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0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5篇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习词的相关学问,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留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解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敞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决的信念,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2)体会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宏大包理想,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任和喜爱的激情。
教学策略1.以协作式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知词的内容,提出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忙或老师的提示下自主解决问题;b.学生通过竞争式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同桌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调整思路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深化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预备:教学ppt、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给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掩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
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观赏学习这“宏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整体感受: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
(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
具体鉴赏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雪教案3篇沁园春雪教案一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把握词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_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_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_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二、出示目标1、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2、朗读并背诵词的上阕。
3、把握上阕的基本内容4、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自测:1、听范读,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朗读;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今朝( )惟余莽莽②理解意义:风流人物折腰风_ 红装素裹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四、讨论答疑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明确: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潜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潜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透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比较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①.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用心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释词常识,掌握诗歌阅读技巧。
2.品味文字的语言,揣摩文字的形象,体会文字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以各种形式阅读课文,掌握单词的发音和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风景?(见板书)]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2)通过学习《沁园春·雪》,达到对汉宋文学的初步了解,了解宋代的文学特点和辛弃疾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3)通过学习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了解沁园春的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与把握辛弃疾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又可启发自身的情感与思考;(2)通过学习,能够识别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提高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抒发自身情感。
二、教学内容辛弃疾的《沁园春·雪》三、教学方法1. 课堂问答首先,利用课件介绍辛弃疾,包括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等等。
然后,针对课件所介绍的内容,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有什么的文学成就?”“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学习过他的作品?”等等。
2. 文学赏析2.1核心目标:以课堂讲授及配合手抄报解读,理解《沁园春·雪》的主旨思想,抒发个人感悟。
2.2教学方法:1. 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全文,表明感受,探索思考,然后以梳理篇章主题、破解字句难度为导向,渐次进阶。
2. 教师可以逐句逐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思想和文化意涵。
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诗歌整体的感受,帮助学生感受到雪和春的强烈对比,神秘和静谧的反差,体验到雪童话般的光辉和高贵。
3. 在解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语言表述诗歌意义;并强调教育价值,及时阐发琢磨到的人生哲学。
4.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想象,并要求撰写文本说明文中的隐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及其合理运用,来表达主题思想。
3. 朗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沁园春·雪》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辛弃疾及生平和文学成就。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沁园春雪》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诗词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这首词语言精确的特点;3、朗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深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伙伴的交流,对诗歌语言、内容和形象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想象,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教学难点: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雪》2、学生准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诵诗歌教学过程:教学预设教学调整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沁园春雪》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1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2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探讨重点知识,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教法与学法第一、诵读法,采用初读、听读、分组朗诵、全班朗诵、个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感受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提问法,按照“切入-顺承-深化-引伸”的顺序,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受到启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练习法。
设计两道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分组讨论法。
采用自由讨论指定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全班分为若干组,确定发言代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座的同学们大都是南方人,可你们看过雪景吗?好,请大家把形容雪景的词语写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如:纷纷扬扬。
看谁写得多。
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些词语下课的时候互相交换来看一下。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名家笔下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展示图片)二、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沁园春丶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篇一:《沁园春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丰富的表现力。
②捕捉形象,能联系背景说出情感体验。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个性化描述,感受诗人气魄雄伟、胸怀博大的超拔形象。
②一句话品味词语,多媒体感受意境。
3、思想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襟怀,培养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明方法、探诗境、味诗情、品诗语。
【教学难点】探诗境、味诗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诗人。
他一生留下七十多首诗词,每手都如一扇窗户,展示出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
今天我们透过《沁园春雪》,走近诗人毛泽东,感受伟人的诗才诗情。
整体感知:一、畅谈预习感受。
二、交流搜集资料:1、创作背景与发表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
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2、《沁园春雪》的影响l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l将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沁园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沁园春》一、教学目标:1.了解《沁园春》这首诗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理解《沁园春》中的主题和意义。
3.分析《沁园春》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沁园春》中的主题和意义。
2.分析《沁园春》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沁园春》的了解,简单描述这首诗的内容和作者。
2.知识介绍(10分钟)介绍《沁园春》的作者——毛泽东,并结合时代背景讲解该诗的创作背景。
介绍该诗的主题和意义。
让学生对毛泽东和《沁园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诗歌分析(30分钟)(1)分析《沁园春》的诗歌形式(如:押韵、格律等),说明这些形式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2)分析《沁园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主题的作用。
(3)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整理出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4.诗歌欣赏(20分钟)播放录音或现场朗读《沁园春》,让学生跟读。
让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诗意和美感,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这份美感。
5.创作练习(25分钟)(1)让学生以《沁园春》为题材,创作一个与之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2)让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和修改创作,然后挑选一份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和展示。
6.课堂总结(10分钟)让学生陈述自己对《沁园春》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前期的知识和讨论进行对比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积极,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理解能力:学生基本理解了《沁园春》的主题和意义,并且能够分析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创作能力:学生能够创作一篇与《沁园春》相关的短文或诗歌,并能够进行互相交流和修改。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和其它经典作品,增加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和展示《沁园春》的艺术美。
3.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沁园春》的诗境所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了解词语结构及相关知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
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沁园春雪》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雪篇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积累《沁园春雪》中重点字词2、抓住关键词语,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2、以“我所了解的毛泽东”为题,收集资料,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堂学习:一块:诵读欣赏,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明确要求,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诵看课文,听朗读2谈听后的体会,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交流体会3组织朗读。
请2-3位同学进行朗读交流4、组织评价学生评价5初步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记录疑问。
6组织交流、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
交流,互评7组织朗读。
全班齐读第二块:小组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我所了解的毛泽东” 交流、补充2问题情境:这首词问世之初,就备受推崇,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它的发表也使蒋介石集团惊恐万分,蒋介石立即唆使其御用文人进行反扑。
学生听讲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词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要求从词的内容、主题及其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参与到各小组中进行指导。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4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5组织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6、对小组发言进行补充并板书。
听讲、记笔记第三块:语文活动:学唱歌曲《沁园春雪》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反思1播放歌曲《沁园春雪》听歌曲学唱课后学习:收集描写雪的诗词、散文,选择其中一篇与《沁园春雪》中的雪景比较、分析,写200字左右的心得。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篇二云南省泸县第四中学张开芳一、导入: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初中语文沁园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赏析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把握诗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自然景观。
2.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分析诗词的结构,概括诗词的主题。
2. 对比阅读,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3. 组内讨论,总结诗词的艺术特色。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 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2. 强调诗词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背诵诗词,熟悉诗词的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诗词感受的文章,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掌握了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沁园春雪教案六篇沁园春雪教案范文1一、创设情境由师生共同朗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李清照《武陵春》词,引出本文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字词。
2.品尝精练美丽的语言,并用精练美丽的语言仿写句子。
3.学习写景、谈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丽,熟悉的宏大气魄。
三、教学重难点1.品尝精练美丽的语言。
2.学习写景、谈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感悟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授课过程:四﹑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介绍(同学争论沟通)。
3.自读课文一遍,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正音或解释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4.结合书下注解再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意,把词的上下两阙的意思归纳出来。
五、合作、探究、展现1.解题并整体感知。
2.同学听录音跟读,小组展现。
3.学习词的上阙,指名同学朗读。
⑴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挨次。
⑵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4.学习下阕,指名同学朗读。
⑴提问:下阕可分几层?⑵逐层理解下阕: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②“惜”字包含着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分?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终两句有何含义?5.同学再读两遍课文专心体会的情感。
6.再讨论几个问题⑴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用了那些词来表现雪白的?⑵这首词有哪些词用得精确精炼、极富形象、饱含感情,联系详细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⑶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⑷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谈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联系前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初中沁园春试讲教案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沁园春》,使学生了解词的节奏、韵律,掌握生字词,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革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词的节奏、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情感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创设情境,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雪的美丽,进而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词的意思。
3. 课堂讲解:讲解词的节奏、韵律,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革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沁园春》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词的美。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毛泽东的思想。
沁园春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沁园春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2. 《沁园春·长沙》的诗歌文本。
3. 诗歌分析表格。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对于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引入诗歌:播放或朗读《沁园春·长沙》。
3.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作者,了解背景信息。
二、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15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诗歌的标题和背景,猜测诗歌的主题。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猜测,并进行讨论。
3. 教师解释:给出正确的主题,并解释主题的涵义和情感。
三、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20分钟)1. 教师讲解: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解释在诗中的运用。
2. 学生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诗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20分钟)1. 学生个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评价:请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3.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作者,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一、教学设想从教材上分析来看,这首词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作为高中语文第一课, 承上启下, 必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施阅读理解的方法步骤中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总结、等良好习惯方面, 起到开启引领的作用, 进而对高中三年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本词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
从学生学情上分析来看,高一新生文学素养底子薄,想象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在阅读中充分展开联想想象, 真切地感受形象;,不能在联想比照中领悟意蕴, 获得较为丰富深刻的启示。
审美, 也是学生的弱项,不能在阅读中浮想联翩, 产生共鸣, 也就不能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即使能对形象意境的美感于心, 但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出于口, 不能用较规范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本次教学,我设想以一课时,从四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感受诗词。
从自然角度,视听结合,再现诗歌作品中描绘的自然世界。
从文学角度,引导学生品味古典艺术中的意境和意象,深入领会本词魅力。
从社会角度,知人论世,联想诗歌作品中折射出的社会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表现的壮美不仅体现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上,而且渗透在一段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中。
学生要想品味这首诗歌的韵味,必须联系毛泽东同志曾经走过的那段峥嵘岁月。
从心理角度,以意逆志,体味诗歌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联系词作背景,诗人当时正从事革命活动,在对大自然的感慨中并无消极悲观之意,而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在学法上,我准备以诵读入境,品味情感,鉴赏评价,学习技法四个方面,以提高学生分析意象特点的能力水平,品味诗中情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1. 学生背诵并默写本词。
2. 引导学生感受本词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学习鉴赏意象选择、着色及意境营造的技巧,3. 让学生体会、理解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志向高远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情感意象, 进而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自然界季节交替, 万象更新,总能带给人们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 调动人们的情思, 引发人们对人生、社会意蕴的思考。
现在正值秋季,面对秋天这个永恒的话题, 千百年来产生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我们读过的就有“万里悲秋常作客”,“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看秋天给了一代伟人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他又是用怎样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怀的。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的词牌由此而得名。
3.本词背景。
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毛泽东也在斗争之列。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后在长沙重游了橘子洲时,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字词的读音、语调、停顿。
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2.配乐齐读有感情地、正确地朗读,熟悉内容3.同学范读教师纠正朗读中的字词。
<三>、分析全词,整体感知。
1.浏览全词,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上片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片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2.请依据词意,划分层次,并通过联想描绘画面, 总结分享。
例:“独立寒秋”-------“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图“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挥斥方遒”峥嵘岁月图、“指点江山“-------“浪遏飞舟”中流击水图,总结:这首词景中抒情,这四幅图分别蕴含了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关系。
3.学生讨论:描绘“湘江秋景图”的几句在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上有什么特色?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政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视)拓展:视听结合颜色对比4.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谈谈自己感受到的思想情怀, 梳理一下上下阕诗人感情的流动变化。
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
例:这首词一扫愁云惨雾, 给人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但没有一点点萧瑟寂寥的伤感,反而给人以激励和鼓舞, 催人积极向上, 力量倍增。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以景抒情,以“看”字咏起,群山起伏,赤红似火,江水碧绿,鹰飞鱼游。
看着这些美景,在抒发了革命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后,又发出了一句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以写景很自然底过渡到抒情,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成功的铺垫。
下阕侧重回忆往事,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立于天地之间,面对眼前的壮丽景色,诗人不仅想起了他以前度过的不平凡岁月。
“恰”字引领的七句便是对那一段“峥嵘岁月”的具体的深情描绘。
以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中流击水的画面作为诗歌的结尾,来收束全词,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分析体会, 鉴赏意象意境1.对秋伤怀的诗文, 常选取“西风”“枯草”“黄叶”“寒蝉”“暮鸦”之类的景象, 营造出落寞萧瑟的意境。
思考,本词中选择了哪些的意象, 赋予了怎样的形态色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来抒发青春豪迈的激情?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一句,诗人不着眼于一草一木, 而是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
“山”着一数词“万”, 写出了群山起伏、远近高低错叠的景象; 着“红”色, 又加程度副词“遍”字, 描摹出了一个群山赤红似火, 蒸腾热烈的意境。
万木为林, 以“层”限制, 写出了树木随山势起伏而远近上下的形态;“染”字写出了霜叶经霜变红的均匀鲜艳, 副词“尽”字, 表示了远远近近、里里外外的普遍程度,渲染了秋天苍茫疏阔的氛围。
2.总结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长沙》中的形象和意蕴给了我们深刻的感受, 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气势磅礴, 画面壮阔,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
现在, 我们走出意境, 从作者选择意象的角度和意象展示组合的方法等方面, 鉴赏这首词的表达技巧。
(提示:从景物选取,描写手法,排列组合上分组讨论)例:(1).景物选取上,选取了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的景物。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 有山上的“层林”, 有江中的“百舸”, 有空中的雄鹰, 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 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 从仰视到俯瞰, 动静结合, 天长地阔, 山红水绿,。
(2).描写手法上,不是客观地白描, 而是选取客观物象并加以渲染。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 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 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 更为丰富, 更为浓艳鲜明, 更令人感到可爱。
描写雄鹰、游鱼等意象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3).采取并列意象的手法, 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 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 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 诗人以并列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 并且注意动静搭配和远近结合, 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五>.拓展思考1.毛泽东“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意境相同吗?2.有人建议,可以把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改写为新诗,你认同吗?五、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上片独立寒秋图立湘江秋景图看下片峥嵘岁月图忆中流击水图志四、教学反思从教学效果上看是很好的,以朗读来带动意境的分析,以意境的分析来指导朗读,通过学生不断的反复朗读,再加上对此分析的方法,学生对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理解不断加深,老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快速有效的传达了教学重难点的知识点。
弊端就在于,有很多学生在没有老师布置固定预习任务的情况下没有自觉预习,造成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学生准备作不足,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跟不上老师的步伐。
另外,教学的导入和对比分析这两个重要的步骤中,对学生过去的诗词背诵是否熟练是种考验。
因而导入、分析过程稍显困难。
当然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讲,这也与学生需要适应新学期、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等等有很大关系,教师要需要有技巧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尽快融入课程中。
其次,高效落实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还有待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已经成为相当“热门”的一个方式。
但真实的情况是,真正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是平时学习努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些学困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只是在“看热闹”。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这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课时显得更为紧张。
因此,在使用这种方式之前要对整个教材的全局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然后进行统一布局,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时间,确定课文重难点避免走偏,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作用。
由于诗词的凝练性会导致学生的鉴赏分散性,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最后,积极实施拓展性很有必要。
诗词乍一看很短,可是可以挖掘的地方具有无限的可能,教材里的诗词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课文作者创作的全貌和深藏的人格魅力,更无法展示古今中外诗词、诗歌的全景。
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同一作者不同诗篇、感受不同作者的同一思考,对提高诗歌鉴赏力是大有裨益的。
也许由于课时限制,我们不能在课上做过多的拓展,但是课前安排学生推荐鉴赏两首诗词,课后留一些创新型作业和组织创新型活动( 如仿写诗词、做自己的诗集册、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 是完全可以的。
学生无限创造力的挖掘很需要老师的不断的有效引导。
五、附录课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