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专题15古代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析及诗文赏析一、(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3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第一层阶纠错特训——精题分解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②【注释】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
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
‘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
’即补焕丰城令。
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赏析】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
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
“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
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2011高考语文最新高效金题考案: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第一层阶纠错特训——精题分解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
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
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4分)【答案】(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赏析】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2011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第一层阶纠错特训——精题分解【易错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答:(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答:【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分)(2)运用烘托(映衬、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2分)【赏析】“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
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
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永!注释①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②伫:长时间的站立。
译文秋天了,尽管天气转晴,但暮色迅速袭来。
整个庭院,都笼罩在凄冷的感觉之中了。
一个人在庭院里悄然站立许久,听到的只有寒夜里秋风吹过的声音。
连南飞的大雁都早无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飞过高高的云层所发出的鸣声。
夜色深了,人们都已散去,周遭更加凄冷寂静。
只有灯光将不眠人的身影,映照在墙壁上。
寒夜将酒意驱除得一干二净。
哎!这漫漫长夜,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鉴赏此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全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海南卷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②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③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④残阳:夕阳。
【译文】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鉴赏】《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
这是一首怀古诗。
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2011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878),字太朴,一作见素;吴兴(今属浙江)人,一说桐庐(今属浙江)人。
避地福州,寄食于乌石山僧寺,远尘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他固辞不就。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黄)巢入闽,┄┄求处士周朴,得之,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秦,西周时封国,范围相当今甘肃省渭河上游地区,后地域逐渐扩大,范围包括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国强盛至极。
北至阴山、辽东,东至会稽,南至象郡,西至陇西、昆明,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可以想见,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
周朴生活在晚唐,为人高傲、纵逸。
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但水滨不见春草,田间只存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某种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届高考古诗文阅读精选一、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
祖愍祖,宋广州刺史。
父景仁,中散大夫。
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
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
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
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
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
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
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
”俭从之。
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
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
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
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
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
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
”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忧服阕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D.政尚清静尚:崇尚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3分)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汇总及分析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分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分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分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汇总答案【全国新课标卷】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全国大纲卷】(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北京卷】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应为突出卖饼儿起得早。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答: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③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答: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天津卷】(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答: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古典诗词鉴赏2011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答: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专题15:古代诗词鉴赏【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即鉴赏评价。
【高考考点】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点2:鉴赏作品的语言。
【考点解说】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既要能够准确地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又要能够准确地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尤其要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还要能够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3:鉴赏作品表达技巧。
【考点解说】包括诗歌所用的修辞技巧和作品的写作表现技巧:修辞技巧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表现技巧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要能够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写作表现技巧在诗歌中的巧妙运用,并结合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考点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本考点属必考内容。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总之,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古代诗词主题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考点回顾】1.(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1)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答:。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解析】首先对两个字展开联想分析,其次分析该字描述的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考点定位】本题是从练字角度考查对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时我们要揣摩诗意,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思想,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练字的妙处。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期盼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照,钺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首先分析诗句、品评意象,特别要注意景、物描写,弄清楚作者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什么样的意境。
其次在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客观之“象”中,寓有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古诗的每一位作者,都想通过诗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步过有的表达的含蓄,有的表达的直白,有的表达的隐晦,有的表达的张扬而已。
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标题、作者、序(注)、诗体。
其中诗体是把握诗词主题最主要的凭借。
2.(20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同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唐峡。
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
【答案】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想怀归的感情。
【解析】本题作答需抓住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抓住“月”这一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征,再抓住诗人的遭遇(知人论世)来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要求在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
【答案】“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解析】本题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关键是解题的角度,挖掘的深度。
还有,就是赏析语言,也要和诗歌的思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及形象特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
【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赚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雀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及其简练地到处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环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环翠”妇女佩戴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环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事两组自称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于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分析诗句的内容,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认真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4.(200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⑴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如“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诗词意境的把握,“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⑵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
联系作者篇首的自注“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以放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作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表现手法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5.(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