眼睛进行观察;- 进行实物观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2. 第二单元:认识食物- 了解不同食物的来源和特点;- 研究区分动物食物和植物食物;- 研究正确饮食的重要性,并培养健康饮食惯。
3. 第三单元:认识水- 研究水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了解水的用途和意义;- 进行水的实验观察,探究水的不可压缩性和流动性。
4.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力- 研究常见力的作用和效果;- 探究力的方向和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进行简单力的实验,观察力的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观察:通过观察真实的物体、图像和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 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实物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
-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和思考。
- 记录:要求学生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并培养他们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物观察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准确性;- 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是否完整和准确;- 通过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提问和解决能力。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能力。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导语】天⽓是指某⼀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天⽓现象则是指发⽣在⼤⽓中的各种⾃然现象,即某瞬时内⼤⽓中各种⽓象要素(如⽓温、⽓压、湿度、风、云、雾、⾬、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1、我们关⼼天⽓ 教学⽬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量、⽓温、风向和风速等天⽓现象来描述天⽓。
2、知道常见的⼀些天⽓现象和天⽓符号。
3、能对各种天⽓现象进⾏分类。
4、运⽤感官观察天⽓,并学会⽤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些天⽓现象和天⽓符号。
教学准备: 1、⽤天⽓符号标注城市天⽓情况的中国地图⼀张; 2、每组⼀套天⽓符号卡⽚; 3、天⽓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状图各⼀份; 教学过程: ⼀、认识天⽓现象 1、出⽰⼀张“城市天⽓预报图”:这是⼀幅中央⽓象台的天⽓预报图,图中显⽰了哪些天⽓现象? 2、根据学⽣的回答在⿊板上粘贴相应的天⽓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现象?(根据学⽣回答出⽰相应符号) 4、发给每⼀组⼀套天⽓符号:请⼤家对这些天⽓现象进⾏分类。
5、汇报交流。
⼆、描述今天的天⽓怎样? 1、今天的天⽓怎样呢?我们⼀起到外⾯从云、降⽔、温度、风四个⽅⾯对今天的天⽓进⾏观察,然后⽤⼀些词或句⼦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温度、风四个⽅⾯对今天的天⽓进⾏观察,然后⽤⼀些词或句⼦将观察到的天⽓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 2、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我们应该穿什么⾐服?) 3、认识“状图”的使⽤: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点说⼀点,有没有办法把天⽓和我们⽣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出来的⽅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个好⽅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那么明天⼜会天⽓怎样呢?后天呢?⼀个⽉内我们的天⽓⼜在发⽣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个⽉时间⾥请⼤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我们这⾥的天⽓变化是这样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们周围的物质1. 物质的特点2. 物质的分类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章:地球上的水1. 水的特点2. 水的循环3. 水的利用和保护第三章:天气与气候1. 天气的特点2. 气候的特点3. 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第四章:动植物的世界1. 动物的特点2. 植物的特点3. 动植物的保护第五章:人体的奥秘1. 人体的结构2. 人体的功能3. 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部分)六、第四章:动植物的世界(续)1. 生态系统的组成2. 食物链和食物网3. 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七、第五章:人体的奥秘(续)1. 人体健康与疾病2. 人体营养与保健3. 心理健康与生活习惯八、第六章:生活中的科技1. 科技与生活的关系2. 常见科技产品的原理与应用3. 科技创新与未来发展九、第七章: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与特征2. 宇宙的组成与规律3. 人类对地球与宇宙的探索十、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方法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7篇⑴我们关怀天气教学目的:⑷风向和风速教学目的:⑴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⑵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略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一)风向和风向标⑴出示风向图,简略介绍简略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⑵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分辨风向吗?简略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⑶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二)风速和风速等级⑴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⑵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相熟“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⑶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三)实地观察⑴测量风向和风速⑵记录到天气日历中⑸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的:⑴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⑵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重兴趣,培养仔细认真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⑴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第一单元:物质变化课时安排:- 第一课:物质的变化- 第二课:水的变化- 第三课:空气的变化- 第四课:物质变化的实验第一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的变化是常见现象之一- 掌握物质的变化有时是可以逆转的教学内容:- 物质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通过实例说明物质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的变化是常见现象之一教学难点:- 掌握物质的变化有时是可以逆转的第二课:水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变化形式及其特点- 掌握水的蒸发和冷凝的过程教学内容:- 水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水蒸气的过程- 水的冷凝是水蒸气变为液态水的过程教学重点:- 理解水的蒸发和冷凝的过程教学难点:- 掌握水的蒸发和冷凝的过程第三课:空气的变化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的变化形式及其特点- 掌握空气的膨胀和挤压的过程教学内容:- 空气的膨胀是气体体积增大的过程- 空气的挤压是气体体积减小的过程教学重点:- 理解空气的膨胀和挤压的过程教学难点:- 掌握空气的膨胀和挤压的过程第四课:物质变化的实验教学目标:-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 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学内容:- 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例如石头破碎、水的蒸发和冷凝等- 通过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教学重点:- 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以上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的完整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播放录像。
(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第一单元天气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准备好科学记录本。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谈话:“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你看过天气预报吗?”老师在黑板上写“今天天气怎么样?”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天气怎么样?”你准备怎么回答?- 1 -二、探究内容:1.了解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是天气的基特征。
(1)思考: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天天气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怎样描述天气的变化?(2)指导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问:在这张天气预报图中,是怎样反映天气变化的?图中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3)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提示:图上标出的温度是指当地的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范围。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相应的天气符号。
(5)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怎样把这些天气归类。
(按云量、降雨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分类。
)3. 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空气质量- 2 -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4)师: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火险等级、穿衣指数…..)三、板书设计晴天多云阴天小雨天中雨天大到暴雨天雷雨天大风天台风天飓风天炎热天凉爽天第二课时一、学生实际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特征,能举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2)学习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2)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环保意识,关爱动植物。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身边的科学1. 认识科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基本操作。
2.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第2课:植物的生长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2. 学习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举例说明。
第3课:动物的适应1. 了解动物的适应环境特点,学会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习动物的保护自己,提高生存能力的方法。
第4课:我们的地球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学会观察地球的自然现象。
2. 学习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方法。
第5课:天气与气候1.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观察天气变化。
2. 学习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动植物的适应环境特点。
(2)学会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动植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分析。
(2)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表现。
4.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第6课:人体的奥秘1. 了解人体基本结构,学会观察人体各个系统。
2. 学习人体生理功能,探究人体奥秘。
第7课:物质的性质1. 学习物质的三大属性:固态、液态、气态。
2023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活动活动目标本教学活动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初步了解。
活动一:观察周围的物体活动内容- 学生将被要求观察他们周围的不同物体。
- 学生应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征。
- 学生可以利用绘画材料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培养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注意力和描述能力。
活动二:实验探索活动内容- 学生将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石头的浮沉等。
- 学生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意识。
-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活动三:讨论与分享活动内容- 学生将被要求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结果分享给同学。
- 学生可以形成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彼此的观察和实验心得。
- 学生可以用简单的口头陈述或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发现。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 培养学生对不同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尊重与欣赏。
活动四:整理研究成果活动内容- 学生将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整理出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 学生可以在小组或班级内进行研究成果的互相分享。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研究总结和组织能力。
- 培养学生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自信和自豪感。
以上是2023年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安排。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木李镇小学科社备课用纸年月日年级四年级课题 1 植物的身体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知,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搜集各种植物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展现各种各样的植物图片。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看完这些图片和听完同学们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谈感受。
(认识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万种。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那么植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
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植物可以提供生活材料;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植物可以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等。
指出: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家具等等都离不开植物。
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2、以动物为例,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蚂蚁图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我们曾经学过蚂蚁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二、自主探究1、植物的身体分哪些部分?我们怎样研究它们?师:一株完整的植物,它的身体应该分哪些部分呢?(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有条件的可以室外观察。
)2、学生观察图片后讨论。
3、学生汇报观察后的发现。
4、出示凤仙花的图片,共同分析它的身体构造特点。
明确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个人意见教学过程观察课本23页绿色植物的图片,研究它们是否也有六大部分。
5、小结: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三、自由活动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那么我们所见过的植物是不是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呢?你还见过与它们不同的植物吗?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非开花植物如苔藓、肾蕨的图片,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特点。
获得结论:一般来说,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是由六部分构成的。
四、拓展活动谈话: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你对哪种植物最感兴趣?你愿意和你喜欢的植物交朋友吗?如果喜欢就常常去看看它,观察它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哪些变化。
个人意见板书设计 1 植物的身体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这样的植物,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制定观察计划,对植物进行研究。
教学反思木李镇小学科社备课用纸年月日年级四年级课题 2 植物的根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认真观察植物的根,并能利用简单的表格进行记录;在研究植物根的作用时,能自行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2、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设计;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重点难点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
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课前准备各种植物的根;尺子、放大镜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解决生活问题导入谈话:有一座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需要从乡村移植大量的植物幼苗,为了让这些移植的树苗更容存活,你觉得应怎样处理这些植物幼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时,要使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生答)。
看来植物的根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观察根的特点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植物的根,下面就比一比、看一看各种根的形状、数一数小根的数量,量一量根的长度,并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根的种类不同,并比较观察直根与须根。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有些植物的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各级侧根组成,这种根叫做直根系(如芫荽);有些植物的根像老人的胡须,各条根的粗细差不多,这样的根叫做须根系(如葱)。
除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根外,在显微镜下还可以看到很多根毛。
那么我们平时吃的地瓜和萝卜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呢?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
展示地瓜和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展现根逐渐膨大、变粗的过程。
介绍贮藏根(萝卜和地瓜上也长有许多小根,这些小根比较细小,也是一些侧根个人意见教学过程学生交流汇报。
2、研究根的作用。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根的特点,那么根有什么作用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
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后的发现。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学们都养过花吧?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
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学生讨论。
同学们都说根有吸水的作用,你怎样才可以让我们看到根真的有吸水的作用呢?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
(如时间不够,可以把此实验放在课下)小结: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的作用,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分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三、自由活动出示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藕,让学生辨别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
四、应用拓展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解释成语“根深蒂固”、“根深叶茂”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学生交流汇报。
那么,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先找到答案。
个人意见板书设计2 植物的根根的分类:直根、须根根的作用: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教学反思木李镇小学科社备课用纸年月日年级四年级课题 3 植物的叶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做叶蒸腾作用的实验,并能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能够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能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排出的过程。
3、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重点难点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课前准备植物两盆、塑料袋两个、挂图――叶气孔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阅读资料,提出问题1、资料: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能源源不断地从土壤中吸进水分,那么这些水是不是全部留在植物体内了呢?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果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生长期中总吸水量204228ɡ100﹪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872ɡ0.92﹪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ɡ0.12﹪自身没有用到的水202106ɡ98.96﹪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只有2千克左右的水分用于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看了表中的数字,你有什么想法吗?(其余的水分到哪儿去了呢?植物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水呢?水是从哪儿散失的呢?)植物是不是也要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呢?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学生讨论。
二、实验探究,初步发现通过实验了解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去向。
谈话:课前,我们在两盆月季花上分别套了两个塑料袋,其中一盆枝条上的叶全部被摘掉了,扎紧后把植物放在阳光下。
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小结:塑料袋上的小水珠,可能是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吸个人意见教学过程收了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子中的某一孔穴跑出来,遇冷凝结形成的。
三、观察分析,体验发现1、观察叶表皮的气孔。
谈话:为了证实我们的推想是不是正确,下面我们就来观察叶子下表皮的构造。
出示挂图――放大的气孔结构图。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见叶子的下表皮有一些小孔,这些小孔就叫气孔。
其它植物的叶子上也有气孔。
2、认识什么是蒸腾作用。
谈话:气孔是气体进出叶子的门户。
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中飞散到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叶的蒸腾作用。
3、想象画图,加深实践。
想象: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把它画出来。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并讨论。
五、拓展研究植物吸水的多少与叶子的大小、多少有什么关系?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就此问题展开究。
个人意见板书设计3 植物的叶观察叶表皮的气孔认识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学反思木李镇小学科社备课用纸年月日年级四年级课题 3 植物的叶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了解科学家所做的光合作用的实验中,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
2、尊重科学家收集的实验证据,但不迷信权威。
3、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知道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重点难点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知道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植物需要哪些养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叶子的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有关植物叶子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1、研究植物的叶。
谈话: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讨论。
设想:能不能把叶子的绿色去掉。
如果能去掉,再观察研究去掉的是什么物质?演示实验:除掉叶绿体的实验。
通过实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叶子内含有叶绿体。
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如果除去叶子中的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了解科学家的实验。
为此科学家也做了很多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阅读28页资料卡后并讨论:科学家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由绿叶提供的。
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个人意见教学过程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三、自由活动谈话:叶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拓展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设计几个实验证实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看。
个人意见板书设计3 植物的叶光合作用: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叶的光合作用为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人类做出的贡献:教学反思木李镇小学科社备课用纸年月日年级四年级课题 4 植物的茎上课教师第一单元(组)课时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学会解剖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