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术素描教学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
素描教学改革的新视界【摘要】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照相机、摄影机和电脑等传媒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资源,有很多的艺术家不用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画速写搜集材料,而完全可以采用“从图像到图像”的方式获得创作素材,这就对我们的素描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使素描教学改革不得不从新的角度和视界去考虑问题。
本文以写生与临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宗旨,探讨临摹在当代素描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丰富情感等方面的意义,并提出一些相应措施。
【关键词】素描;写生;图像;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教学课题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地位与价值。
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说:“素描是绘画艺术的雏形,素描有画的全局,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极力主张:“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
也就是说,素描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又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贯穿于一幅绘画作品的始终,是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我国自“五四”时期以来,老一代艺术大师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相继出国留学,归国后创办艺术院校并把欧美、前苏联及日本艺术教育体系借鉴过来,从当时的专业设定及课程设置的基本状况来看,教学体制大都从写生入手,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等确实起到很好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单线师承、师徒授受的作坊式教学,将我国绘画教学带入了严谨规范的层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写实主义画家。
但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照相机、摄影机和电脑等传媒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资源,有很多的艺术家不用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画速写搜集材料,而完全可以采用“从图像到图像”的方式获得创作素材,这就对我们的素描教学提出来新的课题,使素描教学改革不得不从新的角度和视界去考虑问题。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更应该鼓励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本文想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临摹这个角度,论述中国当代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第23卷第2期2009年4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3,No .2Apr .,2009 地方高师院校素描课程基础教学之思考孟干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地方高师院校一般都是由原来的师范学校、幼师、中师、师专发展升格而来的院校,所招收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素描课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在美术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面对如此现状,高师院校的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实际状况,从基础课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教学。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素描课;基础教学中图分类号:D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9)02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孟干强(———),男,白城师范学院美术系助教,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研究。
本世纪初,伴随着众多学校的升格、合并,高校美术专业增加课程的设置,美术招生人数大量扩招,美术教育事业呈现一片空前的繁荣景象,到高等美术院校接受教育已不再像先前那样“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了,高等美术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因此,也就导致了美术考生的盲目增多,短短几年时间,由几万人增至几十万人。
据调查了解,在每年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中,大半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文化课学的不好,考大学无希望,所以才报考美术专业。
报考美术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能上大学的机会较大,因而很多学生临时投机,被动的报班学习美术,就致使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低,基本功不扎实,也大部分涌进了地方新升格或正准备升格的学院的美术专业。
这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中,扩招后的学生数量比扩招前相比翻了几番,而对美术真正有兴趣的学生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与总体数量相比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
面对这样的现状,尤其是作为升格后的地方高师院校的一线教师,肩上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大,针对这些学生,要“狠抓、巧抓”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因为这些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将来地方中小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和美育的发展。
高师师范类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摘要:高师师范美术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和教育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师范性”教育是高师师范美术教育的重要特点。
针对高师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师当前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三改——四突出”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三改——四突出从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开办图画手工科,李瑞清大胆创办美术师范专科开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在经历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随着各大艺术院校的不断扩招,大量学生涌入大学校园,艺术教育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美术教育出现空前“热闹”的景观,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普及美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师范类美术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责任,而中、小学美术教师又肩负着普及美术知识和提升全民审美素养的责任,因此高师“师范性”美术教育在当前高师教育中责任不容忽视。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美术教育虽然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无数的教育人才和艺术家,但面临新世纪教育大发展、大变革,高师美术教育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突出,教育改革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存在问题(1)美术教育培养的教育人才难以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
高师师范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重技艺、轻学理”的教学模式,专业性过强,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薄弱,无法顺利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素描+色彩+专业课程(油画、国画、版画等)=总课时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普遍教育模式。
只重视传统美术技法科目的教学,忽视手工制作(如陶艺、剪纸、折纸等)、书法篆刻、民间传统技艺等项目的技能训练。
由于当前师范类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是参照专业美院的课程设置来安排的,因此过分专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引起“师范性”技能的下滑,“专业性”和“师范性”矛盾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及反思范文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model of Art Sketc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及反思范文高中美术素描教学心得及反思【1】针对我校高一美术新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些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的反思如下:首先,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
国家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实现美术课程各模块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能开设3个或3个以上模块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其次,新课改对美术课堂的要求。
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
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们便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的讲解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了,更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鉴赏模块中,常常要作一些诸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意义的阐述。
这还不够,还需要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处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
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创新思维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好和兴趣是学生最佳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美术教师在课程讲解中要充分展现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艺术乐园。
第一,融会贯通,把美术常识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起来。
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把美术常识与体育常识、文学常识、数学常识等各科常识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会喜爱上他的课,还会发自内心地认可和崇拜这位教师。
第二,息息相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实践证明,当所学知识涉及实际生活时往往会变得轻松和有趣。
美术可以在手工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节日用到的贺卡礼品,并把自己制作的作品送给老师和同学,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变得积极,小组内的同学也会互相帮助和配合完成他们的作品。
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制作方法的指导,剩下的手工制作交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学生就能创作出无数好的创意礼品,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大的提升。
二、引发想象小学阶段的学生绘画大都局限于临摹,或凭借印象来画,看别人怎么画,自己就照着怎么画,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想象,训练其发散性思维。
如,画“风”这一主题,很多学生觉得风看不到,摸不着,无从下手。
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大风吹来了,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学生会忙不迭地说出很多答案:“树枝弯了”“树叶、尘土满天飞”“小明的帽子刮跑了”等。
不同的学生看到了不同的情境,自然也就画出了独具特色、属于他们自己的画。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一点。
如果小学美术教师不了解这一点,跟学前班的学生讲什么是素描,学生肯定听得云里雾里、毫无兴趣。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教师的绘画水平不高或者课堂不自由,而是不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谈高师素描教学改革摘要:高师美术专业素描课程应适应中学新课改的需要,完善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素描欣赏教学和速写练习的学习,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适应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高师素描教学;课程改革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与之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应针对这一改革的要求,培养能适应中学教学需要的人才。
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冲击。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教学内容狭窄、课程安排与中学课程需求相脱节等。
素描课程也不例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胜任对美术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学美术教学。
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至今,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1],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
高师素描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学生,这就有必要完善和改革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师学生核心竞争力。
1 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素描技能有了提高,但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方面欠缺。
理论知识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学生素描技法向高层次发展,也制约着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的发展。
所以高师学生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1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提高高师学生的创作能力在高师素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仅凭个人经验,内容多是如何具体处理画面效果的技法指导,很少运用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形体,其结果是素描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而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能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的画面效果缺乏个性和内涵,且对素描本质理解片面。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现状的若干问题的思考导论素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单色的画”。
素描是一门造型艺术,自从古老的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理论和技法。
素描在当代中一直被列为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造型基础课程。
但是随着应试教育的兴起,学生们学到的素描在其艺术领域内渐渐缩水、变形、甚至形成危机。
素描教学的现状危机我自己是个高师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于当今美术专业学生的素描学习深有体会。
先让我们来看看现在大部分中学美术方向考生的学习状况,现在选择美术方向高等教育院校学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高中在普高学习文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另一种就是在初中毕业后就读美术职业高中,在安排文化课的同时安排美术专业训练。
这两种选择都有同一种目的---应付美术专业高考。
大多数的学生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通过一两个月的时间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多少对高考中重造型能力的素描产生偏见。
一般认为素描就是用铅笔、炭笔在白纸上用细密线条表现石膏与头像。
而在进入高等院校的系统训练前形成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潜伏着我认为不正确的思想。
目前高等教育院校越来越多,各种综合大学也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美术系或分院。
以美术系为例:大学一年级---几何体石膏、静物、石膏头像,真人头像写生;大学二年级---大中型石膏,真人半身、全身、人体。
大学三年级分修专业:油画、国画、设计。
其中油画有人体素描,国画有人体写生。
大学四年级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素描课程。
我认为学习训练时间严重不足、教学深度不够,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学习方法不够活普遍高师素描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病。
因为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仍然还固执的认为:“素描就是习作,是用来应付老师而必须要交的作业;是为其它艺术形式起稿的一种形式。
”有些学生认为素描是创作作品的准备,还有些也认为它只是纯粹的黑白造型。
实际上,无论从个别或从综合来看,素描也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创作。
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作者:肖剑锋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12期TEXT / 肖剑锋美术学专业创作教学是为了检查学生在通过严谨而又全面的基础练习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具有明显个人风格化得表现处理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而创作意识则是指在创作过程中,指的是对作品的构想,是抽象的创意,是包括作品的语言、画面、情节等第一反应。
学生自身对于艺术表现的意识与想法,好的创作意识往往能够使得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自我的独特想法并将之实现。
高师学术学专业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然而美术又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学科,在实际操作中,美术教学常常陷入了单纯的技能传授和训练的泥潭,致使不少高师美术专业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一种“花匠作坊”的色彩。
我们都知道,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各大高师美术教学中,对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也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意识与技术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教育应该实现美术专业人才的美术创造价值。
我们都知道,在创作过程中,首先决定创作作品的成败是来源于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以及思想,而后期定型到定稿,将由创作者的“技能”知识来实施,而画面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的技法,都将在创作意识中实现。
高师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美育为宗旨,要求掌握多种专业基础技能的师资人才,他们必须热爱并胜任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要具有从事普通教育必需的职业道德和理论修养等,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和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
更必须具备自身创造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能力。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空前的关注,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大家知道,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图像来传导信息的,形象思维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交互作用,往往能激发思维的飞跃,产生新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