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1
主线一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人物与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代表人物: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宋明理学派别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格物致知”。
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真题例证1]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2018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复习指导】1时间:2阶段:(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 3)封建社会:【内容总结】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1)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1、政治上:(1)原始社会---禅让制(2)夏商西周:①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朝政治特点:③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表现出新的特征。
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促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2018年的高考中,江苏卷21、北京卷15、3、山东卷27、天津卷3等以此命题,其中江苏和山东还出了大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8·天津卷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本题以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为突破口,考查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特点和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
要用排除法,A、B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故选C。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制定政策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意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一直到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种民本思想与现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徐州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的特征。
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该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该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时间领先地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前者是我国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后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4)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5)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时期。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两部分。
前者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后者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为核心。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呈现族权和政权合一、家国一体的特点,表现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维持的宗法制。
秦朝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表现为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从汉到元,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期,表现为西汉削弱封国势力,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汉朝内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制;选官监察制度的变化等。
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南书房和军机处、实行密折制等。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通史坐标】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梳理知识整合】1.夏朝:“传贤”演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复习目标: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名称、内容、影响、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复习时注意链接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决土地的方案;新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世界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商鞅变法。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其自给自足、分散性的特点也是封建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其转让和买卖的特点造成了封建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③废除:1950年—— 1952年,新中国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
始于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前期沿用。
唐朝中期,因的严重,国家支配的土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下去了。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土地。
②王田制。
③屯田制。
(②③因未列入考试范围,故略)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如:更名田,1669年,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于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特点: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⑵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思想即平均地权。
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改良的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018年高考冲刺历史学科考前指导第一部分重点知识提示(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我国古代四种地方制度分封制(西周确立、发展,至春秋时期瓦解),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汉前期,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危机),行省制(元朝开始,为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任官原则由宗法血缘向行政任命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郡县制向行省制的转变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行省制下设路、府、州、县,反映出地方区划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
2.区别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制度确立于战国,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则建立于秦朝,发展于西汉至元,明清得到空前强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这一制度最终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3.唐朝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职能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4.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内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内侍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它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5.有关一些工具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步犁的成熟。
耧车——西汉播种工具。
翻车——三国曹魏时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宋代灌溉工具。
水排——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的工具。
花楼机——明清时期丝织工具。
6.中国古代手工业从春秋战国开始形成了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从商周时期开始实行“工商食官”即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在明清以前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开始曲折中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清发展线索][掌握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
[迁移应用]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解析:选C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刺史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2.《新唐书》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据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行政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给事中“涂归”权力是来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避免行政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保障君主独断之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约丞相行政权力,而不是剥夺丞相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夏商的政治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④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序列。
⑤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⑥瓦解:生产力发展,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被破坏。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①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④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⑤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浓厚部族血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读](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从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历经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全国抗战期间遭到空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体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特点。
3.“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解读]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提倡推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分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掀起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并且向封建正统文化宣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体现了思想近代化的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解放,其历程是漫长的,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三个阶段。
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5.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解读]在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