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1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4
将相和本文是关于将相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8将相和18将相和(a、b案)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
(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把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2.分析文本中的对比手法,感受人物形象。
3.领悟文本所传达的忠诚、宽容、勇敢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2.分析两人性格特点。
3.感悟文本所传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对比手法。
2.如何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著名人物,你们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二、文本解读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找出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第二课时一、分析廉颇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述廉颇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讨论廉颇在文本中的形象,以及他的优点和缺点。
二、分析蔺相如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述蔺相如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讨论蔺相如在文本中的形象,以及他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课时一、对比分析1.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出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之处。
3.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其作用。
第四课时一、感悟品质1.请同学们谈谈从廉颇、蔺相如身上学到了哪些品质。
3.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如何将这些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第五课时一、课堂小结二、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廉颇或蔺相如的读后感。
2.搜集廉颇、蔺相如的相关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六课时一、课堂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今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他们的故事。
二、故事分享1.请同学们分享搜集到的廉颇、蔺相如的相关故事。
2.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1.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故事感悟的作文。
2.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延伸1.请同学们关注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背景。
2.深入研究廉颇、蔺相如的事迹,探讨他们的品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读:教学目的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
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时数四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
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
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
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科目] 语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内容]【目的要求】一、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二、疏通文意、诵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三、认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有过必改的精神。
四、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五、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词义辩析的方法。
【课文解析】一、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⒈了解作者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受父亲影响,司马迁自幼以完成中国通史为己任,从小便博览群书。
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到南北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大约十几年时间。
游历结束回到长安后,司马迁做了郎中,跟随武帝到过很多地方,最远曾到云南等地,这是他的第二次大游历。
这些经历给他提供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搜集遗闻旧事,考察山川地理的大好机会,为史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出巡西南回来后,其父病逝,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后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这使他有机会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在天汉二年,《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入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奋著书,于征和二年完成《史记》。
⒉《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年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
《史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曾盛赞说:“(《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华】《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
(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教案我说课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我选用的是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的古文课。
本单元是古文阅读单元,阅读主题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单元重点是古诗文诵读。
通过诵读古文,可以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味。
本篇古文也是浅易文言文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我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制定了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史记》的基本知识,感知司马迁史作的特点。
(2)学习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积累文言常用词以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课本剧创作,培养学生课本剧写作能力、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充分感受理解“和”文化,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1、初中已接触过本篇古文2、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女生为主体3、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重4、喜欢轻松的学习方式5、好胜心较强(二)为了保证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我把教学重、难点安排如下:1、教学重点:文言文诵读2、教学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三、教法学法(一)设计及安排:任务引领-自主实践-分层展示-多元评价教学模式分小组分层竞赛,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展示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对文本充分解读,布置分层活动任务,指导并划分各小组,给出建议。
需要时间2个课时(利用自习课)。
实施阶段分别指导诵读组、剧本创作组、课本剧表演组,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完善本组活动任务。
适时跟进各小组,给予相应的帮助,鼓励学生有效利用自修时间,在此期间不断完善。
需要时间15天(利用自习及课余)。
【导语】《将相和》这篇课⽂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性,但⼜紧密联系。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揭题质疑 1.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课⽂。
三、理清层次 1、课⽂中有⼏个⼩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然段。
2、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要统⼀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是⽐较富强的齐国,西⾯是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在这个时期。
四、深⼊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中哪⾥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不克,战⽆不胜,⽴下许多⼤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张嘴,反⽽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由读⼀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华】《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目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
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
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
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
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
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
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包容1.包容是一种美。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会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会有浩渺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会有郁郁葱葱。
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包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2.包容是什么?是被议员们讽刺的林肯,在宴会上给予微笑的谦让;是被廉颇挑衅的蔺相如,能够不怒不惊,平静安详。
包容,是宽广的胸怀,是深沉的涵养。
3.包容是一门学问。
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
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门艺术。
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
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
包容是一种美德。
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
它是人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
包容是一种境界。
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
它是香兰被人踩倒却留香脚底的气质。
包容是一种幸福。
能够包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让别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种幸福。
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度过。
纪传史的开创者——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时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蔺相如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聪慧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自幼酷爱读书,对历史和兵法颇有研究,因此在赵国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蔺相如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决断力。
在他年轻的时候,赵国正处于与秦国的战争之中,蔺相如多次建议国君采取强硬的态度对抗秦国,但是被国君所忽视。
后来,蔺相如被派往秦国作为人质,这一举动被赵国国君视为是对蔺相如的羞辱,但蔺相如却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秦国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思考。
在秦国的生活中,蔺相如结识了许多秦国的重要人物,他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对秦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蔺相如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机智,不断为赵国争取利益。
在一次机会下,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说服了秦国的国君,使得赵国免于一场灾难。
蔺相如的这一举动,被后人誉为“蔺相如破釜沉舟”,意思是说蔺相如在秦国的时候,曾经下定决心要为赵国争取利益,甚至不惜破坏自己的归路。
这一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蔺相如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和勇气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在逆境中,我们不应该放弃,而是要保持乐观和勇敢,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变现状。
同时,蔺相如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蔺相如是一个智慧、勇敢并且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们应该学习蔺相如,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介绍关于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介绍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蔺相如的人物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蔺相如的人物简介蔺相如是战国时代赵国人。
赵惠文王时期,蔺相如受到君主的重用,官拜上卿,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历史上是位著名的人物。
后人得知蔺相如的英勇故事,通过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里面有一章节详细的讲诉了蔺相如的生平经历。
蔺相如之前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一次机会,缪贤将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此后,蔺相如为赵国的发展给赵惠文王积极地谏言献策。
蔺相如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缪贤因为犯了错误,担心被赵惠文王责罚,于是想逃到邻国燕国去,蔺相如知道缪贤这一想法后,赶紧来劝说他。
蔺相如分析缪贤去燕国的个中要害,缪贤听取了蔺相如的建议,来到赵惠文王面前主动请罪,后来赵惠文王原谅了他。
从这件事中看出蔺相如是一位有长远眼光的人,不为当前利益所蒙蔽双眼。
蔺相如是一位勇敢无所畏惧的将士。
在完璧归赵中,司马迁给读者呈现了一位面对权势仍无所畏惧的勇者,蔺相如将和氏璧拿去给秦王时,他看出了秦王丝毫没有给赵国15座城邑的想法,于是急中生智将和氏璧要了回来。
他自身一人前往秦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蔺相如没有丝毫胆怯,在朝堂之上,他敢于和秦国提出等价条件以拖延时间。
在秦王斋戒的5天内,他乔装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有关蔺相如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等等。
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成为赵惠文王的军师,用机智的临场发挥为赵国争取荣誉,最后,未能让秦国的阴谋得逞。
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被载入史册,广为流传。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惠文王时期,蔺相如受到君主的重用,官拜上卿,是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蔺相如之前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一次机会,缪贤将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此后,蔺相如为赵国的发展给赵惠文王积极地谏言献策。
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生卒年不详),生于赵国,官拜上卿,是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蔺相如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关于蔺相如的三个故事流传后世,“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历史能臣。
缪贤称赞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
“在缪贤的口中,蔺相如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为了赵国的和氏璧,只身前往秦国,在朝堂之上勇敢与秦王对峙,不顾自己的生死,显然蔺相如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后人一提到蔺相如,想到的是他”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他的这些故事都是妇孺皆知的。
《世说新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虽然蔺相如已经成为了历史,他的年代也距离我们太遥远了,但是翻开史册,读到关于蔺相如的故事,文字之间蔺相如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就像他又重新站在了我们面前一样,就像我们又将思绪拉回到了远古的时期。
蔺相如,他的生卒年不可考。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这一事件,而被后人称为”智勇双全,不畏强暴,以国家为重“,《廉颇蔺相如列传》描写蔺相如是个难得的人才,是君子也是小人,当然他更多的时候是个猛士。
一介文人,其悍勇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人。
当时的赵国,文有平原君,毛遂,虞卿,武有赵奢,廉颇,李牧。
蔺相如能够坐到上卿的位置,这还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不管后世人说他是小人也好,还是君子也好。
能够在威武的秦王的宫殿之上,大声喊出:”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样豪言的,一定不是个小人。
蔺相如在还未出道显名的时候,还只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
在讲究出身等级的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要想谋取好的出路实际上是很难的,他的出身并不是很好,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终于秦赵两国间的矛盾,成功将蔺相如推到了时代的舞台上。
蔺相如(1)
蔺相如,中国人都知道,是有名的赵国丞相。
而《将相和》就是以记录他和廉颇之间的事为主的。
一次,我正在读《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脑子里却闪过一个念头:蔺相如,太莽撞了!
看过《将相和》的人都知道:蔺相如到了秦国,识破秦王的骗局后,是以“要将璧撞碎”来威胁秦王的。
而问题就出在这了。
蔺相如呀蔺相如,你再有把握也不要拿脑袋来开玩笑呀!万一秦王没听清楚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你就撞上去了,碎了脑袋又碎了璧,不值得啊!再说人总要有缺点嘛,书本里可只说了“蔺相如说完就拿起璧要往柱子上撞”,可没说“和脑袋一块往上撞”。
万一你刚把璧撞碎了,人家秦王又来一句“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一解释完了,又不想把脑袋送上去了,到那时,不得尴尬死?!那时,在秦国,人人都说蔺相如撞碎了和氏璧;在赵国,人人都说蔺相如撞碎了国宝。
尤其是在赵国。
要知道,和氏璧可是赵国的国宝呀!!!
还有,当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骗局以后,为什么不施展口才,将秦王说服,让和氏璧两国同时拥有,这不也是个好办法吗?如果秦王是个老顽固,说不通,你再使用你之前的那个办法也不迟呀!!!
在“渑池会”上,你也是太莽撞了。
秦王拒绝击缶,你就拔出剑要向上冲过去。
精神是不错,可也是不是太“勇猛”过头了?秦国是当时最强的国家,出个门身边“护卫队”的人肯定也不少。
你要“以一挡十”?那是廉颇干的吧?!
……
算了算了,再不敢想了,不然老爸又要说我不尊敬历史人物了。
可蔺相如啊,我还没说完呢!。
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1【使用说明】1、阅读自主学习内容,重点内容用红笔做标记,并整理到教材上。
2、认真独立完成学案,不明白的内容查阅教材,严禁照抄他人学案。
3、课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自学1-5段,重点实词、虚词、注解标记在教材上。
上课认真讨论问题,红笔纠错。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2、掌握1—5段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3、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4、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学习】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
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①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
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②家学渊源: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③艰难发愤: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
”(《汉书。
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4.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小组讨论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5.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自主探究】1、讲读第一部分(第1—2段)文言知识整理(1)找出两个判断句(2)注意下列字的意思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
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小结: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2.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文言知识整理1)通假字①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手托。
2)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3)被动句:①徒见欺:”见”用于表示被动②幸于赵王:“于”也用于表示被动4)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则幸.得脱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翻译以下句子:1)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明确:1)“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
“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
3)“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
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
“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
5)“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臣请.完璧归赵”。
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
这里作第二种解释。
(按1989年高考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意。
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
)小结:第3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璧”,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
第3、4、5段为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蔺相如奉璧使秦。
用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合作探究】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
补充: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
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
下同。
)3、蔺相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如何表现的?见事深刻、决断明确_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对话表现相如的过人的分析能力和决断能力。
设伏(1-2段)虚写(缪贤说”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关链接】和氏璧的来历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
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
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
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
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
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
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
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
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