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可用.)
- 格式:ppt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7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
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 喘)漏,尚亦不免。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
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文须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
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
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
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
”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
”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
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第九单元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
美字体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
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但又至死反清。
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
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
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又一次义正词严拒绝,视死如归。
“清学开山祖,前朝遗民心”,顾炎武不愧为清初学术界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
示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
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梦》,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
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