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为痨瘵古方病案
- 格式:pdf
- 大小:652.99 KB
- 文档页数:8
(六)炙甘草汤——痨瘵,虚劳,喘咳44痨瘵——谢映庐医案吴俊明,年二十,咳嗽多痰,微有寒热.缠绵数月,形体日赢,举动气促,似疟非症,似损非损,温凉补散杂投,渐至潮热,时忽畏寒,嗽痰食少,卧难熟睡。
医者病家咸言痨瘵已成,委为不治。
闻余精究脉理,姑就一诊,以决死期。
因是形神衰夺,知为内损,脉得缓中一止,直以结代之脉,而取法焉。
此阳衰阴凝之象,营卫虚弱之证。
卫阳虚则发热,营阴凝则畏寒。
盖肺卫心营之机阻滞,气血不得周流,故见为结代时止之脉。
谛思结代之脉,仲景原有复脉汤法,方中地黄、阿胶、麦冬,正滋肾之阴以保金,乃热之犹可也;人参、桂枝、枣仁、生姜、清酒,正益心之阳以复脉,乃寒亦通行也。
用以治之,数月沉疴,一月而愈。
按;结代之脉,须知必缓中一止,方为可治;若急中一止,便为参伍不调:乍疏乍数、安可治乎?故古人有譬之徐行而怠,偶停一步之语。
肯哉斯言,堪为结代之脉神矣。
世人惟知仲景为治伤寒之祖,抑知更为治虚劳之祖乎?炙甘草汤;甘草生姜桂枝人参阿胶地黄麦冬麻仁大枣水酒(得心集医案*内伤门?寒热如疟》卷二)医案解要:谢映庐对此案证脉解释很有见地,读后有以下两点心得:首先,谢氏在病人形神衰夺,诸证峰起之时,自结代二脉而取法,《金鉴》云:“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
”都说明了炙甘草汤方证中'脉结代”是辨证眼目,因为只有血气虚衰,不相续接才会引致脉见结代。
其次,病案之后谢氏阐述的结代之脉,“必缓中一止,方药可治;若急中一止?..乍疏乍数,则为不治”的临床观察很细致,与西医心律不齐出现频发性期前收缩则说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治疗较偶发性期前收缩为困难的看法不谋而合。
《名医经方验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论:痨瘵内损,即是虚劳之义。
为什么能用地黄?用了一月,没有伤中,反而治愈了,怎么理解此方,虚劳木枯也,木枯而肺燥,炙甘草汤,握中气以升降金木也。
脾胃运化,也不是那微弱。
只是在阴阳相对的基础上,以阳为主而已。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经⽅:柴胡桂枝⼲姜汤(痨证第⼀⽅)柴胡桂枝⼲姜汤【原⽂】柴胡半⽄ 桂枝三两(去⽪) ⼲姜⼆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两(熬)⽢草⼆两(炙)右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伤寒】1、伤寒五六⽇,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便不利,渴⽽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姜汤主之。
【剂量】1、有外证所以重⽤柴胡,柴胡⽤五钱六钱,桂枝⽤三钱,⼲姜⽤⼆钱,栝蒌根⽤四钱,黄芩⽤三钱,牡蛎⽤⼆钱,炙⽢草⽤⼆钱。
【组成】⽢草柴胡桂枝牡蛎姜栝蒌根黄芩【时机】1、治疗痨证第⼀⽅:怎么吃也吃不胖,很倦怠,开什么处⽅也没有⽤。
原因就是湿在⾎脉,造成⾎管很粗⼤,所以风湿的药(治关节的)没⽤;脏结的药没⽤。
2、临床上,只要是“很⼝渴,全⾝肌⾁⽆⼒,⼩便不利,胃不舒服,没有胃⼝也没有呕吐”就是柴胡桂枝⼲姜汤,不管内部是什么。
3、喝完后流的汗是⾎脉⾥的湿。
【⽅解】1、湿在关节、肌⾁、脾脏上⾯可以⽤⽩术,但湿在⾎管⾥⾯则不能⽤⽩朮,因为⽩朮收敛的⼒量很强,⽩朮可以⽌利,如⽤于此,反⽽不利发散⾎中之湿。
2、⼲姜温中。
3、栝蒌根补⾎⾥的⽔,就是补肺⾥的⽔。
4、黄芩去胃的虚热。
5、牡蛎收敛浮阳(但头汗出);如果⼼阳、肾阳也往外⾛,⽤龙⾻。
6、柴胡治少阳的病,往来寒热。
7、炙⽢草暖胃。
【应⽤】1、在临床上有⽆名的低热,⽤此⽅很好,没有其他的表证,但现些柴胡证,胡希恕⽤此⽅治低热,治的很多,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热的⽤此⽅可解除。
2、【类聚⽅⼴义】本条⽅⽈:痨瘵、肺蒌、肺痈、痈疽、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汗,痰咳,⼲咳,咽⼲,⼝燥,⼤便溏泄,⼤便不利,⾯⽆⾎⾊,精神乏困,不耐厚药者,宜此⽅。
3、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神经衰弱、经⾎病、失眠症、神经性⼼悸亢进症、脚⽓。
【名医验案】李可治疗肺痨(虚寒夹饮,阴阳气血欲脱)患者姓名:赵某女44岁就诊时间: 1984年3月26日主诉:服抗痨药引起呕吐厌食现病史:服抗痨药引起呕吐厌食,每日午后发热,出冷汗,夜间盗汗,面色萎黄,眼圈发黑,手指、膝盖发凉。
脉沉细而弱数,每分钟100次以上。
舌淡胖润,齿痕累累刻下症:呕吐 | 厌食 | 午后发热 | 冷汗 | 盗汗 | 面色萎黄 | 眼圈发黑 | 手指及膝盖发凉 | 脉沉细弱数 | 舌淡胖润 | 齿痕累累既往史:患者1983年11月X片显示:“两上肺均显示有点片状、云雾状新老病灶,以右上肺为著,两肺结核(浸润型)。
”患者为县剧团教练,工作繁重,日夜排练剧目,随团下乡演出,40岁后体质渐虚,劳倦内伤,积劳成损。
1983年9月,因潮热,盗汗服知柏地黄丸加秦艽、鳖甲6剂。
热退后渐变五更泻泄,食少神倦,动辄自汗喘促,咳嗽痰多,有明显的咸味,喉间有水鸣声,腰困如折,整日怠惰思卧,日渐消瘦,4个月减体重5公斤。
今春以来,怕冷,常感冒,每排练一场戏,全身汗出如洗,遂病休一个月辨证分析:数脉主热,此为常;数为虚为寒,此为变。
肺痨脉皆数,无一例外,数至七急八败,阴阳气血皆欲脱;盗汗5个月,阴损及阳;喘咳不休,肺病及肾。
虽有中午一阵潮热,亦属肝虚失敛,疏泄太过。
虚证、寒证、阴证显然。
劳者温之,虚者补之。
中医诊断:肺痨,虚寒夹饮,阴阳气血欲脱之证,西医诊断:肺结核。
拟用阳和汤加味变通。
本汤为治外科疮疡阴证之神剂,对骨结核、肠结核、淋巴结核皆有卓效。
用治本病,甚为合拍。
唯胃已伤,滋腻助湿,加砂仁拌捣,以制君药熟地之腻。
加重姜炭用量,油桂吞服,以复胃阳。
盗汗易麻黄为根。
加生芪,甘温益气,且对疮疡有托毒生肌之效。
加红参、灵脂益气化瘀,缓通血痹。
加萸肉敛肝,防阴阳气血之脱散,生山药益肺脾肾之阴中医诊断:肺痨(虚寒夹饮,阴阳气血欲脱)西医诊断:肺结核方名:阳和汤加减组成:生黄芪30g,熟地30g,砂仁10g,山萸肉30g,生山药60g,红参10g,五灵脂10g,麻黄根30g,白芥子10g,鹿角胶10g,油桂3g,姜炭10g,生半夏30g,茯苓30g,五味子10g,细辛10g,炙甘草10g,鲜生姜10片用法: 5剂。
名中医治肺结核(肺痨)九个秘方治肺结核(肺痨)秘方(9首)13.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来源】黄一峰,《中医杂志》(6)1989年【组成】南沙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炙百部10克,炙紫菀、桔梗各3克,肥玉竹15 克,茯苓10克,生甘草3克,地骨皮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十大功劳叶10克,母鸡1只(约500多克)【用法】取母鸡净身之肉,不放盐、酒等佐料,文火煮浓汁6杯。
余药用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40分钟,作取药液,加水再煎30分钟过滤,将两次药液混合成两杯(约400毫升),备用。
每日2次服中药、鸡汁各1杯。
【功用】补虚杀虫。
【方解】空洞型肺结核形精俱不足,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康复。
故方中以鸡汁大补五脏为主,培元固本;以百部、紫菀、桔梗、玉竹、地骨皮、甘草、生牡蛎、功劳叶等养阴润肺、止嗽化痰、降火凉血,兼除虚热,且有杀虫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以上药味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痨作用。
合而用之,共奏补虚、杀虫之功。
本方具有两大作用,一方面培补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杀虫。
是针对病因治疗,以标本兼治。
若长期坚持服用,可获良效。
【主治】空洞型肺结核,属阴虚火旺、形瘦潮热、口干舌绛少津或见痰血者。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连服2个月即可痊愈。
13.2抗痨弥洞散【来源】谢明福,《四川中医》(1)1986年【组成】蜈蚣84克,冬虫夏草70克,百部、山药各100克,黄芪200克,鸡子28枚。
【用法】先将蜈蚣、冬虫夏草分研细末和匀,再平分为28等分。
另将黄芪、百部、山药等药同时浓煎后冷却,再入鸡子,以文火煮熟,连同药渣浸泡10天。
每日服2次,每次服药鸡蛋1枚,药粉1包。
(此法宜于冬季,若在夏季可将鸡子和药渣放入冰箱内储存,以免霉烂变质。
)14天为1疗程。
【功用】补虚杀虫。
【方解】本方的制方原则是,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故方中用蜈蚣味辛有毒,能攻毒散结;百部润肺止咳、杀虫;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虚喘痨嗽。
六、肺痨1 肺阴亏损:⼲咳,痰少粘⽩,或带⾎丝,⼝⼲咽燥。
⾆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滋阴润肺1. ⽉华丸(《医学⼼悟》)天冬、⽣地黄、麦冬、熟地黄、⼭药、百部、沙参、川贝母、阿胶各30g,茯苓、三七各15g。
上药⽤⽩菊花、桑叶各60g,熬膏,将阿胶化⼊膏内和药,炼蜜为丸,每丸重 6g。
每服1丸,含化,每⽇3次。
亦可作汤剂煎服,每⽇1剂,⽤量按原⽅⽐例酌减。
【辨证加减】 1.如痰中点有⾎丝,为虚热损伤⾎络,可加仙鹤草、藕节、⽩茅根、阿胶等清热和络⽌⾎。
2.如低热较甚,可酌加银柴胡、功劳叶、地⾻⽪、青蒿等清热除蒸。
3.平时可常服琼⽟膏以滋阴润肺。
【⽤⽅】2.琼⽟膏(《洪⽒集验⽅》):⼈参750g,⽣地黄8000g,茯苓1500g。
⽔煎3次,去渣,加⽩蜜5000g,熬膏。
每⽇清晨取lOg,以⽩汤化下。
功⽤:滋阴润肺,益⽓补脾。
主治:肺阴亏损,虚劳⼲咳,咽燥咯⾎,肌⾁消瘦,⽓短乏⼒3.润肺膏(《劳症⼗药神书》):羯⽺肺1挂,杏仁、柿霜、真酥、真粉各30g,⽩蜜60g。
先将⽺肺洗净,次将5味⼊⽔搅粘,灌⼊肺中,⽩⽔煮熟,常服⾷。
功⽤:滋肺⽌咳。
主治:肺痨肺燥久未愈。
2.阴虚⽕旺:咳逆⽓急,咯⾎,痰少粘⽩或黄。
⼝⼲咽燥,午后潮热颧红⾻蒸,盗汗。
⾆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滋阴降⽕4.百合固⾦汤(《慎斋遗书》)。
百合12g,⽣地黄、熟地黄、当归、麦冬各9g,⽞参、贝母、桔梗、⽩芍各6g,⽢草3g。
⽔煎服,每⽇1剂。
【辨证加减】 1.另可加⽩及、百部、黄芩补肺杀⾍⽌⾎;阿胶、五味⼦滋肾养阴。
2.如咳嗽痰粘或⾊黄量多者,为虚热灼津,痰热内盛,酌加桑⽩⽪、马兜铃、鱼腥草等清化痰热。
3.如咳⾎不⽌,或痰中带⾎较多,为虚热灼伤⾎络,可酌加丹⽪、栀⼦、紫珠草、煅⼈中⽩等凉⾎⽌⾎。
如咳⾎紫黯成块,伴胸痛者,为瘀热伤络,可加三七、⾎余炭、花蕊⽯、⼴郁⾦等化瘀和络⽌⾎。
4.如⾻蒸、潮热、盗汗甚者,为阴虚⽽⽕旺偏盛,可加秦艽、鳖甲以清热除烦,加乌梅、煅龙⾻、煅牡蛎等敛营⽌汗;或⽤秦艽鳖甲散加减或合⽅。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肺结核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中的常见病。
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
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结果。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病,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
《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出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
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予事而忧则'肺劳”’为“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
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
肺痨(肺结核)古方治验王某,女,39岁,农民,已婚。
1973年10月3日往诊。
视患者两颧潮红,唇舌暗淡,舌质淡红,舌尖绛红,乏苔,津不足,脉象细数,右寸浮数,此火刑肺金,子不救母,真阴虚羸之象也。
患者主诉:五心发烧已数载,午后体酸乏力2年余,鼻衄、自汗及咳吐鲜血近3个月。
经某卫生院诊断为“肺结核”。
中医辨证,属肾阴不足,心火犯肺,咳甚络损,以致晡热,吐血。
治宜养阴清热,畅肺宁嗽。
处方:胡黄连、秦艽各9g,地骨皮12g,知母12g,瓜蒌9g,黄芪24g,黄芩、贝母各9g,桔梗3g,白及、生甘草各9g,5剂。
10月12日二诊。
晡热及吐血明显减轻,各症亦有好转,原法原方5剂。
10月18日三诊。
脉症续有好转,吐血全止,饮食渐增。
原方加入百合15g,冬虫夏草9g,再服5剂。
10月24日四诊。
诸症平息,咳嗽、吐血全止,精神好转十之七八。
改拟清热化痰养阴法,汤药、丸药并进,以巩固疗效。
汤剂处方:黄芩(酒炒)12g,金银花30g,黄芪24g,麦冬、连翘各15g,桔梗6g,生甘草9g,地骨皮9g,山栀皮6g,沙参30g,枳壳4.5g,百合15g,冬虫夏草9g,水煎温服,10剂,与下方丸药间服。
丸药处方:制乳香、制没药各60g,大白及90g,川贝母30g,桔梗21g,飞净明雄黄9g,天然牛黄3g(另研),麝香4.5g(另研),冬虫夏草60g。
除牛黄、麝香二药外,余药同研极细末,将上二味掺入和匀,黄米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1日2次,早、晚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11月中旬往询,服药期间各症渐瘥。
共服药2月余,病愈已20余年未发,体劳如常。
余临证数十年来,用上法治愈商某(干部)、肖某(农民)等多人,效果均较满意,治愈后10年以上未见复发,工作、劳动不减病前。
上数症肺痨治愈后随访最长达25年,未见一人旧疾复作,疗效均可。
(周正祎)。
古今醫統大全卷四十六痨瘵门·声音门[卷之四十六\痨瘵门] 病机《内经》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又云∶阴虚生内热。
《国小》曰∶痨瘵阴虚。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
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
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又云∶阴虚生内热。
《国小》曰∶痨瘵阴虚。
《巢氏病源》曰∶夫虚劳者,五劳、七伤、六极是也。
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
又有肺劳者,短气而面浮,鼻不闻香臭。
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
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
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
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溺,茎内痛,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
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
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坠,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肉。
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
又云七伤,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
二曰大怒逆气伤肝,肝伤少气,目喑。
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
四曰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
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三怒。
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
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
愚谓五劳者,心肝脾肺肾也。
劳于心者,则神耗而血衰,惊悸之疾亦因之而作矣。
劳于肝者,则怒多而火盛,泪外泄而目昏,或胁刺痛,筋惫不能久立远行。
劳于肺者,因过忧而耗气,则燥胜而液枯,干咳声哑,二便秘涩,皆由此而作也。
罗止园止园抗痨方治疗肺结核医案
止园抗痨方(罗止园方)
【组成】白芍25g,云茯苓18g,生山药12g,大生地黄18g,芡实12g,玄参12g,川贝母9g,沙苑子12g,杏仁9g,橘红6g,藕节30g,桑白皮9g,地骨皮9g,炙鳖甲2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遍,取2大杯,当日晚间及次日早晨各温服1杯。
【功效】滋阴清热,健脾化痰止血。
用于肺痨。
【医案】张某,女,26岁,农民。
患肺痨病半年,屡治无效。
现症见咳痰带血,动则喘促,心悸,盗汗,咽喉干燥,午后潮热,颧红,面黄肌瘦,言语低怯,月经闭止已4个月,舌质深红,舌苔白,脉象细数。
此乃痨虫袭肺,耗伤肺阴,阴虚阳亢而生热动血,久病及脾,肺脾同病而成。
治宜滋阴清热,健脾化痰止血。
用止园抗痨方连服16剂,咳嗽已不带血,心悸、盗汗、动则喘促均减大半,午后潮热、颧红均退。
原方加紫河车继服,调治3个月,服药70余剂,体质逐渐增强,月经复潮,康复如昔。
越1年,孕育1子。
【按语】治疗肺痨,能够控制发热便是第一要着。
罗止园对此种发热,甚有卓识。
他说:“余以为,正常之热,在人体内,乃最宝贵之物,惟肺痨病者,阴血不足,不能含濡此热,使其潜静融合,以发挥其温暖人体之正当作用,反而浮游灼炼,不得其所,酿成亢旱干枯之病态。
医者应设法令其归纳、中和,自然热退,故余主张必使此热
收敛于气血之内,不可排除于人体之外,必使其热退回于气血之中,不可放散于皮肤之外。
”此种观点何等剀切!宗此说,施其方,故获良效。
【方源】引自《罗止园医案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痨瘵试析一、释名古医籍中,痨瘵亦作劳瘵。
盖本病每以虚损劳伤为其病理基础,故昔贤常用“劳”字,余则以本病必有痨虫传染,且已形成独立病名,为与虚损、劳伤区别故,选用“痨”字为名。
本病于古籍中名称特多,如飞尸、鬼注、传尸痨、尸注、复连、骨蒸、劳极、无辜等,要皆痨瘵之病。
何谓痨瘵?即虚劳病中具有传染性者而言。
《程杏轩医案续录》曰:“传尸乃虚劳中另自一种。
虚劳无虫,传尸有虫;虚劳不传染,传尸传染。
”痨瘵“有一种鬼注尸气,伏于人身,”“渐变而为怪异之虫,日蚀月蛀,”使“脏腑消溃”而病(《红炉点雪》传尸鬼疰篇)。
《证治要诀》亦曰:“传尸痨,骨肉相传,乃至灭门。
此其五脏中皆有痨虫,古名瘵疾。
”古代之痨瘵范围较广,其中包括肺痨而非仅指肺痨,然究以肺痨为重点也。
本病互相传染流行广泛,可包括现代医学之结核病在内。
二、痨瘵基本证候痨瘵之证候,古医籍所载不尽一致,内容庞杂,症状繁多,常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后人不加深研,随趋简易,明季喻嘉言已有感慨,其于《医门法律》“虚劳论”中云:《巢氏病源》“谓有虚劳,有蒸病,有注病。
劳有五劳六极七伤;蒸有五蒸二十四蒸;注有三十六种、九十九种,另各分门异治。
后人以岐路之多,茫然莫知所适,且讳其名日痰火。
”因而倘能深入研究痨瘵之理、法、方、药,掌握或熟悉其演变规律及治疗法则,必能更彻底有效地控制及治愈本病,而造福人类。
然则痨瘵之基本证候若何?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提出咳血、痰嗽、遗精、泄泻、潮热、盗汗、瘦削、疲倦、梦与鬼交或梦亡先,喜见人过,常怀忿怨,平旦病减,午后病增,发热、心烦、口燥、鼻干、脸红、唇赤、骨蒸、肺痿、咽痛、失音等常见症状已达二十五种之多,尚未包括全部症状在内。
清代莫枚士于《研经言》中高度概括极为庞杂之证候而阐述其研究结论:“乃知传尸劳者,(邹按:即指痨瘵)合尸、疰、疳、蒸四大症以名之也。
初以体虚受邪,人感尸虫,于是沉沉默默无处不恶,而不能的言所苫,此时名之为尸可也;甚而发热、喘促、颧赤,名之为蒸可也;及其项间生块,唇口喉舌皆疮,名为疳可也;至差而复剧,死而传人,则为注矣。
2.5风痨(摘自《医道探索》一书)2.5 风痨霍宁,男,19岁,私人服装厂裁剪工。
2007年5月17日初诊。
望:体瘦,面黄,神疲。
舌淡红,薄白苔。
轻咳,不见痰。
述:5月1日感冒后照常上班。
低烧380C,吃一片西药,烧退不久又复烧。
昼轻夜重。
问:失眠。
吃的不多,小便不黄,大便正常。
随身携带退烧的西药片。
脉:左关弱,余脉重按弱,不细。
数,102动。
析:(见《医道探索》一书)断:风痨。
法:透骨清热,引邪外出。
方一:青蒿7 鳖甲16 生地20 丹皮10 当归10 柴胡3 地骨皮3 百部3 知母7 水煎服。
解:(见《医道探索》一书)2007年5月18日电话。
服两剂,不知。
南故城村诊所透视:肺不张。
嘱:药量不够,再服。
5月19日电话。
又吃两剂,有些好转。
析:此病不是5月1日所得,至少2个月了,感冒一直没有好利索,已成痨病。
法:上法对路,药量太小,加大药量。
方二:青蒿(后下,煎15分钟)9 鳖甲(先煎15分钟)18 生地15 丹皮15 知母8 当归10 柴胡4 地骨皮7 百部5 水煎服。
5月20日电话。
服一剂,体温降至370C,咳少了。
问:是否一日服两剂?答:不可。
5月21日电话。
上方又一剂,共两剂,不烧了。
基本不咳嗽了。
头晕,卧姿左侧朝下则咳重,胸胁微疼。
小便不黄。
析:左侧朝下则咳重,说明胸中有积液。
烧退,可以实施抽液。
烧不退,不能抽。
到县医院检查说:胸部有积液,住院抽水。
5月22日中午电话。
已抽水,病情稳定。
抽水后,医院给服抗结核西药,并嘱:需服西药半年,一个星期来检查一次。
结果:休息一个星期后,痊愈。
上班工作。
没有到医院检查。
后记:此人是我的亲戚,常常见面,至今9年没有复发。
健康,结婚生子。
2013-7-9考:此病是风痨积水,如果烧不退就抽水,金更生水自救,再复生水,会积水更重,多次往复容易造成坏症。
初诊用药有试探性质,故量小,第三剂才有微效。
只要没有不良反应,说明对路,不能因无效而生疑惑。
加大药量后,一剂烧减,两剂热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攻补兼施、祛邪扶正法治疗结核病治疗时间6个多月。
病案:宋某,男,2007年5月27日。
主诉:发热盗汗2年,腹有包块。
病史:患者约2年前发现有发热盗汗症状,继之出现心悸、乏力、腹胀排气等症状,日渐消瘦,关节痛,行动艰难,约半年前发现腹部有包块,到西医院就诊,诊断为全身结核病,经住院治疗无效,病情逐渐加重,进食少,但有食欲,有时饭后呕吐,打嗝,睡眠艰难,咯痰带血,时常昏厥,每日发作数次,曾用多种抗结核药、抗生素、止血剂等治疗,且输血多次。
既往有肺结核、乙肝、消化性溃疡等病史。
初诊:赢瘦失荣,毛发稀疏,神疲无力,骨肉枯陷,面色胱白,两颧泛红呈重病容,脉弦数,舌质淡红无苔,有津液。
西医诊断:全身结核病中医诊断:痨瘵辨证审机:病症复杂,经久耗损,气血两亏。
方药:当归20克沙参50克百合10克黄芪20克猫爪草50克。
水煎服。
二诊:5月30日。
用药后病情好转,腹胀、盗汗均减,脉仍弦数,舌质色淡无苔,但风湿身痛较明显,改用下方:当归20克沙参50克白术20克香附20克木香5克百部10克羌活10克防风15克神曲15克猫爪草50克三诊:服上方5日后乏力明显减轻。
继服原方。
四诊:患者便溏,食欲略有减少,体力差。
加茯苓20克、泽泻15克。
五诊:腹痛加川楝、白芍、延胡索各15克。
六诊:6月。
现自觉全身有力,食欲转佳,仍感腹内胀气,四肢关节痛。
当归25克沙参35克香附25克青皮15克木香15克莱菔子25克防风20克苍术15克白芍20克泽泻20克独活15克三仙各15克。
七诊:日见好转,用药同前。
八诊:7月。
全身明显有力,可短距离步行,仍腹胀、潮热,有时打嗝、呕吐、排气。
改投下方:当归25克沙参50克香附25克木香15克青皮15克防风20克白术35克郁金10克泽泻20克羌活10克三仙25克代赭石10克猫爪草50克九诊:8月。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活血通络、熄风解痉法治愈痨瘵继发类风证病案:张某,男,63岁。
初诊:1976年5月27日。
主诉及病史:咳嗽、气喘18年,近两日肢体抽搐。
诊查:患者1958年染患肺病,时重时轻,一直不愈,近因咳嗽气喘在某医院诊为“肺心病”,收入住院,经用西药治疗,病情减轻,X线胸透为右肺(中下叶)结核,部分吸收,左侧有轻度肺气肿影像。
5月25日服用雷米封、氨茶碱后约两时许,突然左侧肢体抽搐不已,手不能握,头亦向左抽动,口微歪向健侧,但头不痛,项不强。
经某大夫诊治服中药一剂,症状无改善,小便不通。
邀余往诊。
诊查:患者体瘦不纳,意识尚清,舌微强,质紫暗,苔左侧厚微黄,语言不清晰,头歪向右侧,左上肢痿软不能运动,但时时上下抽动、下肢尚微能左右摆动,两足麻木。
脉左涩滞,右大而微带弦象。
血压40/30mmHg。
辨证:肺肾阴亏,瘀阻动风立痨瘵继发类风证。
治法:活血通络,熄风解痉。
处方:丹参30g 赤芍12g 当归9g 川芎6g 红花6g 桃仁6g钩1藤12g(另包)地龙12g 制首乌24g 天麻9g 牛膝6g 僵蚕9g蜈蚣1条(研粉用药汁冲服)上药用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两次药液合一起兑入钩藤汁,分2次服,蜈蚣粉分2次冲服。
二诊:5月29日。
上方药连服2剂,头已不抽动,肢体抽搐大减,大便得解,惟小便仍不利(在不抽动时可有点滴流出)。
脉左仍涩滞,右减。
此腑气通、风阳敛,膀胱之气化无权。
拟原方去僵蚕,加生芪15g、桂枝3g、泽泻9g、巴戟5g,兼通阳以利小便。
三诊:5月31日。
2剂后,抽动全止,小便亦利,已能扶持下地活动,但左上肢仍不能拾举运动。
原方蜈蚣加至2条。
四诊:6月3日。
药3剂后,现左臂能自动上举至肩平,手亦稍有握力,惟痰多,大便二日未解,小便仍不通畅。
舌苔左侧仍厚,脉大。
桂枝辛温,为痨所忌,久用则动火,应去之,并减去巴戟,加瓜蒌仁12g,首乌生用,再服药3剂。
一医方[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 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血证论:痨瘵痨瘵痨瘵之证,咯血痰嗽,遗精泄泻,潮热盗汗,瘦削疲倦,梦与鬼交,或梦亡先,喜见人过,常怀忿怨,平旦病减,午后病增,发热心烦,只燥鼻干,脸红唇赤,骨蒸肺痿,咽痛失音,若泻不止,则不治矣,其原得于酒色损伤,以及失血之后,瘀血郁热,化生痨虫,蚀人脏腑之精血,变生诸般怪证,病人死后,虫气传染家人,名曰传尸,又名尸疰,谓其自上注下,见证与前死之人相似故也,辨虫之法,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用乳香薰手背,以帛覆手心,良久手上出毛长寸许,白黄者可治,红者稍难,青黑者死,若薰手无毛,非痨虫证也,又或用真安息香,烧烟吸之,不嗽者非传尸,烟人即嗽,真传尸也,痨虫之形,或似蜣螂,或似红丝马尾,或似虾蟆猬鼠,或似鞠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于元气之内,若传至三人者,其虫灵怪不可治,凡用药治虫,勿令病者知之,恐虫觉悟,难取效也。
夫痨虫何由而生哉,木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人身亦必先有瘀血,虚热郁蒸,乃生痨虫,虫者,风木之气所化,人身肝主风,木又主藏血,肝脏之血,若有瘀积,是犹木之先腐也,于是肝脏之风气,郁遏蒸煽,将瘀血化生为虫,既化为虫,即从虫治之,宜天灵盖散治之,然天灵盖不易得,且不宜用,可用川椒代之,或金蟾丸亦可,余每用干漆明雄川椒栋根皮白颈蚯蚓升麻郁金,共为末,白汤五更时服,其虫不吐即下,义固取于杀虫,而尤在干漆郁金,兼治瘀血,以痨虫是瘀血所化,杀虫是治其标,去瘀是治其本也,诸书但言杀虫,而不知虫之所自生,宜乎未得其治也。
吾为指出,痨虫是瘀血所,化治瘀血是治其本也,辨证录用,移尸灭怪汤,治痨虫传尸,方以去瘀为主,故效。
痨虫之生,由瘀血所化,而痨虫既生,蚀人精血,人之正气,日以消耗,不治其虚,但杀其虫,病终不能愈也,月华丸主之。
义取补虚,而去瘀杀虫兼施,其治乃万金之策,鳗鱼肉常食亦佳,或鳗鱼骨鳖甲知母山茱萸柴胡当归青黛桃枭为丸,人参汤下,亦攻补兼行之术。
又凡湿热积痰,皆能生虫,与小儿疳虫无异,用金蟾丸即愈,不比血化之虫,灵怪难治也。
刘玉成妇之干血痨瘵刘玉成妇之干血痨瘵刘玉成者,在重庆城内,贩卖笔墨人也。
逊清?光绪十六年。
玉成之妇,年三十七岁。
月经不至半年矣,腹中有硬块,时现时隐。
现则腹胀硬,痛剧瘀热上冲心,则心烦乱欲死,面赤目昏,手心、脚心潮烧;隐则诸证不作,食量极少,衰惫困乏。
愚曰:此干血痨瘵也。
其初因月经当下不下,或下不尽凈,余血留中,停蓄为瘀,被肝火之烘灼,始而结为稀薄之粘液,或为软小之涎渣,久则合成大块、大团。
又久则液干涎竭,大块大团缩小,为干血块,为干血团,以手按其腹中,触指坚硬如石块者,干血成矣,干血既成,每日午正,肾阳上交于心之时,干血块中烈火冲岀,直上攻心,则心热如焚,面红耳热,五心潮烧,心中烦燥[躁]欲死,午后烈火返回干血块中,诸病悉除;每夜子正,心阳下交于肾之时,干血块中烈火冲岀,病状一如午正。
因其病由腹有干血坚块而起,故名干血痨。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第九节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
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此《金匮要略》原文也。
盖言妇人之病,其病因,约有三端:曰虚、曰积冷、曰结气。
盖血脉贵充悦,而地道喜温和,生气欲条达也。
否则血寒积结,胞门闭而经水断绝矣,而其变证,则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异。
在上者,肺胃受之,为呕吐涎唾,为肺痈,而形体消损,病自下而上,从炎上之化也;在中者,肝脾受之,或寒疝绕脐,或胁痛连脏,此病为阴,或结热中,痛在关元,或脉数肌干,皮肤若鱼鳞,有时著于男子,非止着于女身。
此病为热中,为阴阳之交,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也。
今观病人,两手皮肤,已有鱼鳞,则痨瘵已成,不能治疗矣,请辞而退。
妇坚求救治,妇之夫亦再三请求。
且致词曰:明知敝内,病已不治,非寻常医所能挽救,今以先生,非寻常医可比,故为此,或可挽救之,请求焉!愚感其诚,语之曰:请与主人约,此死证也,不治必死,治之或可不死。
痨瘵
本事方载宜和间,天庆观法师,行考召法极精严。
时一妇人,投状求治病。
师召祟至,云:非我为祸,别是一鬼。
亦因病人命衰为祟耳。
渠今已成形,在患人肺为虫,食其肺系,故令吐血声嘶。
师掠之,此虫还有畏忌否?久而无语。
再掠之,良久曰:惟畏獭爪屑为末,以酒服之则去。
患家如其言而愈,此予所目见也。
獭爪者,与肘后方治鬼疰,用獭肝一具,阴干杵末,服方寸匙,日三,同一义。
〔附〕慎柔治一女子,寒热盗汗咳嗽,梦与鬼交,沉沉默默,不自知所苦。
因反其唇,视有白点,曰:此虫蚀肺也,急寻獭肝治之。
不相信,果咯脓而殁。
后闻其兄弟三人,皆夭于此证。
大凡久嗽,当视其两唇,若上唇有点,虫蚀上部;下唇有点,虫蚀下部。
袁州武节郎李应,有男女三人。
长子买宅,久空,无人
所居。
入室忽觉心动,背寒凛凛,遂成痨瘵之疾。
垂殆,传于次女。
长子既殁,女病寻亟。
又传于第三子,同一证候。
应大惧,每日设面饭以斋云水,冀遇异人。
偶往开元寺,有一人衣俗士服,自称贫道,呼应曰:团练,闻宅上苦传尸痨,贫道有一药方奉传。
即以授应。
应留之饭,辞;与之钱,不受。
制服之,大下,得虫七枚,色如红爊肉,长约一寸,阔七八分,前锐后方,腹下近前有一口,周身有足若鱼骨,细如针,尖而曲,已死。
以铁筯扎刺不能入,因取火焚之。
病热顿减。
后又服一剂,得小虫四枚,自是遂安。
其药用天灵盖三钱,酥炙黄色;虎粪内骨一钱,人骨为上,兽骨次之,杀虎大肠内取者亦可用,以青蛇脑小豆许同酥涂,炙色转为度,如无青蛇脑,只酥炙亦可;鳖甲极大者,酥炙黄色一两,九肋者尤妙;安息香半两;桃仁一个去皮尖。
以上俱为末,另有青蒿取近梢者四寸,细剉六两;豉三百粒;葱二十一个;东引桃李柳桑枝各七茎,粗如箸大,各长七寸细剉;枫叶二
十一片;童便一升,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入前末药,再煎至半升,亦去渣。
另用槟榔一个,麝香一钱,俱为细末,冲入。
早晨温服,以被盖出汗,恐汗内有细虫,以帛拭之,即焚此帛。
相次须泻,必有虫下。
如未死,以大火焚之,并弃长流水内。
所用药,切不能令病人知,日后亦然。
十余日后,气体复元。
再进一服,依前焚弃,至无虫而止。
此药如病者未亟,可以取安。
如已亟,俟其垂死,则令次已传染者服之,可杜后患也。
震按:传尸痨古有其名,今实未见。
即一家之内,父子兄弟递以痨病死者,亦由其人禀赋虚弱,气血衰损而致,并非痨虫为害也。
徐氏《医统》、王氏《准绳》详载之,并绘虫形,而《慎柔五书》更侈张其说,有五凤丸、雷公丸、紫河车丸、天灵盖散等方,及纸糊病人所住之屋,服侍者以安息香涂身,雄黄涂口耳目鼻等法,多属附会,不可深泥也。
此亦如《稽神志》载一家以痨死者数人,因取继起之病者置
棺中钉之,弃于水,期绝传染之患。
流至金山,有人闻棺中啼哭,开视之,见一女子犹活。
因取置鱼舍,多得鳗鱼食之,病遂愈,为渔人之妻焉。
自此说出而世人竞为鳗能治痨,今亦何曾见其效耶。
再丹方有石膏一味,或桃仁一味,神授散之川椒二斤,及童便酒煨猪腰子亦可,备临证者之参考,俱难必其效也。
惟朱丹溪治临海刘兄久嗽吐红,发热消瘦,众以为瘵,百方不应。
朱视之,脉弦数,日轻夜重,用倒仓法而愈,次年生子。
此则圣于医者矣。
何必崔氏之灸四花穴及癸亥夜二更之灸腰眼哉。
孙东宿治程道吾令眷,夜为梦魇所惊,时常晕厥,精神恍惚,一日三五发,咳嗽,面色青,不思谷食,日惟啖牛肉脯数块而已。
时师屡治无功。
吴渤海认为寒痰作厥,投以附、桂而厥尤加。
孙诊之,左脉弦,右脉滑,两寸稍短。
道吾先令眷二,皆卒于瘵。
知其为传尸瘵证也,不易治之。
乃权以壮神补养之剂,消息调理,俟饮食进,胃气转,始可用正治
之法。
姑用参、苓、柏子仁、石菖蒲、远志、丹参、当归、石斛,以补养神气,加陈皮、贝母、甘草、紫菀,化痰治嗽。
服半月而无进退。
乃制太上混元丹:用紫河车一具,辰砂、鳖甲、犀角各一两,鹿角胶、紫石英、石斛各八钱,沉香、乳香、安息香、茯苓、紫菀、牛膝、人参各五钱,麝香五分,蜜丸赤豆大,每早晚,盐汤或酒下三十六丸。
又制霹雳出腊丹:用牛黄、狗宝、阿魏、安息各一钱,虎头骨五钱,啄木鸟一只,獭爪一枚,败鼓心破皮三钱,麝香五分,天灵盖一个,酥炙,炼蜜丸,雄黄三钱为衣,每五更,空心,葱白汤送下五分。
三五日服一次,与太上浑元丹相兼服。
才服半月,精神顿异,不似前时恍惚矣。
但小腹左边一点疼,前煎药中,加白芍一钱。
服之一月,精神大好,晕厥再不发矣。
次年生一女。
其宅瘵疾,从此亦不再传。
震按:此与袁州道士所授方更奇更好,盖彼则专于杀虫,此则杀虫而兼穿经透络、搜邪补虚也。
喻嘉言治杨季登次女,食减肌削多汗,诊时见其筋掣肉颤,身倦气怯,乃曰:此大惊大虚之候,法宜温补。
并多加茯神、枣仁。
然服十余剂,全不对病。
喻徘徊自讦曰:非外感也,非内伤也。
虚汗振掉不宁,能受补药而病无增减,且闺中处子,并无家难,其神情浑似丧败之余,此曷故耶?忽而悟曰:此必邪祟之病也。
诊时问其面色,曰时赤时黄。
问其兼证,曰每晚睡去,口流白沫,战栗而绝,以姜汤灌至良久方苏。
挑灯侍寝防之,亦不能止。
因恐婿家传闻,故不敢明告。
喻曰:何不早言,即可早愈。
乃用犀角、羚羊角、龙齿、虎威骨、牡蛎粉、鹿角霜、人参、黄芪等药,合末,以羊肉半斤,煎取浓汁三盏,尽调其末,一次服之。
果得安寝,竟不再发,相传以为神异。
盖祟附于身,与人之神气交持,亦逼处不安,无隙可出。
故用诸多灵物之遗形,引以羊肉之膻,俾邪祟转附骨角,移从大便而出。
仿上古移精变气,祝繇遗事,而充其义耳。
震按:此案笺方释证,直造轩岐之堂;后案酌古斟今,足分和缓之坐。
又熊仲纾幼男,髫龄得一奇证,食饮如常,但脉细神呆,气夺色夭。
仲纾问嘉言曰:此何病也?喻曰:病名殗殜,《左传》所谓近女室晦,即是此病。
彼因近女,又遭室晦,故不可为。
令郎受室晦之邪而未近女,是可为也。
即前方少加牛黄丸服而安。
〔附〕黄师文治一妇人,卧病垂三年,状若痨瘵,诸医以虚损治不瘥。
黄视之曰:此食阴物时遭惊也。
问之,妇方省悟曰:曩者食米团时,忽人报吾夫坠水,由此一惊,病延至今不能愈。
黄以青木香丸,兼利下药与之。
须臾下一块,抉之乃痰裹一米团耳。
当时被惊,怏怏在下而不自觉也。
自后安康无恙。
震按:此不载脉,何从取法?况痰裹米团在腹,似当如痞块状,或痛,或胀,或攻冲,乃并不言及,将何所凭据而
云然耶?想良工治病,亦如伯乐相马得之于牝牡骊黄之外耶。
〔附〕无锡游氏子,少年耽于酒色,旋得疾,久而弗愈,势危甚。
忽语其家人曰:常见两女子,服饰华丽,其长才三四寸,每缘吾足而行,冉冉至腰而没。
家人以为祟。
一名医至,扣之,曰:此肾神也。
肾气绝则神不守舍,故病者见之。
震按:此可为好淫者之戒。
夫人生之来其原在肾,人病之来亦多在肾,肾者命之根也。
奈何纵情欲之乐以取死亡之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