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犯罪现状的实证研究及成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特征及其成因【摘要】通过分析当前司法实践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状与特征;进而,从理论上探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一步加以比较分析;为司法实践中有效防控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导,丰富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权利保护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乡二元化;犯罪成因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取消了限制人口流动的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和就业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978年至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累计向非农产业转入1.3亿人,至2010年,总数达到了1.5亿人。
进入21世纪之后,最初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开始逐渐退出城市,他们的子辈开始取代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遗憾的是,该文件并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概念予以确定。
理论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界定的群体特征是:(1)普遍年龄较小,多在25岁以下;(2)出生于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3)大多数于90年代外出务工;(4)有着相较而言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也有学者认为,根据出生年月计算,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处于16-26周岁,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人员。
笔者不同意上述学者们的概念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应当是:出生于1980年之后,16周岁以上的,在城市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人员。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现状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情况更加让人担忧。
根据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根据2008年浙江杭州的案卷数据,在农民工犯罪案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比例高达70%以上;根据广东省监狱调查数据显示,正在服刑的农民工人员中,26周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惊人的90%的比例。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
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
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
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
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
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
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一)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
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
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
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
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
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
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
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
结构性犯罪:对农民工犯罪的法社会学分析在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突出。
导致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体,而在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建立在二元户籍身份制度之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是农民工犯罪的结构性原因。
本文提出结构性犯罪这一概念,并将农民工犯罪纳入此范畴。
一、文献回顾和问题的提出(一)农民工是城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民工”,简单地说,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这是一个“身份”加“职业”的称谓,即,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或农业户口,而他们的职业却是产业工人,常年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是城市(或城镇)。
这一群体数量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内地农民工数量达2.42亿。
[1]另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城镇户籍人口为6.2亿。
[2]由此可见,农民工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约为1∶3,即,在居住在城镇的四个居民中至少有一个是外来的农民工。
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
(二)农民工犯罪已成为一大城市问题对城市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犯罪的诸多调查研究表明,城市犯罪主体中流动人口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3]例如上海的统计资料显示,1984、1988、1990、1992、1993、1995、1998年上海的刑事犯罪中,外来流动人口案犯占刑事作案成员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0.8%、29.7%、33.3%、43.7%、53.6%、51%和58.0%。
[4]在北京市,流动人口占犯罪总人数的比重,1980年为3.14%,1990年为23.3%,2003年上升为56%,其中外地农民工犯罪人数占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的70%以上。
[5]广州市1995年至1999年,外来人口作案比例均达到73%以上,2000和2001年分别为84%和85%。
[6]在深圳市,1980年外来人员犯罪仅占刑事案件总数的26%,1984年跃升为61.5%,1992年已发展到占90%的高比率,1993年又上升到93.3%,2003年甚至达97%以上。
农民工犯罪现状的实证研究及成因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迫于生活压力或者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涌入城市,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滋生了犯罪等一系列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农民工犯罪问题及成因更是引人深思。
本文在研究相关犯罪数据的基础上,理清犯罪的现状及其趋势,进而分析农民工犯罪的成因。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现状成因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按照朱力的观点,从职业上,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为主的职业,主要收入来自于非农活动;从制度身份上说,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从劳动关系上说,农民工是被雇佣者;从地域上说,他们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1农民工数量庞大,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
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
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2可见,农民工群体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犯罪问题,不仅对于农民工本身,对于社会整体发展也会产生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一、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工犯罪普遍,已经发展为一种群体现象。
农民工犯罪在所有犯罪中所占比例大且逐年增加。
据全国的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统计,2002年,犯罪的农民工约占所有犯罪人员的11.9%,2009年则约42.9%。
并且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某些省份、市区的犯罪资料,综合来看,2002年前后,农民工犯罪比例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后来逐年增加,每年增幅大约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间,直到近几年农民工犯罪比例基本都达到了犯罪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某些地区突破半数。
另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二十一世纪以前,农民工犯罪的比例在10%以下,基本维持在5%左右,二十一世纪以来,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可见,在农民工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犯罪的人数也在增加,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趋势还在延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涌现了一大批农民工,同时,我国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作为社会转型中重要的农民工群体也处于转型阶段。
犯罪是行为人的身体状况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一段时期以来,在农民工和社会双重转型的作用下,农民工犯罪不再是分散的、不规则的状态,而是呈现出群体性和规则性的特征,可以说,我国社会的农民工犯罪已经从个体行为发展为一种群体现象。
因此,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民工群体,更要重视农民工犯罪问题。
二、农民工犯罪的主体特征在农民工犯罪群体中,呈现出了较为普遍的特点,在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及生活状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主体特征。
1、农民工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大。
在犯罪的农民工中,19~25岁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年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46%,其次是年龄在26~35岁的流动人口,占到总数的36.3%,18岁以下的流动人口犯罪,占到总数的9.1%,而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
从代际差异来看,第一代农民工占13%,新生代农民工占87%,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已经成为农民工犯罪的主流。
从群体结构来看,很多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曾经是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加入打工者队伍,农民工犯罪的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向。
2、犯罪的农民工以男性为主。
在农民工群体中,男性农民工占65.9%,女性占34.1%。
根据对犯罪的农民工的调查统计,男性罪犯占到90%左右,女性罪犯仅占10%左右,显而易见,男性农民工成为了犯罪主流。
另外,据调查,男性犯罪所触犯的罪名繁多,类型较为丰富,作案手段和方式也较为复杂。
相比之下,女性犯罪的类型和方式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因财因情引发的侵犯人身权利犯罪和色情犯罪。
可见,男性罪犯是整治的重点,对女性农民工犯罪也要注意引导3、犯罪的农民工学历普遍较低,法制观念淡薄。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
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本身就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
对于农民工犯罪群体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犯罪人的文化程度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90%左右,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毕业的农民工犯罪比例则较小。
因此,通过比较统计结果和农民工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化程度对农民工犯罪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民工中,受教育程度越低,他们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
另外,根据对犯罪人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犯罪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制教育,大多数缺乏法律意识,甚至有一部分人在犯罪时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法制意识的淡薄为社会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4、犯罪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服务性行业或无稳定职业。
犯罪农民工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性行业。
某统计数据显示,在被统计的115人中有60人在犯罪时的职业状况比较清楚,有55人无稳定职业,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
在职业清楚的这60人中,从事住宿餐饮业的有21人,占35.00%;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16人,占26.67%。
两者相加,从事服务性行业的有37人,占61.67%。
另外,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12人,占20.00%;从事建筑业的有5人,占8.33%;从事制造业的有4人,占6.67%;从事批发零售业的有2人,占3.33%。
根据《201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外出农民工仍以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在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占36.0%,其他依次为:建筑业占17.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
由此可见,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较多,因其工作场所及职业特点的开放性等因素,很容易诱发犯罪。
三、农民工犯罪的特点1、侵财性犯罪居多,犯罪标的额较小。
从犯罪类型上看,高度集中在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侵财型犯罪上。
对于农民工来讲,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他们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就是赚钱谋求生存。
农民工犯罪通常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往往表现在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等罪种中。
据调查,在农民工犯罪人员中有78.4%实施的是侵财型犯罪,其中盗窃占62.6%,抢劫占13.3%,诈骗占2.5%。
由此可见,盗窃罪和抢劫罪首当其冲。
这一犯罪特点与农民工工作不稳定、收入较低有很大关系。
据对犯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有89.3%的犯罪是由于犯罪人已失去了最起码的是生活来源而被迫导致犯罪。
如有的长期处于待业或无业状态,老板拒付或拖欠工资,有的工作繁重而工资又太低,有的患病或因工伤残却得不到应有的医疗补助,以及出现一些其他入不敷出的生活窘况等。
另外,犯罪的标的额较小,在农民工犯罪中很少有涉及大宗财物的犯罪案件,犯罪的额度多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主。
就盗窃来讲,一般多盗窃自行车、衣服、食品等生活用品。
2、暴力性。
暴力化倾向日趋严重,这是农民工犯罪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从2005年—2011年,在犯罪农民工中,以暴力方式犯罪比例依次为29%,31.1%,33%,32.7%,34%,34.6%,35.3%。
可以看出,暴力犯罪稳中有升。
就具体的罪名来讲,以故意伤害罪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抢劫,故意杀人等。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壮大了农民工的队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年轻气盛,江湖气重,做事欠思考不计后果,所以成为了暴力犯罪的主体,在接受调查的暴力犯罪的农民工中,90%以上为新生代农民工。
暴力犯罪的持续上升、重大案件上升幅度大都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倾向的新变化。
在城市纸醉金迷的环境中,出于对消费欲求和对财产的占有欲强烈追求或者发泄怨气,农民工往往通过抢劫、抢夺和伤害等犯罪达到目的。
3、团伙性。
农民工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地域亲缘观念较重,他们往往靠同乡,同学,朋友等地缘、亲缘关系为纽带拉帮结伙,集结为松散的或组织性较强的犯罪团伙,如盗窃团伙,抢劫团伙,制毒贩毒团伙及组织卖淫团伙等。
在各种类型的犯罪团伙中,以同学、亲友关系组织起来的占到70%以上,他们本身地缘亲缘的亲近感以及打工的共同际遇,使他们同病相怜,认识很容易趋同,在不正确的行为中也容易一拍即合,结成比较紧密的犯罪团伙。
据某监狱2003~2007五年的统计表明,团伙犯罪的比例分别为64.24%、77.03%、79.95%、77.68%、78.16%。
显然,团伙作案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犯罪的主要方式。
据调查,犯罪团伙在组建中,也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他们逐渐以同乡为主向以朋友为主转变,在社会交往密集性及开放性的趋势中,农民工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缘亲缘观念,进一步讲,随着农民工在流动中人际交往的扩大,组合犯罪团伙的人际资源和可能性也在增大。
可以讲,团伙犯罪将出现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农民工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单枪匹马很难谋求一席之地,因此犯罪者选择靠“组织”的力量强大起来,进而对社会造成了危害。
4、犯罪地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就犯罪地点来看,农民工犯罪主要集中在街道里巷、出租屋、宾馆酒店和网吧等,侵害的对象主要是本地人和外来务工者。
根据统计显示,农民工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31%发生在街道里巷,19%发生在宾馆酒店,14%发生在出租屋,9%发生在网吧。
并且,犯罪地点的选择和年龄具有较大关系,男性犯罪多集中在街道里巷和网吧,而女性犯罪多集中在宾馆酒店和出租屋。
这些地点都为犯罪提供了很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5、自救式犯罪比较明显。
所谓农民工“自救式犯罪”是指当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权益。
农民工的“自我救济”式犯罪大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纠集一帮同乡兄弟去老板那里讨工钱,遭拒绝时可能发生砸东西和打架斗殴的行为,严重者将构成侵害公私财产罪、或聚众斗殴罪和故意伤害罪。
二是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将工作单位的产品、原料、部件或生产工具偷出变卖“自我兑现工资”,构成盗窃罪。
这就是一些农民工常常只偷本单位的东西而不偷其他单位和他人的东西的原因。
三是以暴力对拖欠工资的老板及其家属进行直接的报复,严重者常常酿成故意杀人、故意重伤以及抢劫、绑架等恶性案件。